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星期三

林景清:找回应有权益 华中须获“报生纸”

2025/09/15 南洋商报/文教

独家报道:谢姈悄

林景清

国民型华文中学于1950年代,由华文中学改制而成。图为吉华国民型中学。(档案照)

(吉隆坡15日讯) 许多国民型华文中学(华中)因缺乏合法地位,长期处于“两头不到岸”的处境;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主席丹斯里林景清坦言,希望能在任期内为华中争取到一张“报生纸”,让华中一劳永逸获得法律上的合法身分。

林景清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指出,国民型华文中学于1950年代在当时的政府建议下,由原有的华文中学改制而成,当时承诺给予“一对一”资助,即学生缴交多少学费,政府就拨出相等数额的款项。

但随着1961年教育法令被1996年教育法令取代,“国民型中学”一词已不复存在,如今法令中只剩下“国民中学”,使得华中的地位长期悬而未决。

值得关注的是,如今的政府系统里,并没有SMJKSekolah Menegah Jenis Kebangsaan,国民型中学),只有SMKSekolah Menegah Kebangsaan,国中)。

林景清指出:“华中的愿景,就是找回应有的基本权利,争取‘报生纸’,让华中获得名正言顺的地位。”

与国中待遇差距大

林景清形容华中为“半弃婴”,当华中去跟人家筹款,其他人当华中是政府学校,实际上并非如此。

他说,虽然华中目前依旧享有政府派遣师资的待遇,但在硬体建设与设备方面仍需由董事部及向社会筹款支持,例如校地、校舍、冷气安装及维修等。

外界往往误以为华中与国中无异,事实上两者待遇差距甚远。

他以吉隆坡中华华中为例,在离开学校30年后回去时发现,当年的厕所还在,而硬体设施也未增加,但学生人数已增至2000多人。他加入学校董事会,才重建厕所,并把课室增加一倍。

他指出,如今的中华华中,仅接受毕业于华小的学生,同时也会要求入学者将来需要在中五报考华文。

林景清曾于8年前,即2017年报考大马教育文凭(SPM)中的华文科考试,以身作则,鼓励学生报考华文科。后来他也在华文科考获C+优等成绩。

政府未长期落实一对一资助承诺

林景清进一步解释,1950年代的改制背景,是当时政府希望通过提供部分资助,让华文中学转为“国民型华文中学”。然而,当年所说的“一对一”资助并未长期落实,导致华中只能依赖民间力量维持运作。

随着1961年教育法令的实施,华中的地位开始模糊化,直到1996年教育法令出台后,“国民型中学”的字眼彻底消失。如今,法令只承认“国民中学”,对华中完全没有提及。

“这意味着,华中在法律上是处于空白地带,没有明文保障。虽然教育部承认华中的存在,也派遣师资,但在校地权、校舍建设及拨款分配上,华中没有与国中同等的地位。”

1996年教育法令下 国民型中学被排除

国民型华文中学在独立前是华文中学。当年接受政府建议改制,就变成国民型中学,不同意改制就变成独中。

改制的当时称为Conforming Secondary School,过后就变成如今的国民型中学。

根据资料,国民型华文中学是在马来亚于1957年独立前后,接受政府建议改制的民办华文中学。

在约195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让当时的民办华文中学申请全额资助,并根据1957年教育条例将华文中学,转型为国民型全额资助中学。

自那时候起,一些华文中学提出申请,接受全部津贴并改制为国民型中学(如今的国民型华文中学)。至于不接受津贴,不接受改制而自费办理则称为独立中学。

1961年教育法令第二条文中,小学与中学教育被分类并定义为:

1)国民小学

2)国民型小学

3)国民中学

4)国民型中学

然而,当1996年教育法令取代1961年教育法令时,1996年教育法令第二条文对小学与中学教育定义并分类为:

1)国民小学——小学教育

2)国民型小学——小学教育

3)国民中学——中学教育

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第16条文,国民型中学不再属于一个特定的教育机构类别。

目前全国有80所华中,其中柔佛有3所、吉打4所、吉兰丹2所、马六甲5所、森美兰4所、彭亨7所、霹雳17所、玻璃市1所、槟城11所、沙巴州8所、砂拉越10所、雪兰莪5所、登嘉楼1所以及吉隆坡2所。

向议长呈备忘录

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已于今年7月向国会下议院议长丹斯里佐哈里提呈有关华中法律地位的备忘录,并把副本交给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

林景清透露,备忘录主要诉求包括:

一、设立专门负责华中事务的教育部单位;

二、委任特定督学监督华中事务;

三、确认董事会在学校管理上的主权;

四、在法律上承认华中历史地位。

林景清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最终需要国会通过修订,才能让华中恢复合法身分。

难维持华裔师资比例

除了筹款困难外,林景清说,华中所面对的另一项挑战是让学校华裔师资比例维持在51%

也因为名不正,言不顺,他指出,华中难以维持其51%师资是华裔教师占比的特征。

林景清说,华中的其中一项特征是校长、副校长跟主任一路来是谙华文的人士所担任。然而政府却派了不谙华文的人士来华中当校长。

此事虽然在副部长的协调下,得以捍卫,但他认为,有关课题并未被一劳永逸的解决。

“我们华中的特征就是,我们是用华语在交流的。我们的媒介语是华文。”

他指出,这跟华小是一样,媒介语都是华语。华中是华小的延续,因为华小也是国民型华小。

(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