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充满爱
——毕业60周年感言
2025/07/02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副刊
~作者:【侨中第29届】 吴训元
光阴似箭,我在印尼万隆侨中高中毕业,一眨
眼整整60年了,时间可以湮没人生中许许多多的记忆,但我在侨中读书的点点滴滴,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同学情、师生情天长地久。
我出生在印尼小市镇牙律的一个低层家庭,1962年初中毕业后,来到侨中升高中。为了节省费用,不租宿舍或租房,而住在万隆的大姐家,环境十分恶劣。没有电,我点油灯做功课;没有水,我到附近打井水用。期考的前两天,我得了急病,进了郊区的医院。同学们都忙着考试,但不怕路途遥远,抽空看望我。当知道我的居住环境时,非常惊讶,立即找班主任许老师商量帮我。
我病好出院后,同学们安排我搬进许老师的家住。在许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下,我身体很快康复。高二上学期我得到全班第一名、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学业总平均95.2(包括作文、体育),又因积极参加学生会工作,我成为侨中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学生。学校当局颁发奖学金给我,以资鼓励。
后来许老师出国留学,我接受了张同学的邀请,搬到他家和他一起住。我和他亲如兄弟,他父母也把我当成亲儿子般关爱。张同学的家很大,同学们都很喜欢在放学后去那里,一起讨论功课、畅谈理想、憧憬未来;也一起跑步、游泳,把身体锻炼好,准备贡献社会。
升上高三后有次物理测验,题目很深,结果全班只有少数几位同学及格,我虽然得到满分,但见到许多同学愁眉苦脸,对物理学失去了兴趣,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作为全校数理化比赛的冠军,有责任带领同学们学好数理化。于是我成立了学习小组,放学后辅导同学们做功课、传授学习方法和心得。毕业考试完毕,全班69名同学全部合格毕业。我深深体会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60年前的毕业典礼之后,我们依依不舍挥泪告别,各奔前程……值得欣慰的是,我们这届同学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多数同学留在印度尼西亚生活,他们中有测量师、医生、校长、针灸师……更多同学是在商界发展,出现了几位“商业奇才”,靠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发家致富。难得的是他们乐善好施,为人正直,把部分财富捐予侨界和兄弟族。取自社会,用之社会。
在香港的黄同学自己成立艺术团,几十年来,在香港及内地、外地表演,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深受观众喜爱。2012年在印尼演出时,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刘全参赞伉俪应邀赴宴,给予高度评价。艺术团成绩斐然,为宣扬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刘同学原落户北大荒军垦农场,表现良好,被推选成为“文革”后首批大学生,毕业于北京著名大学。移居香港后又取得高级舞蹈教练资格,她不但教舞蹈、健身,还教数理化、普通话等等,文武双全,周身刀张张利,为香港的安定繁荣尽心尽力。
李运茂同学回国后成为祖国非常出色的外交人才,先后担任中国驻外大使的秘书、商务参赞等,足迹走遍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越南、老挝、巴布亚新几内亚及非洲多个国家。他为祖国的外交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来他不幸感染病毒,抢救无效,圆满地实现了他年轻时候的誓言:把一生献给祖国!
我曾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物理系,可是十年浩劫的“文革”剥夺了我上大学的机会,我没有自暴自弃,靠自学考进中华电力公司,由技术员升上工程师职位。在当时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火力发电厂的总控制室,亲手将生产的电力供应香港和严重缺电的深圳经济特区,我为祖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我觉得用一个“爱”字可以概括在侨中的学习生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充满了爱。60年可以带走我们的青春,但带不走这种纯洁的、深厚的爱。爱像一条条的纽带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一起。我们彼此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同学的家遭遇火灾,走投无路,同学们立刻伸出援手重建家园。有同学得了重病,垂头丧气,同学们带来了亲人般的慰问,送药送暖。2015年我回印尼旅游,因为路途颠簸,左眼晶体移位,分分钟致盲,黄、沈两位同学立即送我去诊所,让医生做紧急处理,第二天我一抵香港,直接进医院做手术,终于化险为夷……这些感人的例子,不胜枚举。
即将踏上耄耋之年的我,回忆过去,感慨万分,侨中老师们、同学们给我的爱,终身难忘!正如歌唱家韦唯演唱的歌曲《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们必须继续:让世界充满爱,让幸福之花处处开!
(2025年6月28日写于香港)
教育政策不能挖坑补洞
2025/07/01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黄子诚医生
大马教育文凭(SPM)10A自动录取大学预科班教育政策争议,终于在内阁拨乱反正,宣布无论是“A+”,还是”A-”皆为A后,得到了令民众满意的解决方案,也令莘莘学子放下了心头大石。
政策缘由,是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去年宣布,凡是获得10A的学生,都将自动被大学预科班录取。然而,今年却出现不一样的情况,更有了A-不是A的说法。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的火力全开,配合上行动党在内阁的争取,两大政党双面夹攻,才换来这些优异生无需被大学预科班拒之门外的遗憾。
要知道,这些学生一般上家庭经济条件都不会太好,这扇门如果被关起,未必能有另一扇门的打开。
避免发生同样问题
问题今年虽然获得解决,但要避免同样问题出现才是关键。
大马教育政策存在土著优先不是新鲜事,当然也不是现有政治环境能够改变的。
政府要加强改善的,其实是如何确保真正符合资格的非土著学生不被排除在体系外。以国家长远利益角度出发,逐步提高以绩效为录取条件的比例是大势所趋。
早前定下的10A门槛是个好开始,更不应该出现U转,否则将会流失更多人才。
突然增加的预科班名额,对于本来已经饱和的大学学府肯定会带来压力。但政策宣布了一年,教育部理应做好了准备,即便在硬体设施上无法马上跟上,其他方面如课程,住宿政策等应该更具弹性,以应付学生暴涨的压力。
如果在近几年无法完全吸纳,政府是否准备与私人学府合作,让符合资格的学生可以修读同等级别的课程,作为缓冲?
而预科班学生的增加,接下来就会对国立大学的录取带来压力。预科班学生一般都比大马高等教育文凭考试(STPM)更容易进入国立大学。当前者符合资格的学生增加,在大学名额无法被增加的情况下,是否意味着后者能进入国立大学,尤其是热门科系的难度也会提高?这样一来,问题的根本似乎并没有获得解决,也对选择难度更高的STPM的学生不公平。
早前教育部试图把A-归类为不是A的做法,其实就是想要避免把坑越挖越大,到后来一发不可收拾。但如果教育配额无法以绩效为基础,循序渐进减少土著固打,那国立大学将无法揽获最顶尖的学生。
去年首相宣布这项新政策时,成功压制土著的反弹声浪,是个好的开始。A-成绩固然比不上A,但如果开了这个倒车,接下来要再度推行,难度就会大大提升。
资源不足分配不均
资源不足,一直都是我国教育面临的现实。而分配不均,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从华小拨款无法制度化,到近期爆出的非土著国立大学录取人数骤降,曝露出的是几十年的问题。
随着国家政策趋向保守,这个问题要获得改善,需要很大的政治决心。团结政府要做到全面改革,短期内不可能可以一步到位。这回能够回心转意,站稳首相早前的立场,是人民的胜利。
A-问题是教育政策问题的缩影,而政府要做的,是逐步推行制度上的改革,而不是挖一个坑来补另一个洞。
大马教师压力与健康管理危机
2025/07/0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维浤
近年来,马来西亚频发的教师暴毙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些悲剧不仅令人痛心,更暴露了教师群体在高压工作环境下面临的身心健康危机。压力管理、工作与生活平衡以及健康管理问题亟待正视。
教师职业天然承载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繁重的教学任务、行政事务、学生管理以及家长期望构成了多重负担。尤其在教育改革和绩效评估的背景下,教师往往需要超负荷工作,备课、批改作业和课外辅导挤占了个人时间,导致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模糊。长期的高压状态使许多教师处于慢性疲劳和精神紧张之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而身体健康也随之恶化。频发的暴毙事件,很大程度上与长期压力累积引发的突发性健康问题有关。
更令人担忧的是,健康管理在教育行政体系中长期被忽视。学校和教育部门往往聚焦于教学成果和学生表现,却鲜有针对教师身心健康的系统支持。缺乏心理辅导、压力管理培训或健康检查机制,使得教师在面对职业倦怠时往往孤立无援。相比之下,欧美一些国家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评估和弹性工作制有效缓解了教师的压力,马来西亚可借鉴这些经验。
要解决这一危机,需从多维度入手。首先,教育部门应引入强制性的健康管理计划,包括定期体检和心理咨询服务。其次,优化工作分配,减少非教学任务,确保教师有足够时间恢复精力。此外,学校可推广压力管理课程,帮助教师掌握自我调节的技巧。社会也需转变观念,给予教师更多尊重和支持,减轻不合理的期望压力。
教师的健康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忽视这一问题,不仅危害教师个人,也将影响下一代的成长。马来西亚教育系统必须正视这一危机,通过制度改革和文化转变,为教师营造更健康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悲剧重演,让教育事业真正可持续发展。
文化的灵魂是否在热闹之中悄然隐去
2025/07/02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符智发
至今,心绪难安:我们所坚守的文化传承,是否正在悄然断裂?
文化,不只是祭台上的供奉,更应该是在人间烟火里呼吸的生命。唯其如此,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句话,道尽了无数文化守护者心中最朴素却坚固的信念。他们不求掌声,不逐光芒,只在日复一日的守护中,把感情、智慧与历史,悄然融入市井里。
他们是教孩子写毛笔字的老师,是庙会唱戏的老者,是仍坚持用古法熬糖、织布、做粿的师傅。他们懂得,这些技艺、语言、习俗和信仰,不只是形式或节庆点缀,而是我们与祖先之间延续感情与价值的桥梁。
然而,科技浪潮翻涌,世界加速更迭。AI赋诗,虚拟绚烂;短视频蜻蜓点水切片千年传统,热闹非凡,让人目不暇给。科技可为桥,亦可成洪流,冲刷着文化内涵的土壤。
文化守护者不能止步于怀旧。我们必须静思:传承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是节日、服饰、仪式、语言?这些只是“躯壳”。真正的“灵魂”,是那背后的精神价值:敬天爱人、慎终追远、知礼识耻。唯此精神,才赋予文化重量与方向。
尤其是我们身处海外的华人,更应深刻体会。文化不只是年夜饭、贴春联与庙里香火的“形”,若不解其“神”与“魂”,就容易沦为表演形式,甚至被简化为商业消费。它是认同文化的根,是在异乡闻乡音的暖意,稚子诵古诗的感动,是面对主流文化时的从容。这些,岂是一场庙会、节日或一套传统服装所能够替代的呢?
我们要传下去的,不是“要做什么”,而是“为什么而做”;不是“要保留哪些传统”,而是“这些传统如何回应我们的生命”。唯有如此,文化才不会在传递中变得越来越空洞。
我们要传递的,应该是“为什么做”,而非“要做什么”;是让“传统回应生命”,而非机械“保留传统” 唯此,文化才不会在
传递中失魂。守护之道在于“活用”,而非“保存”。不是让年轻人穿上传统服饰拍照,而是让他们理解这件衣服的来历与意义;不是把传统技艺锁进博物馆,而是让它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前路艰辛,即要与科技的演算法抗衡,又要与新时代潮流周旋。若我们退却,那些定义我们身份的文化,终将在喧嚣中隐没,变成节庆上的背景布,课堂中的考题,或社交媒体里的怀旧滤镜。
文化守护者,是夜色中挑灯的行者,在烟火中呼吸,于喧嚣里坚守。科技可以迭代世界,但唯有文化,能够回答“我是谁,从何而来,向何处去”的永恒命题。
一个民族若忘记了文化的根,便如浮萍无依。而一个人若与文化的精神失联,终将在日新月异的繁华世界里,渐渐失去“我是谁”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