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401 辑



华校老歌唱不完


2014/7/2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萧瑞云
 

华校,顾名思义,是华人子弟受华文教育的学府。马来校,单看字面不用解也知,是马来人源流的学校。淡米尔校,即是印度人源流的学。

以我们普通人的智慧,对大马三大源流学校的瞭解,大概就是这么简单直接,不过,对于不懂中文,自称在华人传统薰陶下成长的叶娟呈,这样的理解实在太肤浅,太狭隘。

在她眼中,身为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的“全民”副教长,有责任照顾“全民”教育,背负著伟大的全民任务,就是不以种族、宗教和背景来实施政策。因此,思考其高智慧的宣言,她力棒“全民教育”这个金字招牌,崇高旨意就是——全民要照著她的安排接受教育部的任何安排。

越听越心惶

所以,157名中文教师成为了她手上打造的首批“全民教育烈士”,儘管受马华、华团、华教份子八方声浪抗议,叶娟呈仍坚持他们必须到被分派的国小报到。与此同时,华小教师公会在呼救人手荒,总共有500个空缺,教育部却似视若无睹。

这种“货不对办”、“有求不应”的状况,华社早已习以为常,华教在大马一直以来都如夹缝生存的小花,长期面对一些教育部天马行空的惊嚇,比如派不諳华文的教师到华校执教、派不諳华文者当华校校长、华教师资永远不足、华小爆满为患校舍不足等等课题,总是陈出不穷。

据叶呈娟坚定自己的论点时,强调表现获得慕尤汀的讚赏,所以证明她的决定是正確,至于有无得到全民的认同,根本不在她考量的范围。

其实,若她认为全民教育便是把三大种族大融合,那么届时大马教育便会变得更“精彩”,大可把淡米尔语教师派至华校,又或派不諳国语教师至国小,因为反正她的重点是在搞自我的“全民教育”概念,而不是研討怎样才能教育出真正的未来国家英材。

华校的老歌就这样唱了几代,忧心的华社越听越心惶,因为换了叶呈娟演绎,更创意加入“全民教育”新元素,但她唱的还是那一支如假包换的老歌呀。

 

勿拿教育开玩笑

2014/7/1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小青蛙
 

教育部近期將师大中文组毕业的51名华文教师调派到全寄宿学校执教,引起各界关注,让人感觉华文组毕业的教师无用武之地。

教育部副部长更指,將华文教师调派到全寄宿学校执教完全没有问题,是符合政府的意愿,也不会將他们调派回国中或国民型中学执教。

如此的决定,让许多一心想为华教付出的莘莘学子大感失望,笔者认为如此的决定似乎过于草率,何况他们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皆是针对中学课程,要他们去没有华文科目的学校执教,岂不是大材小用?

何况国民型中学一直以来皆缺乏华文教师,如今51名华文教师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但至少能舒缓情况。

对于师大中文组毕业者,被委派到无华文科的全寄宿学校执教,副教长竟然指这符合政府的意愿,让人啼笑皆非,也让华社对副部长的言论感到失望。

若连副部长皆认为毫无问题,那確实难以改变旁人的想法。

虽然副部长並非来自任何华基政党,但身为华裔一份子,应该捍卫华教权益,何况如此的调派决定,根本不符合教育界的意愿,副部长犹如不分事情对错就发表言论,有失身分。

教育为国家未来发展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如今教育部竟然对国民型中学师资短缺的问题视之不理,似乎在阻止国家向前的发展。

笔者希望教育部严厉看待此事,勿拿下一代的未来开玩笑。

 

一千个师资调派的伤心理由

2014/7/2 光华日报/言论版

~作者:吴嘉豪
 

当今有许多国家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都一窝蜂去报考公务员,我国也不例外。这是因为有俗称铁饭碗的公务员薪资比私人界高,也较稳定。我国华裔要挤进公务员行列的窄门,目前最容易的职业就是教师。

然而,师资调派乱象已经发生了多年。不单是华校师资被教育部的官员胡乱调派,而且其它科目的老师也无辜地成为任由官员“发配”的“牺牲品”。近日适逢马华入阁时刻,华教师资问题又再次引起关注。可惜,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华小不缺乏老师,试问马华的内阁成员如何与教育部的同僚解决师资问题呢?

小拿破仑文化在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根深蒂固。当老师不满意自己的调派时,向官员提出辞职,一名督学说官员不会挽留该老师,甚至不客气地说他不做,还有很多人争着做。这种不近人情的人资管理,不但平白浪费了师资培训,而且也显示教育部官员可以在部门内自立规则。这就造成有人事资源的老师尝试“走后门”、利用所谓的“内线”申请转乡的不健康现象。

教育部在不透明的机制、无更新的师资数据及各部门匮乏协调的情形下调派准教师,让近年来有许多老师在经过了漫长又坎坷的求职路后,当收到录取信时,满腔教育热情瞬间就被浇灭。大部分准教师选择逆来顺受,依据录取信去报到,结果大部分仍然在他乡生活得不开心。这就是为何每年的申请回乡系统一打开,有许多老师就立刻申请回乡。

纵然教育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倘若老师教书教得不开心,试问教育部的改革工作可以顺畅地执行吗?现在仅是调派问题,就已经让深受其害的老师们,在内心里唱起张学友的《一千个伤心的理由》,因为通常他们的调派上诉或者回乡执教上诉,最后在官员的处理名单里被遗忘了!

 

中三评估制揠苗助长

2014/7/1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吴嘉豪
 

教育部在推行教育大蓝图后,表面上对原有教育制度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但在仔细研究后,民眾会发现教育部仅对原本的教育制度进行名字上的转换,当中的执行方式,根本就换汤不换药!

20144月,教育部长慕尤丁宣佈推行中三评估新制度(PT3),以取代初中评估考试(PMR)。本质上,將在7月开始进行的PT3是变相版的PMR。虽然教育部说明中三学生无需参加中央考试,但中三学生依然得经过各种各样的测试,这不是变相的考试制度,是什么?

欲速则不达

教育部副总监拿督凯益莫哈末博士在2012年曾指出,到了2016年,中三的中学评估考试將中止。因此,才有校本评估制(PBS)的產生。然而,在2014年,为了舒缓教师对校本评估制(PBS)的反对声浪,教育部在今年2月紧急剎车,暂缓执行不以考试方式评估学生的PBS

在今年4月,教育部推出中三PBS改良版的PT3后,教师们发现,PT3不但是以考试方式来测试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在考题水平方面,近乎大马教育文凭(SPM)的程度!

教育部有鉴于我国近年来,在国际数学与科学的教育成就趋势调查(TIMSS)及国际学生能力评量(PISA)的国际排名不断下滑,因此一直加入所谓的高阶层思维(KBAT)元素题目在SPM各科目考题里,以期改善我国在上述两大国际评价项目的排名。

有许多中五考生都对KBAT题目应付不来,更何况是中三学生呢!教育部长得明白,虽然教育部欲在短期內尽快改善我国教育的国际排名,但揠苗助长的方式仅会造成考生承受更大学习压力,欲速则不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