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星期三

双文丹华小与时並进



华校之路:肩负发扬母语教育重任双文丹华小与时並进(上篇)


2012/10/16 星洲日报/ 乡里故事



已有92年歷史的双文丹华小校园虽然不大,但
环境清幽,设备齐全,是求学的好地方。
(图:星洲日报)
 
双文丹距离吉隆坡约35公里,离万挠仅4公里,是个具发展潜力,前景看俏的城镇。

她於19世纪开埠,早期以锡米及橡胶闻名,吸引不少华裔前往开採锡矿、割胶並在该处定居。

早期开办两所华小· 1947年合併成中华学校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教育”,华人注重教育,双文丹人也不例外,早期的双文丹有两所华文小学,由不同籍贯的华人开办,直到1947年,两校合併改称中华学校,即现在的双文丹华小前身。

双文丹开埠百余年,几经载浮载沉,与双文丹华小共同抚育出不少社会栋樑、知识分子、企业家,当然还有无数朴素踏实,善良乐天的华校生。

如今,在社会人士、学校三机构、师生家长及村民们的支持下,双文丹华小依然巍峨地耸立於双文丹的土地上,让莘莘学子有机会接受母语教育,继续发扬中华文化。

李秀芬:学生人数减少· 空出教室改为特別课室

双文丹华小是双文丹及武吉柏伦东区唯一一所华文小学,惟2011年武吉柏伦东的武吉丁雅开课后,约300名来自该区的学生调回当地学校上课,双文丹华小的学生人数也从原本的700多人下降至约500人。

该校校长李秀芬说,学生人数变动后,刚开始时师生们都有些不习惯,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適应。

李校长说,校方也开始利用空出的教室,改为特別课室如教师资源室、祈祷室、视听室、辅导室等等,全面善用校內的空间。

“学校的设备已相当完善,虽然不是每间教室都安装精明教学系统,但是我们的电脑室也有充足的电脑设备;科学室、教师资源室等也已电脑系统教学,师生们还是有很多机会接触新科技,与时並进。”

李校长说,该校的学前班在去年开班,学前班新校舍也在去年建竣,获得附近的家长热烈的支持,不少友族家长也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

友族学生佔14%“双文丹华小的友族学生佔总人数的14%,我们相信这些把孩子送到华小就读的友族家长是被华小的教学方针吸引,同时希望孩子学习多种语言,跟上世界趋势。”

她透露,该校一些友族学生表现颇佳,去年还有一名友族同学在小六评估考试中考获7A的成绩。

三机构爭取多年· 州政府拨3英亩校地


双文丹华小三机构成员及附近的居民对学校
都有著深厚的感情,对学校的发展也非常
关心。前排左起罗吉粼、叶惠民、林诗栋、
陈金牛、罗振兴、李秀芬和何荣水。(图:星洲日报)
双文丹华小佔地约1.5英亩,校园內没有草场,也没有礼堂,多年来学生们都是借用地方政府的草场进行活动,颇为不便。

双文丹华小董事长陈金牛说,该校校地不大,没有多余的空间让学生们活动,也没有草场让孩子们进行运动。

他说,三机构为学校长远的发展,多年前就开始积极申请扩大校地,惟一直没有取得明朗的进展。

他指出,三机构趁著乌雪补选,再次提出申请位於学校旁的3英亩空地作为校地,终获雪州政府於2010年通过宪报,把该块土地颁佈给学校作为校地。

中央政府亦拨款建礼堂

“我想我们是相当幸运的,在获得州政府宣佈拨地的同时,中央政府也在该年答应拨款让学校在该块土地上兴建多元化礼堂。”

陈金牛说,三机构隨即展开填土工程,把原本是矿湖地的3英亩校地填好,以备日后兴建礼堂所需。

他透露,填泥工程获得热心的社会人士慷慨解囊,筹获30逾万令吉,在一年內便把整个工程完成。

筹建多元化礼堂

他说,三机构接下来的目標便是筹建新的多元化礼堂,学校一方面向土地局申请执照,另一方面也积极筹备兴建礼堂及其软硬体设备的经费。

“为此,校方也曾前往吉隆坡一带的华小参观,从中取得设计礼堂的灵感及意见。”

他也透露,兴建综合礼堂的经费预计为200万令吉,礼堂面积预计宽80呎、长20呎,约4个標准羽球场总面积的大小。

“我们这里是小地方,无需盖太大的礼堂,够用就好。”

罗振兴:校地狭窄车位不足· 盼政府协助徵地

家教协会主席罗振兴说,由於学校位於大路旁,加上校地狭窄,交通及泊车对校方来说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

他透露,在武吉柏伦东还未兴建华小前,学生人数较多,家长的车子及校车因没有合適的地方停泊,导致上下课时间时,交通就会变得拥挤。

“虽然武吉柏伦东兴建华小后,一部份学生已转回当地上课,但是我们也因没有足够的空间,被迫把车子停在他人的土地上,还曾引起一些纠纷。”

因此,学校希望透过当局,向地主徵用土地,以便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陪同巡视者还有双文丹华小董事叶惠民、林诗栋、校友会主席何荣水、哈仑村村长罗吉粼等等。(星洲日报/大都会)

 

华校之路:三机构致力发展校务双文丹华小擬建多元用途礼堂(下篇)

2012/10/23 星洲日报/ 乡里故事


双文丹华小多年来为双文丹及附近的城镇如武吉柏伦东等的华裔子弟提供学习母语教育的机会,也为华社孕育了无数的知识分子。

该校获得学校三机构及师生家长的配合及努力,一直默默耕耘,致力於发展校务,最近更开始计划兴建多元用途礼堂,为配合双文丹的发展打好基础。

今天的《华校之路》继续带您游览双文丹华小,进一步认识这间朴素可爱的学校。

已有92年歷史· 即华华侨学校合併而成

双文丹华小前身为即华学校及华侨学校合併而成,创办至今已有92年歷史。1920年,双文丹闽南人开办即华学校,当时学校校址在马交街,以租用一店铺作为校舍,並拥有三间教室;而华侨学校则由广东人开办,校址就是现今双文丹华小的所在地,校舍仅用亚答木板搭建,而且只有两间教室,设备相当简陋。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两所民办学校於1947年合併,改名为中华学校,隨后於1952年再度改称为双文丹標准型华文小学;直到1962年才改制为现在的全津贴小学,即双文丹国民型华文小学。

该校改制后,学生人数高达逾500人,分为上下午班,校务发展蒸蒸日上,是学校的高峰期。

70年代的双文丹华小因校舍简陋,在学校三机构的努力下,该校首座三层高的校舍及食堂终於在1983年落成,並在1984年开始启用,为该校校史写下新里程碑。

何荣水:最高纪录859学生就读

双文丹华小校友会主席何荣水指出,隨著双文丹的发展,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70年代双文丹华小的学生人数达600多人,直到80年代锡矿没落及胶价下跌,不少年轻人纷纷离开新村到城市工作,双文丹开始出现人口外流现象,双文丹华小学生人数也隨著下跌。

“当时学生人数曾经下跌至300多人,直到接近90年代时,重工业及工厂进驻双文丹,带来了许多就业机会,人口回流,学生人数才逐渐回升。”

他说,该校甚至在2005年创下859名学生就读,是创校以来最高的纪录。

他透露,直到2011年武吉丁雅华小搬迁至武吉柏伦东后,校內约300多名来自武吉柏伦东的学生转回该处上课,该校学生人数才减至400多人。

李秀芬:学校设备齐全· 善用空间教室改为特別室

该校校长李秀芬透露,即使学生人数减少,学校在各方面仍然没有放鬆,也善加利用空间,將原本用作上课的教室改为特別室,让校內师生能够受惠。

她说,学校虽然不大,但设备却相当齐全,除了一般的视听室、图书馆、音乐室,还有教师专用资源室、资讯中心、辅导室、祈祷室等。

不过,学生人数减少后,一些课外活动还是受到影响,首当其衝的就是该校的乐队、武术队和篮球队。

“在未与武吉丁雅华小分家前,我们的武术队成员有约7080名学员,分家后就只剩下30多名,不过今年一年级及二年级的素质都不错,武术教练也劝我无需担心,相信人数还是会回升。”

陈金牛:逐步改善软硬体设备

无论如何,该校董事长陈金牛说,该校刚获中央政府拨款,又获州政府拨地,学校的软硬体设备都还在持续发展中。

他相信隨著双文丹的发展,该区的人口將会不断上升,学校在不久的將来还会引来更多的学生;而该校也做好准备,逐步改善校內软硬体设备,让莘莘学子得以受惠。

林诗栋:充活动经费· 教育基金减轻家长负担

谈及双文丹华小,不能不提该校三机构成立的教育基金,双文丹华小董事兼教育基金主任林诗栋透露,教育基金內的款项都由社团、热心教育的社会人士等,透过各种活动、喜丧事等筹获。

他说,三机构联合威武意鏢醒狮团於1988年举办的龙狮观摩赛成功筹获2万令吉,隨后再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为教育基金筹款,也获得不少热心人士响应,让该基金的款项多年来稳健成长。

林诗栋说,教育基金就像学校的后备基金,当学校需要活动经费时,就能从教育基金中拨出,不但能让学生受惠,也能减轻家长们的负担。

(转载自:星洲日报/大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