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0日星期四

传承达华母校精神 为达华效忠三语国民学校创办十周年纪念而写



2017/08/09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达华效忠三语国民学校创办已10年了。追忆十多年前,被禁锢了三十多年的华文解禁后,印尼的中华文化重现光明。趁着这个有利时机,各地纷纷创办起三语学校。

创办达华效忠三语国民学校的过程

在创办达华效忠三语国民学校之前,达华校友吴文昭(已故)积极号召和推动三马林达华社贤达和校友,不失时机创办三语学校,以免华族后代子孙成为华文盲,进而失去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了解与感情。

这一号召得到了本市华联效忠基金会主席陈诗兰老师、杨立宗老师、杨民声校友、胡建章校友、施敏文校友、王筱复校友、伍世深校友和魏琼锦校友等的响应,达华母校已不存在了,为了传承达华母校精神,使他永放光芒,都应该给予大力支持。

在进行筹备工作时,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甚至还有一些诽谤之言,但都不攻自破。刘道忠校友是一位可敬的热心企业家,他慷慨地将其位于山布丹区的空地腾出,用于兴建两层楼的三语学校。他还承担了这个工程的所有经费,交给华联效忠基金会无限期使用权。20076月,达华效忠三语国民学校顺利建起来了。

达华效忠三语国民学校落成暨开学典礼

学校落成暨开学典礼前,一些旅居雅加达、泗水的热心校友,以及在本市的校友与社会人士慷慨捐赠善款、空调、电视、电脑及桌椅等。经商讨,于2007716日上午10时举行达华效忠三语国民学校落成暨开学典礼。

本市各社团代表、校友、地方官员,华族学员与兄弟族学员的家长,泗水代表,麻里巴板共培三语学校和育德三语学校代表出席。大家共同见证了达华效忠三语国民学校唱游班、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教室落成启用。

当时报名的学生人数只有54名,唱游班14名,幼儿园小班11名、大班18名,小学一年级11名,其中兄弟族学员有6名。

唱游班与幼稚园迁新教室

经过5年的时间,达华效忠三语国民学校已有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室不敷使用。201277日,唱游班与幼稚园教室迁入华联效忠基金会未完工的新会所底层,这是原计划作为停车场,后改建为教室。

是日上午1030分,按印尼民族风俗,为搬迁新校舍举行平安祈福仪式,便于79日开始入学。

达华效忠三语国民学校创办十周年的感想

达华效忠三语国民学校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以不折不挠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十载风雨兼程,凝聚了华联效忠基金会理事们的心血,倾注了学校各位老师的辛勤汗水,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今年学校迎来了10周年纪念,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意义重大的里程碑。

这十年间,学校的老师们每年都为学生举办各种活动,如庆祝国庆节、卡尔蒂妮节、圣诞节、元宵节、中秋节及春节等。举办这些活动,主要是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热爱和体验这些节日的意义所在。

回溯学校落成启用时,华联效忠基金会主席陈诗兰老师说,华联效忠基金会创办三语国民学校的宗旨是以道德为准则和规范,从儿童时代着手灌输,在往后人生中懂得做人道理,成为有用的人。“育人为本,育人为先”,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事业,老师被成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对创办三语学校的观点和建议

对于创办三语学校的观点,因为我们是印尼华族,是多元化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所以印尼文就成为我们华族的语言。但是,对印尼文来说,大体上凡是出生在印尼的人,从小就会学讲印尼语,这就是我们华族处于印尼文化的环境内生活因素之故。印尼是我们的祖国,而中国是我们的祖籍国,我们不可忘却“根”——中华文化。

可是,因为印尼华族文化遭受到30多年的禁锢,对不谙华语的两代后辈华族来说,无形中对华文生疏了。为了重新点燃中华文化之火,让华族子孙们接受中华传统和的熏陶,增强华族对祖籍国文化的认同感,只有呼唤起达华母校的校友们,众人拾柴火焰高。唯有如此,华文才能得到永久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可以把三语学校作为华族文化的家园和摇篮。

为此,我建议三语学校最好能以中文为主,增加中文课程,努力营造有利华语语言环境,并和学生家长合作,不要全靠学校来教,在家里要和孩子们讲话与,无形中孩子们就熟能生巧。只是有的学生家长本身不懂讲中文,甚至懂得中文也不要讲,更喜欢讲英语或方言,这就对华文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对学生家长本身不懂讲中文,只要他们的孩子有进三语学校学习,接受华文教育和灌输,那么他们能拜自己的孩子为师,只要自己有决心、信心、恒心和毅力,不断向孩子沟通、学习,不久也或多或少会一些日常用语,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目前,达华效忠三语国民学校幼儿园学生人数100名,其中兄弟族学生占30%,小学部和初中部学生人数200名,兄弟族学生占35%

功德无量 永垂不朽

在华联效忠基金会的领导下,学校理事、达华校友、华社贤达及老师们,让我心中满是感慨、感动和敬意。对他们十年的风风雨雨、呕心沥血,从未改名对达华效忠三语学校的满腔热情,对中华文化的根的呵护与传承达华母校精神,尽心尽力,无私奉献于教育事业,确实圆了三马林达华族心中的夙愿看,这说明了马哈甘河水养育着我们三马林达华族的灵魂,也养育着我们中华的文化。

传扬中华文化,任重道远,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你们能为华族的教育作出贡献,真是功德无量,永垂不朽,你们的芳名永远载入达华效忠三语国民学校的史册里。


(三马林达 黄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