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精神在全球化时代实践的价值
2024/12/03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贺艳青
19世纪后半叶,以技术进步为推动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开始了15世纪大航海时代后的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同时资本的垄断不断加剧。陈嘉庚在自西向东席卷而来的经济全球化中勇立潮头、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前半生兴学,后半生纾难,终其一生致力于祖国的救亡和民族的复兴。无论是“兴学”还是“纾难”,都贯穿着陈嘉庚对于时代和家国的思考,都是他所认为的在全球化潮流中对于家国最重要的事情。
陈嘉庚逝世近20年后,中国大陆进行改革开放,主动投入全球化浪潮中寻求发展。“嘉庚精神”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出,被概括为“忠公、诚毅、勤俭、创新”四个方面的内容,其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实践中愈发显著:“忠公”精神可以激发企业和个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可实现国家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诚毅”精神是构建当代社会的基础;“勤俭与奉献”精神有助于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当中国作为全球化中的新兴力量不断崛起之时,以“嘉庚精神”为代表的民族品质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但其本身也开始异化:一方面,它带来了贸易自由化、资本流动加速以及文化多元化等积极效应,新兴经济体逐渐崛起,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同时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重塑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全球化过程中传统大国地位受到挑战,曾积极推动“全球化”的一些大国表现出极强的“逆全球化”态势,试图构建一种以“本国”利益为核心的单向全球化模式。除此之外,如生态环境、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也对国际治理体系提出挑战。我们处在这个多变的时代,需要不断去适应与改变,也需要“定力”。
开放与包容并存
“嘉庚精神”作为一种民族“定力”,在这样的全球化新时代仍然具有推动个人进步、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的重要价值。
首先,“嘉庚精神”是开放的、包容的。当全球化面临挑战,尤其是“逆全球化”思潮兴起时,民族与国家在全球化中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嘉庚精神”的传扬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形成共同的社会认同和目标,有利于保护和促进国家、民族利益。其次,以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需要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对秩序的遵从,“嘉庚精神”中所蕴涵的“诚毅”、“勤俭”等企业家优良品质能使企业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中保持优势,抢占制高点。第三,“嘉庚精神”中“创新”的内涵不仅激励国家、企业和个人树立创新意识,对科技创新给予更多的关注,而且强调“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激励全社会从根本上提高创新能力。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将呈现更为不同的图景。当人类共同面临着技术的挑战时,“精神”将凸显“人”的作用,使之不会被完全替代或弱化,而是与技术形成互补和协同发展。“嘉庚精神”所倡导的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以及持续创新的进取意识有了新的时代价值:使我们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精神”的力量;在开放包容的同时保持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与自豪。
语言政策是一座桥,还是一道墙?
2024/12/0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王嘉蔧
语言,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是我们日常的沟通工具,也是文化的密码。在多元文化的马来西亚,语言政策本该是连接各族的一座桥,但最近关于商家招牌的争议,却让人开始思考:这座桥是不是被建得有点偏,甚至变成了一道“看不见的墙”?
这一场风波的导火索,源于前首相敦马哈迪的一则社交媒体发文。他走进吉隆坡的一家商场,看到到处都是中文和英文招牌,几乎找不到马来文。他忍不住发问:“这是马来西亚,还是中国?”这一句话迅速在网上炸开了锅,引发了各方热议。受此影响,吉隆坡市政局迅速采取行动,开始检查商家的招牌,要求整改。
先来说说大家关心的重点——法律到底怎么规定的?根据马来西亚的相关法规,商家的招牌并不需要全是马来文,但马来文必须占主要位置,比如字体要更大、更显眼。换句话说,你可以在招牌上加其他语言,但马来文得“C位出道”。
听起来挺合理的,但问题出在实际操作上。商家们的招牌改了又改,既花钱又费力。这让人不禁疑惑:这样的规定,真的是为了团结大家,还是让小本经营者背上了额外的负担?
别看招牌上的文字只是几个字,这几个字不仅是文化的象征,也是拉近与顾客距离的关键。毕竟,顾客走过路过,熟悉的文字才更能捉住他们的眼球。如果政策一味强调马来文的显著性,却忽视了其他语言的作用,就像一个餐厅少了招牌菜,未免有点得不偿失。更重要的是,语言不只是商家的经营工具,它还承载著族群的文化认同感。如果政策过于严苛,可能会让部分族群觉得自身文化被忽略了。这种微妙的心理落差,时间一长,可能会影响族群间的信任和理解。
其实,许多多语言国家都面临过类似的挑战,但他们成功找到了一些“妙招”。例如,瑞士根据地区需求自由使用四种官方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加拿大则通过双语政策让英语和法语平等共存。这些做法的共同点就是灵活、包容,让每种语言都有存在感。马来西亚是否也可以试试这种更人性化的方式?比如在华人、印度人比例较高的区域,允许招牌上其他语言有更多展示空间,同时保持马来文的基本要求。这样的弹性安排,不仅让商家经营更轻松,也能体现政府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政策要想赢得民心,除了讲规则,更重要的是讲人情。与其严格执法,不如试试用奖励的方式来推广马来文。比如,对于优先使用马来文的商家,可以提供税收减免、宣传扶持。
其实,无论是马来文还是其他语言,最终的目的都应该是促进沟通和理解。语言政策不该是道“围墙”,而应是座“桥梁”,让不同文化、不同族群的人走近彼此,学会理解对方的声音和情感。商家招牌语言的争议,或许正是提醒我们重新审视政策初衷的好机会。毕竟,团结的力量,不是靠统一,而是靠理解。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是我们的骄傲,通过尊重和包容,让所有语言在和谐中发光发亮,不是更好吗?
大爱播侨心 文韵越重洋
2024/12/02柬埔寨《柬中时报》
~作者:【实居省华侨学校中国广西外派教师】 许江峰
自支教之旅启程,我踏上了柬埔寨王国的这片热土,仿佛瞬间穿越到了一个充满梦想与希望的全新世界。在这里,孩子们怀揣着对中文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用一颗颗热忱的心,共同编织着属于自己的中文梦想。作为一名中国外派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重任,更是要点燃学生们心中那盏梦想之火,引领他们在中文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在实居省华侨学校的每一天,我都被这里的学生们深深打动。他们的热情如火,坚韧不拔,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干渴之人对于水源的追求,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支教工作的意义所在。我负责的中文写作课程,更是成为了我们共同探索文学奥秘、抒发内心情感的桥梁。学生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带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却都对中文这门古老而美丽的语言抱有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我尽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文字成为他们心灵的窗口。
白天,我带领学生们一起探索中文的奥秘。从基础的字词学习,到复杂的句子结构分析,再到篇章的构思与布局,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学生们时而眉头紧锁,沉浸在思考的海洋中;时而恍然大悟,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让我深感欣慰,也更加坚定了我传播中华文化的决心。
当夜幕降临,城市逐渐安静下来,我们的教室却依然灯火通明。这是为那些白天忙于工作、无法参加白天课程的成年人开设的中文夜校。在这里,我看到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他们虽然年龄不同、职业各异,但对中文的热爱却毫不逊色。每一次授课,都仿佛是一次心灵的交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包容性。
除了教学之外,我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一起参加文化节,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共同领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起庆祝节日,分享彼此的喜悦与祝福,让欢乐与温暖在彼此心间流淌;一起讨论社会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与人文关怀,让思考成为我们共同成长的翅膀。这些经历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华侨学生的生活,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段支教时光,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与连接。
当然,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挑战。由于学生们的中文水平参差不齐,我需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还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努力与学生建立信任与理解的关系。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播中华文化的决心,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因为我知道,每一次的努力与付出,都是在为他们的梦想插上翅膀,为他们的未来铺设道路。
支教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旅程。在这里,我不仅传授了知识,更收获了成长与感动。我学会了如何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潜能,也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与意义。我相信,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将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用爱与智慧去点亮更多学生的梦想之光。
国民团结非取决于招牌的语文
2024/12/02 星洲日报/大都会
~作者:苏俐婵
近期吉隆坡发生的多语招牌风波,让我想起多年前采访吉隆坡市政局高官带队拆除违例招牌的行动。
吉隆坡市政局前市长拿督莫哈末阿敏在升任市长之前,曾担任市政局总监,服务三十余年的他对这座城市了如指掌。他在任期间曾经带队前往外劳聚集地—西冷路(Jalan
Silang)、大家购物中心(Kota
Raya)一带采取执法行动,拆除没有马来文、或外文如孟加拉文比马来文的字体更大的违规招牌。
当时莫哈末阿敏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说的一句话,至今都让我印象深刻,他铿锵有力地说:“招牌上的外文竟然比马来文的字体还大,怎么可以?!”
是的,既然不行,为何某区通街都是非马来文的单一语文招牌,官员却视若无睹,又不采取行动?选择马来文字体较小的多语招牌,业者是抱着侥幸心态,还是完全不知有关广告牌条规?
吉隆坡市政局近日重返西冷路,再度大规模拆除违法招牌,当局是真的刚巧执行任务也好,还是“演戏”也罢,此举动不禁让人觉得是遭到施压而展开,更引起广泛讨论和争议。
根据《1982年广告法令(吉隆坡联邦直辖区)》及《1976年地方政府法令》,招牌必须采用马来文,字体也必须大于其它语文。
有业者认为非清真的猪肉店,客户群对象肯定就是非穆斯林,那招牌为何还要注明马来文呢?相信广告牌业者在制作招牌时,都会适当“提醒”客户相关合法规格;但如果业者坚持己见也没法子,一切都是“后果自负”。
招牌是什么语文、字体多大多小,都不会动摇马来文作为国文的地位。
这次掀起的招牌争议只是政治人物为了政治利益而刻意炒作、煽动种族情绪,我们不应该让这起风波影响国民和谐与团结,并且要杜绝狭隘的思维,否则只会坠入政客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