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星期四

第15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开幕礼

2025/09/17 《新纪元大学学院》

开幕礼全体与会者合影。左起为新纪元副校长(国际与企业发展)郑诗傧副教授、南京腊玛国际通用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孙震、吉隆坡广东义山财政符树波、吉隆坡广东义山主席拿督杨博耀、新纪元校长莫顺宗教授、前高教部副部长拿督斯里何国忠博士、丹斯里皇室拿督古润金太平绅士、雪兰莪州议会议长YB刘永山、新纪元董事部主席林裕、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副主席陈银心博士、马来西亚独大教育机构委员陈为恒。

新纪元董事部主席林裕(左五)赠送纪念品予东南亚各国代表,新纪元校长莫顺宗教授(右一)陪同。左起为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孙莉秘书长、泰国华文民校协会中文文书宋冬平校长(泰国华文民校协会主席黄迨光代表)、汶莱中华中学校长许月兰、菲律宾华教中心主席黄端铭、雪兰莪州议会议长YB刘永山、丹斯里皇室拿督古润金太平绅士、曼德勒福庆学校名誉校长李祖清、华文西贡解放日报编辑林晓东、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主席郑洁珊。

《第15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新时代背景下东南亚华文教学的再出发》正式揭幕,热烈欢迎来自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界的代表!

本届研讨会以“新时代背景下东南亚华文教学的再出发”为主题,意义非凡。身处变革加速的时代,科技重塑沟通方式,文化交汇日益频繁,华文教育既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使命,也面临着崭新的机遇与挑战。东南亚作为华文教育的重要土壤,凭借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更需要以开放、融合、创新的视野,共同推动华文教学的转型与提升。

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发表者们将围绕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跨文化沟通与教育政策等关键议题开展深入交流,既聚焦课堂实践,也展望区域协作。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一场学术对话,更是一个资源汇聚、理念碰撞、合作生成的平台,推动华文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区域走向世界。

(新纪元大学学院)

【华教视窗】 ~ 1694

从“自己做主”到文化相通:一堂中文课中的成长与友谊

2025/09/17  柬埔寨《柬华日报》副刊

~作者:【·广肇学校 语合中心 】李雪艳老师

在金边广肇学校中三班的教室里,一节别开生面的中文课——《第四课 你自己决定吧》,不仅带来了语言的学习,更开启了一场关于责任、选择与跨文化理解的深度对话。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我始终希望中文课堂不仅是词汇和语法的传递,更成为中柬文化互鉴、心灵沟通的桥梁。

课程从一场生动的“搬家情景剧”开始。我扮演陷入忙碌与纠结的“父亲”,通过夸张的表演引出“天昏地暗”“淘汰”“做主”等词语,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迅速融入。当我将一只中国传统的“红包”递到学生手中,并解释“压岁钱”背后的祝福与期望时,课堂也自然地过渡到柬埔寨新年“幸运钱”习俗的分享。这一刻,语言与文化悄然结合,中柬的情感在对比中实现共鸣。

我们以“权利与责任天平”游戏展开小组协作。学生用中文词卡如“使命”“支配”“损失”等进行分类与讨论,不断在释义中融入本地生活的例子。有学生谈到:“就像在柬埔寨传统节日中承担某项任务,既光荣,也是一份责任。”词语不再孤立,而是承载了文化的温度与思维的重量。

随后的情景辩论将课堂推向高潮。围绕“中学生是否应有完全做主权”,学生用中文真诚表达,虽言辞简单却思维清晰。赞成者强调“这是我们的权利”,反对者则提出“还未成熟,需父母引导”。语言成为工具,思想成为主角,而文化,成为他们共同倚仗的背景。

课程最后,我告诉学生:“中文不是要让大家忘记高棉语,而是为你们多开一扇窗,多搭一座桥。今天的‘自己做主’,是为了明天你们能为中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主’。”热烈的掌声中,我看到一种跨越文化的情感正在悄然生长。

这堂课,是语言的学习,也是文化的对话;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友谊的播种。作为中文教师志愿者,我愿继续以语言为舟、文化为帆,与柬埔寨的孩子们一起航行在更加开阔的世界中,共同书写中柬友好新的篇章。

 

随笔:饺子宴里的援教温情

2025/09/15  柬埔寨《柬华日报》柬华副刊

~作者:《干拉省加江市公立培英学校广西侨办外派老师》  莫如朋

在这所坐落在湄公河畔的乡村学校,每一次的人员变动都像是平静湖面投入一颗小石子,泛起层层波澜。今年新的援教老师的到来,为略显单调的校园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而周末的一场饺子宴,成了我们欢迎新伙伴、开启新征程的温暖仪式。

活动筹备阶段,大家都兴奋不已,仿佛忘却了平日里的劳累。我、凌老师和新来的杨老师主动承担起采购食材的任务,在加江莫干富县当地物资并不齐全的市场里,我们像寻宝一样仔细挑选着面粉、蔬菜和肉类。语言不通也丝毫没有阻碍我们,连比带划地和摊主交流,只为了能买到最适合包饺子的食材。黄老师则着手准备包饺子的工具,把案板、锅碗瓢盆、擀面杖等收拾得干干净净。

学校的厨房平时是我们解决一日三餐的地方,此刻却热闹非凡,厨房的桌子上摆满了面粉、馅料和各种包饺子的工具。我在切莲藕丁,凌老师在切胡萝卜丁和肉丁,杨老师正在炒花生,把花生碾碎,黄老师在熟练地和着面……

开始包饺子了,大家各显神通,凌老师把和好的面弄成长条,切成小块,我负责擀饺子皮,擀面杖在手中飞速转动,一张张形状、大小、薄厚不一的饺子皮便诞生了,黄老师和杨老师负责包饺子,不一会,一个个可爱的饺子便跃然眼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分享着家乡包饺子的习俗,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小厨房里。

不知不觉一个个饺子堆满了案板。我们把包好的饺子放进锅里煮,饺子煮好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那熟悉的味道却让我们仿佛回到了家乡。大家一边吃着饺子,一边分享着援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人讲述着和当地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有人分享着克服教学困难的经验。杨老师也讲述着自己过来援教的憧憬和期待,话语中充满了热情和活力。在这个小小的厨房里,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团队的力量。

这场饺子宴,不仅仅是一顿简单的晚餐,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融合。在这所乡村学校里,我们用饺子宴传递着对彼此的欢迎和鼓励,用美食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援教生活或许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有了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有了这样温暖的时刻,我们有信心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最绚烂的华文教育之花。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携手共进,用爱和责任去呵护每一个培英孩子的成长,让异国乡村的华文教育事业在我们的努力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振中杯篮球赛的遐思

2025/09/15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文:黄忆忠

26届振中杯(复办)男女篮球锦标赛,今年轮值由文律区华团主办,并由文律乡村与治安发展委员会承办,比赛从108日起在文律乐育学校雨盖篮球场举行。

“振中杯篮球赛”的举行,是为表扬及缅怀一生维护华教与推动篮运发展,作出极大贡献的郑振中。

郑振中也被尊称为“新文龙中华中学校父”和誉为柔佛州“篮运之父”。

第一届振中杯篮球赛于1954年举办,主办12届后停办28年,1997年才由龙引中华公会发起“复办”第一届振中杯篮球赛。

2001年,由文律警卫团联合各华团,在文律乐育学校篮球场举行的第5届(复办)振中杯篮球赛,获得最多参赛队伍并突破多项记录,同时筹募到一笔篮球赛场雨盖基金。

根据传统,“振中杯”向来由新文龙,即新加兰、文律、龙引3区华团轮值主办;新邦令金区华团于2016年受邀加入,并曾在当地办过赛会。

“振中杯”不只提倡及推广3区篮运和缅怀郑振中的奉献精神,更是延续3区同胞情谊的桥樑,以及维护华教的生存与发展的管道。

承办本届振中杯篮球赛的工委会,抱着“爱我华教”的决心,勇于挑起重任,决意通过这次赛事,筹募文律乐育学校礼堂大荧幕基金及文律各华小活动基金。

为文化教育尽一份力量,因此振中杯篮球赛,新文龙中华中学是3区唯一的华文独中,也将是受惠学府之一。

意义非凡的球赛,除了恳祈大家的慷慨捐助,也希望大家的踊跃出席观赏,祝愿这个体育盛会成功完美举行。

 

让爱与知识共生长

2025/09/15  柬埔寨《柬华日报》柬华副刊

~作者:《公立华明学校侨办》老师 韦圆圆

推开华明学校五(下)班的教室门时,几十双眼睛齐刷刷望过来,像缀在热带清晨里的星星,亮得让人心头一暖。讲台上摆着孩子们提前擦好的黑板,角落还放着两朵刚摘的鸡蛋花,花瓣上的水珠折射着阳光——这是我与这群柬埔寨孩子,关于中文的故事起点。

这群孩子的中文底子比我预想中扎实,却也藏着不少“可爱的难题”。教“故乡”这个词时,班里最活跃的男孩阿明举着手问:“老师,故乡是爸爸妈妈出生的地方吗?那我的故乡是柬埔寨,中文里可以说‘我的故乡很漂亮’吗?”他的问题让课堂瞬间热闹起来,孩子们七嘴八舌分享起自己的家乡:有在湄公河边长大的,有跟着父母在市场旁生活的,我顺着他们的话,把“故乡”拆成“故(过去的)”和“乡(家乡)”,再结合他们的故事造句,原本抽象的词语,忽然就有了烟火气。

抄写词语是每天的“固定环节”,但我总被他们的“小坚持”打动。女孩小美的握笔姿势不太对,写“国”字时总把方框写得歪歪扭扭,可她从不让我帮忙,只是每天课间追着我:“老师,再给我写一遍‘中国’的‘国’好不好?”直到第五天,她拿着作业本跑过来,纸上的“国”字方方正正,笔画间还透着认真的力道,她仰着头笑:“老师你看,我写的‘国’,像不像柬埔寨的国旗一样整齐?”

最难忘的是“中文故事分享会”。孩子们要试着用中文讲自己的经历,平时调皮的阿宝站在讲台前,攥着衣角小声说:“我爸爸是修摩托车的,他说学好中文,以后可以去中国看摩托车厂。我想学好中文,帮爸爸翻译。”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掌声,还有人说“我也要帮爸爸妈妈”。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他们学中文,不只是学一门语言,更是在为自己、为家人,编织一个关于未来的小小梦想。

走出教室时,鸡蛋花的香气还萦绕在鼻尖。我忽然明白,不是我教会了孩子们多少中文,而是他们用最纯粹的认真告诉我:语言从来不是隔阂,当一颗心为梦想努力时,文字里藏着的,都是跨越国界的热爱与希望。而我何其幸运,能成为播撒种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用语言点亮孩子们的眼睛,也点亮自己的初心。

 

校园文化底蕴深厚 华中系华教重要遗产

2025/09/16 南洋商报/文教

独家报道:谢姈悄

吴文宝

锺灵中学后来成为第一所改制中学。(取自槟城锺灵国民型华文中学脸书)

振华中学成为第二所改制中学。(取自振华百年校庆脸书)

(吉隆坡16日讯)华中不仅是教育机构,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保留完整体系,是华文教育遗产!

华裔教育工作者兼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顾问吴文宝则强调,华中是华小教育体系的自然延伸,也是国家多元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形容,华中是马来西亚教育遗产的一部分,其价值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更在于保留与传承中华文化与语言。

“华中的存在,说明马来西亚教育体系的多样性与包容性。若无法在法律上获得承认,不仅对华中不公,也是对历史不公。”

教育成效获认同

吴文宝告诉《南洋商报》,华中在现实中仍受到家长青睐,包括许多非华裔学生报读,这显示其办学方向与教育成效获得社会普遍认同。

“政府应慎重看待华中的地位,确保其能够在大环境中继续生存与发展。”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主席丹斯里林景清说,全国约80所华中普遍设有华文学会、华乐团、书法社团、舞龙舞狮、二十四节令鼓等社团活动,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不过,林景清也向本报坦言,华中长期面对师资不足与华裔教师比例难维持的问题。过去甚至曾出现不谙华语的校长、副校长被派驻华中任职的情况,幸而最终在多方斡旋下才化解。

“要让华中继续办得好,首先必须名正言顺。”他说。

50年代不景气影响赞助  殖民地政府建议改制

上世纪20年代,殖民地政府要求当时所有的教育机构,即中小学向政府注册。

1920年左右的华文学校,大部分都是小学。而当时的政府在学校注册后,会提供一些津贴给学校。

吴文宝说,到了3040年代,就开始有中学,而不少中学在刚成立时,只有初中,没有高中。

他举例,在槟城,日新、中华以及韩江中学在早期时是没有高中,锺灵就开始有高中。

他指出,华校当时的发展比较快,小学之后就延伸到中学。而淡米尔学校与马来学校,当时还未有中学,学生从这些小学毕业后,要上中学,就要进入英校,即所谓的政府学校。

“到了50年代,若没有记错的话,大概有70多所华文中学。”

吴文宝指出,50年代,在世界大战过后,世界经济不景气,而基于当时的华文中学是靠商人提供赞助,因此赞助方面就出现一些挑战,如教师的薪水等。

因此,殖民地政府就建议华文中学改制成政府学校,而政府会提供教师的薪水等费用。然而,当时很多华文中学皆无法接受有关概念,当时的华社认为,接受津贴后,学校就受到管制,今后就无法自由地发展。

锺灵中学成第一所改制中学

我国独立以前,有3所华文中学与殖民地政府谈判津贴事宜,其中包括槟城的锺灵中学、森美兰芙蓉的振华中学与柔佛昔加末的昔华中学。

吴文宝也是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署理主席,他说,谈判期间,这些学校也受到当时很多的华人社会团体讨伐。

1956年,当时相当大型的华文中学即锺灵中学,在发薪水方面,面对一些挑战,因此就与政府谈判接受津贴的条件。

而政府当时开出的条件包括老师的薪金、学生所有与教育有关的开销如体育用具等皆由政府所负担,而学校还是可聘请校长、老师、职员以及招生。

因此,锺灵中学在同一年(即1956年),成为第一所接受津贴,变成改制的中学。

之后,振华中学在1957年(我国独立前),成为第二所改制中学。至于昔华中学,则是在独立后,即195811日成为改制中学。

全马共78所改制中学

改制中学,当时的英文是用Conforming School,简写是CS

吴文宝说,当时的政府把独立学校(Independent School)改成国民型学校(National Type School),称作Conforming School

他说,国民型学校又与国民学校(National School)不同,后者是政府学校。

ConformingNational Type,都是有历史记载。”

母语私校改成政府学校

独立之后,到了1960年,吴文宝说,政府推出《拉曼达立报告书》,该报告书建议所有的私立母语学校(Vernacular School),包括华文小学、淡米尔小学、马来文小学以及华文中学等必须改成政府学校。

《拉曼达立报告书》推出了之后,政府颁布1961年教育法令。在1962年,所有的学校包括华文小学、淡米尔小学以及马来文小学等,全都变成政府学校。

“国民型华小当时被称作Sekolah Rendah Jenis KebangsaanCina),简称华小。而国民型中学则为Sekolah Menengah Jenis Kebangsaan。“

根据资料,1962112日,教育部一名发言人指,全马共有57间华文中学接受改制为国民型中学。

吴文宝说,加上沙巴与砂拉越于1963年加入后,它们的华中也接受改制,全国后来共有78所国民型中学。

成立校长理事会捍权益

基于当时接受改制的华校中学被华社团体批评,所以当时的华校董事有两三种心态,一是学校改制,但董事部还是继续地关怀,关心学校发展。

另一些则是对学校发展,不闻不问,让由政府聘请的校长去处理有关事宜。

吴文宝表示:”从1960年到92年,这30多年,很多国民型中学开始变质。

一些国民型中学甚至被委派不谙中文的来当正副校长。

因此,他指出,一批有远见的国民型中学校长就在1994年,成立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并向社团注册局注册。该理事会获得教育部的承认,并被编为当时23个教育团体之一。

他说,校长理事会当时成立的初衷,是要捍卫国民型中学的权益,包括争取华文科老师即行政人员等要谙华语,即要有大马教育文凭(SPM)华文水平,同时也唤醒学校董事会照顾国民型中学。然而社会当时并不是很支持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

到了2004年,当他担任恒毅中学校长时,除了槟城外,他发现好多国民型中学缺乏华文课老师以及谙华文的行政人员。同时也发现好多学校的设备非常陈旧。

之后,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在2010年,正式成立。

改制后政府多未履诺

吴文宝指国民型中学当初是“被迫”接受改制,而改制后政府答应的一些条件,许多都没有做到。

Conforming在英殖民地时,就出现了,它是有历史的价值,是一个(教育)遗产。”

也因为是教育遗产,所以它更要受到保护。

可在本地大学深造

吴文宝说,虽然华社当初不喜欢改制中学被统称为Conforming school,但如今看回去,得感谢当时的英殖民地政府。

“我们都是那个时候的产物,因为有国民型中学,且是政府学校,我们从中学毕业后可到本地大学及师训学院等,继续深造。而从师训学院毕业出来可以当老师,进而继续捍卫国民型中学。”

华中董事会确保办学理念

国民型华文中学跟普通国中的区别在于华中保存董事会,确保学校在办学理念和文化,符合华文中学的精神与管理。

华中也有校友会、华文校歌与校训、华文学生信条、华文毕业歌、正副校长与主要行政人员都是谙华文,以及华文科目必须是每位同学必读必考的课目。

吴文宝表示,华中的中华文化气息非常浓厚,因为学校设有华文学会、华乐、书法、水墨画、中华武术、相声、华族舞蹈、舞狮舞龙、扯铃,以及二十四节令鼓等。

他说,从华中毕业的学生,都会获颁毕业证书。

学校每年可申请4天的特假,而华中的这些特假会用在清明节、中秋节,还有农历正月初九天公诞。

(南洋商报)

雪州华小华文笔试赛 八打灵育才夺团体冠军

2025/09/16 南洋商报/雪隆

雪州华小华文笔试赛第一至五名优胜学生领奖后与颁奖嘉宾合影,左起为郑玉蓉及黄西利;右起为陈义骏及马惜群。

俹诚校长(右五)颁发华文笔试比赛团体冠军给育才华小校长陈天才后,与得奖学生及老师合影,左起为郑玉蓉及黄西利;右为陈义骏。

雪州华小华文笔试赛全体得奖学生领奖后与嘉宾、评委及校长合照。

(巴生16日讯)八打灵育才华小在2025年第39届雪州华小华文笔试比赛,表现卓越,夺得团体冠军。八打灵培才二校的王延心则荣获个人赛冠军。

雪州华小华文笔试赛

这项由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主催、雪州教育厅、雪州华小校长理事会及雪州华校教师公会联办,巴生华小校长理事会承办的赛会,日前在巴生滨华一校举行。

笔试赛第一名至第五名,将代表雪州参加112829日,在砂拉越古晋举行的第39届全国华小华文笔试赛。

雪州华小华文笔试赛

出席颁奖礼嘉宾包括大会主席兼雪州华小校长理事会主席黄西利、雪州华校教师公会主席郑玉蓉、滨华一校董事长拿督颜金松、家协主席许峻维、校长萧慧莉、雪州教育厅助理厅长安博林、雪州华小教教师公会顾问叶俹诚、雪州华小校长理事会顾问林禁良、雪州华校督学吴国顺、李碧凤、华文科助理厅长马惜群督学、全国校长协会雪州分会主席拿汀冯玉英、巴生华小校长理事会主席陈义骏和各县校长理事会主席等。

2025年第39届雪州华小华文笔试赛成绩:

(个人)成绩:

第一名:王延心(八打灵培才二校)

第二名:蔡子峰(八打灵育才华小)

第三名:张洁娜(巴生兰花园华小)

第四名:曾佳乐(巴生共和华小)

第五名:陈慧镁(康乐华小二校)

第六名:王语宁(巴生兴华小学)

第七名:郑毅鸿(福隆港华小)

第八名:伍嘉宝(八打灵育才华小)

第九名:陈宣蓉(巴生滨华一校)

第十名:许慧倩(力行华小)

第十一名:叶语慜(安邦新村华小)

第十二名:郭昱阳(蒲种益智华小)

第十三名:吴皓宇(八打灵育才华小)

第十四名:陈睿萱(蕉赖十一哩华小)

第十五名:郑佳恩(宋溪毛糯华小)

第十六名:赖佳恩(双溪龙华小)

第十七名:张翊腾(蕉赖十一哩华小)

第十八名:李忱轩(士拉央华小)

第十九名:佘维斌(敦陈修信华小)

第二十名:张善尔(巴生务德华小)

2025年第39届雪州华小华文笔试赛成绩:

(团体)成绩:

冠军:八打灵育才华小

亚军:康乐华小二校

季军:培才华小二校

第四名:蒲种益智华小

第五名:力行华小

(南洋商报)

以汉语为桥,筑中柬友谊之基

2025/09/14  柬埔寨《柬华日报》柬华副刊

广肇学校 语合中心 孙玉玉老师



在柬埔寨金边的阳光里,广肇中文学校的教室里总能传出琅琅的汉语读书声。作为一名在这里任教的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我深知,每一个发音、每一个汉字,都在悄然搭建着连接中柬两国的文化之桥。

中华文化与柬埔寨文化有着千年的交融史。从吴哥古迹中隐约可见的中华文化印记,到如今两国人民在经贸、人文领域的密切往来,友好的种子早已深埋。而汉语,正是让这份友好生根发芽的沃土。为了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汉语这一项交际工具,广肇中文学校要求学生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要说中文。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学校里的中文老师更是以身作则,在校期间,全程用中文上课交流。正因为如此,我跟其他中国老师都一致感觉在学校工作与在国内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从大到课堂,小到办公室的电子设备、走廊的标语……中文的身影随处可见。这足够以体现出广肇学校把说中文、用中文、教中文、写中文……运用的淋漓尽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营造说汉语的环境。

课上课下,当学生们用熟练且充满热情的汉语与我交流汉语时,我看到的不仅是语言的习得,更是跨越国界的善意在传递。我们一起学唱中文歌。我们学堂歌《中国话》让身处异国他乡、传播汉语的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让正在学习汉语的柬埔寨学生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中文的潜力和希望。我们一起读唐诗,从“举头望明月”中感受共通的思乡之情;我们一起学剪纸,在红纸上剪出的不仅是图案,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我们还聊春节与柬埔寨传统节日的异同,在对比中发现文化的多彩,更懂得尊重与欣赏。

传播中华文化,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遇见。学生们会兴奋地向我介绍柬埔寨的“亡人节”,教我唱当地的歌谣,带家乡的特色小吃与我分享。在这些互动中,我深刻体会到,文化的魅力在于交流——当我们把汉字的韵律、书法的意境、传统节日的温情展现给学生时,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让我读懂柬埔寨的热情与厚重。这种双向的理解,正是中柬友谊最坚实的根基。

汉语的价值,远不止于沟通工具。对当地学生而言,学好汉语意味着更多的机遇——或许是未来到中国留学的可能,或许是参与中柬合作项目的机会。而对我来说,能见证他们在汉语学习中成长,看着他们从对中国一无所知,到主动了解中国的发展、向往中国的风景,这份成就感难以言表。他们眼中的好奇与向往,正是中柬友谊代代相传的希望。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文教师,我或许无法做出惊天动地的贡献,但我坚信,每一堂课、每一次交流,都在为中柬友谊的大厦添砖加瓦。在金边的日子里,我愿继续以汉语为媒,让更多柬埔寨朋友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也让更多中国故事通过他们走向更远的地方。因为我知道,当语言相通、文化相融,心与心的距离便会越来越近,中柬两国的友谊之树,也必将枝繁叶茂,常青永驻。

(柬华日报)

笔触绘就新篇 共绘友谊长卷 走访泗水开明三语学校参观中印尼书法摄影展会

2025/09/12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华社





为了参观中印尼书法摄影展会,我与岩石老师,孔奇兰,罗晓强,吴小红走访了泗水开明三语学校,并参观中印尼书法摄影会展。这也是我本人第一次来到开明三语学校参观,我们的到来得到张兆恩伉俪,吴萌暄老师,谭维老师的热烈欢迎与接待,与此同时,陪同我们观赏书法摄影作品,整个会场挂满了精彩的书法摄影作品,我们慢慢欣赏丰富多彩的优秀作品。

这次的会展特别展出中印尼建交,万隆会议,郑和下西洋三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交相辉映纪念活动的书法摄影作品,见证了中印尼两国人民历史悠久的深厚友谊,留下许多至今仍广为传颂的佳话,已经成为双方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值此具纪念历史意义的时刻举办本次展览,不仅是对两国悠久交往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和平发展理念的传承与弘扬,展现了中印尼双方推动文明互鉴,深化人文交流的共同愿望,“高山水长,休戚与共”以翰墨留香,丹青溢彩,深情礼赞,共绘友谊长卷。

参观时,张兆恩带我走到当年泗水古老建筑物的Kembang jepun Kya Kya Surabaya; Jembatan Merah; Tunjungan; Siola Tugu Pahlawan黑白老旧照片的画展前,让我们想起过去泗水古老城市中心的景象。是的,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啊!

在参观期间,我们了解到泗水开明三语学校的概况;“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也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学习中华文化,20175月,我们在泗水西区由张兆恩校友借出的两栋五层楼店屋中,成功创办了开明三语学校。”

随后201820192022年陆续购买地皮至20231121日位于泗水西区的开明三语学校隆重举行新校舍落成启用典礼,由中国驻泗水总领馆徐永总领事,泗水教育局长Ir,Yusuf Masruh M.M以及开明基金会领导等人为新校舍石牌上签字,宣布这栋新校舍正式启用。

创办一所三语学校是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有更好的明天,也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优良传统美德,更是为促进印中友好关系搭建坚实的桥梁。

这次在开明三语学校举办中印尼书法摄影展艺术,笔触绘就发展新篇章。以展览为新的起点,继续深化两国人文交流,为促进中印尼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观结束之后,张兆恩,吴萌暄等人送我们到停车场,他们对我说,这个停车场有两层下层和上层,上层停放车时,是使用电力按上开关,车子就会自动向上,安全的停放,地方小,停放的车辆也方便。据悉,这是泗水开明三语学校第一家采用这种方式停放车辆的设备。

中午时分,我们向张兆恩,吴萌暄等开明三语学校的领导告别,大家说声珍重再见!

本报记者 温发俊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