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592

亲近儿童文学 读懂儿童心灵

2024/10/23  中国报/学习

~作者:郭史光宏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作家龙应台的说法是:“文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那么,我们忍不住要追问:所谓“看不见的东西”又是什么?

高尔基和王安忆似乎为我们回应了这个问题。高尔基曾说:“文学是人学。”王安忆则说:“小说是心灵的历史。”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内涵主要在表现人心、揭露人性、反思人生,而故事和小说恰恰是各种文学体裁中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佼佼者。如果说成人文学表现的是成人的心灵,那么儿童文学揭示的就是儿童的内心。

阅读儿童小说,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中,全心全意去感受、去体验、去经历、去对话,让小说丰富我们的生命。

方卫平教授在谈到儿童小说时,将其基本艺术特征归纳为四项:书写和呈现儿童的生活现实、塑造和表现儿童的典型形象、传递和表达儿童的生活愿望、追索和探询童年的精神内涵。这四项艺术特征同样适用于儿童故事。换句话说,儿童小说着重于表现儿童、发现儿童。

阅读《淘气包埃米尔》,能感受到儿童内心深处渴望强大和不畏强权的原始气质,同时看到儿童的原始世界与成人的文明世界之间的冲突;阅读《一百条裙子》,能穿透校园霸凌事件的表层,潜入加害者、受害者和旁观者的内心,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与各种无奈。日本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甚至写出了《孩子的宇宙》,透过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破译动物、秘密、死亡、异性、老人、时空和家庭在儿童心灵的密码。

揭示儿童内心

文学表达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儿童小说也一样。每一部儿童小说都是对儿童现实生活的一种描述,对儿童精神世界的一种揭示。它们从不同侧面勾画成长路上的喜怒哀乐,从不同角度提供迎向挑战的智慧与力量。每读一部优秀的儿童小说,实际上就是在经历一种特殊的人生。读得越多,经历的人生就越丰富,汲取的智慧与力量也越丰沛。某种程度上,读小说让儿童的生命丰富了、延长了、立体化了、多样化了。

阅读儿童小说,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中,全心全意去感受、去体验、去经历、去对话,让小说丰富我们的生命。阅读儿童小说,要避免僵硬的套路化解读。再说,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作,只有用心投入其中,方能领略个中滋味。

然而,尽管每一部儿童小说都有其独一无二之处,却也同时符合“儿童小说”这种文体的若干规律。阅读儿童小说,还是有一些基本方法值得参考,可供入门之用的。那么,如何把握儿童小说的基本读法呢?

德国大文豪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种秘密。”这段话为我们指出了欣赏儿童小说的三条路径:内容、涵义和形式。

小说阅读技巧

关注内容,意味着我们会问的问题是——“写了什么?”顺着这个问题,采用5W1H(什么?谁?何时?何地?为何?怎样?)就能把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和背景梳理清楚,把握作品的基本框架。

关注涵义,意味着我们会问的问题是——“为什么写?”顺着这个问题,就会触及小说的主题和思想。通过人物、故事、情节和背景的虚构,作品想要表达什么思想?希望邀请读者思考什么议题?

关注形式,意味着我们会问的问题是——“怎么写的?”顺着这个问题,我们会去留意小说的叙述方式,包括谋篇布局、叙述视角、遣词用句和语言风格等。这些形式特点带来了怎样的阅读体验?又如何加强了主题的表现?

值得留意的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他的《文学讲稿》中提到:“我很反对将内容与形式区分对待。”意思是作品采用何种形式,必定是因为内容需要这样表现。所以,在欣赏儿童小说时,不妨相互观照其内容、涵义与形式,避免陷入为阅读而阅读的肢解误区。

以上所述仅是儿童小说的基本读法,关注的是一般作品都具备的普遍元素。来到不同类型甚至具体某一部的儿童小说面前,则是一类有一类的特点,一部有一部的特色,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深入其中。

 

教育孩子这件事

2024/10/23  中国报/学习

~作者:萧枫

在我写专栏的这四年里,分享了不少育儿经,或者我个人认为应该要这样教育孩子的方法。我把每一个孩子,视为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他们都是拥有思想、有不同兴趣爱好,也自然会有不同性格的个体。正因为他们本身就不同,所以教育的方法才必须各异,根据不同的对象给予不一样的教育。

我之所以会想要分享育儿心得,是因为我很常听到我身边的朋友抱怨:“哎呀,这个孩子很难教啊。”我们有时对还在成长的小朋友,有很高的期望,也以为他们很多事情应该是知道了解并能够体谅的。我们总觉得小孩子闹脾气,完全是因为反叛心态,简直就是冲着父母的软肋来的,其实,小朋友也有脾气,也有喜怒哀乐,所以他们有时表现出不喜欢,并不是为了要与大人作对,而是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不是一辈子都属于我们的,他们也有自己想要发展的地方、会有目标和理想,当孩子长大成人,我们就会放手,让他们游向要去的方向。(图:Freepik

表达情绪这件事,其实没有错。我们只听到小孩子哭泣,是因为他们的语言能力还很低幼,不懂得用文字来表达情绪,所以才只能以哭喊声来表达。到了幼儿时期,他们掌握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使用的词汇比较多,就更能够告诉你他们的心情如何。

我们也要知道,不是每个小孩的表达能力都这么好。有时当他们急着要表达心情的时候,大人又没有耐心聆听,久而久之就会演变成他们不想表达,因为不管说什么,大人都不会给予理解、也不愿意聆听,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就越来越深。

为人师长

身为父母者老师,并不只是塑造他们,而是给予他们想要的养分,让他们成长。我们更多是扮演园丁的角色,这棵植物需要阳光与水分,那么我们就让他们晒晒阳光,在对的时间浇水,并且为他们施肥。他们获得了足够的养分之后,就会努力地向上生长,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生出很多旁枝,有时候垂下来或者被折断了,那我们只能帮他们把折断的部分包扎起来,再继续往更高的方向成长。

有许多家长会认为孩子就是他们的附属品,孩子的好与坏就是反映家长的成与败。可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的闪烁点,也会有值得我们鼓励的地方。我们判断孩子的方法,若更趋向于他们的成就,就会忽略他们的成长过程,因为我们只是期待着他们结出来的果子。欣赏一棵植物,又怎能只专注于果子而已?在成长过程中多长一片叶子,在阳光底下的翠绿,都是值得去欣赏的。

欣赏孩子的角度,也应该从多方面着手。我们如果连自己的小孩都没有给予适当的赞许,又怎能期待别人发现他们的好?“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与孩子一起成长,是父母必修的课。父母就是每天慢慢学会怎么跟孩子沟通、讲道理、如何称赞孩子、如何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正如每一个父母。孩子不是一辈子都属于我们的,他们也有自己想要发展的地方、会有目标和理想,当孩子长大成人,我们就会放手,让他们游向要去的方向。所以,我们都只是陪伴,然后在背后默默看着他们。当他们有需要的时候,为家打开一扇门,点亮一盏灯,让他们沿着光线回家就好。

 

公平对待华教便属万幸

2024/10/22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文:清延

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表示,昌明政府是在华社鼎力支持下成立的,因此对华教不敢怠慢。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知恩图报的意味,可是,所谓的不敢怠慢,是否有不可言明的底线?

华文教育的维持与发展,实际上是华社在自愿缴交“第二所得税”的情况下,才得延伸至今。

虽然,华文小学属官方教育系统的一员,却往往令华社深感华小似乎有些像孤臣孽子,许多事务都需依靠华社的支撑才得以维持。

我从小到如今垂垂老矣的生命过程中,有些像游牧民族般迁移了不少地方,在所居住过的地方,单一住宅区内的国民中小学至少有一所。

目前,我居处的住宅区,国民中学便有两所,小学有两所,邻近的各住宅区都至少有一所国民中小学。

至于国民型小学(华小),则是数个住宅区的范围内只有一所,其中有的甚至是须依赖华社出资辅助才得以兴建的。

这种强弱悬殊的情况,自旧政府执政数十年以来便是如此。如今新的政府名之为昌明政府,未见在这方面有使之平衡的举措,但愿昌明政府能昌明地让华小如国民学校般每一住宅区都至小有一所,以解决学生极度拥挤的窘境。

华社实际上不祈望昌明政府不敢怠慢华教,只希望昌明政府公平对待便属万幸。

 

善用社交平台进行生命教育

2024/10/22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黄燕娣博士

在现代社会,社交平台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通过这些平台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甚至表达情感。

因此,教师如何善用社交平台的内容,以生活教育的方式来与学生讨论和分享,使其具教育意义,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处理学生自杀与霸凌这样敏感且令人痛心的事件时,更需要教师的智慧和技巧。

社交平台上的新闻可以迅速传播,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及时分享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例如,当坤成初一生坠楼身亡的新闻出现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分享,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而不是逃避。因为这类事件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勇于面对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还能引起他们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并提供心理援助的管道,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线。

鼓励学生表达看法

在分享新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分享一些正面的实例和解决方案,将实例与生命教育相结合。学生自杀事件的背后,往往涉及课业压力、被霸凌、感情问题等多种因素。

在处理敏感话题时,教师需要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讨论氛围。并利用社交平台的互动功能,如留言、投票、问答等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在讨论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观点,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理解。通过这样的互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关心,进而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及对教师的信任。

生命教育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结合各学科的课程内容,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上语文课,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文章或故事,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在上科学课,可以探讨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生理知识,让学生了解情绪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可以让生命教育更加生动、有趣,也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教师应具备辅导常识

每一位教师都是辅导老师,除了专业的辅导人员外,所有教师都应具备辅导教育的常识和技能。

学校需定期给予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同时,教师之间可通过社交平台分享经验和资源,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

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线上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灵故事分享会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在学术和情感上找到平衡,并通过这些活动建立一个支持网络。

师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抗压和应对能力。  

充分利用社交平台的内容进行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课题。

我们不应对此视而不见,因为未来将会出现更多的平台。

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只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尽心尽责,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远离心理阴影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