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1625

盼独中拨款制度化保障

2025/01/16 南洋商报/社论

近年来政府对华文独中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而首相拿督斯里安华近日宣布拨款2116万令吉给全国63所独中,更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政策举措。

这不仅是对华文独中奉献精神的认可,也是政府对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高度肯定。然而,这一善举也同时引发了有关拨款制度化的讨论,为推动华文教育持续发展提供新契机。

此次拨款2116万令吉,每所独中获得32万令吉拨款,而安华更因与日新中学的特殊情感,特别宣布该校额外获得100万令吉援助。这一历史性的宣布,标志着政府对华文独中承认的重要性。

作为国家领导人,安华的行动体现了“以身作则”的精神。他亲自移交拨款,不仅创下大马史上首位亲自主持独中拨款移交仪式的首相纪录,也彰显昌明政府包容与开明的执政理念。这样的举动无疑增强了华文教育群体的信心,同时也展现政府对多源流母语教育的决心。

增强政府与独中互信

回顾近年来的独中拨款记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在这一领域的努力。从2019年的1200万令吉,到2020年的1500万令吉,再到2023年的1575万令吉,如今直接跃升至2116万令吉。这一拨款增长的轨迹,体现政府逐渐增强的认可态度。

首相在移交拨款时表示,这笔资金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对独中调整课纲、尊重国文等努力的赞扬。这种互动关系反映出政府与华文独中之间的合作与互信正在不断加强。然而,这也引发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如何让这项善举更加长期和稳定?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总会长丹斯里吴添泉在此次拨款仪式后表示,希望政府能将独中年度拨款朝向“更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的确,目前的拨款虽逐年增加,但仍属于“特别拨款”的范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拨款制度化,不仅能为独中提供更稳定的财政支持,也能进一步凸显政府在促进多源流教育上的公平与透明。

制度化拨款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

(一)设立独立基金:由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共同组成一个独立基金,用于支持全国独中发展。这样的基金可以确保资金来源稳定,同时也能增强拨款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

(二)明确拨款标准:根据独中学生人数、办学规模、教学成果等因素制定明确的拨款分配标准,确保资金的公平分配。

(三)引入监督机制:建立由政府、华教团体和独中代表共同参与的监督委员会,对拨款使用情况审查和评估。

通过这些措施,拨款制度化不仅能提高政策执行的持续性,也能避免因政治变动而导致的拨款不稳定情况。

再次确认华教的重要

独中作为华文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传承中华文化,也为国家培养大批具有双语甚至三语能力的优秀人才。

在全球化时代,这些人才在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马来西亚的国际竞争力增添筹码。

我们认为,首相安华拨款2116万令吉给全国63所独中,是再次确认华文教育的重要性,也是迈向多元包容社会的重要一步。

然而,只有通过制度化拨款和政策保障,才能真正显示政府没有边缘化华文教育的诚意,也才能为华文独中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独中教师的退休挑战

2025/01/19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 : 黄燕娣博士

2024年度汉字被选为“升”,这字表面上象征着向上提升的意涵,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充满矛盾。例如,物价持续上涨,而打工族的薪资却依然原地踏步。

以独中教师为例,他们的薪资水平相比20年前虽然有所提高,但仍远远无法应付不断攀升的生活成本。尤其在购房和支付医药保险的费用,对于年轻教师而言,是刚步入职场便必须面对的压力。

对已婚教师而言,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中教师,家庭收入的大部分都用于偿还房贷和孩子的教育费,他们未来养老就主要依赖公积金了。这种生活模式让人不得不忧心,那些教了一辈子书的教师在退休后能否过上安逸的生活。

早期,独中教师的招聘面临极大困难,许多人不愿选择这份薪资低、压力大的职业。

随着大型独中逐渐改善教师福利,教师流动性有所减少。然而,小型独中却因资金有限,难以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资和福利,招聘和留住教师变得困难。

在师资较为稳定的大型独中,董事会甚至有条件制定教师的退休年龄。这在表面上是一种成本控制的手段,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强制退休适得其反

有些独中规定教师达到某个年龄后,无论健康状况如何,一律不再续聘。这种做法在一些人看来是缺乏人情味,但也有人支持,认为应该为年轻教师创造机会。

实际上,政策本身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关键在于其合理性。在需要体力劳动的行业,强制退休或许是一种保护措施,但对于独中教师这样的职业,“一刀切”的做法是否适合,值得探讨。

假如教师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身体仍然健康,且教学能力未受影响,强制他们退休可能适得其反。一些研究表明,退休后失去经济来源或精神寄托的人,可能会因无所适从而加速健康衰退。

根据马来西亚的人口统计数据,男性平均寿命为74岁,女性为80岁。对于那些将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的教师来说,退休后的生活值得关注。

面对潜在经济压力

随着医药保险和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那些没有额外收入的退休教师如何应对潜在的经济压力,仍是一个需要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当人们称赞教师“俯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时,这对于独中退休教师来说或许并不是赞美,而是对现实的无奈写照。

虽然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始终用心对待每位学生,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孩子,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令人敬佩。

在物价飞涨的时代,保障独中教师的薪资和退休生活,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也是对华文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支持。

如何在合理的成本控制,与对教师的尊重和关怀之间取得平衡,考验着独中董事会成员的智慧。

愿所有教师,无论在职还是退休,都能健康、平安,享受更好的生活。

 

对黄家和副教长的期待

2025/01/16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陈树楷

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日前在访谈中论及了华小的各种课题,包括微型学校、师资、拨款、与董教总的互动,我们看到副部长的用心及对华小课题的了解与掌握。其实在其他场合,副教长也有提及他与苏丹依德里斯师范大学校长商讨增加中文教育系招生事宜。这样的做法对华文教育的发展是正面及有利的。因此笔者期待在新的一年里,副部长能在华小课题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先说微型华小。副部长强调华小一间都不能少。随着华裔人口减少及流动,导致原有的华小面对学生来源不足的挑战。再加上申请新建华小不易,当中包括准证和建校经费,这导致微型华小的衍生及无法解决。所以在新的一年里,期待副部长和团队能争取到新的准证及在10月的财政预算案中获得建校经费,那么自然可消除华社对捐资建校计划和关闭微型华小的疑虑。

再来是师资。根据副部长提供的华小师资填补率是96.18%,现在华小还欠缺1406位教师。以全国1303间华小来均分的话,平均每一间华小至少缺一位教师。而2024年的华小组师训课程招生满额是784人。如果根据以上数据来填补华小师资空缺,至少需要双倍的招生额才能满足需求,这还不包括辞职、提早退休、病假的教师。可以预见的是,华小缺乏师资已不可能解决,并确定将成常态。因此,聘请临教并让他们参与为期5年的假期师训班是当前最可行的方式。当年韩春锦做到了,期待黄家和也能做到。

接着是拨款。从今年开始,年度拨款申请在1月中就截止。副部长说拨款可在上半年收到,这是值得赞扬的。

如此一来,董事部就有足够的时间安排维修事宜,并在同一年完成维修工作。不过,笔者在此想提醒副部长,拨款的重点不在时间而是金额。那就是副部长如何有效的分配有限的拨款,让其效能最大化,而不是太公分猪肉式的校校有份。对于小型维修工程还好,涉及较大笔费用的维修就让董事部为难了。希望今年开始,副部长能根据各校需要及急缓分配有关拨款。

最后是统一各源流小学马来文课程建议。华小的马来文诚如副部长所言,是以第二语言教学。在决定统一课程前,教育部有必要先探讨其在2010年调派第一语言马来文教师到华小教授马来文决定的成效。假设成效良只要在位者脚踏实地的一步一脚印去解决华文教育的难题,必然会获得华社的支持。期待副部长能在昌明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的框架下顺利开展工作,造福华文教育。

好,那就没统一课程的必要。反之,效果不理想的话,那么教育部必须严正看待并找出问题的症结,这是教学法的问题。试问连第二语言课程都无法教好,又如何教好第一语言课程?所以官员们希望通过统一课程来提升华小马来文的学习成效,笔者认为是拔苗助长的做法。因此,探讨合适的教学法是当务之急。因材施教才是正道,孔子不会错的。

唇亡齿寒。华小是齿,中学华文班是唇。没有了唇,华小这个齿还能走多远?在处理华小课题上,副部长也须同时处理好中学华文班师资课题,因为它是环环相扣的。中学华文班师资影响报考教育文凭华文科人数,报考华文科人数将直接影响华小组师训课程招生率,华小组师训课程招生率影响华小师资,华小师资影响华小发展。现在的中学华文班不是缺教师,就是由一位教师独撑的局面。这位华文教师必须身兼辅导老师、训导老师、协调老师的重任,他们的工作太沉重了。

中学华文班师资已经处在水深火热当中,期待副部长以此作为今年的首要任务。就算借用临教也必须确保临教任期的持续性(每三个月或六个月合约及确保足够的临教拨款),避免走马灯式的临教安排让学校管理层头晕脑胀,更让学生眼花缭乱,导致教学无法正常开展。

众所周知,副教育部长这个职位不高,但很吃重。从当年的马华到今天的行动党,无论谁出任这个职位都不容易。特别是教育课题常常会被有心政客操弄成政治课题。只要在位者脚踏实地的一步一脚印去解决华文教育的难题,必然会获得华社的支持。期待副部长能在昌明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的框架下顺利开展工作,造福华文教育。

 
强制义务教育的难度

2025/01/1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2025年的今天大概没有人会对国家义务教育有意见,比起很多国家,我国小学六年,中学五年的义务教育是一个很全面很超前的做法。透过义务教育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尽管我国实施了十一年义务教育,但根据之前全国教师专业职工总会的调查,城市地区中学辍学率为1%2%,而乡区中学高达10%20%。非政府教育组织“为马来西亚”(Untuk Malaysia)曾估计,国内有高达10万名学生辍学,尽管教育部对该组织所提出的数据有意见,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学辍学生对国家发展来说是一个大问题。

为了解决中学辍学的问题,教育部经过长时间的研拟,计划在今年2月在国会提呈修订《1996年教育法令》,将强制义务教育从原本的6年延长至11年,试图透过法令让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负责,强制国内的小孩必须要完成小学六年与中学五年的义务教育,从而获得大马教育文凭(SPM),让下一代至少能够获得进入职场与考取专业技术认证的基本门槛。

从正面的角度来看,延长强制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国民的教育水平,缩小教育机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并确保更多的青少年能够接受更长时间的基础教育,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此外,教育水平的提升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竞争力,让马来西亚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然而,仅仅依靠法律强制义务教育的年限,是否就能实践全民都获得教育的目标呢?这其中还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考虑。首先是家庭经济状况。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即使教育是免费的,孩子上学所需的书籍、制服、交通费用等仍然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这可能导致部分适龄儿童无法顺利入学或中途辍学。此外,当家庭收入需要孩子参与劳动来补贴家用时,即使有法律规定,家长也可能优先考虑生计问题,而不是让孩子接受教育。

其次,社会文化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2023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林慧英就曾在国会提及女性中学生辍学比例不降反升,从2019年的0.40%,增至2022年的0.71%,其背后的因素极可能就是重男轻女的文化因素使然。

因此,要真正实现全民教育,不仅仅是延长强制义务教育年限就能解决问题,毕竟法律是最后的底线,如何处理经济差异、文化因素等困境才是重点所在。所以,政府需要综合考量,制定各种配套措施,包括经济补助、社会宣传、提高教育质量等,多管齐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