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711


独中“双轨制”百利无一害?


2017/10/01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许元龙


阅读了小二君的“独中应实行非典型双轨制”,此课题独中办学者乃时有探讨,而北马及东马的独中,早年甚至以政府学制办学,考政府文凭。而后由于统考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及加强对国民型华文中学的竞争力,它们才调整办学方针,改统考为主,政府考试为辅、或政府试为主、统考为辅双轨制。

小二君将以“统考为主、政府考试为辅”的学制,称为“独中非典型双轨制”。并强调此类学制对独中百利而无一弊,学生们可以持有两张文凭而前途无阻。另一方面,他说独中生国语程度偏低,甚至董总教育中心十多年来皆未出版国文教科书。我不知此资料从何取得?因为,独中售卖的国文课本,明明是印上董总出版,怎么会没出版教科书呢?

兼顾恐两头不着岸

小二君是将独中非典型双轨制无限的美化与理想化。但独中的办学者都很清楚,绝大多数的学生的学业程度,仅能专攻一项而无能力兼顾两项,否则,可以会是两头不着岸。而他以吉隆坡的四间独中采双轨制而政府考试与统考皆优越为证。

其实,他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在该四校中,只有尊孔是以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收生,其他三间都只录取小六或UPSR的优秀生,在学生素质佳、学校办出特色的当下,同学们考到优越的政府文凭有何奇怪呢?

或许小二君不知道,上述的独中,并非在高二时强化SPM考试、而高三加强统考教学。而事实是同学们在高二考完SPM之后,成绩优越者都放弃唸高三,而直接去私立大学学院深造。其中某名校就年失高达40%的高三生。  南马的多间学生众多的名校,他们也皆以统考为主。而那些高材生才有机会攻双轨制。其他皆是自愿性质的补修SPM课程去应考。

我国办独中教育者都很清楚,除了大城市或名校外,其他城镇或郊区的独立中学,是年年苦无学生来源而来者不拒,而这些学生的学术程度是参差不齐,而以偏低者为众,同时是马来文与英文欠佳者居多(华小马来文掌握到位者,绝大多数是选择国中),这些同学上独中,除了华文尚行外,英巫文多不理想。他们如何应付双轨制呢?他们能应对以华文为课本与教学已不易,还有何能耐多修国中课程呢?

应办出独中本身特色

另一方面,不少独中皆面对师资参差不齐的问题,居于校园的学习环境不理想,学生学习意愿不强,不但难请到优秀或培训的师资且流动性也大,老师们的共同口头禅是“现在学生很难教”。这也导致独中生的辍学率不比国中低。

我国独中当下最重要的是办出独中本身的特色,以母语教育为主轴,培育成人成才的办学理念。让学生认清本身的职责与来学校的目的。而我们标榜的是“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那掌校者就必须全面的草拟一套适合本身学校的方案,以各别的调教途经提升同学们的学习精神面貌而让校园成为老师与学生们互动与学习的温床。

说到独中生拥有SPM而能在政府学校就读及政府部门工作。这是事实,但以当下政府的单元化政策,非巫裔想当公务员或到政企觅职,真的是蜀道难行矣。

全国独中是否应走小二君所说的“非典型双轨制”?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而可以确定的是,能走双轨制而又交出好成绩者,为数肯定有限。那它又如何会是百利而无一害呢?



两线制?三配合?


2017.09.30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许子根博士


 “三结合”这个词汇太过硬性,意味着若大家都结合在执政党下,就欠缺了反对党的声音,不符民主精神。反之,如果全然结合在反对党,那么朝中则完全没有了华人的角色、地位和声音,非但无法促成“多元两线制”,反而变成了“种族两极制”。

时任董总主席林晃升于1981年提出的“三结合”概念,原意在于整合执政党、反对党和民间(华团)的三股力量,为华教华社争取公平合理。

再经过深入探讨后,当时的董教总领导觉得反对党和华团都是在政府之外反对和施压,两者的角色和性质极为相似。于是,决定派华教人士加入和加强执政党中在政府内部争取改革的力量,才是新的尝试,新的突破。

当时一个重要的考量是,国阵,尤其是巫统的根基巩固,如果我们还只是在外呐喊,二三十年之后,将是时过境迁,问题悬而未决,甚至恶化!

因此,“内部争取改革”要有效果,需要“朝中有人好办事”。但是,朝中人必需是有原则、能做事的。

针对“三结合”概念和内部改革策略,郭洙镇那时比喻作“种子长苗”。

即使有了充足的阳光、水分和泥土三个外因,但是种子内部若有问题,也长不出苗来,更甭谈茁壮成长。

所以,当时的策略是要加强“内因”(内部的机制和力量),但并不否定“外因”(反对党和民间团体)的重要性。

因此,“三结合”不否定朝野之间的互相制衡和两线制出现的可能性。只是在80年代初期,那时这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两个最大的反对党,即世俗主义的行动党和神权主义的伊斯兰党,南辕北辙看来绝不可能结盟。

另两点必须强调的是,第一,文教联合宣言是由参政华教人士,而非董教总作为一个民间组织,与民政党联署发表。第二,董教总领导只是在参政华教人士上阵的甲洞和丹绒两个选区露面助选而已,没有涉足民政和国阵其他成员党的选区,所以并不是全面攻打行动党所有的选区,更无意与行动党作对。

我们一开始是有期望行动党能谅解我们的初衷和出发点,虽不能公开认同配合,也不至于全面决裂。但是。非常遗憾的,林吉祥的反应却出乎意外的激烈。他一开始即指责我们这几个加入民政的华教人士是与种族主义的巫统同流合污,已出卖了理想原则和民族权益。毕竟他自60年代末,即不断强烈抨击马哈迪为极端马来民族主义者。

林吉祥对我们的强烈攻击引起了不少反弹,再加上他曾经高调挑战马华总会长李三春从几个选区中任选其一来对决,但当1982年大选到来时,却又不敢在后者选择的芙蓉区应战,导致华裔选民转向。选举结果,行动党的国席由1978年的16席跌至9席。

于是,林吉祥更是老羞成怒,把“三结合”讥为“三打一”,即董教总、民政/马华联合巫统要置行动党于死地。由于他咄咄逼人,董教总领导和参政人士被逼回应,而掀起了一系列的论争,在大选后竟然延烧了整年。

林吉祥之后几年也在国会内外处处为难我。我更没有预料到,他与我之间在政坛上的恩怨,也从此延续了整整30年,从中央到槟州,又回到中央,直至我于2013年引退。

其实,“三结合”这个词汇太过硬性,意味着若大家都结合在执政党下,就欠缺了反对党的声音,不符民主精神。反之,如果全然结合在反对党,那么朝中则完全没有了华人的角色、地位和声音,非但无法促成“多元两线制”,反而变成了“种族两极制”。

我过后不久有感“三配合”更为恰当,就是肯定朝野各自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但是,不能期望朝中之人到外呐喊示威,或是在野的人进入朝中办事。只要大家不要斗臭斗垮,大前提是目标必须一致,那就是争取一个公平合理的马来西亚,才是通过理性政治,进行健康的竞争和制衡的成熟民主制度!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发觉到朝野各政党的党性很强,缺乏真正的互信与共识的空间,非要斗个你死我活不可,这或许就是改变不了的残酷的政党政治生态吧!



大马华教的门户之见


2017·09.29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苏远辉


华文就是华文,华人学习华语,一个也不能少。

拜读了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先生的〈讲华语考华文,一个也不能少〉一文(2017928日.言路版.总编时间),文中所提,特别是“国中华文班,华文学会也是华裔学生学习华文的摇篮,它不应该被再视为华教一环里的怪胎”这句,最是深入我心,令我感概至深。

大马华教分成“剑宗”(国中华文,有者认为其有形无神,徒具虚文)与“气宗”(独中华文,有者认为这才是名门正宗,正本归元)已是不争的事实,要在一夜之间消除门户之见,只属痴人说梦,不过只要让国中华文在大马华教发展史上留有一席之地,相信有助纾缓“两派”之间长久以来剑拔弩张的不良现象。

谈起大马“华教”,只让人想起华小,独中还有国民型中学。其实,国民型中学之所以被称为“华教弃婴”或“私生子”,是因为国民型中学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正宗”的国民中学华文班(俗称“马来学校”或“政府中学”)。国民型中学能成为“私生子”,已属“万幸”,因为在此大环境之下,国民中学华文班和华文学会只能称之为“怪胎”,而中六华文班更是“科学怪人”,故此现已奄奄一息。纯国中华文班困境亦不少,因此也值得华社关注和认同。

1998年我有幸请了陆庭谕老师喝一杯可乐,在言谈之间也触及这个敏感问题。陆老师认为由于华社已缴赋税,因此国中华文班之事应由政府单位全权负责,对此我难以苟同。我反而认为,国中华文班虽属政府管辖,但是却是大马华教真正命脉所在,华社不能不给予深入关注,尤其是针对政策不公,师资短缺或缺乏训练,学生来源贫瘠等问题,更是责无旁贷。要真缺了国中华教一节,单靠独中华文单打独斗,恐怕大马华教前景堪忧。

正如曾毓林先生所言:华文就是华文,华人学习华语,一个也不能少。



解决学生纪律问题的根本


2018/09/29 光华日报/社论


学生纪律问题一直是学校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如果无法获得解决,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肯定会受到影响。因此,要解决学生纪律问题,除了辅导之外,体罚是校方最常用的惩罚方式之一。不过体罚一直以来都颇具争议,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虽然是最直接的,但能否根治学生纪律问题,或是制造更多学生在心理上的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教育部长玛兹尔日前就表示,由于目前只有校长及纪律老师有权力鞭打学生,所以教育部正在探讨是否放权让所有老师鞭打学生,以解决学生的社会问题。他也表示,辅导对纪律学生的有效性存在争议,因此教育部必须针对有关建议与非政府组织或反对体罚的社会人士做更深入的探讨。教育部长的这个宣布的确引起各界的各种回响,但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这个课题必须深入探讨,因为纪律问题对学校或学生来说都是非同小可的。

尊师重道在中华文化里是一个最基本的元素,古代并没有记载学堂内有纪律问题,早期也很少听到学生投诉被体罚,这主要都是因为老师是备受崇敬的,而学生们也非常珍惜上学的机会。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人权问题越来越重视后,体罚问题才成了争议点。以前的学生在学校被体罚后,还会被家长要求去检讨为什么会被体罚。如今的家长,只要孩子被鞭打,不管是不是适量还是严重性的体罚,都会闹上学校去兴师问罪,甚至在社交网络上图文并茂地讨伐该教师或该学校。

其实,学生纪律问题不应该只由学校或老师承担,家长才是影响学生最大的根本因素。比如说早前就发生家长指示孩子偷录音英文老师没用英语教课,并上载到社交网站来讨伐该老师的争议事件,根本就是一个家长教导孩子挑战及鄙视教师的做法。加上教师没有权利体罚,这只会让学生因此出现更多的纪律问题。要学生远离纪律问题,学生或老师在各种局限下是很难达成的。因此,家长必须为孩子的纪律问题负最大的责任,而不是在孩子面对纪律问题时指责校方没有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