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672

看见不同 有了动力

2025/07/0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

谈教育,理应是谈一生的教育。教导孩子思维技能,当然是指一生受用的思维技能。

 上一篇文章谈到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毕业这段成长时期,许多观念和体验是模糊、混沌的,需要父母(老师也扮演一定的角色)不时和他们聊,协助区别混沌观念和体验,才能在毕业后看清楚自己的兴趣和去向。

辨别混沌观念和体验是一生都在做的事,只是毕业后父母和老师离我们越来越远,辨别还得靠自己进行。接下来我尝试用名言警句来看说明,如果没有思维区别能力,我们的生活就只能糊涂,我们的素质就只能停滞。

一、每种宗教中都有爱,然而爱本身却没有宗教。

(In every religion there is love, yet  love has no religion.     ~Rumi)

许多人是因为认为某某宗教有爱而信奉了该宗教的。但爱未必就和宗教有关,它不局限于宗教、一个人不通过宗教也能有爱、展现爱。因此,当一个人说因为宗教里有爱,因此信了宗教,是不是表示了自己是在一个考虑不周全的情况下选择了最终自认正确的宗教?可不可以这么说:一个必须通过宗教演绎爱的人和一个不局限于宗教演绎爱的人,是处在两个不同的高度?

二、每个深邃的思想家更恐惧被理解,而非被误解。

Every deep thinker  is more afraid of being understood than of being misunderstood.     Nietzsche

常人都渴望被理解,怕被误解。也就是说,一般人走著和深邃的思想者相反的道路。但每个人心里都希望自己够格是一位深邃的思想者,就如够格是一位救世英雄一样。我们常常实现的是和内心深处的期望不同的自我。也就是说,我们糊糊涂涂处在既想被理解,又想是一位深邃思想者的混沌且矛盾的状态中。

三、金钱是工具,而非目的。

这是老生常谈的一句,可是区别工具和目的需要靠思考而不是老生常谈。很多今天说不想被钱奴役的人,第二天都再一次成了金钱的奴隶。当我们说金钱是目的,表示赚了一笔钱过后,立刻想继续赚下一笔钱,心思总是在钱上,不是在其用途上。当善用金钱达到其他更高尚的目标,就是发挥了钱作为工具的功能。但“善用”两个字不可忽视,有的人以“要对自己好一点”为理由去轻易、任意花钱,其实也未必是掌握了钱作为工具的含义,顶多也只是沾上对“金钱是工具”的理解的边而已。

 四、当我意识到人们听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回应时,我学会了沉默。

(I learned to be silent when I realised people don't listen to understand, they listen to reply.     Imam Ali)

区别不了这两种听者的人说不出这一句话,也不会产生学习沉默的动力。这种区别值得发生在两种不同的对象,一是听你说话的人;二是听别人说话的你。当你有能力区别自己听的动机和习惯(为了理解还是为了回应),你也就开始有了改善自己听的态度和素质的意识和动力。

以上几例或也能让你明白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审视生活需要靠每天的思考,区别观念和体验以避免混沌,只是思考的起步而已。上面我们用名言警句说明这一点,但反过来,我们也可用名言警句训练自己的思维区别能力。

我们的思维不只区别,也去辨认相同的东西,此两者都是建立在“比较”这个思维技能上。在一般情况之下,我们倾向于著重相同的东西,当你发现自己和别人不同,你甚至会不安起来。人类用了漫长的岁月才认出每年有四季、用了巨大的努力才发现万物都遵循进化定律。要认出相同的东西,因此发现了规律,这是科学活动的主轴,只收集一大堆杂乱的资料而总结不出以相同为基础的规律,科学就不会有多大价值。

 也就是说,“要找出规律”的原始动力,常常来源于眼前看著的是一堆不同的现象和资料。因为发现有所不同,才有了做点事的动力。科学家尤其著重反例的意义。反例一旦出现,他们就努力去检验和修正已经建立的规律。同样的动力契机也发生在个人的生活之中,只有当你能区别有宗教的爱和没宗教的爱,你才可能踏出“展现爱不需宗教的扶持”的第一步。只有你能区别自己和深邃思想家所惧怕的有什么不同,你才可能开始向深邃的思想家学习。从来只认定金钱就是目的人,个人和生活素质就只能处在停滞的一个水平。一个发现原来自己和他人的不佳关系起源就在自己听只为了回应的习惯,才会开始自觉地放缓回应的速度,愿意拨点时间去琢磨别人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

 

甩不掉的分数与升学主义

2025/07/0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大学预科班录取的问题应该是最近最火热的教育课题,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看,其涉及了未来大学升学的机会,如果从教育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则牵扯着复杂的政治、族群与文化的背景,这是马来西亚数十年来无法让各个群体满意的难题,也因为如此,我们的年轻一代仍然无法摆脱分数主义与升学主义的束缚,年复一年的争议所落下的政治口水也早已让各界麻木。

回到学校教育本身来看,教育部从2011年其实行的小学课程标准(KSSR),及后来中学延续的中学标准课程(KSSM),甚至在2018年、20212022年顶着社会压力分别废除了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年中与年终考试、小学检定考试(UPSR)和中三评估测验(PT3),以课堂评估取而代之,目的都是希望能够对学生进行多元与全面的评量,减少分数主义与升学主义造成的各种弊端。

这样的做法是符合整个社会与发展的需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只是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完整贯彻课堂评估的做法,那课堂评估是否应该成为大学入学的另一套标准?毕竟如今的学生自小学开始就依循着课堂评估的模式学习与成长,而教育部也多次的表达课堂评估对学生的评量应该是更全面与多维度,那为何到升大学前的最后一个关卡又回到考试(大马教育文凭SPM)定生死的模式?

造成这种政策不连贯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我国的大学教育的资源,包括录取的标准、收费的情况长期受到政治、文化与种族政策的影响,如果改变了大学录取的方式,就意味影响大学资源分配的传统架构将会被打破,也会冲击长久以来既得利益方的权益,这使的小学教育能够动,初中教育可以改,但大马教育文凭等涉及大学入学的考试仍然屹立不摇的情况。

这使我国基础教育出现了前后无法衔接吊诡状况。在中三及之前的阶段,学生被告知考试不重要,老师疲于奔命的处理各种课堂评估的工作,而庞大数量的文书处理更是让老师们吃不消,但到中四之后,却又要学生以最短的时间掌握考试的能力,以应付大马教育文凭考试,获得10A以便能够被大学预科录取,得到未来大学之路的门票。

这种吊诡的情况背后并不是教育的考量,而是公共资源分配的结果,这也是政治主导教育的恶果,如今学校教育的各种乱象,包括改革青黄不接的情况都是教育被政治凌驾的结果,也是如今民众对于国家教育体系一再失去信心的原因。

坦白说,本人并不期待如今的执政团队有能力改变这个困境,但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执政团队应该要尝试慢慢甩开各种传统包袱,国家教育才能够前进,未来的人力资源才有办法累积,否则只会让我们的人才继续外流,赔上的是国家未来的发展,最后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开发独中的外国生源

2025/07/0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郑名烈

华裔人口因少子化的趋势而开始锐减,这一点从原先是大型的华小近十几年逐渐变成微型小学的情况得到验证。独中近几年的总人数也略有下降迹象。这不仅是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带来的影响,华裔家庭少子化趋势所带来的冲击更大。另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在都会区增加独中的分校固然是好消息,但学校的校址过于集中,不久的将来势必造成抢学生的红海效应。

目前国内地处乡区的中小型独中新生人数下滑的现像比想像中的严重。华小学生人数下跌,导致整体上上中学的人数也减少。那些中小型独中必须为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未来二十年的学生来源做好规划,以确保生源的稳定。

近年来,本地大学吸引了许多中国学生报读。一些本来因生源短缺,原先已迈向关门大吉窘境的大学学院,在中国生涌入后,大大改善学校财政入不敷出的缺口。此外,中国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者,也热衷于把子女送到本地国际学校就读。固然中国的人口太多,升学压力不在话下。但除了有钱人把孩子送出国读书之外,许多中产阶级也有将孩子送到国外上学的意愿。乡镇区中小型独中正好可创造条件去吸收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孩前来就读。

独中国际生的收费有别于本地生,但再怎么高都不会比国际学校来得贵,加上独中毕业后不论在大马或国外,升学的管道非常畅通。这点对许多家庭而言,既可在可负担经济能力范围之内完成孩子的中学教育,同时又能在国外完成大学教育学程的衔接。因而独中的教育市场可产生源源不绝的蓝海效应。

中小型独中在迎接外国学生就读的风潮之前,必须做好学校特色规划,建立与积极耕耘到中国特定地区的招生渠道。举例而言,在柔佛州以永春人居多地区,可先行在中国福建地区的永春县做为开拓招生的试点,然后再逐渐拓展至整个闽南地区。在霹雳或砂拉越福州人居多的独中,则可将中国口操福州方言的闽东地区做为招生目标地区。一旦建立口碑,就可为这些独中提供源源不绝的生源。

中小型独中必须打破建校大工程等发展的迷思,反之要务实朝向提升教学素质的方向迈进,吸引中国地区为主的学生到来,以填补本地学生逐渐减少的缺口。迈向国际,是中小型独中的出路。有认知者,必有动作。

 

跟着24节气去阅读

2025/07/03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宋怡慧

节气教我们顺势而行,诗词教我们静心观照。

两者交会之处,正是我们学习在困境中培养稳定之心,在细节里觉察风雅之情,在季节里澄心静气回归气与神和的所在。

诗词不仅是词藻的堆叠,更是生活的省思与日常的内化。我希望读者翻开这本书时,透过一窗冷暖与页扉字句的邂逅,进行一场无声的倾听,感受到生命被彼此照拂的静好片刻。

细观诗词与时序的织纹,我们不仅重新认识传统节气的意涵,更能在古诗词的微光中,照见岁月的回声与情感的絮语。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质。

在春分,我与陶渊明一同在东篱下采菊;在夏至,我伴李白共饮一杯清风朗月;在秋分,我随苏轼踏遍湖山胜景;在冬至,我与杜甫共品一碗聚首汤圆。

诗心与节令的交集,不仅留下转身瞬间的心灵写照,更让我们在忙碌的氛围中,寻回一份内在的宁静与从容。

每当提笔之际,我总想起儿时外婆的厨灶。巧手的她总依顺时节更换菜肴:立冬熬荠菜,小满品苦瓜,寒露食芝麻。彼时年幼未懂食材所含的岁月深意,如今想来,这不正是一份与天时对话的智慧?那是顺势而生、与时共存的尊重与坚持。

期待能透过这本书的出版,邀请你与我踏上这场诗意与时光共行的旅程。

在节气交替中,我们学会凝神细听,拾起那些被遗落的岁月诗行。

每一篇章皆从一首诗的阅读光影开始,愿我藏情的笔触为你引路,最终回归到你的生活风景,重新感知春樱、夏莲、秋菊与冬梅的季节馨香,窥见那些——关于自然的细微变动、关于生命的深层反思、关于日常的无尽美善。

或许当你翻开页扉时,就能听见我缓声吟诵的温度,与你静静凝睇的柔情,在时光轻吟之际,与世界的脉动一同吐纳呼吸。

一如我学会在白露时珍视人我的点滴情谊,在霜降间体会世事生灭无常,在大雪中寻得内心的暖阳,跟着节气运转的生

活,将不再只是往返奔波的足迹,而是一次次流光溢彩的生命旅行。

最后,我祈愿这些文字能成为你繁忙生活里的一方静谧之地,无声且柔软的陪伴。当你在四季更迭的时节里与它相遇,你的心中会泛起宁静的愉悦涟漪。如同一滴寒露,尽管看似轻微,却能在晨曦中映射出整片微亮的美丽天色。

节气与诗意的交融,就如一位温和知心的长者,轻轻地向我们诉说——

在静默的岁月中,蕴藏着无穷力量,

在素朴的生活里,隐含着深远智慧。

在与自然的同频共振的日子之中,

得以寻回内在的澄澈与安定。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顺着节令的脚步,打开被尘封于记忆深处的诗心,感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时序对话,让每段时令像潺潺溪水洗涤心灵,它不只是生活的注脚,也将为我们展开“以诗为伴”的旖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