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星期二

85岁印尼华侨暨南大学毕业 欲让更多华人学会“根的语言”


2018-07-09 22:19 来源:《羊城晚报》 编辑:郭佳

拿到本科毕业证的叶敏基。

85岁的老教师叶敏基(左)和其他老教师
一起坚持读完五年函授本科华文教育专业。
【侨报网讯】暨南大学2018届华文教育专业印尼函授本科毕业典礼近日举行,该典礼向128名华文教育专业印尼函授教育本科毕业生授予学位,85岁的印尼华侨叶敏基名列其中,他也是最年长的一位毕业生。四年本科学业叶敏基用了5年时间完成,中风也没有让他放弃学业。他表示:“只要我还有一点光,就要发一分热,为华语的传承尽一份力量。”

 “写完论文只剩半条命了”

广州《羊城晚报》旗下客户端“羊城派”9日报道,今年6月下旬,叶敏基在小孙子的陪同下,从印尼飞往吉隆坡继而转机到广州,对于85岁的他来说,舟车劳顿之苦早被重归故里的激动和学有所成的兴奋冲散,即便需要靠拐杖走路,也是分外精神挺拔。

叶敏基介绍,报读暨南大学这个本科课程时他已80岁高龄,“虽然2000年后印尼政府允许大家学华文了,但在印尼教中文的老师来自中国不同地方,10个老师就有十种口音,有的夹杂广府话,有的夹杂闽南语和客家话,不时闹出笑话。我希望可以通过正规的华语培训,为教学‘正音’。而且这个课程是免费的。”

然而,四年的本科学业叶敏基却用了5年时间才完成,个中艰辛不言而喻。“我念了一年就中风了,左半边身子动不了,住了医院,我用一个月时间恢复身体,回去继续教书和学习。过了两年又因前列腺出状况住院,所以延误了毕业。”他说,“要说最难,还是写毕业论文这一环,我花了一年多时间,写完就只剩半条人命了。”

“为什么我能学下来,首先是我喜欢,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论文写的是中印尼歇后语对比,虽然论证过程很辛苦,但我觉得很有趣,就是欲罢不能。当然,还有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一直鼓励我,他说‘坚持就是胜利’!”叶敏基说。

更值得一提的是,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学生成绩考核记录,叶敏基的考试成绩始终处于优良,最低的70多分,大多是90多分,还得过100分。

他的学生里也有印尼人

叶敏基的故事,远不止“2018届最年长的本科毕业生”这么简单。

祖籍广东新会良溪村的他,身上有着早期华人移民史的缩影:20世纪20年代,为了“搵食”,叶敏基的爷爷奶奶下南洋,最后到达印度尼西亚以打金为生。虽身在异乡但心系故里,因而,作为土生土长印尼的叶家第三代移民,叶敏基仍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也会写中文书法。而他的12个兄弟姐妹里,还有一个弟弟在印尼排华初期回到了中国,并考上大学,目前在广东惠州定居。

叶敏基是家里的“老大”,“早当家”的他从高中就开始“半工半读”,在印尼苏北省棉兰市教中文。高中毕业后,他回到父母所在的亚齐省,在中小学课堂继续执教,只可惜,在亚齐省的教书生涯仅维持了3年。20世纪50年代末,华人在印尼遭遇困难。

1958年,当时的印尼政府禁止使用华语和开展华语教育,我就离开学堂了。此后几十年没教书,什么都做过。当木工,做建筑,运输和汽车零件商等,哪里有工就到哪里,颠沛流离。”叶敏基说。

因此,叶家的第四代移民——叶敏基的四个子女,没有一人敢学华语,也没有一人懂看中文字。“在印尼华人被禁止使用华语的几十年间,华语的学习在印尼基本上断层,对华人来说无疑是一场文化大浩劫。想起自己的四个小孩都不会说中文,回来中国街上的华文标语都看不懂,多么可怜和让人心痛啊!还说回来寻根,什么都看不懂寻什么根?!”叶敏基说。

2000年,政府准许学中文后,我就重新教书了,我要让更多华人学会自己‘根的语言’。当然,我也不止教华侨华人,我的学生里也有印尼人,他们学会了中文就可以了解更多中国文化,促进中印尼两国文化交流和两国民众友谊,这是好事。”他表示,“我的生命虽然处于黄昏阶段了,但我只要还有能力就会继续教下去。只要我还有一点光,就要发一分热,为华语的传承尽一份力量。”

吁文化传播双向互动

令叶敏基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除了华侨外,印尼的其他族裔也渐渐乐于学习华语。参加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培训班的印尼本地人也越来越多,现在跟他学中文的学生里也有不少印尼本土孩子。

“今时不同往日,勤劳的中国人促成了中国今日的强大,华人也终于出了口气。”叶敏基表示,他几次回广州都能感受到这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巨变,“高架桥悬在半空中,高楼大厦林立,外地人也越来越多了,这个城市越来越美,越来越包容。”

叶老还特别提到,文化传播和交流,唯有双向互动才谓之“交流”。除了在印尼教授中文、弘扬中华文化,他期望能回广州教印尼语。(完)

(侨报网新闻/编辑: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