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1675

浅谈柬埔寨华文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2025/07/10  柬埔寨《柬华日报》

~作者:【乌廊市启华学校外派教师】蔡辉

在全球多元文化共存与碰撞的今天,华文教育的使命不应仅是语言技能的传授,而应成为文明对话的纽带。柬埔寨华文教学可以结合当地学生的特点和文化背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一些适用的建议:

一、沉浸式教学法

一是在课堂上尽量使用中文,减少媒介语(如柬语)的依赖,通过肢体语言、图片、视频等辅助理解。二是设计日常生活场景(如购物、问路、点餐),让学生角色扮演,增强实际运用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法

布置具体任务(如“用中文介绍柬埔寨节日”),让学生在完成目标中学习语言。或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制作(如手抄报、短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 游戏教学法

利用汉字卡片配对、拼图、成语接龙等游戏巩固词汇;推荐使用中文学习APP,结合互动白板设计竞赛。

四、文化融合法

将柬埔寨传统节日(如泼水节)与中国节日(如春节)对比教学,增强兴趣;组织书法、剪纸、包饺子等体验活动,寓教于乐。

五、分层教学法

根据学生水平分班,零基础学生侧重拼音和简单会话,高段学生加强阅读写作;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如低段生抄写汉字,高段生写短文。

六、多媒体与科技辅助

使用中文儿歌、动画(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短视频(如抖音优质内容)训练听力;推荐学生通过YouTube中文频道或柬埔寨本土华文教育平台(如“柬华日报”学习版块)自学。

七、本地化教材开发

编写或选用包含本地元素(如金边地标、高棉文化)的教材,提升亲切感;教材中适当加入柬语注释,帮助理解难点。

八、语音与汉字分步教学

针对非母语学生,先强化拼音教学,再过渡到汉字;通过象形字演变(如“日”“月”)或部首归类(如“氵”相关字)降低记忆难度。

九、家校联动

鼓励华人家庭在家中使用中文交流,或组织亲子中文活动;与当地华校、社团合作举办中文比赛或文化节。

十、激励与反馈机制

多用奖励(如徽章、中文故事书)鼓励学生,避免过度纠错;定期举办中文朗诵、演讲比赛,增强成就感。

总的来说华文教学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地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既能高效提升学生的中文运用能力,又能不断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探究兴趣。

 

跨越山海育桃李,情系华明感深恩
——华明学校国际中文志愿者的离任感怀

2025/07/10  柬埔寨《柬华日报》

~作者:【华明学校 】李若嫣 唐思远

 去年八月,骄阳似火,蝉鸣声声。我们怀揣着对国际中文教育的赤诚之心,跨越山海,踏上柬埔寨这片古老而热情的土地。彼时的我们,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学子,是初涉讲台的新手教师,更是中华文化传播的点点星火。而今,一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又值七月盛夏,归期将至。站在离别的路口回望,那些在华明学校的日日夜夜,早已化作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华明学校,是我们职业生涯的第一站,也是我们从“学生”蜕变为“教师”的摇篮。在这里,我们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站上讲台,第一次听到学生用稚嫩的声音喊出“老师好”,第一次为备课熬夜至深夜,第一次因学生的进步而热泪盈眶……这些“第一次”串联起我们成长的轨迹,而这一切的开端,皆因华明学校的信任与托付。

华明学校以其浓厚的学习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平台。学校将志愿者教师的宿舍安排在校内,免去了通勤奔波之苦;教学日程规划科学合理,学期任务清晰明确,让我们能够全心投入教学。更令人难忘的是,学校在传统节日精心策划的文化活动——中秋的宴会、春节的联欢表演、端午的粽子分享……这些活动不仅让远离故土的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更让中华文化与柬埔寨本土文化在欢声笑语中交融共生。

在这一年里,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成长的见证者。从最初学生们羞涩的“你好”,到如今基础的汉语对话;从歪歪扭扭的汉字书写,到工整的作业本,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们倍感欣慰。而更珍贵的是,在这段“教与学”的旅程中,我们与学生之间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师生关系,建立起跨越国界与文化的深厚情谊。这份情谊,是中柬友好的缩影,也是我们人生中最纯粹的收获。

华明学校的名字,注定会深深镌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它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我们青春故事的见证者,是梦想起航的港湾。而若说华明学校是我们成长的土壤,那么江源明校长便是那位默默耕耘的园丁。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志愿者教师,向江校长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初到异国,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教学压力……种种挑战曾让我们倍感忐忑。而江校长如长辈般的关怀,让我们迅速找到了归属感。他关心我们的生活琐事,时常询问:“饭菜合口味吗?”“宿舍空调是否正常?”“身体有没有不适?”这些细微的问候,让远离亲人的我们倍感温暖。更令人敬佩的是,江校长始终秉持公正无私的处事原则。无论是对待资深教师还是初出茅庐的志愿者,他都一视同仁,既不会因经验不足而轻视我们,也不会因年轻而降低标准。他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为师之道”的真谛——严谨治学,宽厚待人。

志愿者教师如流水,一届届更迭,而江校长的关怀却始终如一。正是这份不变的真诚与尊重,让华明学校的教师团队充满凝聚力,也让这所学校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临别之际,唯愿华明学校薪火永续,桃李满园;愿我们的学生前程似锦,不负韶华;愿江校长身体健康,万事顺遂。而我们,也将带着这份珍贵的经历,继续奔赴人生的下一程,让中文教育的星火,照亮更多角落。

山海虽远,情长不移;纸短情长,感恩无尽。

 

岁月在校园静静流淌

2025/07/09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李秀云

我把车子停在学校旁的小巷,让孩子步行进入学校。这学校是中华中学,也是我的母校,一个承载我许多回忆的地方。

中学毕业后,我踏入小学,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直到选择提早退休,才正式告别校园。然而,即便退休了,我还是未能真正离开学校,因为孩子还在这里求学。或许,今年过后,这里将成为我真正道别的地方。

这是一个从来不陌生的地方。从小学开始,我便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几个年代的变迁,确实改变了很多,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校门附近的篮球场。

那是我们当年必须顶着烈日、不停奔跑的地方。体育节时,我们冲进球场尽情玩乐,因为那是唯一属于我们的空间。后来,我们才到体育馆进行运动项目,得以在室内挥汗如雨,免去曝晒之苦。

只不过,如今的篮球场已成了停车场。随着时代进步,许多老师有能力拥有汽车,便逐渐放弃骑摩托车了。就像现在的学生,家人愿意牺牲睡眠时间接送孩子上学,校园旁停放的摩托已寥寥无几,不像以前那样放学时整排整排、引擎声此起彼落。

从校门望去,便是“宏愿楼”。记得在1990年代中期,我已在小学执教,亲历了宏愿楼的筹建过程。当年,连小学生

也一同参与筹款活动,因为这不只是中学的建设,而是中华三校的共同心愿。我们秉持“吾爱中华”的精神,不分彼此地支持母校。

我印象特别深刻,是因为我教过的一位学生也叫“宏愿”;加上当时我国推行“2020年宏愿”,描绘国家迈向先进国的蓝图。只不过,时至今日,这个目标早已无法达成。

宏愿楼落成后,我曾教导的两位球员相继离世,也让不少人联想到是否与楼梯口的“煞气”有关。虽然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但相信命理的人,也许会有不同解读。

宏愿楼层层的阶梯,确实成了团体合照的热门场景。我们1986年毕业的中学生,在毕业30年后重返母校举行一系列活动,也特地在宏愿楼楼梯前拍下大合照。每年政府考试成绩放榜时,优异生总会在此排列整齐,高举成绩单合影;一旁更站着校方贵宾、嘉宾,共享荣耀时刻。

我已经许久没在篮球场上打球,也无法再轻松举起篮球投篮。可能我也不愿、也不能再在球场上奔跑,那段时光终究已远去。我曾经留下的足迹,也早已被岁月抹平。

如今的我,依旧每天都路过这所已经面目一新的母校。我不知道哪一天,这里是否会变得陌生,一个我不会再驻足的地方。虽然它承载着我将近半世纪的回忆,但有些回忆,却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参加汉语桥比赛的经历

2025/07/11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峇厘陵曙光汉语补习班】高中三年级 陈小慧Felicia Vanessa Tantra

今年4月初,我得知巴陵康孔子学院要举办第一次“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选拔赛的消息。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是我向往和期待的,终于出现在我眼前了,让我有机会参加“汉语桥”这个比赛。4月底,我才真正开始为“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的峇厘岛地区预赛做准备。虽然距离比赛只有短短两个星期,但我仍然决定全力以赴,挑战自己。这不仅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也是峇厘岛第一次举办“汉语桥”地区选拔赛,用来选出代表前往全国比赛的参赛者。

在准备阶段,我把精力集中在三个方面:演讲,问答,和才艺表演。首先,我完成了演讲稿,并请老师帮我反复修改,希望在表达上更贴近中文的语感,让内容更清晰,自然。为了更好地了解比赛中的中国常识问答,我认真学习了主办方面提供的50道题,这些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不仅扩展了我的知识面也加深了我对中国的了解。与此同时,我还准备了舞蹈作为才艺表演。由于时间紧迫,我只有四天的时间练习,这让我压力很大。不过,越是在紧张中努力,我越能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

510日,巴陵康孔子学院举办的“汉语桥”正式举行。我带着紧张又期待的心情进到现场。当我看到其他选手的精彩表现时,我开始有些不自信,我真的准备好了吗?他们的演讲自然流畅,才艺多样精彩。而更让我紧张是,评委员竟然是来自北京著名高校的教授。我一度以为自己没有获奖的希望,但还是提醒自己:“不能在这个时候退缩。”于是我集中精神完成了演讲,问答和才艺。最终,我获得了第一名。6 6-7 日我将代表峇厘岛前往雅加达,参加印尼全国总决赛。这个决定让我非常激动,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努力的信心。

全国赛的准备时间只有两个星期,我比以往更加努力。每天我都去孔子学院练习演讲和即兴问答,强化语音语调和临场反应能力。为了让才艺表现更出色,我临时更换了舞蹈动作,重新练习新的动作,我始终坚持尽力做到最好。比赛前一周,我突然生病了,嗓子沙哑,无法继续去孔院练习。这让我非常沮丧,信心也受到打击。但我没有放弃,仍坚持在家练习演讲和舞蹈,希望在比赛当天能恢复健康,好好发挥。

6月初,我带着复杂的心情前往雅加达。6 6 日是笔试,6 7 日是演讲,问答和才艺表演。虽然身体仍未完全康复,但我尽力完成了所有內容,尽量发挥自己。比赛中,我见到了来自印尼各地的优秀选手。有些人中文流利,还能自然使用成语。有些人从小学习中国传统乐器,才艺出众。和他们相比,我还有不少差距。

6 7 日比赛正式公布。虽然在全国赛中我没有获奖,但这段经历让我收获良多。

我认识了很多热爱中文的朋友,也见证了印尼中文教育的发展。我为能与优秀选手同台竞技而感到自豪。这次“汉语桥”让我深深体会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也使我坚定了继续学好中文的决心。它让我成长不少,也让我相信:只有不放弃,永往直前,才能够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