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4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1587

泗水联中封校点滴

2024/10/13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海

今年十月六日我们泗水联中校友会举办了中秋联欢及离校六十六年纪念。到场的同学们,以三十、四十后的为主,可说是一群老人的聚会,行动不便的仍然由亲人陪伴亲自赴会,不愿放弃与老同学见面的机会,大家心知肚明不知以后是否有机会再相聚。此情此景勾起了当年封校时刻的一些情景,相比之下真所谓一样情景两样心情。当年的心境是来日方长,后会有期,今日则感慨来日有限,后会未卜。

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八日(星期二),当天我们照常上课。午后时分我准备从寄宿处徒步到学校给联中学生会(正确名称忘了)举办的补习班给初中生补习几何,忽然班长潘育奎同学骑着脚车来通知我,别去了,学校给军方接管了,晴天霹雳,一筹莫展。当年政局如此,奈何?

消息很快传开了。第二天,学生们仍然到校,但没有上课活动。每班学生各聚一起,议论纷纷,等待校方下一步通告。这也意味着大家要分散了,同学们都依依不舍,互赠照片留念、填写纪念册,互道珍重,之后就各奔前程了。一般是打算三五成群转校,仍然保留老搭档。我们高三上、下年级的,校方发予毕业证书,不需转校再重读一年。接下来几天学生们仍然到校处理有关转校等事务, 就此结束了泗水联中十二年育才历程。

 

马来人越来越聪明了

2024/10/1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安焕然教授

有学者说华校生不太聪明,其理据是华校生学三语却只擅长华语。面对这种莫名其妙的言论,我们该如何回应呢?

照这名学者的逻辑,可以附和他的一个事实:是的,现在的马来人很多也会讲华语、读华校,而本地公立大学本科的第二外语选修,中文课常常是(尤其是马来人)大学生的首选,他们三种语言皆通,是“聪明人”,从中亦可窥学中文的需求性,很有“市场”。也奉劝那些不懂华文,尤其是那些不懂华文的“华人”精英也来学学华文,以显现你是多么的聪明。

其实,当下马来西亚,多语已是很普遍的现象。那天,太太到一家面包连锁店,正好是一周年庆,有优惠促销。店长是马来姑娘,非常亲切的以华语沟通,很健谈,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其乐融融。我们还拍照留念,很开心。马来人真的很聪明,能马来人真的很聪明,能掌握三语的其实越来越多了。当然,我们华人、印度人,甚至外劳客工,能以多语来沟通的就更多啦!

掌握三语的其实越来越多了。当然,我们华人、印度人,甚至外劳客工,能以多语来沟通的就更多啦!

马来西亚是个好地方,不要只纠结于那些没有营养的极端言论。放眼世界,大马各族群能和平相处在一起,已经是很难得的经验,是很了不起的事,要好好珍惜。有意思的是,那天跟面包店的店员聊天,才知道这家面包连锁店的老板兼厨师是名大马华裔穆斯林。

歌手陈昇在《愚人之诗》这样唱:“那聪明的人,你不就饶了我。你教我的那些常会走心。从来也不问我是怎么了,就不相信明天会更好。”事实上,2011年沈赛芬在其英文著作《毫无疑问是华人,真正的马来西亚人》中就指出,大马华人有三种人,第一种是只识华文字的华人,第二种是不识华文字的华人。但这两种华人其实在马来西亚已越来越少,当下的大马华人越来越多的是第三种人,亦即交叉重叠第一种和第二种两者之间的华人,他们基本上是在多语环境中成长。三语之中,其主要的母语掌握较优,这也是很正常的事。但不意味不能使用其他语言沟通。尤其现在已是网络化,多语已是新年代们经常会接触的事了。

再来,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学相长的,难道就只在乎哪位学生比较聪明吗?况且,懂得中华文化精神要义者,在诸家经典格言中,凡言“聪明”,很多未必是“正面词”。若是卖弄小聪明,长辈常会提醒你:小心聪明反被聪明误。

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个人聪明不聪明不是最重要之事。只是在求学求知的路上,我们立志于道,就是要当个君子而已。行事要以德为依据,做人要有点原则,知其有所为,有所不为。待人处世依倚于仁,至少还保有一份同理心,懂得尊重人。

至于学习这一回事,聪明或不太聪明,不是关键,而是在于你学习的认知和学习的态度,能不能从容涵泳于全能教育,“游于艺”,并多方吸取跨学科、跨文化的养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新中三语学校庆祝《双庆》

2024/10/13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 作者:赖菲菲

106日和 7日新中三语学校庆祝双庆联欢活动:20周年新中三语学校(20042024年)和 新华中学创校90 周年纪念(1934年至2024年)的节日。

106 日庆典在泗水大都市商厦(GRAND CITY)三楼举行。107 日在PAKUWON CITY 校区和MULYOSARI校区举行。

来自国内国外的校友欢聚一堂,多年未相聚的校友再次相聚气氛十分浓厚,十分融洽,很感人。

老同学就是老同学,一开口就是那种亲切感,没有任何的间隔和生疏,多年未见,再次相逢,仿佛一瞬间回到了多年前,在校园的一幕,虽然都已不是当年青涩的模样,但那份纯真与热情依旧深藏心底。尽管人生境遇,时隔变迁,各自都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风风雨雨 ,但对彼此的友谊,隔不断,彼此的信任和依赖依然还是很坚定。再次相聚之后才知道一切都没变,坐在一起聊着当年学生时代的淘气,这些年的变化,同学情还很浓,听着最熟悉的八卦开怀大声笑着 ,原来老友时常小聚也是一种舒畅啊!同学情特别难忘,和老同学在一起仿佛又回到了18岁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无论多久不见面,感情还是如初 ,愿若干年后,仍然是彼此心目中的那个少年,好感人。

当天我接待校友叔叔和阿姨们一起拍合影照,听到他们聊天的内容能感受到他们对新中的爱和热情,深受感动。

我已经当了17年的新中幼儿华文教师也参与新中三语学校的发展情况,能体会到他们对新中的关注和热情。 我们真的很爱新中。

那些校友在茶话会看到我们中班和大班幼儿表演后都感到欣慰。我们新中幼儿园让他们感到自豪,培养下一代能了解中华文化,是我们的使命,不辜负他们当年辛辛苦苦奋斗创办学校的苦心。我在旁边听着也跟着掉眼泪,很感动,我们新中是一个大家庭,我是新中的一分子,让我们一起继续为新中努力加油!

 

阅读的流水式思维状态

2024/10/1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阅读的一个重大坏处是它让你以为自己在思考,但其实很可能只不过是处在一种我称为流水式的思维状态中。

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是一个很自然、顺遂、顺势的状态。想象你处在这样巨大的水流中往下漂流,没有被冲上岸,没有撞上任何东西,想象那顺遂顺势漂流的感觉。阅读时的思维状态也经常类同,作者的叙述、论点、思路、布局是流水,你随之漂流,却自以为在思考。

阅读令人愉悦。通过阅读追求的愉悦和阅读中流水式思维状态的舒服是两回事。顺势漂流,舒服得让你不曾想改变一点姿势。当你什么时候萌起了这个意识,就是有了改变的契机。问题是,契机什么时候出现却难说,有的人看书多年,不曾有过这样的契机,阅读和思考几乎是互不交织的事。

通过文字描述有点难让人了解,不如读读以下故事体验一下什么是阅读时的流水式思维状态。阅读时注意自己的内心活动,故事题目是“鸡舍里的王子”:

有一个贫穷的修鞋匠,他有三个女儿。有一回他和小女儿侬齐亚一起到野外摘野菜做汤。他们看见了一大簇的茴香,拔起来后地面露出了一个活板门。板门打开,出现了一位美少年。明白了父女俩的境况后,美少年建议给修鞋匠一袋的钱,条件是让侬齐亚留下。一番内心挣扎后,修鞋匠答应了。地底下原来是豪华的住所,侬齐亚嫁给了美少年,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却一直没有家人的消息。

过了一段时间,侬齐亚的两位姐姐想念起妹妹,在父亲的引领下,她们见到了妹妹。在地下豪宅做客时,他们哪里都能去,就是有一间房不能打开,他们的妹妹也不明白为什么,只是丈夫交代了,就跟著做。但两位姐姐好奇,从妹妹身上偷取了锁匙打开房间,发现原来里面有好几位漂亮的妇人在刺绣、缝纫、裁剪。房间里的妇人发现她们被人看见了,原本漂漂亮亮的,都变得枯萎丑陋,化为一只只蜥蜴跑了。知道闯了大祸,侬齐亚的两位姐姐匆忙地溜回家去。

原来这几位美丽的妇人是仙女。她们去找美少年,美少年是她们的地下囚徒。仙女要求美少年把妻子赶走,因为她没保管好钥匙。其实侬齐亚已经怀孕,但没办法,她必须离开,不然她的丈夫就会完蛋。

那个美少年其实是个王子。侬齐亚离开后,却正巧走到了王子的父亲水晶王的宫殿,要求住宿。他们当然彼此并不认识。由于水晶王和王后曾经开门让许多美妇人进来(就是那些仙女),但自己的儿子却因此不知所终,所以他们不想再让外人进宫来。但在侬齐亚苦苦哀求下,他们让侬齐亚住在鸡舍。第二天,侬齐亚就生下了一名男婴。这位男婴长得像父亲,也就是像水晶王的儿子。女仆发现了这一点,赶快去禀告国王。

这时仙女也已经知道侬齐亚生了孩子,就允许王子夜晚去见妻子。他们也一起去了,并和王子在一同欢庆,唱歌跳舞。因他们的到来,鸡舍当然已非一般的鸡舍,变得由黄金装裱,闪闪发光。仙女们在欢乐歌舞中不时留意天色,雄鸡一啼,仙女们和王子就消失不见了,鸡舍也回复原来的样子。

国王和王后经一番努力,了解到这位刚生下孩子的女生原来就是自己的媳妇,知道他们失踪已久的孩子并没有死。他们出了一个计谋,在第二天晚上仙女和王子再来欢庆时,偷偷地向王子了解到要如何才能把王子救回来,关键在于仙女们不可见光,必须在天亮前离开,回到地下室。

知道方法后,国王下令把国内所有的雄鸡都杀了,不许有任何钟和表发出声音,然后把整个鸡舍罩得不透光。第三个夜晚,仙女和王子仍然唱歌跳舞欢庆,但仙女们却没觉察天已亮,太阳已东升。一直到接近中午时,国王才命人把罩著鸡舍的布突然拉开。仙女们在太阳光照射之下,变成了蛇、蜥蜴逃走了,留下王子。王子和他的妻子拥抱了国王和王后,他们一直幸福而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在阅读以上故事时你的思维处在流水状态了吗?每个人情况不同,但如果你真从中体会到了,本文的价值会高一点。

有没有想过:故事里的仙女是仙女吗?

我们对仙女这个概念的理解一般是:美丽、善良、有法术,并且能见得光。故事里的所谓仙女和我们一般的认识似乎有出入,但从头到尾我们可能没觉得“怪怪的”。为什么他们绑架、囚禁王子?为什么他们见不得光?为什么他们变成丑陋的蜥蜴和蛇?为什么他们狠心赶走一名孕妇?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似乎也没有太大恶意,比如他们从来没有伤害王子,他们容许王子去探望妻子、他们和王子一起欢庆孩子的诞生等等。故事里一直都把他们叫做仙女,但他们的确是仙女吗?阅读这故事的小朋友有注意、质疑、判断过这一点吗?没有的可能性高一点。如果有哪位小朋友阅读时感觉故事中的仙女“怪怪的”,我认为不是因为他们读不懂,而是因为他们在作者制造的流水中醖酿著脱离流水状态的意识和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