2011年4月26日星期二

雪隆华校董事会联合会2011年会员代表大会主席叶新田博士致词全文(24-4-2011)

各校董事会代表,本会法律顾问,各报记者,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本会一年一度的会员代表大会。本届大会一共有84所学校提呈472位代表出席会议,人数仅次于2009年的104校624名代表,这是一个很可喜的现象。

今天的大会也同时举行两年一度的执委会改选,不过,提名的候选人只有45位,换句话说,全部候选人自动中选。没有竞选并不一定是坏事,从中选名单看来,大部份的人都是现任执委,他们重新受到委托,这意味着代表们给现有的团队再多一个机会,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交出更加亮丽的成绩,请大家给他们一个热烈的鼓掌,我要求新一届领导人不要辜负代表们对他们的期望。

各位同道,
为着民族教育地位平等,捍卫母语教育的权益,我们已经走过很长远的路,这条路是在我们前头的许多华教先行者走出来的,他们开辟了这一条光荣之路,一条胜利之路,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拥有一种自豪感,一种历史使命感。虽然面对当权者强势的单元主义政策打压,但是我们从不气馁,我们坚信我们的事业的正义性,我们付出的一切,是为了整体的民族利益,正义的事业必将获得最后的胜利。

当前,华文独中的每一位董事、教职员、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都在关注独中统考文凭会不会在最近期间获得承认,我们强烈盼望政府全面承认统考文凭的学术资格,作为报读国立大学包括师资学院的入学资格之一。

我们认为当局应该放弃对华文教育的偏见、排斥和歧视,独中统考文凭的学术资格已经普遍地受到世界许多知名的大专院校接受为入读条件,而且这些独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也受到肯定和赞扬,但是偏偏在自己的国家,其学术水平却受到无理的否定。

因此,对于马中两国互相承认对方的学位问题,我们积极地看待,并希望早日签订下来。两国互相签订承认对方学术资格,不但促进了两国在教育和文化上的交流,增加双方互相学习和借鉴的机会,而且直接使两国留学生受益。

同时,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值得鼓舞的一件事。因为,这也意味着独中生的学术资格绕了一个圈子受到了承认。只要我国政府认真地对待国际上的诚信问题,它应该不会再为难从中国毕业回国服务的独中生,这未尝不是一种留住人才的办法。

独中教育学术水平的提升,师资培训至关重要,本会过去一路来对雪隆八独中的师训工作皆不遗余力,自2009年本会〝智雅师训基金〞用尽后,则由本会独中事务委员会配合董总及新纪元所开办的各种短、中及长期师训计划与课程继续推动,为独中师资素质的提升与发展略尽绵力。

此外,本会也曾于去年10月间组团前往中国上海进行教育访问,重点考察闸北区第8中学所开发的〝成功教育〞教改模式,加强独中教改的进程。

2008年308大选后政局出现比较微妙的变化,对华教权益的争取似乎较为有利,但在事实上,政府的教育政策基本上并无多大改变,对华教的钳制不见放松,雪州沙白县多所华小不具华文资格的课业辅导教师至今仍未调走,就是一个最新的事例。

教育部委派不具华文资格的课业辅导教师到华小执教,受到华社大力抗议后还不肯将他们调走,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我们坚决要求教育部尊重家长们的正当要求,必须尊重民意。

近年来,教育部一反对华小长期以来严重缺乏师资,置之不理的冷漠态度,处心积虑地培训了大量甚至于过剩的国小教师,并且把这些过剩的教师往华小推压过来,强迫华小接受他们,这在客观上激化了矛盾。

因此,我们必将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坚决要求调走这些不具华文资格的教师。我们要正告教育部,民意不可侮。

时代已经不同了,最近砂拉越州选释放出一种强烈的政治信息。人联党的困境和惨败,实际上是长期以来,民意受到不应有的漠视所带来的其中的一项直接效应,这种无处不在的单元主义政策埋下了不可遏止的怒火,正像火山岩浆,一旦并发出来,其威力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奉劝这些小拿破仑们,停止一切压制与歧视华教的举动吧!

各位,
尽管教育法令是多么的不合理,但是,它不得不承认华小董事会管理学校资产及财务的权力,华教历史说明,这是前辈们经过坚持和争取才得以保留下来的权益。

可是董事会的权益却不断受到小拿破仑们有计划的侵夺,董事会的地位逐步被边缘化,例如学校户头支票的签署权被剥夺,董事会成员无法监督学校财务状况。

在董总及各州董联会的极力争取下,教育部曾经在2008年10月30日及11月14日发出两封公函,说明董事会有权签署学校公众捐款户头(Account Wang SUWA)的支票。可是有人企图在技术上玩弄手脚,故意在银行支票签署授权书上,把校长、副校长及主任放第1、2及第3位,把董事会代表放在第 4位,在实际的运作上,永远都轮不到董事会的人签。

为此,我们曾经多次向副教长拿督魏家祥及教育局长投诉,最近一次是今年2月18日,拿督魏家祥当着教育部一位法律顾问及2名财务组官员面前,答应我们提出的要求,表示教育部将会发出新的通令,规定把学校支票的签署人分成2组,一组为校方人员,另一组为董事会人员,有关支票必须由双组各1人签署方为有效。

我们希望拿督魏家祥副部长立即将它落实。我也要在此呼吁各校董事会注重本身的权力与任务。

董总和董联会于2006年发起华小董事觉醒运动,唤醒董事们关注本身的法定权益,自运动展开后,效果还不错,许多学校的董事会已经较前活跃,扮演较积极的角色。但是,个别地区或个别单位有些还处于落后状况,有的董事认识不清,不敢大力地抓紧和行使本身所拥有的权力。

试举个例子来说明,最近某校行政当局以未获教育局准证为由,腰斩借用该校课室一连开办了9年的国中华文进修班,实际上董事会是有权力开办的。

为了华教事业的前途,我们鼓励各地的董事会同仁积极主办一些讲座和交流会,学习董总所编辑出版的相关资料,提高认识水平,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些。

同道们,
增建华小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政府一直漠视华社要求,不肯接受按人口成长需求制度化增建华小的建议,这造成华裔人口密集住宅区的华小学生人数爆满,居民被迫发动集体签名及拉布条陈情抗议,要求速建新华小。

我国宪法规定,接受母语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不能逃避拨地拨款增建华小的职责,我们要求政府从善如流,像对待国小一样制度化地增建华小。

我们也要求政府平等对待各语文源流学校,纠正长期以来在教育拨款分配上的不公平现象。我们尤其要抗议政府通过中央拨款制度如数缴付国小的水电费,却通过所谓的行政拨款机制,每月仅限2千令吉给华小付还水电费及其他开销。

这项措施导致多所华小被国能公司割电,引起华社强烈不满和抗议。我们呼吁,教育部必须立即停止这种歧视华小源流的不合理措施,否则,由此而引起的一切严重后果,教育部必须负责。

我国的华教运动是一个有广泛基础的群众运动,它经历了几十年的殖民地政权的摧残,饱受民族沙文主义的单元主义政策的压迫,但是在先贤们的坚持下和争取下,终于有了今天的规模。

我们必须紧守教育岗位,不亢不卑,做一个维护和发展民族教育的促进派,这样我们将无愧于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下一代子孙。奋斗吧,让我们高举华教的旗帜,把民族教育的伟业发扬光大!谢谢大家。

柯嘉逊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教训?

蔡亚汉
(槟城华校校友联合会副会长、槟威董联会副总务、
董教总教育中心董事及全国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委员)
2011-4-23

一根火柴,点燃起来,它可以发光发热,给人间带来温暖和光明;但是,它也可以烧毁苦心建立上来的一座高楼大厦。柯嘉逊是怎样的一根火柴呢?他曾经被推崇为一支民权的火把,一支华教运动一支不可或缺的火把。有人宣称,假如董教总没有他,就会“变质” ;新纪元学院没有他,就无法升格为大学,人们从此可以告别新纪元学院;没有了柯嘉逊的身影,新纪元学院陡然失去了光彩,没有了灿烂的阳光,没有了鸟语花香。是谁给了柯嘉逊这种神话般的光环?不,华教运动是不会也不该有造神运动。但是,华教运动曾经给他带来了荣誉。今天他离开了董教总华教运动的群众基础,并且公然站在这个运动的对立面,肆意地攻击董教总,他要焚毁董教总这座用很多人的心血建立起来的大厦。群众离弃了他,结果他变得什么都不是了,he is not relevant ! 现在,根据美国政府的网站,他自己也承认,他是拿了另一个变相的美国中央情报局,NED的钱,在我国搞民权运动的。

2005年年底,他原本是要走的,他在半年之前就被告知不会再被续聘了。于是,他在2005年9月编辑并出版了英文《新纪元教育——柯嘉逊教育文选》及其中文译本,给自己留下一点纪念品。他那时该走,是因为他和董教总领导人对于如何办好新纪元学院在理念上已经明显地有了分歧,特别是在对待2003年尾董教总教育中心与中国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的学术合作计划,他不认同而且抗拒。这一计划对新纪元学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董教总的领导人不想再用他并且做过了决议,这个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但是有人说情,要求董教总把他留下,结果他被留下来了。一年、一年又一年,到了2008年年底,他的聘约将要满期了。他知道董教总将会告诉他,他该离开新纪元学院了,因为他没有办法改变自己,而且在2005年的莫泰熙离职事件中,以及2006年10月后,他已经公开地攻击董教总了。董教总有足够的人情味,可以让他光彩地离开。但他自视太高,他反而想一举推翻董教总的领导层,想把华教运动的整个领导权抓在手,以便借用华教这个平台来胡作非为。于是他们布置了2008年6月14日事件,掀起轩然大波,一再发表所谓《告社会人士书》,然后假借什么学生啦、家长啦、要求给他留任;有人在全国到处串联、鼓动,要求再次把他留下来。为了压服而不是說服董教总,于是,“董教总变质”论就滥觞起来,一出一出的“救救新院”、“救救董教总”闹剧也随之上演了。

作为华教领袖必须有崇尚法治的精神。他合同届满了硬是不走,非要另一方续聘他不可,并且发动社会舆论压力来达到目的;不把11月2日董总特别代表大会决议放在眼内,发动学生、家长以及老师递呈备忘录;坐在董总办公楼的大门口进行纠察,发出诬蔑董教总的阵阵喧嚣。他让民主蒙羞,“自由”泛滥。最后竟然出现在毕业典礼上对董总主席进行袭击人身事件。至此,全国震惊与哗然,礼义廉耻扫地,道德法纪无存。但是,柯嘉逊犹喻之为叶新田的“现世报” !柯嘉逊的人格何以沦落至此哉?呜呼,此乃柯嘉逊“学术自由、学生自治、校园自主”之沦丧 !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柯嘉逊还要出版《董教总的变质》呢?那是因为他不甘心于失败,因为他要合理化他自己所做的一切,他意图彻底毁掉新纪元学院,摧毁董教总,破坏华教运动。他这么做其实也在侮辱各州董联会的人,把他们都当成“白痴”。董教总秉持的宗旨、目标并没有作出任何的改变,群众不会相信董教总变质的谎言。为此,他必须把董教总领导人妖魔化,贬低他们的人格。胡说什么叶新田的文凭是假的,叶新田接受了二百万元贿赂、马华公会代为清还屋贷;还有什么富婆和他同居的故事;接受马华公会的收编、在大选中表示“中立”。即使对已经从领导层退休下来了的前董总主席郭全强,他也不放过。造谣说他爱慕虚荣,因为柯嘉逊不随他一起接受“天津科技大学所颁赐的名誉博士”,而与他柯嘉逊交恶;王瑞国被胡扯为这场交易的“中介人”。

他的这种行为是一个极要不得的示范。它给华教运动的形象,带来极大的破坏性。这只能证明他没有华教运动的心。

从柯嘉逊问题上,我们获得了什么教训呢?我以为,我们必须确实地坚持和宣传母语教育的路线和方针;坚持和宣传领袖和华教运动,个人与群众的辩证关系的观点;坚持和宣传讲真话,以诚待人的精神;坚持民主,坚持团结,反对搞假民主,反对搞分裂,反对山头主义和宗派主义。

今天召开这个三本书的推介礼,我认为是必要的。这三本书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次揭露和批判了柯嘉逊的丑恶言行,我们应该大力把它们介绍向周围的朋友们,务必使大家真正觉悟起来,同心同德,把维护和发展华教的工作做得更好。谢谢。

2011年4月20日星期三

“一个大马”性教育

~ 双紫 ~

最近网上流传一个短片,显示大马某华小在进行“性教育”的实况录像,地点是该校礼堂,几百个少不更事到小学生席地而坐,镜头外有一响亮男声在说教:“性行为是丈夫和妻子之间的事。”接着该男叫全体学生念这句话,念了3次,还要学生们再“大声一点”念一次,才算OK!

接下去,他说:性行为在丈夫和妻子之间,也就是我们的爸爸和妈妈之间,就是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不是在丈夫和妻子之间,而是在14岁男生和11岁女生之间、在未成年男女之间、在男人和男人之间、在女人和女人之间、在丈夫和别的女人、或妻子和别的男人之间,就是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这些人,我们骂他们什么?学生答:“你看这一对狗男女!”,讲师:“骂得好!再骂3次!”。学生就再骂3次“狗男女”。“还有一句话是什么?”学生答:“奸夫淫妇”!对!来,大家一起,七个字再骂一次:你看这一对“狗男女、奸夫淫妇”!“大声一点!”学生大声念完还不罢休,最后叫学生来一串“爱的鼓励”掌声。(这“七字真言”应该是早前教学生背的,否则不可能全体齐声念。)

这算什么“性教育”!说是在教学生“讲粗话”、“爆粗口”还差不多。进行性教育进行到如此层次,我们除了沦为国际笑话之外,国家的教育水平和老师的素质,也让人质疑。

其实大马根本不需进行什么“性教育”。现在的成人和大学生,应该记得十多年前我国“第一号”对“第二号”人物发动的“性斗争”,第一把第二告上法庭,当时报纸头条天天都是“鸡奸”、“精液”等性字眼,连案发现场的床褥也扛上庭。无知小儿看到报纸大标题和大彩照,问老子:“什么是鸡奸?”搞得老子有口难言。事情闹闹嚷嚷几个月,“第二号”鸡奸罪成,坐牢十年。报章恢复“平淡”。

这是“全民性教育”第一课。在保守的回教国,大马创造了公开讨论鸡奸的性开放先河,领先回教世界,确实“boleh”。

近年,同一个人物(现在执政党内已经没有名号),又遭一年轻人告上法庭,罪名依然是“鸡奸”(六十老头鸡奸健壮青年,老头莫非超人呼!)。同一戏码又再上演,成年“观众”索然无味,不过幼龄孩童可就上了一堂免费的性教育课程。审讯还未结束,最近这个鸡奸罪成坐牢数年后被平反再传鸡奸的传奇人物,居然还去嫖妓(男女通杀呼)!新闻照样上报纸头条,连房内风光也荣登头版,有关“拿督”还不断公开放映这制作粗糙的性爱短片,也放上网。相对于“拥有翻版带犯法”、“青年男女在公园牵手犯法”、“女性回教徒穿短袖衣属于暴露,要罚款”,我国现在已经“进步”到公开放映偷拍(也可能非偷拍,而是刻意制作。听说地点在泰国,女人是泰妹,否则给她一百万,叫她出来指证对手,“那人”就百口莫辩了。)的色情片也理所当然的境界,实在匪夷所思!

另一性教育“题材”,就是我们的“菜种”啦。菜种与“妻子之外的女人” 发生性关系,CD公开派发,照片上报头条,相关者也承认“那就是我!”根据前述讲师的标准,他们这一对就是“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狗男女、奸夫淫妇”。请问教育部长和老师们,今后若不巧碰到菜种,学生们是否要指着他骂“狗男女、奸夫淫妇”?

各位读者请想想,在各大报纸、电台、电视台十多年来隆重、详尽的报道下,全民早已满脑子性性性、具备“思想性、建设性”(时想性、见色性)、并学会“前功后进”术、“借性告人”法、“阴招偷拍”术 ……“性”事、“腥”事样样精通,何须什么“性”教育?!

凡是经过社会大学洗礼者都知道,我们的政坛、商场上所谓的“成功人士”、或“头面人物”,绝大部分都有“女朋友”(敦林有句名言“那个男人没有女朋友!”,在他那个领域里面,基本上是对的。)!别天真到相信我们的“社会栋梁”、“工商巨擘”、“名流楷模”只和丈夫或妻子有性行为!

其实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或一个男人和另一个男人在房间里面干什么事,与大众何干?他们只是图个痛快,又不伤害大众利益,也没大事宣扬,不算伤天害理或妨害公共治安,也不会“教坏”小孩子,只要他们的妻子或丈夫不管,他人何必多管闲事?反而是那些偷拍者,明显意在害人 ---- 如果只害个别人也罢了,把他人性事无限度放大,强迫全民接受变态的“性教育”,才罪无可恕!

我们在无可奈何接受这些肮脏、变态的性教育之余,其实间接也接受了“偷拍无罪、害人有理”的价值观或道德标准。上述几件事已经很明显的告诉全民:无论你鸡奸或嫖妓或和妻子以外的女人做爱,没被揭穿就没事,一旦东窗事发,就得辞官、下台或坐牢。至于如何“事发”,用何手段阴招,没人理会。哪怕你用的是千古毒计、奸险阴谋,也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天啊!这是什么“教育”,又是什么社会!

2011年4月4日星期一

兴汉社顾问岑启铭向LLG公司律师蔡庆文发出72小时最后通牒,澄清数项误导性声明

(岑启铭发布曾志祥律师回蔡庆文律师信新闻稿)
(2.4.2011)

        (怡保2日讯)马来西亚兴汉社顾问岑启铭已向LLG文化发展中心有限公司律师蔡庆文律师楼发出72小时的最后通牒,要求后者必须在接获通牒后的72小时内,澄清对方致给他的律师曾志祥律师楼志期2011年3月24日的回信中,有关数项误导性的声明,否则,他将会采取他认为适当及必要的所有合法行动。
       岑启铭今日在怡保发布的一项文告中说,他的代表律师曾志祥曾在2011年3月1日,在发给LLG文化发展中心有限公司及其主席杜乾焕的要求信中,指LLG公司向马来西亚社会,特别是华人社会,冒称LLG公司就是虚构的,不存在的,以及未经注册的“林连玉基金”,以及LLG公司及杜乾焕曾利用该虚构及不存在的“林连玉基金”名义,主办,进行,参与,经营,涉及,授权及/或认可数项说是为“林连玉基金”(Lim Lian Geok Foundation) 筹募基金的活动,包括2008年在怡保举办的“動地吟”演出。岑启铭在该项演出中捐出现金300令吉给林连玉基金。
        蔡庆文在2011年3月24日回给曾志祥律师的回信内容,曾在所有本地主要媒体及电子媒体显著的报道,包括星洲日报,中国报,南洋商报,东方日报,当今大马及独立新闻在线。
        以下是岑启铭代表律师曾志祥律师楼于昨(1)日向LLG公司代表律师蔡庆文律师楼发出的律师信全文:

曾志祥律师楼
2011年4月1日

致:
蔡庆文律师楼:

阁下:

事关:LLG文化发展中心有限公司及林连玉基金

我们是提及你们志期2011年3月24日的信(下称“你们的信”)。首先,我们的当事人再次重申,正如我们在先前的信中所说的,他的确曾捐过300令吉现金给林连玉基金。你们的信包含了令人震惊的承认及/或自相矛盾,除其他事务外,包括:

(a)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 (下称“LLG公司”) 拥有一个称为“林连玉基金”的中文名称(Lim Lian Geok Foundation)(下称“第一项矛盾”);

(b) LLG公司和林连玉基金是同一个法人,即林连玉基金就是LLG公司,而LLG公司也就是林连玉基金(下称“第二项矛盾”);

(c) LLG公司的中文名称“林连玉基金”是注明在其公司章程及组织规章(M & A),信封,单据,信头,传单,小册子,会讯,办公室和其他文件的(下称“第三项矛盾”);

(d) LLG公司向来都是和名为“林连玉基金”的相应中文名称开设银行户口。抬头写“林连玉基金”的支票可进入LLG公司,而所有捐给“林连玉基金”的捐款,将会进入LLG公司的户口(下称“第四项矛盾”)。

我们的当事人已指示我们向你们以及/或者你们的当事人提出下列质疑,以厘清怀疑:
(a) 有关“第一项矛盾”,任何人都搞不清楚,为什么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 可以译成“林连玉基金”,特别是鉴于下列的情况:

(i) 为什么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 (LLG文化发展中心有限公司)里的主要文字“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文化发展中心)被删掉,没有反映在中文的“林连玉基金”?

(ii) 正如你们已毫无保留的承认的,lLG 公司是一个注册的“公司”,但为什么译成中文时会变成“基金”(foundation)?

(iii) 除了LLG公司外,最少有14家其他公司及/或商行是用同样的简称LLG(见“附件A”)的;这14家公司及商行包括各行各业,例如行销,通讯,贸易,代理,商业,企业,甚至是美容院。依据这样的基础,我们可以说这14家其他公司/商行的LLG简称也代表“林连玉”或者甚至“林连玉基金”?

(iv) 以对英文及中文的标准掌握作为基础的常识告诉我们,无可否认的,“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的完美及恰当的中文翻译,无疑的以及无可否认的应该是“LLG 文化发展中心有限公司”。

(b) 有关“第二项矛盾”,我们相信你们会知悉和同意我们的说法,即一个法律系一年级学生或任何一个有识之士都知道,一家 “公司”(company),是和一个“基金”(foundation)完全分开以及不同的一个法定实体;因此,作为律师的你们,是以什么法律根据或标准来认同你们当事人所强调的LLG公司和林连玉基金是同一个法人?以及“林连玉基金”就是LLG公司》以及LLG公司就是“林连玉基金”?

(c) 有关“第三项矛盾”,作为律师,你们已强调的向我们确认,LLG公司的中文名称“林连玉基金”是志明在你们的当事人的公司章程及组织规章(M & A)的。这种说法是令人震惊的。首先,在马来西亚公司委员会的记录中,LLG公司的章程及组织规章的正式文本中,并没有包含任何的中文字。因此,明显的,作为你们的当事人的律师,你们是明知或因疏忽而误导了你们的同辈和律师同行。

还有,我们的客户告诉我们,你们的信的全部内容已详细的刊登在下列六家本地主要媒体,即:2011年3月25日的两家主要电子媒体“当今大马”和“独立新闻在线”;2011年3月26日的中国报全国第A14版,南洋商报全国第A9版,东方日报全国第A12版;2011年3月27日星洲日报全国第15版。因此,该“第三项矛盾”已误导了整个社会,特别是华人社会。

(d) “第四项矛盾”很自然的会给我们一个印象,即你们的当事人LLG公司是无辜的或明知的误导了有关的银行职员,相信“林连玉基金”是LLG公司的完美和恰当的中文翻译。

但你们在“第四项矛盾”的说法,会给人这样的印象:即作为LLG公司律师的你们,已经再一次的确认及/或劝告LLG公司:“林连玉基金”是LLG公司的完美/恰当的中文名称;即“林连玉基金”(Lim Lian Geok Foundation)就是LLG公司,或LLG公司就是“林连玉基金”; 因此,抬头写“林连玉基金”的支票可以进入LLG公司的户口;以及,虽然LLG公司并非“林连玉基金”或Lim Lian Geok Foundation,LLG公司仍然可以继续使用或利用已故著名华教斗士林连玉大师的名字,因为在进行募捐时,林连玉的名字在华人社会有着很强的号召力,因此,就编造和凭空捏造根本不存在的 “连玉基金”来愚弄和误导华人社会,说LLG公司就是“林连玉基金”。

我们的当事人不想干预你们和LLG公司之间的律师/当事人来往事务,不过,由于该“第四项矛盾”已被六家主要本地媒体广泛的报道和导致报道,内含完全误导的事项,从而误导了公众;作为律师的你们,是有责任维护法律专业的尊严和崇高地位的,因此,我们的当事人诚恳的促你们澄清下列两项:

(i) 作为你们的当事人的律师,你们是以什么法律根据明显的确认或劝告LLG文化发展中心有限公司继续编造及/或利用从来就不曾存在的“林连玉基金”(Lim Lian Geok Foundation)来误导整个世界,说“LLG文化发展中心有限公司”就是“林连玉基金”?

(ii) 再一次的,LLG文化发展中心有限公司是以什么法律根据,可以利用一个称为“林连玉基金”(Lim Lian Geok Foundation) 的虚构中文名称/机构在银行开设/经营一/多个银行户口?

请留意这项通知:由于上述各项矛盾的严重性,我们已接获指示必须给你们的当事人通知,即你们的当事人以及/或者作为你们当事人的律师的你们,必须在接获此项通知后的72小时内,刊登对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项矛盾的澄清,-特别是对“第三项矛盾”的澄清,因为你们所说“LLG公司的中文名称“林连玉基金”是志明在我们的当事人的公司章程及组织规章(M & A)”的说法,已经引起混淆,以及/或者已经误导了读者;因为你们的上述声明是不真实以及实际上是完全不真实的。

我们相信,在这个时候,你们会明白,我们的当事人已保留所有权利,在他认为适当的时候采取任何合法的行动。

曾志祥律师楼谨启。

副本致:岑启铭

------------------------------------------------------------------------------------------------------
附件A
14家具有“LLG”简称的公司/商行

ANNEXURE A
(14 companies/businesses with initial “LLG”)
Companies
(1) LLG Trading Sdn Bhd (Co. No. 216676-X);
(2) LLG Marketing (M) Sdn Bhd (Co. No. 581979-A)
(3) LLG ONE Sdn Bhd  (Co. No. 922333-M)
(4) LLGF (Malaysia) Sdn Bhd (Co. No. 776961-K)

Businesses
(1) LLG Electrical Enterprise (Reg. No. 001168433-T) (at Kuala Lumpur)
(2) LLG Enterprise (Reg. No. 001340149-H)         (at Kuala Lumpur)
(3) LLG Enterprise (Reg. No. JM0315655-A)         (at Johore Baru)
(4) LLG Auto Services (Reg. No. 001294327-K)  (at Puchong, Selangor)
(5) LLG Hair Saloon (Reg. No. 001797253-H)      (at Seri Kembangan)
(6) LLG Resources  (Reg. No. 001879583-X)         (at Petaling Jaya)
(7) LLG Trading      (Reg. No. AS0186526-V)         (at Gurun)
(8) LLG Agency      (Reg. No. JM0451186-P)      (at Johore Baru)
(9) LLG Communication (Reg. No. MA0056061-K)  (at Masjid Tanah)
(10) LLG Marketing     (Reg. No. SA0030803-T)         (at Sg. Buloh)

PRESS STATEMENT
        (By Sham Khai Meng, Advisor of Shin Han Society)

(Ipoh Saturday 2.4.2011) The advisor of Shin Han Society, Sham Khai Meng had issued a “72 Hours Ultimatum” to the solicitors of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 [“LLG CDC Bhd”], K.B. Chua & Co, demanding the latter to publish clarifications with regard to several misleading statements in their letter to Sham’s solicitors, CC Chun & Co dated 24.3.2011, failing which Sham will take all lawful actions which he may deemed proper and necessary.

In a Press Statement released in Ipoh on Saturday, Sham Khai Meng stated that, earlier, on 1.3.2011, CC Chun had sent a letter of demand to LLG CDC Bhd and its  chairman Toh Kin Won, accused LLG CDC Bhd had been holding out to the Malaysian world at large, in particular the Chinese community, that LLG CDC Bhd is “林 连 玉 基 金” [literal translation “Lim Lian Geok Foundation”], which is a fictitious and non existing “entity”, in that it is unregistered; and that LLG CDC Bhd and Toh Kin Woon had used the fictitious and non existing name of Lim Lian Geok Foundation in organizing, conducting, participating, managing, involving, authorizing, and/or ratifying several fund raising activities purportedly for Lim Lian Geok Foundation; including organizing, participating, or involving in the cultural performance called “Dong Di Yin” in August 2008, which prompted Sham Khai Meng donated to Lim Lian Geok Foundation RM300.00 in cash.

K.B. Chua & Co’s letter of reply addressed to CC Chun & Co dated 24.3.2011 had been published to all local media and prominently reported in major newspapers and electronic media, including the Sin Chew Daily, China Press, Nanyang Siang Pau, Malaysiakini and Merdekareview.

In Sham Kai Meng’s 72 Hours Ultimatum (i.e. CC Chun’s letter to K.B. Chua dated 1.4.2011), which had been sent vide both facsimile and A.R. Registered post, it was pointed out, amongst other things, that K.B. Chua’s letter contained appalling admissions and/or self-contradictions; and specifically listed 4 contradictions and admissions therein :

(a)    LLG CDC Bhd possesses a Chinese name called “林  连  玉  基  金” [Lim Lian Geok Foundation] [“the 1st Contradictions”]

(b)    LLG CDC Bhd and 林 连 玉 基 金 (Lim Lian Geok Foundation) are the same body corporate; thus, 林 连 玉 基 金 is LLG CDC Bhd and LLG CDC Bhd is 林 连 玉 基 金 [“the 2nd Contradictions”]

(c)    LLG CDC Bhd’s name in Chinese, 林 连 玉 基 金, is stated in its M & A, envelopes, vouchers, letterheads, leaflets, fliers, newsletters, its business premises and other documents. [“the 3rd Contradictions”]

(d)    LLG CDC Bhd had been operating bank account(s) with corresponding  Chinese name called 林 连 玉 基 金 (Lim Lian Geok Foundation). Cheques drawn in favour of 林 连 玉 基 金 were credited into the account of LLG CDC Bhd; and all monies donated (in the name of 林 连 玉 基 金) had been and will be banked into the account(s) of LLG CDC Bhd.
“the 4th Contradictions”]

As regards the 1st Contradictions, CC Chun had posed queries cum rebuttals and demanded K.B. Chua to clear the doubts.

(a)    How in the world LLG CDC Bhd could be translated to become “林 连 玉 基 金” (Lim Lian Geok foundation), especially in view of the followings :

(i) Why the prominent words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in LLG CDC Bhd had been omitted/not being reflected in its Chinese name 林 连 玉 基 金 ?

(ii) LLG CDC Bhd is a merely registered company; why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had become a “foundation” ?

(iii) Besides LLG CDC Bhd, there are at least another 14 companies and  businesses also using the same initial of “LLG” (see Annexure A) which encompass various types of entrepreneurs such as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trade agency, business enterprise and even hair salon. On the same footing, can we say that the initial “LLG” in the 15 other businesses or companies also stands for “林 连 玉 ” or even “林 连 玉 基 金” ?

(iv) Base on standard command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it is undeniable that a perfect and proper translation for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 in Chinese would undoubtedly and undeniably be “LLG文 化 发 展 中 心 有 限 公 司”. 

(b)    As regards the 2nd Contradictions, CC Chun pointed out that a year one  law student or even a knowledgeable man in the street would know that a “company” is an entirely separate and different legal entity from that of a “foundation”. Hence, CC Chun demanded K.B. Chua to explain what is the legal basis, or criteria for the latter to emphasize that LLG CDC Bhd and 林 连 玉 基 金 (Lim Lian Geok Foundation) are the same body corporate; that “林 连 玉 基 金  is LLG CDC Bhd and LLG CDC Bhd is  林 连 玉 基 金” ?

(c)    As regards the 3rd Contradictions in which K.B. Chua as solicitors had emphatically confirmed that LLG CDC Bhd’s name in Chinese, 林 连 玉 基 金, is stated in LLG CDC Bhd’s M & A, CC Chun pointed out that such allegation is appalling in that, in the first place, official copies of the M & A of LLG CDC Bhd in the record of the Companies Commission of Malaysia do NOT contain a single word in Chinese. Therefore apparently K.B. Chua as solicitors had, knowingly or out of sheer negligent, misled their fellows solicitors.

    Sham Kai Meng revealed that the Companies Commission of Malaysia had confirmed that the M & A of LLG CDC Bhd do NOT contain the words 林 连 玉 基 金  .

CC Chun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as a result of K.B. Chua’s said letter had been published and widely reported in the media, the 3rd Contradictions had misled the world at large and in particular, the Chinese community.

(d)    With regard to the 4th Contradictions, CC Chun pointed out that while LLG CDC Bhd had misled officers of the bank(s) concerned to believe that 林  连 玉  基  金  is the perfect or proper Chinese translation for LLG CDC Bhd, and apparently, K.B. Chua had endorsed and/or advised LLG CDC Bhd, that :

(i) 林  连  玉  基  金  is the perfect/proper Chinese name for LLG CDC Bhd;

(ii) 林  连  玉  基  金 (Lim Lian Geok Foundation) is LLG CDC Bhd and vice versa;

(iii) a cheque in the name of 林 连 玉 基 金  can be credited into the account of LLG CDC Bhd;

(iv) LLG CDC Bhd can continue to make use of or exploit the name of the late master 林 连 玉   the well known fighter for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sia whose name has an extremely strong appeal 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term of fund raising, hence concocted and plucked from the air the name 林  连  玉  基  金 , which does NOT exists, to fool and mislead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to believing that LLG CDC Bhd is 林  连  玉  基  金. .

CC Chun further queried and urged K.B. Chua to clarify :

(i)    on what legal basis K.B. Chua as solicitors had endorsed or advised LLG CDC Bhd to continue in concocting and/or exploiting the name of 林  连  玉  基  金  (Lim Lian Geok Foundation), which had never existed, and misled the world at large that LLG CDC Bhd is 林  连  玉  基  金  ?

(ii)    again, on what legal basis, LLG CDC Bhd could open/operate bank account(s) with a fictitious Chinese name/institution called 林  连  玉  基 金  (Lim Lian Geok Foundation) and, on what basis it can continued to do so ?

In view of the severity of the Contradictions in K.B. Chua’s said letter in particular their emphatic remarks that “LLG CDC Bhd’s name in Chinese, 林 连 玉 基 金, is stated in its M & A” had caused confusions and misled readers of the media, CC Chun therefore issued the “72 Hours Ultimatum” and demanded K.B. Chua to publish public clarifications to clear the doubts of readers of newspapers and electrical media; and put on record that meanwhile, Sham Khai Meng shall reserve all his rights to take whatever lawful action which he may deem proper and necessary, in due course.

ANNEXURE A
(15 companies/businesses with initial “LLG”)

Companies

(5) LLG Trading Sdn Bhd (Co. No. 216676-X);
(6) LLG Marketing (M) Sdn Bhd (Co. No. 581979-A)
(7) LLG ONE Sdn Bhd  (Co. No. 922333-M)
(8) LLGF (Malaysia) Sdn Bhd (Co. No. 776961-K)

Businesses

(11) LLG Electrical Enterprise (Reg. No. 001168433-T) (at Kuala Lumpur)
(12) LLG Enterprise (Reg. No. 001340149-H)         (at Kuala Lumpur)
(13) LLG Enterprise (Reg. No. JM0315655-A)         (at Johore Baru)
(14) LLG Auto Services (Reg. No. 001294327-K)      (at Puchong, Selangor)
(15) LLG Hair Saloon (Reg. No. 001797253-H)      (at Seri Kembangan)
(16) LLG Resources  (Reg. No. 001879583-X)         (at Petaling Jaya)
(17) LLG Trading      (Reg. No. AS0186526-V)         (at Gurun)
(18) LLG Agency      (Reg. No. JM0451186-P)      (at Johore Baru)
(19) LLG Communication (Reg. No. MA0056061-K)  (at Masjid Tanah)
(20) LLG Marketing     (Reg. No. SA0030803-T)         (at Sg. Buloh)

………………….
Sham Khai M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