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独中”,那又怎样?
2025/04/2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 郭朝河
“又是独中。”
这句话最近在社群平台上频繁出现,不少人见到新闻标题中出现某中学或某性骚扰,就立刻补上这四个字,仿佛只要出事的是独中,整个体系就自带原罪。
只是,当随意下这种定论时,仿佛带出另一个问题——这些人到底想责怪谁?是那些愿意揭开伤口的人,还是那些从未让人看到伤口的地方?
古来宽中AI合成裸照事件后,接连爆出其他独中性骚扰案例,引发舆论风暴。有些人开始对独中体制失去信心,甚至把标签贴到更奇怪的地方,例如嘲笑“这就是留台派的教育”、“独中生就是没纪律”等,类似言论在网路上悄然蔓延,把单一事件快速放大,投射成整体价值的崩坏。
但这些说法真的是在关心事件本身,还是只是一种方便省事的犯罪归类?
为何许多人总是太习惯,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为一句话的结论?
事实是,这些爆出新闻的独中会让社会知道这些事,是因为有人选择说出来、有人愿意报导、学校最后不得不面对——这是一种面对问题的勇气,也是一种透明度的展现。
反过来说,那些没出事的学校,真的是“没问题”,还是只是“没有人敢说”?
如果今天,一所学校愿意面对丑闻,愿意接受调查与检讨,我们该谴责它,还是肯定它?
当然,这不是为任何错误开脱。性骚扰的受害者值得社会还以公道,不作为的校方应当被问责。只是大家是否也该反问,现在希望彻底消除问题,还是只是把问题掩盖在看不见的地方,好让自己感觉世界比较干净?
那些愿意处理问题的校方,是否正是在走一条更值得肯定的教育之路?而不是像某些体系,在学生受害时选择沉默,在舆论压力下才象征性调查,在记者追问时只说“一切依法处理”,再无下文。
我们能否有多点分辨力,去看清楚这世界并不是“哪里没事,哪里就比较好”,而是“哪里敢处理事,哪里才值得信任”。毕竟教育的本质,不就是让人从错误中学会成长,而不是永远保持表面的体面与完美?
当有人揭开伤口,是不是代表他相信,那里还有治愈与拯救的可能?
社会缩影
问题从来不是哪间学校会出事,而是我们是否有勇气面对问题。性骚扰不是某一体制的产物,而是整个社会长期压抑、权力结构失衡的缩影。今天它发生在独中,明天也可能出现在政府学校、国际学校、补习班甚至家庭。
当大家评论一所学校或质疑一种制度时,是否也愿意看看在里面仍努力维持秩序的老师、勇敢发声的学生与家长?是否愿意把“独中”还原成一个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好发挥情绪的标签?
与其在社群媒体急著评论体制、贴上价值判断的标签,大家能否花更多力气理解背后的结构性问题,支持那些愿意改革的学校与教师,给予受害者真诚的声援与制度的保护?
毕竟,只有当社会停止用标签处理问题,开始用同理与责任建构制度,悲剧才不会一再重演。
我们不能期待一所学校没有问题,但可以期待它在面对问题时的勇敢与行动。而大众能学习的,是可以选择当一个不那么粗暴下结论的人。
毕竟,一起往前走的,是人,不是标签。
良师益友
2025/04/30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郑佩琴
SPM放榜日,对考生来说是个重大日期,等待成绩的揭晓来证明自己的努力和成就的标准。不过,成绩放榜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打开成绩那一刻喜极而泣,也有人因成绩未如预期感到失落伤心。
成绩已尘埃落定,无论考得如何,笔者认为只要已全力以赴去应考就是给了自己最好的交代。
SPM成绩只是反映一个人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能力,但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面潜力与智慧。这也仅仅是人生道路的另一个新起点,不代表人生全部。考得不好不代表没有未来,不意味着未来已被定型。
只要从挫折中成长,不断探索和坚持努力奋斗,最终必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话说回来,在今次SPM放榜,笔者就看到好几个激励人心的案例,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崇华华中校长不放弃后进生,还亲自教导他们,让他们从满江红到全科及格。
另外,也有位考生跟笔者分享道,他升上中学后成绩并不理想,全科都是D、E、F等级,直到升上中四误打误撞下进入新的圈子,结识到新朋友,让他得到新的启发,重视学习和自我成长。在新圈子朋友的潜移默化影响下,他不仅在SPM考获全科及格,还考获6A的佳绩。
从他身上再次印证了圈子的重要性。一个人要变好,圈子真的很重要,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去向,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在这个高竞争的环境下,他们仍遇到好老师和好圈子,实在是难能可贵,大大帮助了他们拓展视野、激发潜力。茫茫人海中能够遇到良师益友,真的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
请好好珍惜你身边好的圈子朋友,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身边的圈子,往往会反映出你的人生高度。
穷教育还是饿肚子?沙巴与砂拉越SPM缺考的真实写照
2025/04/30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张孝仪
上周,2024年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成绩公布,全国平均积分为4.49分,优于2023年的4.60分,并创下自2013年以来的最佳纪录。尽管整体表现令人振奋,但几家欢喜几家愁,东马地区学生缺席的现象尤其引人关注。
在沙巴,2024年SPM考试缺席人数录得905人,比2023年的984人略有下降,减少幅度约0.23%。沙巴教育总监拿督莱欣赛丁指出,大多数缺席者来自B40低收入群体,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压力,不得不放弃学业,提前踏入职场养家。尽管校方通过持续劝导、派发宣传单张、通知考试安排等方式,努力促成学生返校应考,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贫困带来的现实选择,仍然难以彻底改变。
砂拉越的情况亦同样严峻。砂教育局局长奥玛马里坦言,砂拉越有800名考生缺席SPM考试,其中大多数早已决定不应考,理由主要是需要工作养家,少数则因长期患病。他强调,尽管校方和教师尽力奔走,甚至亲访学生住家与工作场所劝说,但在经济困境面前,教育显得异常脆弱。这一切无不映照出,当生存压力成为日常时,教育理想便只能被迫让位。即使校方努力再多,贫困带来的无形枷锁,仍然使不少年轻人无法走进考场,更难走向未来。
“穷教育还是饿肚子”两难之间
“穷教育,还是饿肚子?”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摆在许多沙巴与砂拉越家庭面前的真实抉择。对大马城市中产阶层而言,中五学生放弃SPM考试似乎不可思议;但在东马的贫困乡村,孩子们上学的成本远远超过学费本身。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研究会(HRMARS)于去年12月29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Students
Dropout in Rural Schools in Sarawak: Causes and Proposed Solutions》(砂拉越乡区辍学生:导因和解决方案》指出,有些父母送孩子往返学校一趟就需要消耗一桶燃料(约120令吉),才能把孩子送到距离长屋3小时船程的学校里。把这些交通费、伙食费、因送孩子上学而无法进行工作的时间成本等等加起来,甚至连一般城市里的工薪家庭都不一定负担得起,更别提许多一天不工作就一天没收入的低收入户。这并非他们不重视教育,而是贫困让他们无力承受等待知识改变命运的漫长过程。
当生计成了迫在眉睫的难题,理想不得不让位于眼前的求生需求,他们只能无奈地作出取舍。
沙巴和砂拉越长期存在学校与学生家庭距离过远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教育公平与学生出勤率。根据Malaysia
Indicator的数据,沙巴有9.7%的家庭,砂拉越则有14.2%的家庭,距离最近的政府学校超过9公里;相比之下,吉隆坡与布城的学生通常在5公里内即可到达学校。
所以,尽管教育局官员努力派发宣传单,教师亲自登门劝导,但是这些单靠动员与劝导显然无法解决最根本的问题——经济压力。这些学生并非不了解SPM文凭的重要性,只是他们无法承担以短期失收换取长期回报的“机会成本”。一边是眼前急需的家庭收入,一边是看似遥远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升学或就业前景,在贫困环境下,他们根本无从选择。
基础设施短缺也是一大原因
在沙巴,除了交通与距离问题外,稳定的电力供应、网络连接不良等基础设施短缺,也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出勤。这些结构性问题,不仅拉远了边区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也使得他们在教育起跑线上早早处于劣势。
此外,学校本身设施老旧、资源匮乏的问题同样严峻。在沙巴偏远乡区,许多学校建筑破旧,教学设备短缺,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平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也让教师的教学工作困难重重。比如疫情期间,学生需要爬到树上考试,还有多年前社交媒体曾广泛流传沙巴纳巴湾小学生以空中滑索、竹筏渡河上学的视频,都赤裸裸揭示了东马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严重匮乏。
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提供交通补贴、升级学校设施以及加强对乡区教育的投资。只有通过系统性的改革,才能真正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
从沙巴与砂拉越SPM缺考现象来看,我们不能单纯把问题归咎于学生个人或家庭“不重视教育”。在穷困面前,教育固然重要,但一张文凭难以立即换来米粮与薪资,这才是这些年轻人最真实的挣扎。当国家谈论提升教育水平、迈向高收入国时,也必须认真反思:在某些角落,有太多人仍然在为最基本的生存而奔波。
穷教育还是饿肚子?对于许多沙巴与砂拉越的孩子来说,这根本不是选择,而是他们被迫接受的命运。改变命运,需要的不仅是劝说,更是彻底改革和真正的社会扶持。
教师掌握AI,教育展新局
2025/04/24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黄燕娣
1998年,Google搜索横空出世时,教育界一度陷入恐慌。许多老师担心,学生从此不再好好读书,所有问题都靠网络搜寻,导致思考力逐渐退化。
二十多年过去,我们看到的是大学入学率持续上升,知识传播更快更广。事实证明,每当新科技出现时,人类的第一反应常是恐惧与排斥,但最终总会找到共处的方式。
从2022年11月ChatGPT出现后,教育再度受到冲击。学生轻而易举就能用
AI 写完一篇报告,老师们一边批改作业,一边苦恼。
更让人担忧的是,如果学生过度依赖这些工具,会不会让本就不强的思考能力进一步退化?这个问题听起来,和当年对搜索引擎的担心如出一辙。
但我们也该反过来思考:到底是
AI 让学生失去学习动机?还是我们原本的教育方式早已跟不上时代?
AI照出教育困境
AI 的出现,不只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长期未解的教育困境,也逼着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教育的核心。
最近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句令人深思的话:“老师还没被
AI取代,但你们已经把它变得可以被取代了。”这句话看似偏激,却值得深思。若教师只是机械式传授知识,而不发挥人性化的教育优势,确实正面临被
AI 替代的危机。
AI再强,它终究只是工具。它能模仿、能分析,却没有真正的情感。我们该担心的,不是
AI本身,而是对它一无所知却一味抗拒它。与其禁止学生使用
AI,不如教会他们如何更聪明地使用它。
我国的教育改革,包括独中在内,老实说进展缓慢。许多课纲10年才修订一次,早已不合时宜。尤其在科技变化迅速的当下,课程一旦与现实脱节,学生即使学得再多,也未必能实际应用。
带头推动教育创新
独中在这方面反而具备优势,因为拥有调整课程的自主权。董教总作为领头羊,其实可以把握
AI 到来的契机,带头推动教育创新。
例如,可以考虑在部分独中试办
AI 应用课程,先让老师熟悉新工具,再逐步融入教学。或许未来在教育科技领域,独中能跑在政府学校前头。
世界上已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案例,如芬兰的“现象式学习”、新加坡推动的“智慧国计划”,都不是口号,而是把科技真正融入教学。我们不必照单全收,但至少可以吸收核心概念,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版本。
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能在
AI 时代生存得更好,那他们所学的就不能只是死记硬背或应试技巧,而应具备跨学科视野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T
型人才”。教育应培养能灵活应对未来变化的人,而非被未来淘汰的人。
我们常问:AI 会不会取代人类?其实问题的关键不是“会不会”,而是我们懂不懂得驾驭它。教育的本质从来不只是传递知识,而是帮助人面对未知与未来。如果教师选择观望甚至抗拒,那才是教育改革最大的阻力。
10年后的教室会是什么模样?没人能准确预测。但我相信,愿意学习、勇于尝试、敢于改变的教育工作者,终将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