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607

从侨到桥谈陈嘉庚陈六使兴学办校

2024/12/06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安焕然博士

陈嘉庚和陈六使是同属福建同宗族亲戚关系。在经济事业上,陈嘉庚提携陈六使,而陈嘉庚也曾在事业上获得陈六使的经济支援。

在教育事业上,两人都是儒商君子企业家,热衷于兴办教育。一般公认,南洋大学创办人陈六使其办学精神实受陈嘉庚的影响,惟两人对教育的认知、行举和办学理念有共同点亦有差异之处,各有轻重和偏向。

虽言陈嘉庚是个“爱(中)国华侨”,但其兴学办校的精神典范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深深影响新马本地华人社会热诚兴办教育的传承,陈嘉庚兴学播下的种苖是深深扎根茁壮于马来西亚的。

带起华社办校精神

诚如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教授廖文辉所指出的:“陈嘉庚的精神典范一直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力量重要的活水源头。”

华教族魂林连玉也曾在其《风雨十八年》说:志不在发财,一生为国为民族谋福利寻出路的陈嘉庚,其倾家兴学的精神在新马华人社会有巨大影响力,二次大战前后的兴学热潮,可以说是陈嘉庚带动起来的。

新马华社(特别是分家后的马来西亚华社)谈陈嘉庚,大抵亦皆以“毁家兴学”、“倾资兴学”来概括其办学精神。也因而,大马民间办学,言必及筹款捐献,热心华教。

当然,陈嘉庚办学也是有其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我们不能只看到他“倾资”的部分,而忽略其他办学教育理念的贯彻。

事实上,这种既豪爽捐资又带有教育理念办学的传统,亦扎根于新马华教之土壤。1950年代南洋大学之创办,创办人陈六使的登高一呼,带头豪气认捐500万,更是掀起新马华社兴办大学之高潮。

陈嘉庚和陈六使都是赤诚兴学办校之人。陈嘉庚在中国创办了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陈六使则是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大学。间中有其“双陈”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的传承和扎根,也有因时局的改变,在办学认知上出现不同的对比。

务实办学一脉相承

陈嘉庚是“爱(中)国华侨”,而陈六使则视新马是其第一故乡,要发展建设,要在当地创办大学。那是一种在地,从华“侨”到搭“桥”的转化。但不管是在何处办大学,其为国为民兴学办校的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

惟当年在筹办南大之时,陈六使的言论多聚焦于南洋大学创办的意义及其招生和教学媒介语等事而已,想来在创校筹款和办学实际的运作上,陈六使更在乎前者。至于校务的实际运作则交给校方(主要是校长)来管理和筹划。

惟就“双陈”的办学渊源与传承,相信陈六使也是认同陈嘉庚与时俱进,注重实用精神,“双陈”的务实办学理应也是一脉相承的。

在创办大学的捐资方面,陈嘉庚的“独资”的确明显,陈六使则是以认捐500万带头造势,掀动新马华社众人之力来“众筹”办学,具有群众基础。但不能说陈嘉庚没有此意识。

事实上陈嘉庚在兴办厦大时,把主要的楼层取名为“群贤楼”,即是带有其义涵。陈嘉庚认为厦大不是他一个人出钱办成的。而且陈嘉庚在世之时也不愿把厦大建筑楼层以他个人之名字命名。此乃“为公不好名”的一代儒商所秉持之事。

 

陈嘉庚追寻世界大同

2024/12/05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王琛发

嘉庚精神的核心,就在陈嘉庚的言行实践,是信仰着中华传统文化,是可以相结合也相印证当代社会公义的进步理论。

由此,陈嘉庚一生都以实际行动支持亚洲反殖运动,赞同民众反对资本体制,倡议民族文明对话机制。

他重视修身齐家与企业营运,也因此不是立足在自身谋利与成就,重点还在改造社会,须臾不离“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

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弁言第一段即表明拥有学习8年的旧学造诣,必定也是传承着民胞物与的社会观与人生观,崇尚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止于天下为公的至善理想。

正如陈嘉庚的自述,他一生俭朴,重视民族存亡,强调天下为公,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指向《礼运大同篇》基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同理同情。

陈嘉庚那代长期接受中华文化潜移默化的先辈,面临着东西方帝国主义以船坚炮利护卫殖民资本霸权带来的深刻文化冲击,也很容易感触着社会矛盾。

推动平等公享

陈嘉庚显然在1933年有了明显的思想选择,坚持个人要能无愧无憾,就得为改变世界尽心,把自利转向公义,把压迫转向平等。他于当年426日,在自己创办的《南洋商报》发表《不景气之历史观与南洋华侨当前应采之策略》,表明自己信仰社会进步转型的理论,认为欲消除世界不景气的循环,不能以战争暂时治标,还得推动平等公享,以世界大同治本。

同年8月,陈嘉庚接待接待厦门男女篮球队,告诉多是毕业自他创办的厦大和集美两校的队员:“余之经营商业,不过聊以度日。初非素封之家,惟自来抱社会主义,愿为公众服务,却为一生不移之宗旨。”

翌年,陈嘉庚应北京《东方杂志》30周年纪念约稿,撰写自传《畏惧失败才是可耻》,解释他在欧战投资船运,是由于“平昔服膺社会主义”,想为全球发生货物积滞尽力,并购置大船到浦口运送华工前往法国参战,争取战后废除不平等条约。

二战以后,陈嘉庚继续支持国际公义,可以从《南洋商报》连续出现支持越南解放同盟的正面文字,以及重点报道了马来亚600人国际战斗旅团支援印尼独立,获得证实。

印尼华人领袖肖玉灿曾回忆,陈嘉庚赞助过印尼独立,也资助了独立军代表团参加尼赫鲁在印度主办的亚洲民族大会。尽管陈嘉庚本身受邀后不能成行,他还是电报呼吁大会设立常驻亚洲各独立国家的共同体,推进亚洲文明交流。

勇于改造世界

陈嘉庚不是以资本家赚了公众的钱,有了余力,想到做慈善。如他所说,是中华传统熏陶让他得以印证追求进步的理论,探索先进社会公义理论与中华文化的相结合。

当代地球,科技无穷变现,但资源毕竟有限。当前世界,依旧未曾摆脱资本-消费主义左右的社会意识。各种社科知识的生产,或政策的规划,遇上知识经济、产业转型、超级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等新生议题,还有由此衍生的意识形态、种族、阶级、性别等方面矛盾,都不外是相应于体制利益的存在,也是话语权的争夺,影响国际社会到个人的未来。

这代人正走在更复杂也更严峻的时代。说要继承陈嘉庚的精神遗产,就应当反省嘉庚精神的思想渊源,包括他如何解释世界,以及如何意识着自身在历史中的作用,还有他勇于改造世界的担当。

 

跨领域教学实践:初中美术与地理的探索与反思

2024/12/0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林德政

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我在过去3年里指导了初中美术课程,从初一前期的网课到初三的实体课。我于2023年带领初三学生进行了跨领域的户外教学活动,将美术与地理结合,与地理老师合作规划。这次教学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跨学科学习的魅力。

在户外教学之前,我们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为学生安排了一些素材进行演练。课堂上,我们强调学生的技能和认知水平,以确保他们能在户外教学中达到预期目标。

任务一是每位学生的创作,他们需以平时练习的线条和造型能力,用速写的方式将相关建筑的特征绘制出来。这项任务旨在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速写能力,让他们在实际环境中练习所学。

任务二是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地理地图绘制,组员必须记录好区域中的一些特色建筑,并以地图的形式绘制出来,完成一个类似旅游地图的作品。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加强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清楚地知道我要带给学生什么。虽然只是一个以绘画为主的课,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价值。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不断鼓励和肯定学生,制造小成功的机会给他们。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工智能比我们画得更好,但我希望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能找到自己的乐趣,进行自我探索和心灵对话。

课程结束后,我们进行了组别的评估,并以赠送礼篮的方式鼓励学生,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表现。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绘画技巧,还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项跨领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对美术和地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活动结束后,我和地理老师进行了活动的检讨,难免会发现一些小落差。

比如,学生对于绘制地图的准确性有待加强,尤其是绘制方向和速度方面,有的组别需要再快一些,更迅速地找到形体和特征。这些小落差也让我们看到改进的空间,期望下一次能够做得更好。

通过这次跨领域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跨学科教学的优势和挑战。它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虽然过程中有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学生们的进步和成长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有更多机会进行这样的跨学科实践,让学生们在不同领域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

这次跨学科的户外教学活动,虽然有些挑战,但学生们在实践中收获了很多。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更多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不同领域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们能在学习中不断成长,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招牌也是文化特征

2024/12/03   《光华网》

~文:熊大飞

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长拿督斯里张庆信在访问日本和中国期间,针对外国旅客在大马旅游出现伤亡事件一事,向相关部门表达歉意,并向民众表示此事件与中文招牌议题无关。关于中文招牌议题本身就没有太多探讨的意义,但现在有人故意将这一议题政治化,甚至带入种族议题中,简直是无稽之谈。

马来西亚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语言的国家,这给马来西亚带来了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也正是有这种独特的文化特

色,使马来西亚成为了一个旅游业十分发达的国家。因为仅在马来西亚,就可以感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征。比如中国文化有茨厂街、马来文化有国家清真寺、印度文化有黑风洞等,正是这些充满特征的文化构成了现在的马来西亚。

多语言招牌同样也是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因为多语言招牌反映了不同族群的需求与文化共存的现象,更是社会文化融合的表现。如果在商业和公共空间中看到不同语言并存,不仅让人感受到多样化的文化景观,也帮助游客和外籍人士更直观的了解到马来西亚的文化特色。

对于外国游客来说,这种多语言招牌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旅游体验,也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马来西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看到招牌上同时出现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淡米尔语,游客也能够迅速感知到马来西亚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同时也是在传达一个强烈的社会信号——马来西亚是一个开放、包容并致力于跨文化沟通的国家。

总之,招牌议题不应该上升至政治和种族议题,更不该陷入这类议题之中,这只是有心之人为了实现自己利益的一块垫脚石,大众应该警惕这种行为,因为这只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