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州国民型中学面面观(上篇)‧利丰港培华中学华裔生佔73%‧守护华校特徵步步艰辛
2013-10-29星洲日报/地方新闻
培华国民型中学校门口和校园內的校名都有 华文字。(图:星洲日报) |
配合全国性的“国民型中学中华文化特徵圆桌会议”的举行,《星洲日报.大柔佛》要与读者来一趟柔佛州国民型中学巡礼。
柔佛州共有3所国民型中学,即礼让县利丰港培华国民型中学、丰盛港县培智国民型中学,以及昔加末县昔华中学;从今天起,我们將以上、中、下篇的方式,和大家逐一到这3所学校走一回,看看各校是如何在努力地在保留著华文学校的特徵。
礼让县利丰港培华国民型中学背负著改制中学这个沉甸甸的歷史名词,董事会和校方在守护华校特徵上步步艰辛,惟多年来仍能风雨同路,保存改制前的原貌。
培华国民型中学1962年改制,来到培华国民型中学,在大门口分別有华文和马来文校名,一走进校园,华校的特徵越见清晰,写著“培华学校”
的牌楼、“培华中学”的校舍,这些都是创校时期已存在的建筑物。
目前掌校的校长吴惠鸣是一名英校生,然而他对学校举办举办的中华文化活动都大表支持,也全力与董事会配合,守护改制前的原貌。
他表示,目前全校共有1千700余名学生,华裔佔有73%,该校华裔生比例曾一度仅达半数,令人担忧,所幸在董家协和校方努力下,华裔生逐年增加,近年来巴仙率一直保持平稳。
校地有限校舍严重不足
吴惠鸣说,华裔生来源都是邻近的华小,包括从利丰港、实廊、武吉甘蜜区等,华裔生来源不成问题。
他表示,华文科是该校华裔生必修必考的科目,並保持每周5节华文在正课教授,现有10名华文科老师,师资充足,。
在谈到该校面对最大的困境时,他说,无非就是校地有限,校舍严重不足,学生无法在舒適的环境下上课。
成立华乐团节令鼓队等· 董事会积极推动文化
分別负责学生事务和课外活动的副校长郑添发和任素梅,皆是该校校友,他们表示学校仍保存当年他们求学时的华校特徵,全赖老师与董事会苦苦坚持。
郑添发说,校园內还能见到不少华文字的匾额、走廊墙上也有写上“尊师重道”、“面壁思过”等华文字眼,阅报角落也有华文报章供学生阅读,令人倍感亲切。
他说,值得一提的是,校方每个星期六在上午上课前,召集全校华裔生到操场集会,由华文老师或道德教育老师利用半小时的时间,宣扬中华文化和传统道德价值观。
任素梅指出,董事会在推动中华文化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在董事会內成立中华文化组,並在去年先后在学校推动华乐团和二十四节令鼓队,也考虑未来成立舞狮团。
她说,每当华族传统节日如农历新年和中秋节等到来时,校园內都会张掛对联、灯笼等,学校也会举办新春联欢会及中秋晚会等,此外,华文学会也不时在佈告版上介绍华族传统佳节源由。
华社误解 筹款困难· 重建校舍未能如愿
由於华社对国民型中学的误解,在筹募建校基金时难免面对难题,令培华国民型中学重建校舍计划迟迟未能如愿。
该校仅在2000年时展开一次重建工程,当时是兴建3层楼校舍,不过其他建筑物都是创校时期保留至今,已非常陈旧,也有白蚁问题。
基於校地仅有4英亩,以致该校建设非常有限,即使学生分为上下午班,校舍也不敷应用,造成教学的不便。
董事会承担硬体建设
建委会主席郭振成表示,国民型中学与华小相同性质,硬体建设是由董事会承担,政府只不过是支付教师薪水等行政费用。
“华社却常误会国民型学校有政府全津贴照顾,甚至连校友本身也会有这样的误解。”
他说,董事会扮演重要角色,向社会人士和校友解释学校的困境,许多热心华教人士和校友瞭解后,对学校的发展都会献出一份绵力,一旦主办大型活动,校友也会响应。
然而,利丰港有3所培华,分別是培华小学、培华独中及培华国民型中学,3所学校都需要华社资助,对当地人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他说,为了避免当地热心华教人士的负担,董事会此次的建校计划儘量向政府申请拨款,以重建4层楼校舍,惟仍然需要社会的捐助。
“国民型中学在建校时都是心有余也力不足,眼前有多少资金,就做多少工程,无法一口气完成。”
(星洲日报)
柔州国民型中学面面观(中篇)‧东海岸唯一改制国民型中学‧校友情繫丰盛港培智
2013-10-30星洲日报/地方新闻
丰盛港培智中学是丰盛港唯一一所改制中学, 深受当地华社的欢迎。(图:星洲日报) |
配合全国性的“国民型中学中华文化特徵圆桌会议”的举行,《星洲日报.大柔佛》要与读者来一趟柔佛州国民型中学巡礼。
柔佛州共有3所国民型中学,即礼让县利丰港培华国民型中学、丰盛港县培智国民型中学,以及昔加末县昔华中学;从今天起,我们將以上、中、下篇的方式,和大家逐一到这3所学校走一回,看看各校是如何在努力地在保留著华文学校的特徵。
丰盛港培智国民型中学坐落在丰盛港的高岗上,环境宜人的丰盛港培智中学,是柔佛州东海岸唯一一所改制的国民型中学。
虽然这所国民型中学只有308名学生,非华裔学生只佔了40人(约12%),但是这並没有阻碍该校作为一所华文改制中学,在校內保留中华文化特徵。
镇上华裔村民的小孩在升上中学时,都是首选进入这所中学。
一方面,是因为这所学校有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一方面丰盛港的华裔家长几乎都是培智中学的校友,对该校有一份特殊的情意结。
该校的主楼楼梯处,就有一个歷史悠久的校名牌匾,高掛在楼梯口处,学生来来往往都可以看到。
而走在培智中学的校园內,校內到处都有华文字和標语,而学生则精神抖擞地击鼓,一面面廿四节令鼓让校內飘荡著隆隆的鼓声。
办相声观摩会轰动一时
虽然缺少相关的师资,去年该校仍然排除万难,在丰盛港举办了第一次的相声观摩会,邀请许多相关人士到这个小渔村进行表演,轰动一时。
每年的农历新年,由学生自发举办的新春联欢晚宴上,学生们呈献廿四节令鼓、醒狮、扯铃、华族传统舞蹈等等表演活动,展现了校园內浓厚的华人文化。
当地的华团也与丰盛港培智中学有密切的联繫,每每学校內举办大型活动,当地乡团也会准备美食,让村民可以在校园內一边享用美食,一边欣赏各种表演。
陈伟光:节令鼓及篮球队· 家协承担聘教练费用
培智中学董事长郑金发从2007年开始担任董事长一职,而家教协会主席则是陈伟光,二人在受访时表示,董家协互相合作各司其职,董事部负责学校的建设,而家教协会则领养校內一些课外活动团体,例如廿四节令鼓队和篮球队,同时也极力在维护学校內的华校特色。
廿四节令鼓队闯出名堂
如今,培智中学的廿四节令鼓队已经在丰盛港闯出了一定的名堂,不少晚宴、官方活动都邀请该中学的节令鼓队前往表演。
陈伟光透露,每个月聘请教练的费用就接近1千令吉,因为丰盛港作为一个偏远的渔村,若要聘请相关的教练,都必须从新山或其他城市寻找合適的教练,交通费用就是一笔可观的数目。
但是,陈伟光和他的团队毅然担起这个重担,负责承担聘请教练的费用。
“所幸目前大家都已经认识培智中学的廿四节令鼓队,经常聘请鼓队进行表演,因此也减轻了不少的负担。”
从今年开始,家协也负担起篮球队的教练费用,希望能够让更多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条件。
陈伟光也透露,丰盛港的很多社团在举办活动或比赛时,都会邀请该校的学生担任工作人员和参加比赛,互动是非常频繁的。
董事长:社团配合· 学生有机会学中华文化
董事长郑金发透露,学校的各项设施基本上都由董事部负责,所幸在大选前获得政府的一笔拨款,才让董事部的负担能够有所减轻。
他透露,培智中学与当地华团有密切的联繫,郑金发也是当地德教会紫林阁阁长,他说,虽然学校未必有能力承担太多的活动,但是在当地社团的配合下,学生也有许多机会学习中华文化,如扯铃、舞狮、华乐团等等。
郑金发透露,紫林阁的华乐团团员中有很多是培智中学的学生,虽然学校成立华乐团,但是学生仍然有机会学习这门华族传统音乐。
他指出,该校多年来培育了不少人才,他认为培智中学作为一所国民型中学的表现仍然是不错的。
陈鼎星:人口外流少生育· 学校学生逐年减少
校长陈鼎星认为,该校因为地理位置的关係导致学生逐年减少,一方面年轻人口逐渐外流,一方面现代的父母也少生育。
虽然学生人数少,但是陈鼎星对自己的学生非常有信心,因为该校拥有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学生都非常自动自发在学习和参与各种活动。
“如果学生懂得把握机会,在学校內是有机会发挥各自的所长。”
该校董家协也在当地社团、华团和民眾的通力配合下,在校园內建起了一座礼堂。陈鼎星透露,该校学生经常会举办各种活动,包括新春晚会、中秋晚会、谢师宴等等,礼堂的落成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发挥所长。
虽面对师资不足· 坚持每週5节华文课
陈鼎星透露,虽然面对师资不足的问题,但是该校仍然坚持每週5节的华文课,所有华裔学生也必须修读华文科。。
由於华文课在该校属於正课,这些有华小背景的非华裔学生,有的也会选择上华文课,只是没有在政府考试中选考华文科。
由於该校的华文老师不足,之前仅有1名全职华文老师,在这个情况下,校方被迫聘请3名兼职母语老师,才足以应付全校的华文课。其中中四的华文课也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迫必须在正课以外的时间上课。
无论如何,陈鼎星透露,由於教育部已经委派一名华文老师到该校,而这名老师也在日前报到,因此明年开始全校的华文课都將会在正课时间內进行。
李钦豪:校內学华文机会少·
加入节令鼓队获益良多
对学生来说,培智中学虽然已经成为一所以国语教学为主的中学,但是每週5节的华文课和许多中华文化特色的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仍然是深远的。
培智中学的廿四节令鼓队队长李钦豪受访时透露,他参加节令鼓队已经有4年的时间,而他之所以会参加鼓队,是因为妈妈鼓励他多参加华人文化的相关活动。
然而,李钦豪却认为,学校內学习华文的机会其实不很多,但是他从鼓队中却学到了很多如何与人相处,获益良多。
另外,一群中二的学生蔡秋伊、梁安琪、刘安琦和沈依庭则表示,她们在上华文课时的感觉是十分开心的,因为老师会用幽默风趣的方式来上课。
陈鼎星:维护中华文化特徵·
敢敢去做就会有成绩
陈鼎星透露,在国民型中学担任校长挑战是很大的,而他刚开始担任校长时,校內並没有太多的华文字。
“我们要敢敢地去做,渐渐地去实行和维护这些特色,久而久之就会有成绩。”
他透露,目前该校的毕业生中,有的在新加坡担任华文教师,有的正在台湾的大学、马大、拉曼大学修读中文系,学生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的华文考试中也有良好的成绩,这些对他来说,都是作为一所国民型改制中学,董家协、老师、学生共同努力下,才能让学生尽可能的学习到中华文化。
(星洲日报)
柔州国民型中学面面观(下篇)‧校园处处见方块字‧昔华中学中华气息浓
2013-10-31 星洲日报/地方新闻
昔加末华裔人口外流,各华小学生人数近年来都下滑, 但报读昔华中学的学生人数却维持在370人至400人之间。 (图:星洲日报) |
昔华中学目前共有2千121名学生,是昔加末县最多学生的学校。除了指定报读该校的3所华小毕业生外,多年来,该校一直是区內其他华小生竞相进报读的中学,新生来源不受县內华裔人口流失以及华小生逐渐减少的影响。
对於非指定华小的学生,要报读昔华中学究竟难不难,这其中每年的情况都有不同。
2008年,许多非指定华小的学生报读昔华中学,除了较为靠近的励志华小、雅格华小、佳什华小之外,远至利民达华小、吗咯华小、化南华小、拉华小学等的学生都作出申请,唯相关申请必须等待教育部批准;2009年开始,教育部对这类申请採取较为宽鬆的处理;到了2012年,教育部开放电子网上报名,家长可自由选择孩子升学的中学。
明年情况须等教育部指示
不过,明年的情况是否还是一样则还是未知数,必须等待教育部指示。儘管如此,昔华中学每年入读的新生都介於370人至400人,多年来都是昔加末区內最多学生的学校。
昔华中学被评为国內的模范国民型中学之一,不管是校名、校徽、校歌、校训等都是华文字。走入昔华中学校园,可以看到许多的中文字眼,例如中文的激励词句、对联等,指示牌也以双语书写,同时也可以听到学生以中文交谈。
陈孟通:董事部须坚定立场·
力保国民型中学特徵
昔华中学董事长丹斯里陈孟通强调,身为国民型中学,董事部必须要有坚定立场,才能保有中华文化特征,如果董事部凝聚力松散,权益就会慢慢地被吞噬,变成一所“不伦不类”的中学。
他以昔华中学为例子,早期接受改制的其中一项条件就是需要保留三分之一的华文科,该校曾经每周上5节华文科,其中教育局只给予3节的津贴,董事部是希望能够增加至七节,最好是恢复之前华文中学接受改制的承诺。
他说,当时,有些华裔生为了考获佳绩,竟然选择放弃报考华文科,上述情况每年的比率有下降趋势,因此,董事部为了阻止报考华文科人数逐年下降,也担心华裔生自我消灭华教特征。
家长须签报考华文同意书
“有鑑於此,董事部议决凡是家长要把孩子送到昔华中学,必须要签署一份强制孩子报考华文科的同意书,如今,这项措施已经施实多年,也没有面对家长的强烈反对。”
他说,董事部当时也积极向教育局申请从每周5节华文科增加至7节,却不断受到教育局诸多刁难,在经过数年的爭取下,最终才获得教育局批准。
他指出,前年该校也曾向政府申请建设电脑室时,当公共工程局派人来测量土地时,抵达该校范围才获悉这是一所国民型中学时,马上打道回俯,过后也没再见到官员的影子。
学生人数每年增加
陈孟通认为,这就是国民型的悲哀,所有硬体设备都是要由董事部出钱,庆幸该校一路来与昔加末华社保持良好关係,董事部也从不间断地向华社讲解昔华中学所面对的困境,使到华社对该校深具信心。
他说,该校才能把一栋40间课室及14间科学室建设起来,由於家长把孩子送到该校就读,学生人数每年都有增加趋势,因此,董事部决定保留上下午班制,才能容纳更多学生。
他指出,昔华中学是一所三语並重的学校,並保持著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这与董事部採取一贯坚持的立场。
他认为,如果董事部立场不坚定,肯定会沦为一所与国中没有分別的学校,董事部最终也会失去主导权。
顏荣锦:强制要求报考华文科
昔华中学家协主席顏荣锦表示,该校除了强制性要求学生报考华文科外,也提供中国文学史让学生选择报读,在课外活动外也保留舞狮、华乐团及铜乐队的训练,确保不会失去中化文化特征。
他说,这也就是华裔家长对昔华中学的信心,虽然面对华小生来源逐年减少现像,昔华中学学生却每年增加,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报读该校,不惜更改住家地址。
郑文添:仍保存过去中华文化
该校校长郑文添表示,除了浓厚的校內中华文化气息之外,校方也每年加强一项中华文化,近期则关注华乐团发展,校內仍保存著过去存在的中华文化。
此外,校內图书馆的书籍,扣除参考书后,有1万2千827本国英文故事书,华文故事书则有5千421本,在新书介绍环节中,也可见到许多的中文书籍。
在2千121名学生当中,其中2千零62名是华小生,佔总数的97%。
《星洲日报》採访了两名来自非指定华小的学生,他们其中一人是在家长安排下进入昔华中学就读,另一人则是自行向家长要求,以便能够在昔华中学完成中学课业。
彭愷伦:喜欢浓厚中华气息
中三学生彭愷伦小学就读於雅格华小。他说,到昔华中学升学是他本身的想法,特別向父母作出要求。
他指出,这是因为他喜欢昔华中学校內较其他学校拥有更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华裔教师也较多。
王健安:求学环境很好
中三学生王健安来自利民达。他表示,父母当初是基於昔华中学是一所国民型中学,所以安排他远从利民达到昔华中学来就读。
他说,到来唸书后,也觉得昔华中学的求学环境很好,学校在运动项目也提供学生很好的发挥。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