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4日星期五

30团体发表联合声明‧“教部漠视华文师资”



2014-07-04 星洲日报/国内版   

 


30个联署团体的部份代表促请政府正视华文师资短缺的问题。
前排左起为余开云、苏祖池、吴文宝、卡达雅、张金祥、
陈友信、塔斯林、刘志文及刘志强。(图:星洲日报)
(吉隆坡4日讯)30个团体发表联合声明,对教育部坚持己见,拒绝承认已困扰30多年之久的华文师资短缺问题,深感失望。

他们呼吁政府,虽然教育部本身有权力分发学员到全寄宿中学或技术学校,但教育部也应该对国民型中学以及国民中学进行详细的调查,以更为清楚瞭解这些学校迫切的需要,而不是选择性地忽略民间团体提出的建议。

他们强调,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族群、语言、文化及宗教信仰的国家,任何一个群体的需求都应该依循基本教育人权,提供社会所需人才,以助国家发展。

教部应重审数据

他们说,但今日教育部在处理51名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UPSI)学员的分发问题上,却选择忽略社稷尤其是华社对此的意见,坚持分发学员到全寄宿中学或技术学校。

“而在华社再三提醒国民型中学以及国民中学华文师资缺乏的问题时,教育部却固守於自己久未更新数据与资料,漠视民间团体之所建议。”

对此,他们呼吁教育部认真重审、改善其部门的数据与资料以避免此问题重出现。

勿忘教育蓝图核心

他们也要提醒教育部,勿忘《马来西亚教育蓝图2013-2025》里所提倡的五大马来西亚教育体制的核心,也就是围绕在提昇就学率、素质、平等、確保团结与提高效率。

“而此五项核心的基础,莫过於有效率地確保师资的充足与良好的师资素质与专业。”

但他们说,根据一些华教团体的2014最新调查发现,全国的国民型中学以及国民型中学至少面临著缺乏高达300名华文教师的困境。

而在此次51名师范学员的分发当中,也明显见到接受过专业中学华文教学训练的他们,被派往全宿中学与技术学校后根本无法运用专业的知识。

师资短缺影响国人权利

他们认为。母语师资的短缺严重影响国人享有母语教育的权利,而专业性的流失也將损害教育体制所重视的整体素质与效率。

为此,他们劝诫教育部应即刻实行以下3大步骤:1.停止故步自封:避免只是一味运用旧不更新的资料,而应与各个团体对话,以获取更全面的国民型中学以及国民中学华文师资短缺以及其资格的相关资料;2.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国民型中学以及国民中学的师资短缺问题,把51位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UPSI)学员重新分发至迫切需要华文老师的国民型中学以及国民中学;3.解决根本问题:根据国民型中学以及国民中学所缺的华文师资数量,重新审视整体的师资培训系统,以期能儘快弥补所有空缺。

陈友信:教部须拿出诚意· “速解决调派师资问题”

隆雪华堂会长陈友信指出,他们对教育部將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教育系中文组51名毕业的准教师调派到全寄宿中学和技术学校执教,这种“学非所用”的不当安排,感到非常遗憾,他认为,教育部必须拿出诚意和效率,从速解决调派准教师的问题。

他今日在30个民间团体反对师资调派问题的新闻发佈会上说,教育部最初的回应宣称根据该部门的资料显示,国民型中学並没有欠缺华文教师。

“隨著教总和国民型中学发展工委会公佈具体的数据,展示各相关国民型中学所欠缺的教师数额,教育部所谓没有缺少教师的说辞,马上不攻自破。”

强迫准教师接受安排

他说,另一项令人震惊的处理手法是,教育部针对这一批准老师所提供的所谓解决方案,就是“接受或拒绝”,二选一。

“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根本没有解决问题,只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育部的既定安排,或者放弃担任教职。”

他认为,在管理学的角度来思考,人员的错误安置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做起事来,事倍功半。我们认为教育部的处理手法是蛮横、不讲道理,而且不遵从教育专业。

他抨击教育部这种强迫准老师就范的做法,若是没有妥善地解决,它不仅让教育部蒙羞,並且预期將產生多项负面效应。

“將错就错”態度不可取

他说,教育部最初採取的处理方案,是一项没有选择的选择,误导准教师以为有所选择,行政偏差可以马上纠正。

他表示,教育部根据错误的资讯,“將错就错”的態度,是一种不可取的错误示范。

他指出,教育部强迫性,但不合理的做法,影响这一批准教师原本的选择和意向,產生挫折感。

出席新闻发佈会者包括马来西亚华校校友会联合总会文教组主任余开云、董总副秘书长苏祖池、马来西亚国民型中学发展理事会秘书吴文宝、淡米尔基金会委员卡达亚、全国印裔权益行动组织主席拿督塔斯林、华总教育与人力资源组主任刘志文及留台联总副主席刘志强。

--------------------------------------------------------------------------------

30个民间组织联署】

1. 檳城华人大会堂(檳华堂)

 2. 淡米尔基金会

 3. 东方思想研究中心

 4. 回教復兴前线组织

 5.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隆雪华堂)

 6. 林连玉基金

 7.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

 8. 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

 9.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

 10.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

 11.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

 12. 马来西亚华校校友会联合会总会(校友联总)

 13. 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留华)

 14. 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留台联总)

 15. 马来西亚青年与学生民主运动(学运)

 16. 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改製中学发展委员会

 17. 马来西亚之子

 18. 华总教育及人力资源委员会

 19. 马六甲中华大会堂(甲华堂)

 20. 马来西亚-中国总商会(马中总商会)

 21. 全国印裔权益行动组织

 22. 人民之声

 23. 森美兰中华大会堂(森华堂)

 24. 雪兰莪暨联邦直辖区中山同乡会

 25. 雪隆广西会馆

 26. 雪隆社区协会

 27. 伊斯兰传统圈

 28. 广东会馆联合会

 29. 森州宗乡青

 30. 马来西亚罗氏公会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