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设宏愿政党团结全民
2018/09/02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新大马人
老马回锅当首相,刮起一阵怀旧风,从向东学习和再造国产车,到推行土著至上政策,都是浓郁的古早味,最新的动作也不让人失望,就是建设宏愿学校。老马的理由冠冕堂皇,就是让学生在同一个屋檐下学习,实现种族团结,只是出发点虽好,还不能一劳永逸,还不算釜底抽薪。
老马阅历丰富,走的桥比别人走的路多,吃的盐比别人吃的米多,大道理一箩筐,谁也不能比。他初任首相时就提出要搞宏愿学校,但是华人虽然有钱却未必有脑,一直追不上老马的英明领导。如今趁着人气超高,没准还真能实现综合小学的宏愿。
为了宏愿再拼老命
说老马的宏愿学校不能釜底抽薪,不是要反对宏愿学校,相反的,恰恰是要加强和配合宏愿学校所要实现的国民团结精神。这个更好的方法,灵感也是老马给的,就是从“同一个屋檐下”出发,先把利用教育课题炒作的政党团结起来。
根据老马的逻辑,把人集合在同一个屋檐下,就能让国民团结,那么最常搞种族情绪的政党就不能忽略。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所有政党集中起来,成立一个宏愿政党,让所有政党在同一个屋檐下为国为民服务。
也许有人会不识趣的指出,世界上有那么多单一种族的国家都会闹分裂,甚至说马来社会不也一分为三?这些见解都是有问题,因为缺少了老马所提出的关键词“宏愿”。别问为什么老马以前在位22年没有落实宏愿,他现在不是为了宏愿再拼老命吗?
隆雪华堂和校友联总都不了解老马的苦心,同声反对老马重提宏愿学校。更重要的是,老马是希盟改朝换代的第一大功臣,他是拥有强大民意为基础的首相,特别是华人更是对他如痴如醉,“老马办事,华人放心”,华团怎可为了宏愿学校而违背民意?
希盟在马哈迪领导下,极有机会蜕变成为一个宏愿政党,尤其是行动党在林冠英去华人化的英明政策下,显得特别有宏愿精神。
以前行动党大力反对宏愿学校,但那是以前,不能当圣经,只能当指南,一切听老马的就好。
争取承认统考的联想
2018.09.01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关振庭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简称统考,是属于内部考试,由董总主办,自1975年开始,为独中生升学和就业制造了有利的条件。遗憾的是,已经43年了仍未能获得联邦政府的承认。
第十四届全国大选前,国阵与希望联盟均将承认统考文凭列入竞选宣言。国阵表示可以考虑,条件是统考生须考取大马教育文凭国文优等和历史及格;希盟则列明,只要大马教育文凭(SPM)国文单科优等,即可申请进入公立大学及申请成为公务员。
改朝换代后,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希望今年内能完成承认统考文凭的承诺,给了一个比一里路更明确的期限。岂料其上司教育部长马智礼竟节外生枝,提出两个须考量的课题,即国语作为官方语文的地位,国民团结与和谐须受到保障,须在未来五年内深入研究后才定夺。
承认统考文凭的课题是个烫手的山芋,希盟政府如履薄冰,董教总则等到花儿都谢了,而独中生唯有引颈长盼。
实际上,国内的61所独中,有七成施行双轨考试,即统考为主,政府考试为辅。十多年来,独中生以统考或SPM文凭在海外大学深造者不计其数,学成归来投入国家建设者也大有人在。
笔者是道地的独中生,于六十年代,以高中离校文凭及剑桥和FMC文凭,获准受训为国中华文老师,为培育下一代尽了绵力。基于此,笔者坚信,双轨制下的独中生适应力强,较易立足于多元社会。
尽管如此,在争取承认统考文凭的过程,华文独中维护与发扬中华文化的教育理念是不能妥协的。
一边说华文重要一边降低水平
2018-08-27 《新国志》
~作者:张翠山
明年起,中学华文文学的古典诗词将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本地文学作品。教育部每五年检讨课程,,今年的修改又进一步减少了中国古文学的含量,据课程检讨委员会的委员之一,南华中学母语部主任陈慧敏说,这次调整是一次“大胆的改革”。她说:“要鼓励本地学生修文学得先了解他们的语文能力、需求和障碍。现有的完整课程,整份试卷(一)是考古典文学、文言文,这对一些学生而言是一种障碍。”所以,她认为要鼓励学生读文学,必须“先从赏析现代文学开始接触,再进入古典文学。”
减少古文学的含量,就是进一步降低华文文学的水平,这也一再证实新加坡学生的华文能力又再降低。这是因果关系,五年后再来检讨时也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修文学课对学生是一种奢侈。
几天前《联合早报》报道这则消息时,另有一则报道说,贸工部高级政务部长许宝琨医生出席第16届“新加坡福建会馆文学奖”颁奖典礼时指出,新加坡人必须掌握好华文,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好新加坡作为东南亚主要商业城市和贸易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
他以本身的经验说,他求学时看不到华文的重要性,只把华文当成考试科目,也没意识到华文华语日后对工作的重要性;如今踏入政坛,和中国来往比较多,深刻地意识到华文华语是认识中国的窗口。
这两则报道在同一天出现,是一种巧合,凸显了政府对待华文态度的矛盾,或是口是心非。政府的鼓励归鼓励,学校的政策则很现实,为了配合学生的能力不断降低华文水平,学生对学习华文也就得过且过,毕业后工作几年,感觉华文的重要再来后悔吧。许宝琨如果没有从政,恐怕也不会后悔读书时没有好好学华文。
要学习,不要太累
2018/08/31 中国报/中言
华小常因整体学术表现耀眼而风光,但风光背后除了有汗水,也有泪水。一般人谈起华小的学术表现,总是将之与“上不完的课”掛鉤,简言之,这就是华小表现优良的“代价”,但若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及教师的个人生活来“买单”,又是否值得呢?
一名华小家长因為妻儿都被“辅导课”压垮,忍无可忍,发表匿名信公开炮轰新山某华小的“辅导课”有如“魔鬼营”,摧毁教师和学生的天伦。不管他有没有言过其实,华小以各种名目开办特别班或特别课程,已是不争的事实,关键是校方所為是否适得其所。
填鸭式為中心
大马的教育体制在这些年来没有停止过检讨和修改,课程纲要也一直在更改,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填鸭式教学為中心,只注重考试,以成绩来决定学生和教师的成败,也让他们為了拼成绩,都承受了沉重的压力。
新政府的教育部长马智礼上任时曾表明,想要打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当时这个声明普遍得到民眾称许。最近教育部向小学家长展开网络民调,征求他们对取消考试的意见,暂未知结果如何。但一般相信,要完全废除学校考试并不容易,毕竟社会上还是很多人存有强烈的竞争观念,视考试為孩子的KPI。马智礼若要实行快乐学习,对教育制度大刀阔斧之餘也要先考量到各种群体的需求和反应,找出尽量让每个人都接受的方案。
作出适当调整
“课外辅导”或“加强班”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见仁见智。有人对之厌恶,也有人感激它令到自己的后进孩子有个加强学业和成绩的平台,未必对每个人就是“魔鬼营”,不能随意妄言取消,无论如何,校方也必须重视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和利益,加强聆听他们以及家长的意见,对有关的课程安排作出适当调整,并允许家长和教师享有选择不参与的权利,不可為了成绩表现,以权威来强迫他们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