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星期一

更多巫裔就读华小属正面挑战 曾凯敏冀华社乐观看待勿阻止

2024/09/29   东方日报/国内

报导:黄依雯

(八打灵再也29日讯)首相政治秘书曾敏凯表示,越来越多的巫裔就读华小,对于华教而言或许是个挑战,但它是属于正面的挑战,华社应该以开放在视野迎接。

他说,当一些人还在高谈关闭华校的言论时,这些巫裔群体却选择了捍卫华教。

“不管什么族群,只要局面打开,也是一种具备素质的教育,未来将会是莘莘学子,成为国家栋梁,这才是真正的昌明大马。”

他昨晚出席白沙罗中华小学第15周年晚宴时说,当年建设华小是为了捍卫华教,可如今许多巫裔群体进入华小,是华人挡都挡不住的现象。

曾敏凯说,本身先后在霹雳、玻璃市与吉打担任州议员与国会议员,其选区多数的华小的学生,有30%100%是非华裔。

“这代表华教已获得他们的认同,这才是我们全新的挑战。华裔群体可以缅怀悲情,但格局必须打开,绝不阻止巫裔群体就读华小,这可以是挑战,但它是正面的。”

与此同时,他表示,白沙罗中华小学发生保校运动,原因是不能接受华小被关闭。

他说,若国家再开设更多华小,相信不会再引发反对,但需要时间去耕耘。

八打灵再也国会议员李健聪表示,白沙罗中华小学经历8年的保校运动,不管是老师、家长和学生们,难免会遇到低潮期。可见,社会运动并非一帆风顺。

他表示, 虽然白小进入平稳发展期,但该校董事局声称无论是招生或校内环境,仍需要申请微型的万筹,可基于种种技术的原因,一直没有进展。

“我保证,我将会继续跟进这个事情,希望白沙罗中华小学能够获得相应的资源,继续发展下去,让学生和特殊孩童们都能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

雪州州议会议长刘永山指出,白沙罗中华小学能够重启反映华教可以继续昂首向前,为国贡献。因此,无论是国民型小学、国中、独中都可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

“近几年,大家非常关心师资的来源。我呼吁大家,无论什么族群,鼓励SPM考生报考华文,才有资格在教育部或大学报考师训,真正成为华文老师。”

此外,他建议教育部,增加名额,让更多符合资格的学生报读师训,成为华文老师,为几十年的未来培养许多老师。

他表示,华文小学显然以华语为媒介语,希望可以成为国家的主流,培育人才。原因是华人人口逐渐缩减,让大家认为没有婉转之地。

“基于人口缩减的情况,我们需要确保国民素质,对少数民族和教育,采取和谐制度。素质来自于教育,相信华小是站在最前线。”

(东方日报)

华小非华裔生持续增长 衍生问题需迫切解决

2024/09/28《光华网》

莫顺宗:华小非华裔生持续增长之势,是大势所趋,无法抵挡,华教应调整思维去适应。

陈金鼎:沙巴有83所华小,当中有42所华小的学生人数,100%都是非华裔。

谢月美:华小校门一打开,就无权选择学生,即使是非华裔,也是有教无类。

华小的非华裔生持续增长,迄今已占全国约20%的华小生,这是大家都有所了解的,但是在一些微型华小,非华裔生不仅占多数,甚至是占全部的学生,它所衍生的问题,更值得及迫切需各造去关注与设法解决的。

根据第二届吴德芳热心华教奖得主陈金鼎指出,沙巴州有83所华小,当中就有42所华小的学生人数,100%都是非华裔,超过了半数以上。

这种情况,最令华社担心的问题当然是没有华裔生的华小,是否会导致学校更容易变质?

由吴德芳基金、新纪元大学学院、元生基金会联办,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编辑人协会协办的2024年第九届吴德芳杰出华文教师奖讲座,今午(28日)即讨论了主题为"非华裔生持续增长:是华小的契机还是隐忧?"讲座。

在未谈及契机与隐忧之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这些非华裔生占多数或100%的华小,由于他们的第一语言非华语,显然这些华小不再适合以母语教育的教导方式教育他们,而我国的第二语言教育方式的经验,却明显不足。

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即指出,以第一语言教育这些非华裔生,郊果将明显不会好或者完全没有效果。

“人家来了你的学校,最后你教不会人家,误人子弟,哪怎么办?。

莫顺宗也认同相关问题值得关注,该大学学院也会试图利用其资源,协助解决相关问题。

出席讲座的一名教师也分享了另一个问题,即教师在师范毕业後,本来是满腔热血欲到学校执教鞭,结果却被派到西马东海岸一所100%非华裔生的微小。

这位教师指这一情况会让教师感至很沮丧,原因是他们根本不懂地怎么教,学生怎么教也看不到有起色,这与他们当初决意成为教师的情况,有着天壤之别。

在这方面,登嘉楼甘马挽港口华小前校长谢月美分享其与非华裔学生的接触,即获得出席者的赞赏。

她说,华小校门一打开,就无权选择学生,即使是非华裔,也是有教无类。

谢月美分享称,在面对这些新非华裔生的父母时,她会耐心向他们汇报,向他们指出学生一开始通常会面对的问题,并强调这些非华裔生也不会影响华小的特质,如在一些通知信方面,学校依然以华语为媒介语,让这些非华裔生自行想方设法去了解内容。

她指非华裔生日后有所成就,并与之分享,称掌握中文的优势,让她更感欣慰。

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指出,华小非华裔生持续增长之势,是大势所趋,无法抵挡,华教应调整思维去适应。

他说,华社长期面对国家教育政策的阴影,因此对一些可能变质或未知的前景,都会感到充满担忧。

“担忧是应该担忧,但无需太过度。”

他今午(28日)在主题为"非华裔生持续增长:是华小的契机还是隐忧?"讲座会上,这么表示。

莫顺宗指,这股“异”军突起,能够增加华小学生人数,尤其是在华裔面对少子化问题,华裔家长喜欢将孩子送到国际或私立学院的当儿。

“我们的前辈多少年的奋斗,才让华文教育有这样的荣景,根源是大无畏、有容乃大,包容进取,我们不能畏畏缩缩,要把握每一个发展机会。”

(光华日报)

北京石化工学院巴生中华独中 2校交流谈合作

2024/09/28   南洋商报/雪隆

中国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代表团与中华独中代表合照。左起为周青云、杨华、王风云、吕志勤、汤荣坤、沈丽珍、罗学科、邓昌红、李峰及王腾。

(巴生27日讯)巴生中华独中日前在该校校长沈丽珍率领下,接待来自中国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代表团,洽谈合作与交流。

石油化工学院代表团一行五人包括校党委副书记兼校长罗学科、教务处处长兼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主任王腾、人文社科学院院长王风云、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峰、留办主任兼留学生辅导员周青云。

沈丽珍校长通过播放视频及讲解,简介学校发展历史与现况,以及学校在发展中面对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她说,中华独中现有学生逾2000人,教师乐教爱校,学生乐学爱学。学生在高中毕业后,大部分选择到中国或台湾深造。

她也提及,马来西亚华校都面对相同的挑战,但爱护华教的先辈们都勇于捍卫,复兴运动后才真正严格发展起来。目前,全国63所独中都发展得不错,其中4所坐落在巴生。1975年,全国开始独中统考。

罗学科校长表示,石油化工学院是北京的公立大学,此行目的为进一步促进来华留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留学招生与培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洽谈内容包括:搭建 "优质生源基地";选派优秀学生来华留学;选派学生短期交流访问; 提供来华留学奖学金等。

他佩服中华独中的设备和校风,感受深刻。他通过视频介绍,该学院以理科工科为主,包含机器机械计算机等,也有经管系、人文学院、技术学院等。目前有学生1万人,研究生1300人,留学生人数不多但表现不错,毕业后在各领域也发展很好。

双方也针对教育课题,进行深度交流和探讨,并洽谈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出席者还包括中华独中董事拿督汤荣坤局绅、3位副校长、吕志勤、君泰容闳董事长邓昌红及董事经理杨华等。

(南洋商报)

云华师范学院小学部举行家长会

2024/09/27   缅甸《金凤凰网》





2024921日上午6点,缅甸云华师范学院小学部顺利举行了本年度秋季学期家长会。此次家长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不仅为家长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孩子学习与成长的机会,还特别安排了孩子们的参与,共同体验家校共育的氛围。

会议伊始,家长们纷纷走进各自孩子的教室。班主任及各科老师详细地向家长们反馈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以及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情况。家长们认真聆听,并与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共同寻求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有效策略。

与此同时,小学部各班学生在学院操场集队,杨周院长为同学们做了一次题为“云华师范学院再认识”的思想教育。杨院长从学院的办学历史、学院的教育理念等方面给同学们做了分享,并给同学们提出了相关的学习要求。

此次秋季学期家长会的成功举行,不仅加深了家校之间的理解与合作,也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更加和谐、开放的学习成长环境。云华师范学院小学部将继续秉承学院“蒙学养正,培根启智,中华底蕴,世界视野”的办学理念,携手家庭与社会,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供稿:张明伦 供图:尹艳婷、杨雯丽】

泰国海丝孔院举办“孔子学院日”暨“孔子学院20周年”庆典

2024-09-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曼谷927日电 (记者 李映民)当地时间26日,泰国海上丝路孔子学院举办2024年“孔子学院日”暨“孔子学院20周年”庆典。泰国博仁大学副校长帕塔楠·派琛楚、中国驻泰国大使馆一等秘书王欢、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曼谷中心主任赵燕清等出席活动。

庆典现场亮点纷呈,“寻迹丝路”文创设计大赛颁奖仪式也在此次庆典中举行。12位获奖选手的作品将中泰两国的文化元素进行了巧妙的融合与再创造。从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茶,到泰国的暹罗猫、大象、佛像等元素,在设计师的巧手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展现了中泰文化交融共生的美好愿景。

海上丝路孔子学院自建立以来,持续不断地在泰国基础教育至高等教育领域内传递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中国驻泰王国大使馆一等秘书王欢女士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庆典活动不仅是对丝绸之路辉煌历史的致敬,更是为中泰友谊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

此外,柬埔寨、老挝驻泰国大使馆代表也纷纷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孔子学院在推动东盟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此次庆典活动设置了“海上风来连中泰,丝路传情映中文”文化活动,围绕“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及“海纳百川”三大主题,巧妙铺设了九大传统文化互动区域。茶艺、活字印刷术、漆扇制作等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泰国学子近距离触摸历史的温度,品味茶香的悠远,领略活字印刷的智慧与漆扇流转间的东方美学。

此次活动旨在庆祝孔子学院建立20周年,进一步弘扬“中泰一家亲”的深厚情谊。海上丝路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陈巍表示,接下来海上丝路孔子学院将继续发挥其在促进中泰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的独特作用,为中泰关系的长远发展注入新活力。

(中国侨网)

2024年9月29日星期日

莫顺宗:无需担忧变质 友族生拯救微型华小

2024/09/28    南洋商报/文教

陈金鼎(左四起)、莫顺宗、谢月美及林毓聪在讲座开始前获颁感谢状。左起为吴德芳杰出华文教师奖大会筹委会主席颜振辉、吉隆坡广东义山调查小组副主任饶锦祥及讲座会主持人陈亚才;右起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编辑人协会(编协)代表朱运健、大会顾问拿督李子松以及大会顾问暨吴德芳基金会主席拿督吴逸平。

(吉隆坡28日讯)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教授认为,尽管华小非华裔生越来越多可能会引发华小会否变质的隐忧,但这对华教来说是福不是祸。

他说,华小非华裔学生人数的增加是抵挡不住的浪潮,加上国内外大环境都在改变,因此只能乐观去看待这个变化。

“非华裔生的增加补充了华小生不足的情况。正如微型华小,如果不是非华裔生,好一些恐怕早已守不住,早就没学生了。”

他今日在吉隆坡广义大厦视听室举行的第九届吴德芳杰出华文教师奖讲座会“非华裔生持续增长对华小是契机还是隐忧?”上,这么指出。

“那又怎么样?由马来人、印度人或少数民族去上这些学校,至少又维持多一间华小,一间都不能少,这是不是对我们有利?”

获友族捍卫属华教成就

莫顺宗说,“华”所代表的不应是血统,而是应该代表语言和文化,若以血统来决定一切,那就跟极端分子没有区别。

“如果有一天,捍卫华小和华文特征的,不仅有华人,还有非华人,那就是华教真正成功之路。”

他也说:“华小的定位肯定是华文教育,很清楚的,我们不是华文教学,整个华小的主要媒介语就是华文。”

他坦言,华小前景艰辛,而华小就是华教的一切起源,关注华小意味着关注整个中华文化的传承。

前校长:登10华小靠友族存活

登嘉楼甘马挽港口华小前校长谢月美指出,登州华裔人口只有1.9%,加上华裔人口的流失,州内华小从原有的20多所减少至现有的10所。

“这10所华小总人数加起来才2086人,我相信,吉隆坡任何一所华小的学生人数都超过这个数目。”

她指出,登州华小华裔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少,而这10所华小要存活,就得靠友族的支持。

她在分享自己的经历时指出,当友族家长决定将孩子送到华校时,她都会对他们说明华小的情况,而这些家长普遍上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学习华文。

谢月美也说,非华裔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将孩子送到陌生的华小,其实心里也有挣扎,而她都会在开学的时候,向他们说明非华裔可能会面对的问题,例如语言沟通、文化差异以及成绩落差等。

她强调,学生在学业上是否能够成功,完全是学习态度的问题,跟种族无关。

林毓聪:华小教学媒介语或改变

马来西亚教育部课程发展司前华文科科长林毓聪指出,在非华裔学生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教学媒介语可能会出现变化。

他举例,教师可能为了迁就友族学生,在课堂上用了很多马来语,而这对母语的课堂来说,是一个不健康的现象。

他继指,教师也可能对教学媒介语缺乏意识,“他们可能认为,用什么方法教学都不要紧,只要你能明白就可以,但其实不是,因为老师不仅言传还要身教,我们必须让学生也能够像我们一样,使用比较标准的母语。”

他指出,教师可能为了让班上的几个友族学生学会华文,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母语不像母语,二语不像二语”。

他说,华校的特征是除了马来文和英文外,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以母语方式学习华文、以华语为行政语言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承。

他继指,华小的行政语言是华文,当非华裔学生增加时,可能会导致行政语言的变调。

他坦言,华小的办学初衷是要传承华人文化,如果有一天,一所华小连一个华裔学生都没有,那么还需要去扶持那所学校吗?

“我们能够乐观的认为,友族会来帮我们维护我们的学校吗?基本上,我认为,我们不能乐观。”

陈金鼎:沙42华小学生100%友族

第二届吴德芳热心华教奖得主陈金鼎指出,沙巴的83所华小当中,有42所华小的学生100%是友族。

他说,这42所华小在行政上都得使用双语,而这些友族学生进入华小,是因为华小办学认真、老师们有教无类,但这些学生的家长主要是专业人士甚至是公务员。

他指出,在沙巴,华小的华裔生占三分之一,友族已则有三分之二,而因为盛行异族通婚,许多华裔其实只保留了姓氏或姓名,却不会华文。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华人,所以就把孩子送去华小,希望他们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华语,可是他们讲不出来。51%的华小已被友族占领,他们都是用马来语交谈……老师要教也很辛苦。”

他坦言,许多非华裔学生从华小毕业后,甚至无法说一口流利的华语。

陈金鼎说,年轻华裔离开乡区后,乡区华小招收不到华裔学生,但这些学校的董事依然是华裔,“万一有一天他们老了,到时由谁去接任董事?”

“他们也没有办法为这些学校提升设备,他们找不到理由去找其他人捐钱,因为孩子都没有在那边读书了,为什么我要帮你?这些都是我们要注意的东西,我们到底要怎样确保华文学校一间都不能少?我们就得规划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南洋商报)

南大校友会莅访新纪元 见证南大精神传承

2024/09/27  《新纪元大学学院》

南洋大学校友会来访团与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教授、副校长(国际与企业发展)郑诗傧副教授一同在陈六使图书馆前方合照留念。

南洋大学校友学术会理事吴文禄,移交南洋大学纪念瓦片予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教授。

南洋大学校友会来访团在校长莫顺宗教授、副校长(国际与企业发展)郑诗傧副教授的带领和陪同下,参观陈六使图书馆。

校长莫顺宗教授带领南洋大学校友会来访团参观南洋大学史料中心。

南大校友在毕业纪念册中觅得自己的身影,重温那段珍贵的青春岁月。

南洋大学校友与南洋大学史料中心珍藏的毕业纪念册合影留念,跨越时代,共同追忆那段温暖而美好的大学时光。

郑诗傧副校长向南洋大学校友们介绍新纪元大学学院的发展现况。

2024923日,南洋大学校友会43名校友莅访新纪元大学学院回顾南大历史,同时见证作为“南大之子”的新纪元的成长故事。

该来访团在新纪元校长莫顺宗教授、副校长(国际与企业发展)郑诗傧副教授的带领和陪同下,参观了陈六使图书馆及南洋大学史料中心。莫顺宗校长向南大校友们传达了新纪元对南大的历史传承、陈六使图书馆的建馆理念,以及南洋大学史料中心的设立意义。校友们均能深切感受新纪元多年来在推动华文教育与传承南大精神方面的坚定努力与贡献。

此外,郑诗傧副校长也向来访团介绍新纪元的发展现况,并实地参观即将启用的“南大楼”。来访过程中,南大校友们对新纪元的办学理念,以及坚持母语教育、传承南洋大学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与肯定。

新纪元出席代表还包括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服务中心主任李慧文、校企合作与专业发展培训处暨南大楼总务处总监刘倩妏、副校长(国际与企业发展)秘书洪以欢、学生事务处执行员朱雪君,以及南大楼总务处执行员林文杰。

(新纪元大学学院)

【华教视窗】 ~ 1578

武断言论显示思想狭窄

2024/09/28   南洋商报/社论

国立大学民族研究所荣誉教授拿督张国祥在“独立对话:通过领袖了解历史”对话会批评说:“在华校就读的华裔学生不太聪明,虽然学习三语,但他们只擅长华文,却不懂英文、马来文。”他的言论立刻掀起舆论风潮。

其实,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华语是华裔的母语,是我们出生以后最早接受的第一语言,是在最初阶段的启蒙教育中学习知识的语言工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以母语作为教学语言,认同借助熟悉的母语汲取经验知识,才是最有效的,母语教学是初等教育以及提升读写能力,是人才成长最关键的阶段。

马来西亚的华裔学习华文,以及作为家庭沟通用语,让孩子接受母语教育,是自然选择,是人权诉求。

不切实际无知论断

华校注重三语教学,即重视官方应用语的马来文,国际通用语的英文,以及自己的母语。当然在正态曲线下,在三语教学中,会有部分的人才真正精通三语。

可要是华校生只懂华文,却批评说华校生不很聪明,那是极轻率且不切实际和无知的论断。

根据研究分析,“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文,特别是对外国人来说,汉字难认、难写、难读,还有一大堆的修辞,成语典故,浩瀚的文史及哲学内涵,都是不容易掌握的。

对如此艰深难学的华文,华校生也能学得懂,岂是泛泛之辈?

今日的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并存的社会,要增强国家凝聚力,就必须承认和尊重社会的多样性,要培养多语种能力以促进社会的融合,要以多语种教育推动永续发展的未来。

我们更要设法通过利用创新技术来促进多语言的学习,从而促进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增强各族之间的互信关系。

那些自以为比别人更有优越感,只懂空谈,不识创造,只为鸡虫之争,均为无能之辈。

两年前,参加竞选打扪国会议席的希望联盟主席拿督斯里安华访问拱桥新村时,便说学习华文好,更称赞学习华文的人聪明。

真学者有绰越见识

今天 全球共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华文教育,70多个国家还将华文列入教育体制,学习华文的外国人超过2000万;距离地面400公里、环绕地球飞行的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的操作界面也都采用了华文。

真正的学者,要有绰越见识,战略议论,要为苍生鸣冤,伸张正义,宣文教,施仁义,行王道,立经国大业的不朽盛事,那才是真正的君子和良士。

因此,那些自闭于书斋,轻蔑华校生的学者,更应该学会谦卑些,才会更聪明些。

 

母校广华随想录

2024-09-27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黄梅麟(香港)

最近重看万隆广华学校五十五周年的纪念特刊,它把我带回童年和少年时代,美丽的回忆一件件地浮现在脑海中。在广华学校从小一到初中毕业,我获得了基础知识,做人的道德品质和爱国思想,可说对我的人生路起了正面的影响。所以我对纪念特刊中讲到关于当年广华的程度高,校风好,师生关系好等等,都有同感。

近日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是收到同学传来的WA上,有一张原广华老师的合照,这是郭良璋老师九十岁生日时的留影。郭良璋老师从五年级到初中三上都是我们的班主任,初中三下才由刘杰盛老师接任,因此我们对郭良璋老师有特别亲近和熟悉的感觉。我凝视照片中的郭老师,强烈地感觉他还是我的班主任,我虽然已是奔八的人了,却还觉得自己是他的小学生……

教过我在广华念书的老师中,有许多都留下深刻印象,如曾当班主任的刘杰盛老师,教印尼地理的刘文能老师,教语文和几何的黄宝源老师丶教地理的郑建轩老师,教物理的倪朝英老师(已故),等等。

还有一位也是印象特别深刻的老师,她是我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张美丽老师。广华学校开办时,刚好我六岁,便进校读一年级,因为平时听姐姐说老师很凶,因此我很怕上学,好在我遇见的班主任张美丽老师和蔼可亲,化解了我的恐惧,因此对她印象深刻。可惜过了一学期,就没见到她了,那时年纪太小,虽然怀念她,但不会打听她去哪里了?

后来在五十五周年纪念特刊上的教职员名单上,找不到她的名字和照片。我问了一些广华学生和老师,都不知道有张美丽老师。这也难怪,她是最早期的老师,而且只教了半年,认识她的人真太少了。就这样,当时感觉我这个“怀念”很孤单,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我那时年纪太小,以至于记忆出错?

约莫六年前,我和一些同学一起到河西走廊旅游,其中有一个同学是我在厦门集美侨校时的同班同学,她是广华学校第一任校长黄文赞先生的女儿黄秋化,在闲聊中,她说她知道张美丽老师,是她的班主任。我一听,非常惊喜,其一是除了我,终于还有人知道张美丽老师了。其二是张老师也是黄秋化的班主任,那么小学一年级时,黄秋化也是我的同班同学了,不过那时太小,我们都不知道。

我有一张当年张美丽老师和我们班同学的合照,可惜照片小,人数又多,每个人的相貌都不很清楚。后来黄秋化传了一张她和妹妹秋敏与张美丽老师的合照,这张照片就很清楚,使我脑海中张美丽老师的影象大大地清楚化了,真感谢秋化同学!

在五十五周年纪念特刊里,有一篇文章“大树底下”,是曾和我同班的郑建辕同学(已故)写的,反映出一些“大树底下”的情况。他写道:大树底下。有许多卖零食的小贩。他说得对,大树底下是指学校左邻不远处的空地,这些零食小贩让同学们上学前可以买些小吃,放学后可以先解决一下咕咕作响的饥肠。这些价廉物美的零食,非常合同学们的口味,有牛肉丸面丶酿豆腐丶冰冻水果丶雪糕丶冰棍丶万隆特色的炸豆饼(combro),等等。他们在享用这些食物时,也是和同学们谈天交流,戏耍玩乐,甚而打架的时间。打架,当然只是小孩子的打闹,不是动用武器那种。

我的感受,大树底下的这些活动,是当年广华学生快乐的校园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大树底下”,当年我们学生生活的快乐程度,必然会打一个大折扣。所以我想没有一个广华学生不知道“大树底下”这四个字和它的含义。

当年我们是半天上学,功课也不繁重,学习之余,还有许多时间玩乐,是快乐的学生时代。最近十年,回忆在广华学校那段学生生活,我会有强烈的感受,认为那确实是快乐的学生时代。因为我看到现代在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学生们,不单功课繁重,他们的父母因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不顾他们喜不喜欢,拼命给他们补习,从英文丶数学到手提琴丶钢琴等等,感觉他们压力超大,玩乐时间被剥夺了。其实小孩子天生就应该玩耍,在玩乐中学习,才是快乐的小孩生活。我真庆幸我是在广华时代成长的。

广华学校的学习生活、校舍、草木、甚至“大树底下”等,都已成为遥远的历史。当年的老师和同学,许多也已联系不上了。但是所有这一切,却牢固地留有我的记忆中,不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非常赞同一位同学说的:母校广华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优化教育政策需不惧指责

2024/09/25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黄明峰

对于课堂评估政策是否应该喊停,还是要马上恢复之前的评估考试制度,家长意见各有不同。而教育部长法丽娜则表示,“孩子不是实验室的白老鼠,不能随意测试他们考试与否”,因此她已经做好准备,会将相关的改革带到内阁讨论。法丽娜的做法反映出了政府对教育政策的重视和谨慎态度,需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何教育政策的制定,不应基于短期的试验或仓促的决策,而是必须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讨论。

然而,因为疫情防控而取消的小学六年级(UPSR)和初中三(PT3)评估考试制度,不少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咸认为过于仓促,且缺乏应有的全面性评估。同时,课堂评估(PBD)作为取代评估考试的一种模式,便是在疫情期间快速推行的。在此情况下,虽然这一模式初衷良好,但实际上由于准备不足,导致了许多教师和学生在执行过程中,面对人手不够等多方面的挑战。

由于课堂评估需要占用教师更多的精神,让他们在教课的同时,还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评估,从学习方面到行为操行。

为了确保教师能做到公平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教育系统需要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培训。然而,由于仓促推行,许多学校的师资培训和资源配置并未能跟上,这也可能是导致课堂评估的效果,最终打了折扣无法做出真实呈现。

有鉴于此,如果内阁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发现这种改革在实际操作中,并未达到预期效果,那么教育部就需要及时做出调整和纠正。同时不可以因为担心政策反复更改,或者害怕学生成为“实验室的白老鼠”,而选择回避问题。我们必须认清一点,那便是教育的核心完全是在于以学生为本,任何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政策,都要在第一时间得到修改。因为长期实施不理想的政策,只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更大的损害。

事实上,教育纲要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学生需求的变化,都会对教育政策产生新的要求。因此,及时调整和优化现有政策,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推动教育不断进步的必要途径。即便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遭到指责,但为了学生的长期利益,也必须勇敢改革,抱持“有错则改,善莫大焉”的精神,把改正彻底落实。

学校教育中的每一次改革,都必须以学生的利益为重,哪怕短期内出现偏差,只要及时纠正,都是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未来。因此,教育部长法丽娜强调不要随意将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政府内阁同时也要认识到,仓促推行的政策倘若已经证明无效,就需及时采取纠正行动。

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一个能够及时反思、调整并优化的教育系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避免学生成为教育政策的“牺牲品”。

 

张国祥教授,老狗玩不出新把戏

2024/09/27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傅文耀

最近,我国多源流学校再次被当作箭靶。这次的主角是前首相敦马哈迪和国立大学的“名誉”教授张国祥。前者质疑非巫裔不愿意接受同化政策,后者则直接开炮,称华校生“不聪明”。好吧,作为一名独中生,我只能说,这种言论简直无知至极,仿佛几十年都活在象牙塔里没出来过。

首先,所谓的“同化”认同大马文化,到底是什么四不像?难道让所有人变成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大家都只讲同样的语言、听同样的歌、只吃椰浆饭,这就是团结?敦马哈迪的言论简直让我怀疑这位百岁“耆英”是不是生活在另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国家,华小并不仅仅是华人的学校,根据官方数据统计,在2023年华小非华裔学生的比例已经接近20%。这说明什么?华小并不是在分裂国民,而是在融入多元文化,反倒是一些政客的“同化”论调,才真的是在制造分裂。要是国小真的那么好,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巫裔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华小?这一点,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

再来聊聊张国祥这位“名誉教授”。他的名誉到底从哪儿来的,我不清楚,但如果他的成就是靠贬低其他族裔换来的,那这“名誉”可真是让人不齿。他曾经说过华校生不聪明,国文和英文差。拜托,可能是他平常少上网,但也请他搞清楚好吗?大马华校生可是常出三语人才,看看Nigel Ng(黄瑾瑜),这位从华校出来的全马来西亚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够在多元文化中找到共鸣的人,而不是那些试图抹杀差异的“老顽固”。教育应该是让每个孩子发挥他们最大潜力的工具,而不是用来统一思想、压制个性的机器。

球知名YouTuber,他用精湛的英语幽默征服了全世界。这种例子可不止他一个,难道我们这些用多语沟通的学生,就因为不是通过国小这条“正统”路径,就不被承认了?

说到底,华小并没有妨碍马来西亚的团结,反而是这些居心叵测的政客和伪学者,才是真正的麻烦制造者。他们拿着一套陈旧的理论到处煽风点火,试图掀起族群对立的波澜。对付这种人,正如族魂林连玉所说的:“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国民小学的问题,大家心知肚明,宗教化的倾向越来越重,教学质量每况愈下,纪律管理走下坡也是公认的事实。所以呢?家长们纷纷选择把孩子送到华小,这是对教育质量的肯定,不是对国小的否定。

在这里,我还想对那些拿着“非国语教育有碍团结”当口号的伪知识分子说一句:你们的时代早已过去,别再用老掉牙的理论让人笑话了。现代社会要的是多语、多元的全球化人才,而不是用一种语言和文化框死所有人的僵化模式。你们的空话迟早会被新一代多语人才的成就碾压得粉碎。

总而言之,马来西亚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够在多元文化中找到共鸣的人,而不是那些试图抹杀差异的“老顽固”。教育应该是让每个孩子发挥他们最大潜力的工具,而不是用来统一思想、压制个性的机器。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尽量用行动来帮助各自源流教育的发展,证明那些所谓的“名誉教授”和过气政客的空洞论调,迟早会被历史淘汰。

华中现在未来 | 补习班加强学生语文基础 兴中朝SPM 100%及格迈进

2024/09/27   星洲日报/大霹雳

报道、摄影:甘国隆

兴中华中的软硬体设备相当完善,每一班都装有多媒体教学器材,让教学方式更活泼生动。

刘瑞裕(坐中)主持董事会会议后与董事合影。坐右一起为兴中雪隆校友会会长唐德铭、兴中华中校长林秋锇、董事会财政何锡兴及副董事长林家强;左一起为兴中教育基金会主席倪吉梅、小学校长李泋瑾、家协主席刘凌源及署理董事长骆亚九。

翻新后的兴中华中食堂全用白钢桌椅,更加整齐美观。

邓如峪:校友会将扮演辅助角色,包括协助校方提升学生的整体学术和课外活动表现

董事会成员与表现优异的辩论队学员合照,辩论队去年一举夺下华中杯全国冠军,表现亮眼。

兴中学校为霹雳州为数不多拥有游泳池的学校,基建设施良好。

兴中华中华乐团应邀在和丰中秋节活动上演奏动听乐曲。

兴中华中推展农耕计划,学生上课时可到校园内的农地学习农业知识。

中六班最佳学生温文虹(右四)领取奖状后与嘉宾合影。

辩论队为兴中华中的强项,学员努力备战国内外赛事。

霹雳州教育局看重兴中华中发展,今年开学日副局长朱基菲里(左三起)与霹雳州刑事调查主任洛曼(左四)亲自到来巡视学校。左二为林秋锇,右一起为刘凌源及骆亚九。
(和丰27日讯) 创校百年的和丰兴华国民型华文中学是江沙县为数不多的大型学校,为当地华文教育作出卓越贡献,校友遍布全球。

兴中华中的软硬体设备相当完善,每一间教室都装有多媒体教学器材,让教学方式更活泼生动。董事会也翻新了食堂的桌椅,食堂有5个业者经营的档口,学生的餐饮选择更加多元化。

兴中学校董事长拿督刘瑞裕表示,他为兴中学校设定一些目标,希望秉着师生的努力,全部小学毕业生都能顺利进初中一,而不是因语文能力欠佳在预备班学习。校方将会拟出一个学习方案来达到上述目标。

他说,第二个目标为要栽培更多学生能在政府考试取得优秀成绩,现在兴中的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及格率已有85%,惟个人优秀生9A或全A的比例较为逊色,希望接下来的考试能取得更好表现。

他敦促校方继续努力,每年的政府考试必须有进步,包括大马教育文凭及格率也要提升,最终目标为全部考生都能顺利拿到文凭的100%及格率。

“在校方的认真教导下,兴中小学毕业生的国英语能力相当不错,今年兴中华中40多名预备班学生当中,只有8人来自兴中小学。校方在学术成绩方面还是有提升的空间,我希望兴中小学的毕业生都能全部升上初中一,校方还需要加倍努力。”

他说,董事会有考虑到和丰郊区华小毕业生的国英语掌握能力问题,兴中华中会通过补习班来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以便他们可以跟得上中学的课程。虽然这一方面有点困难,对校方而言是一项挑战,

而董事会秉着有教无类的精神,只要学生来到中学,就有义务教导他们让他们有所进步。

他说,学校硬体设备方面,兴中华中现今课室暂时足够,每班都配有多媒体教学器材。目前全校学生有1128人,比6年前的1500人少了逾300人,非华裔生有136人,占全校学生12%。教师方面,目前有101名老师,当中华裔只有31人,占全校老师31%

刘瑞裕指出,由于和丰的地理位置相当靠近怡保,近年来有学生陆续转去怡保的中学或独中就读,董事会也清楚学生逐渐外流的趋向,所以希望透过软硬体设备包括教学素质的提升,尽量留住和丰学生在本地求学。

他说,学生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为华裔人口生育率下降及人口外流到大城市,尤其冠病疫情之后,不少家庭外迁谋求更好的生活。和丰区有9所华小的学生会自动升上兴中华中,因为和丰相当靠近怡保,一小部分小学毕业生选择到怡保求学,每年去怡保升学的人数大概有20人。

“最近的兴中学校三大机构就职仪式上,我就提到三大机构必须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兴中校友遍布全世界,我们要找到杰出校友回馈学校。目前我很满意三大机构的配合度,这一点无可挑剔。“

他认为,家协就像是家长跟学校沟通的桥梁,将家长及学校的讯息有效地传达开来。家协可以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术成绩进展,鼓励家长放心将孩子送来兴中求学。家长的信心十分重要,家协可以发挥宣传作用,多向家长宣传学校的优势。

他说,兴中华中前进的同时也面对一些问题,和丰是一个小市镇,学生中有不少来自经济困难家庭,所以董事会成立教育基金,找出需要帮助的家庭并尽量协助弱势学生完成中学学业。

基金会提供学生作业簿、食堂餐饮、交通费甚至贷学金。目前有2名学生获得贷学金继续深造,每人获得3万令吉贷款。目前获得援助的学生有122人,他们分别得到现金、交通费、免费餐及校服校鞋的帮助。

“学校也面对政府拨款不足的难题,希望政府能增加华中的拨款,否则董事会只能靠发动筹款募集发展学校的基金。”

兴中华中家协主席刘凌源指出,该校2023年的大马教育文凭考试成绩,整体表现有明显的提高,2023年的及格率是85.44%,比2022年的74.53%提升了10.91%,今年的目标将是90%的及格率。

他透露,至于个人优秀生方面,校方已积极地找出改进方法,希望明年考获全科A的人数会上升。此外,学校在2023年大马高级学校文凭考试中取得100%及格率,平均积分为2.89,考获3A1B的优秀生是温文虹。

“我校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在于学生的自爱、自律及发奋学习的精神。董事会、家教协会及校友会一直以来都秉持造福学子贡献社会理念为首要任务,多年来努力提升学校软硬件设备,设法提高学生的学术表现。”

“学校现在每个星期五都有阅读计划,学生都需要到图书馆借国、英文书阅读,然后星期一会举行阅读心得分享会。除此对于国英语能力较弱的预备班学生,校方每个星期三下午会给予补习,加强他们语法与拼写掌握。”

他说,半城乡地区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由公公婆婆照顾生活起居。冠病疫情后,几乎每名学生都买了手机,注意力转移到手机上,导致学习上不够专注。

兴中校友会会长邓如峪表示,校友会将扮演辅助的角色,包括协助校方提升学生的整体学术和课外活动表现。

他希望校方可加倍努力,将学术和课外活动表现提升起来,同时注重学习风气,鼓励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书本上。校方可尝试邀请校外的老师前来给予指导,比如在较弱的学科给予额外辅导。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