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2 印度尼西亚《和平日报》
和平日报, 2025年7月12日, 在印度尼西亚的文化土壤中,中国文学最早的种子当属中国四大名著。1859年,《三国演义》爪哇语译本的问世,悄然开启了中华文学在异域的传播之旅。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一批中国文化人南下印尼,成为印华文学最初的拓荒者。从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伴随印尼摆脱荷兰殖民统治与抗战胜利,华文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45年10月的《生活报》、1921年2月的《新报》以及1954年萧玉灿创办的《觉醒周刊》,共同构成了华文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
华文教育:文化的摇篮与命运的枢纽
这一时期,华文学校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坚实堡垒。雅加达的巴城中学(1945年创办)、中华中学(1939年创办)及历史更悠久的八华学校(1901年创办),与万隆、泗水、楠榜等数十个城市的华校一道,培养了大批人才。华文报刊与华文学校——前者传递时代脉搏,后者塑造民族灵魂——它们的兴衰沉浮,深深牵动着印尼华人社会的命运。
风云突变:断裂与寒冬(1959-1998)
1959年11月18日,印尼当局颁布总统第10号法令,禁止华侨在县级以下地区经商居住,拉开了悲剧的序幕。形势在1965-1966年间急转直下:华人社团、华校、华报乃至华文图书一夜之间被全面禁止,华语交流亦遭禁锢。当局甚至派遣军警进入学校和家庭搜查,私藏华文书刊竟被视为非法。1966年,巴中、华中、八华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华校被迫停办,华文文化传播的根基被强行斩断。更荒诞的是,携带华文图书入境竟在官方文件中与携带毒品并列,这种将千年汉字污名化的做法,暴露了反华政策的愚昧与恶意,造成了难以愈合的文化断层。
然而,石在,火种不灭。在漫长的文化寒冬里(1966-1998),印华作者们以惊人的毅力坚守创作:有人将作品秘密发表在《印度尼西亚日报》副刊的角落,有人将心血油印成册在文友间悄然流传,有人冒险通过特殊渠道在新马报刊发表作品。著名作家晓星(石志民)的散文《清明追思》,正是那个沉默年代里不屈心声的生动写照。
破冰复兴:火山的喷发(1998-2025)
1998年印尼开启改革时代,被禁锢三十余载的华文文学如积蓄已久的火山猛烈喷发。同年12月22日,印华文友与文化界精英共同成立“努山打拉之光基金会”,并于1999年春节推出标志性刊物《印华文友》(其前4期由香港获益出版社支持出版,至今已出刊61期)。1996年9月28日,袁霓邀请学者潘亚暾与作家东瑞赴印尼,一场盛况空前、汇聚雅加达、泗水、万隆、巨港等地200多位文友的中秋联欢会,实为华文文学复兴的誓师大会。
印华作协(全称印度尼西亚华文写作者协会)随之成立并迅速发展,除泗水东区文友协会独立运作外,其分会与俱乐部网络遍及万隆、井里汶、棉兰、牙律、巨港、坤甸等城市,成为凝聚创作力量的核心。
印华文学迸发出空前活力:
* 举办六次全国性大型征文(涵盖游记、散文、微型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
* 积极参与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等国际活动;
* 主办各类文体讲座及青少年征文;
* 会员足迹遍布亚细安文艺营、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等国际舞台。
三十五年间(1990-2025),印华写作人出版个人集、选集、合集、得奖集超过300种。香港获益出版社一家就出版了50种印华著作。创作题材亦日益多元,从一次微型小说大赛入围作品可见一斑:刻画普遍人性(10篇)、爱情(6篇)、亲情(6篇)、婚姻(4篇)、华人生活百态(5篇)、原住民生活(5篇)、华印友好(8篇)、反思排华(6篇)等均有涉猎。
群星闪耀:逆境中的华彩
特殊的历史造就了独特的创作群体。他们大多非“学院派”,风格以传统写实为主(代表作家如莎萍、冯世才),唯新诗领域可见现代主义探索(如已故诗人柔密欧·郑、北雁及袁霓)。**三位代表作家在逆境中的成长尤为耀眼**:
1. 袁霓:1966年禁华令时仅小学五年级程度。凭借顽强毅力,她在三十年冰封期通过大量阅读(包括金庸、琼瑶作品)刻苦自修华文。不仅成为印华作协领军人物,其微型小说集《飞与飞之间》更展现了卓越水准。
2. 晓星:1966年时读至高二。因棉兰毗邻新加坡,得以持续接触华文文学书籍并坚持创作,作品常寄往新马发表。其散文《清明追思》情感真挚动人。
3. 于而凡:1956年生于中爪哇,1982年毕业于万隆大学建筑系,华文全靠自学。曾编译中国古诗选《明月出天山》,屡获国内外散文、诗歌、小说奖项,更被国际诗歌研究中心评为年度国际最佳翻译家。其作品如散文《父亲的意愿》展示了深厚学养。
**挑战依存:在巨变中坚守**
当前,印华报刊面临着网络时代的全新挑战。曾百花齐放的纸质媒体大幅减少,《印华日报》《新报》转向电子版,仍在坚守的《讯报》《国际日报》《印度尼西亚日报》《印华日报》《千岛日报》等步履维艰。
《千岛日报》在疫情期间一度濒临倒闭,幸赖读者捐助和泗水殡仪馆接管得以延续。面对冲击,主编袁霓探索多元化生存之道,如仿效香港报刊开设固定专栏。这不仅是载体的转变,更是文化韧性在新时代的延续。
从1859年《三国演义》的爪哇语初啼,到1966年文化根基的惨痛断裂,再到1998年后火山喷发般的复兴——印华文学这六十年,是中华文化在异域绝境求生、浴火重生的壮阔史诗。它深刻印证着:文学之脉,深植于民族魂灵,纵遭万钧雷霆,石在,火种便永不熄灭。
当印华作家在断层之上重建文化殿堂,当年轻笔触在全球化浪潮中继续书写华章,这份穿越了严冬依然炽热的文明薪火,不仅照亮了印尼华人共同的记忆星空,更为世界华文文学的壮丽版图增添了一抹不屈而独特的赤道光辉。
(雨林编辑,图:印尼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