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跨越山海育桃李,文化交融谱新篇
2025/06/30 柬埔寨《柬中时报》
~作者:【培英公校】中国广西外派教师 黄金梅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为期一年的柬埔寨援教生涯即将接近尾声。这段宝贵的经历,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它不仅让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更让我深刻领略了中柬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意义。这一路踏踏实实地走来,获得了很多在生命中不曾发生过的经历,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宝贵的体验与快乐。
一、教学工作:创新方法,因材施教
(一)华文教学:文化融入与兴趣激发
在柬埔寨干拉省加江市公立培英学校,我担任三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并教授华文、说话、作文、常识、美术、音乐等科目。此外,我还担任学校的教导处主任,协助符校长处理好学校各项教学工作。初到班级时,我发现学生们虽然对华文课充满热情,但由于缺乏华文学习的环境和方法,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采用了多种创新教学方法。
在华文教学中,我注重将中国文化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我会通过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在讲解《静夜思》时,我向学生们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中秋节习俗,以及诗人在异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我还在班里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和书法练习,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对华文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不少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多首古诗词,并能用中文进行简单的写作。
(二)常识教学:直观展示与视野拓展
常识课是学生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化,我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中国的著名城市、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会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们观看春节的团圆饭、元宵节的灯会、端午节的龙舟赛等,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我还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国的电影和音乐,让学生们在欣赏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堂内容,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三)作文教学:循序渐进与个性化指导
作文教学一直是华文教学的难点。在柬埔寨,学生的华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法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较为普遍。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首先,我从最基础的词汇和句子入手,通过造句练习和短文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模仿,让他们学习优秀作文结构和写作方法。最后,我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对于写作基础较弱的学生,我会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找出不足之处,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例如,王学海同学作文中经常出现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的问题,我就针对他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指导,并让他多阅读优秀的作文,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对于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我则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和题材,挑战自我,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班级管理: 搭建桥梁,增进理解
(一)集体活动:培养集体荣誉感
作为班主任,我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我组织了各种班级活动,如生日会、主题班会等,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二)节日庆祝:传承文化与增进友谊
在柬埔寨的传统节日期间,我会和学生们一起庆祝节日,让他们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在春节前夕,我和学生们一起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让他们感受到了春节的喜庆氛围;在端午节讲述屈原故事并教学生包粽子;在广西壮族三月三讲述三月三习俗,和学生一起跳竹竿舞、一起抛绣球;在中秋节时,我和学生一起赏月、吃月饼,向他们介绍中秋节的文化内涵。这些活动不仅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祝福。同时,通过书法、剪纸等课程,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传统魅力,促进中柬文化交流。
三、心灵沟通: 关爱学生,传递温暖
(一)家访:了解学生,传递关爱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们的家庭情况和学习需求,我定期进行家访。在柬埔寨,很多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他们依然对学习充满了热情。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了李惠莉同学家庭非常困难,她家里一共有8个兄弟姐妹,家里所有开支全靠她父亲开嘟嘟车养家糊口。然而天有不测风云,3月底她父亲因感觉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被医生告知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必需前往金边住院治疗。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使原本一贫如洗的家庭雪上加霜。而李惠莉同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只能辍学在家照顾两个年幼的双胞胎弟弟。针对这些情况,我在生活上为李惠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我还鼓励她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家访让我更加了解学生们的内心世界,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援教的决心。
(二)心理辅导: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在学习华文时,一些学生可能会面临文化适应和心理压力等问题。为了帮助学生们解决这些问题,我定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与学生们进行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感受。对于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会给予他们耐心的倾听和安慰,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树立信心。有一位学生名叫春光明,因为家庭原因,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也受到了影响。我通过与他多次谈心,了解问题所在,并帮助他制定了学习计划和心理调适方法。在我的帮助下,他逐渐恢复了信心,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团队协作:积极配合,共同进步
在加江柬华理事会孙宝儿会长及符校长的正确引领下,我们四位外派教师紧密合作,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相互支持。我们经常在餐桌上或散步时进行教学研讨,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资源。例如,陈老师擅长运用多媒体教学,便将制作好的教学课件分享给其他老师,而其他老师在课堂管理方面有独特的方法,也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
与当地老师的合作同样让我受益匪浅。他们熟悉学生的特点,擅长运用本土案例进行教学。在备课中,我们相互学习,我将国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分享给他们,他们则教会我如何根据柬埔寨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此外,我还积极配合柬华理事总会的工作安排,参与柬华理事总会组织的各项华文教育推广活动,为柬埔寨华文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五、教学工作成果
通过一年的努力,我所教授班级的学生在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学校的各项考试和评比中,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许多学生在中文写作、朗诵等方面表现出色。在学校举办的首届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中,我指导的学生黄启伦荣获中高年级组第一名,刘文伊、陈敬仁分别荣获二、三等奖;指导学生表演中国舞蹈《广西科目三》,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同时也把我们中国的文化传播给了柬埔寨的学生们。此外,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了。
六、反思与展望
(一)教学反思
回顾一年的援教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特点;在文化融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更好地促进中柬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未来展望
虽然援教工作即将结束,但我对柬埔寨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不会停止。我希望能够继续为柬埔寨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开展线上教学、捐赠教学设备等方式,为柬埔寨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加强与柬埔寨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推动束埔寨教育事业的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于教育事业中,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促进中柬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合作,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当教育沦为服务业
2025/07/01 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豆子
曾几何时,教师还能挺直腰说话;如今,我们被要求成为“服务员”,被迫融入哑巴制,学习即使受了委屈,也被逼沉默?
教师和一般职业不大一样,我们把岁月中的最大部分都留驻在学校。当中,也许人事变迁,而调离原有的执教岗位,但那熟悉的操作方式,是改变不了的。
浸淫在杏坛已超过30年,亲眼见证这个行业的许多变化。
现在,不管你浏览哪所学校的官网,都会看到穿着整齐西装的行政人员个人履历照片,照片中的他们神采飞扬。
数十年前的行政人员穿着极为朴素,我尤其记得我的第一任校长,他蓄着中分发型,身材略胖,常年穿着白色长袖上衣,由于衣服长穿、长洗,早已变得既旧又薄。
当时的办公室没有冷气机,更没有华丽的装潢,虽然简陋,却满满“实干型教育”人的味道;如今的办公室,即使窗明几净,当中传来的气息更倾向于“企业管理”。
但,改变的又岂止服装和装潢?
随着岁月流逝,教师一职也从传业解惑,变成如今的“服务业”,服务对象是学生、家长。
这样一来,教师除了要懂得教书,还要懂得“应对”,应对学生、家长,以及对教师越来越挑剔的社会。
这个转变,使得出现在行政人员房里的家长越来越多,他们到校的目的不外乎是“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但更多的是投诉教师。
对于老教师来说,处于这个情况下只能默默接受。过去,但凡学生犯错,我们可以在家长面前理直气壮侃侃而谈,爱之深责之切,告知家长关于孩子的错误行为。
现在只要说话稍有不慎,只怕就会成为行政办公室“喝咖啡”的常客。
面对着眼前年轻有为的行政人员,看着墙上琳琅满目的奖状,听着行政人员嘴里念出条条罪状,这叫入行近30年的老教师情何以
堪?
当然,不是所有的行政人员都忽略教学本质,但可悲的是,的确越来越多的行政人员迫于教学政策,逐渐偏离了以教学为核心的命感。
以往的教育着重于育人,如今的教育似乎变调了,更多的时间用在“招呼”学生家长。这让原本肩负育人重担的我们,把时间都用在“取悦”家长,简直是荒唐之极!
我认为,教育不该变相成为讨好家长的行业,教师的专业应获尊重,教育本质也应回归到传道、授业、解惑。
在设立让家长到校投诉的机制当儿,可否也有一个机制,让教师得以抒发被家长无礼投诉的管道?
随笔:诗画里的中国
2025/07/01 柬埔寨《柬中时报》
~作者:【培英学校】中国广西侨办教师 陈雪莲
诗与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滋养和培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在华文教育的教材里,《华文》《说话》中都有古诗的教学,为了激发孩子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今天下午,我带领孩子们开展“诗画里的中国”为主题的诗配画创作体验活动。
下午,我带着已做好的诗配画作品登上讲台,孩子们马上发出惊叹声。我微微一笑,说:“这一年的中文学习,我们学了十几首中国古诗,短短的二三十个字就让我们了解了一件件事、懂得了一个个道理。其实呀,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接着我为他们介绍我手中的作品:“这首诗是《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瞧,配画是一个母亲在灯下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衣服的情景……”讲着,我把作品放在架子上,美观生动,坐在第一张桌子的刘淑梅忍不住伸出手来摸着作品。
“其实呀,你们也可以做这样的作品!”我一面说一面把几十套诗配画半成品材料放在讲桌上,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在我的允许之下,有序而急切地上来挑选,他们摸摸这套,又摸摸那套,那模样真可爱。
在我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着手做起诗配画作品来,教室里一片忙碌。我走到淑梅身边,她手中的活不停,却一面跟我聊着:“陈老师,这画中两只可爱的白鹅在水上游,就是‘白毛浮绿水’的意思吧?”“对呀,《咏鹅》就是描述了在水中游的可爱白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淑梅一面做一面摇头晃脑地读起来。“陈老师,《悯农》这首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写得好,看画中在太阳底下种地的人,好辛苦,往后,我要珍惜粮食了!”后面的文亮也加入我们的聊天中,我听了欣慰地点点头。“陈老师,我做的这一幅景色好美呀!”,速平感叹地说!我扭头一看,他做的是《登鹳雀楼》的诗配画,我语重心长地跟他说:“速平,虽然你因家庭困难不能再读高中,但你一定要坚持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懂得更多,生活得更如意。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速平听了,连连点头。
在我们闲聊中,很多同学已经完成了作品,有的同学还忙着跟作品拍照留念,看来真是喜欢这个图文兼美的作品。
临近下课,我让孩子们把作品上的古诗大声朗读,顿时,教室里书声琅琅,映着一幅幅精美的诗配画作品,我觉得这就是最美的教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诗画中领悟中国的真善美,感受中国诗画的独特魅力!
安慰
2025/06/30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副刊
~作者:亮亮
华校关闭后,若有本地华人离世,出殡时,我总会和H老师相约去殡仪馆,一同送葬,当时送葬没坐车,来回都走路,去坟场约两公里。
过后,我和一些朋友相约晚上7点去吊唁逝去的本地华人。后来,我和老伴关店后约7、8点同去吊唁。不久,从我家通往殡仪馆的一段路成了美食大排挡集中地,人流、车辆非常拥挤。因此,中午放学时我就去吊唁。此后,我俩腿脚不灵,改为早上散步时顺便去吊唁。再后来,我们老了,走路不方便,就不去了。
有一次吊丧,包好的香仪忘了写上名字,守候在那里的人瞪着我说,不写名字怎么知道是谁送的?
老伴5月21日凌晨1点多离世,停柩两天,一切从简。5月23日火化,5月25日把骨灰撒向深海,他已荣归天国。
两天守灵,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有许多年轻人,都是我不熟悉的面孔。有不少香仪,信封上无名,我还是非常感谢。也有不少信封上用汉字写上挽告,其中有两名写的汉字很端正、优秀(都是学生),很是高兴。
住澳门的大姑第一时间发来唁电,住岩望的二姑只身一人由车夫护送当即前来。第二天,小姑母子二人从外南梦赶来,小叔由小女儿陪同下午由雅加达飞往泗水,又从机场租车奔这里,夜晚12时才落旅馆,深深感动。
还有多年前因病去世的表妹,育有二男二女,这次小女夫妇、小男外南梦属下乡镇远道而来,还带来她两个姨母,两个舅舅,她哥哥、姐姐给我的安慰。她虽然是第三代华人,不谙华语,但重视保留祖籍国的传统文化,再次感动。
非常感谢普提善笃梭殡仪馆曾庆友主席,施万安牧师,我弟弟、弟媳,两个妹妹全力以赴的帮忙。感谢 印尼泗水千岛日报 社 ,印尼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 ,泗水华师校友会 , 印尼东区文友协会, 峇厘前峇华师生,吴春兰学友 ,原新中第二十二届全体同学登报致哀。感谢儿子,儿媳工作单位领导、同事、同学、学生都热心来到现场或打电话慰问。
再一次感谢诸亲友、同胞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