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6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作者:林金荣
在这里,我们想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之语,实在说也说不完。母校(原称义校)当初是什么样子,相信大部分校友都没有印象。我是当初在母校开办不久,从Kapuran华公一校小学五年级转学到母校来的。本来我也不知道母校的存在,是因为我在原校跳级,被一群新同学欺凌,在我原级班主任吕娟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才决然转校的。后来,半年后也看到吕娟老师转来母校(义校)教书。
母校创办时名为“新友社附设义务学校”,这“义务”二字,意即仗义助困及免学费。外界有人叫母校为“赤脚学校”。我上学的头几天 ,心 里 确 实 有 些“ 那个”--叫害臊或无地自容吧,真怕被人说是在穷人学校里读书。然而由于感受到老师们的亲切教导,与同学们的和谐相处,使我感到可亲和温暖,这里没有岐视和欺凌,有的是求知和关怀,我怎么舍得不留下来呢?
母校是与他校不同的。初办时校址是在Gg.Tengah,那是一座古老的中式大厦,有些像祠堂,上屋多一层楼,挺宽敞,分隔成三四间大课室,楼下过了大厅有个天井。毕竟学校开始只收三百名学生,地方也算够用。由于活动范围小,不同班级的同学一下课常一块儿玩,与老师碰面的机会也多,连出资办校的董事们,我们几乎也经常见到,他们很像我们的父兄,关心我们的成长,不时过来看望。因此,我们几乎都能叫出他们的大名。如郑曼如、郭金荣、陈清泉、陈燕生、卢良坚、刘建智等等。
母校每个星期有周会,三年级以上的同学都参加,会上除了作校务和其他报告外,就是讲时事,讲故事,灌输正确的人生观,让我们了解外边的世界,听到祖国的解放事业,还有介绍进步的文艺作品,如鲁迅先生写的阿Q正传,当时萧瑶璧老师讲述这个故事,在他摹仿阿Q举着鞭子那滑稽的动作时,不觉发出哄堂大笑。后来我们也常用“阿Q”来讽刺人。周会还传讲当时苏联流传的“铁木耳”活动,表彰那些匿名助人的行为。后来,学校里也发现有同学收到文具之类的东西,可不知是谁送的。
好像从未听过小学生成立学生会。来母校之后,陈有利老师就是教我们学学搞学生会。这可真难啊,我们的普通话讲得还不好,也不知学生会是怎么搞,现在要坐下来论事,可真是一头雾水。但陈老师就是要我们慢慢学上来,如何开口发言,如何讨论,一口一句地教,像教小娃娃走路一样,一脚一步走,你说不行也得行。
母校教诲之恩,说也说不完。如今过了七十年,几经风浪,该成长的成长了,该发展的也在不断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母校沉寂几十年,如今期盼她有朝一日重新兴办,而她的前身社团新友社后改为新友基金会,迄今依然屹立在社区,都是三宝垄的老校友们,本着爱国爱校的崇高思想,呕心沥血支撑着母校的传统理念。你们出钱出力出智慧,成为新的华人社区的重要骨干,我们为你们的崇高精神致敬,感谢你们对母校所做的极大贡献。
最后献上一首诗,愿与大家共勉:
感恩
遥念母校七十年心报感恩谢教诲勇攀人生崎岖路喜见艳阳春满园
谢谢您——母校!
苏新琴
今 年 ,我 们 的 母 校——新友中小学走过了70年的历程,在庆祝母校生日的时候,许多往事涌上心头,令人难以忘怀,其中最让人刻骨铭心的是新中的教育理念。
记得在G:Tenggah的一次全校大会上,庄老师向我们宣布:今后我们要采用国内少先队的队礼作为我校的敬礼方式(即:右手五指并拢高举头上),五指表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右手高举头上表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从此,学校把“五爱”作为教育指南,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在学校经费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建立了壁报栏,小小图书室,学习互助组和各种文体小组。小小天井,既是我们的运动场,又是排练场,还是演出节目和全校大会的"礼堂",图书馆的书大部分是捐献的,有些破了,我们就用纸把它糊起来再借出,同学们就是从这些书刊里吸取了不少的精神营养,看到了校园外的更大世界。
我们的老师,不管碰到多大困难,始终兢兢业业,诲人不倦,既是老师,又是长辈与"朋友"。他们结合教学给我们讲了许多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和爱国志士们甘洒热血写春秋的感人故事,也给我们讲了在平凡岗位上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与劳动者,从中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了爱国爱民的种子。老师们还帮助学生会开展了铁木尔,给志愿军送慰问袋,给新校舍送砖献瓦的活动,培养了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也锻炼了我们工作能力……在老师的关怀下,我们的校园里始终充满着团结、快乐和奋力向上的气氛,正像我们校歌所唱的那样“……今天我们努力学习,明天为人民服务……”,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创办高中班后,学校提出了“要为印华社会和中国大陆输送更多优秀毕业生”的目标,更抓紧了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庄老师亲自当了我们第一届高中班的班主任,从课程学习到思想作风,给我们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毕业前夕,他分别找我们准备回国升学的同学谈话,嘱咐我们:回国后要和国内的同学搞好关系,不要搞特殊化……还意味深长地说:“你们是新中的第一炮,希望你们打响这第一炮……”
几十年过去了,但老师的教导始终铭记在我们心上,给了我们前进的力量与勇气。在这欢庆的日子里,让我们向老师们,向新友社的先辈们,向在新中建校过程中帮助过学校的人们,深深鞠个躬!
谢谢您,母校!
谢谢您,老师!
愿新中精神永放光芒!
(国际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