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4/3 东方日报/地方版
黎翰辉 报导
巴生华教萌芽地 彭亨井走过繁华
(巴生3日讯)从巴生南区火车总站开始,一直到巴生中华女校之前,就是巴生河南岸老街「彭亨井」,它两旁都是二战前的建筑物,有者更是超过百年歷史!
据知,「彭亨井」的地名是取自当地的一口井;然而隨著时间的流失,当下已无法考查该口井的確实位置,只知道开发当地的是著名矿业大亨──陆佑。
据巴生老人家指出,陆佑开发「彭亨井」刚好跟1890年,在巴生南区河边的火车总站建设有关,火车站的设立不单是为了方便运输锡矿到港口,同时也带旺了彭亨井商业区。
彭亨井有很多店铺属于陆佑名下產业,当年的店租也只是几十块钱,之后才涨到百多块钱。其后人陆容章也曾特別交代產业代理不需调涨店舖租金,充满人情味。
80年代易名
摊开地图,英国殖民政府最早的行政中心(如今的白宫),还有1950年代生意兴旺的中国酒店、县署宗教局、邮政局、地方法庭,甚至阿南莎旧皇宫都在「彭亨井」附近。
彭亨井在殖民时期名为(Jalan
Raja East),截至80年代才易名(Jalan Raya Timur)。当地除了拥有大量的1940年代的战前建筑物,也是早期巴生华文教育的萌芽之地。
巴生最早的华校中华学校建于1912年,原在林茂街,也是当今的东姑克拉那路(印度街)的福建公所(巴生福建会馆前身)上课,后来才在1925年搬迁到彭亨井一带。
在华校的发展歷史中,学校的创办和发展与乡团会馆有莫大渊源,包括1918年的中华女校,以及1958年的光华中学等,初期的学生都曾在彭亨井的巴生广东会馆上课。
古跡重粉刷 商业街被遗忘
彭亨井属于战前古跡,在雪州前任苏丹登基时,曾为当地的建筑物粉刷一新;如今,当地的学校规模越办越大,但是,早期的商业街的曾经繁华景象都已被人们遗忘。
曾有人建议当地效仿马六甲和檳城的老街模式,利用战前古跡建筑物的价值,打造一条充满文化风情的酒店和咖啡店的休闲旅游景点,不过至今却已不了了之。
彭亨井目前已剩下不到20家店铺尚在营业,残旧的建筑物,以及遭大火焚毁的遗跡,为当地增添几分唏嘘。然而,一条街上耸立多间学府,所谓的兴衰可有何遗憾?广生利杂货店业者谢文丰(67岁)透露,该杂货店是父亲谢兆注于1942年註册,这条街昔日非常兴旺,两旁至少有上百间店铺,多是咖啡店、杂货店及修车店等。
60年代非常兴旺
「父亲当年从中国来到巴生时,曾在甘榜爪哇三里的树胶园当杂工,战前则租对面店铺学习做生意,战后就租下如今这家老店,从小就在杂货店帮忙父亲。」
他指出,彭亨井在五六十年代非常兴旺,繁盛时期有多达7间杂货店;很多店铺楼下若做生意,楼上就一家几口挤一间房,其他房间则出租给中国房客。
「从80年代开始,彭亨井已开始有人口外流的现象,很多店铺楼下做生意,楼上多空置;目前,老店在无接班人下,我只好和妻子邱金(56岁)继续打理。」
(东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