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6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844

华教的悲哀 

2018/10/05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紫莉

之前大选闹得沸沸腾腾,如今新政府尘埃落定,对新政府寄予厚望的普罗大众,又重开“振兴华小、承认统考”的话匣子。大家看似非常重视华教日后的兴衰,为保留华人的堡垒操心。然而,事实果真如此?
前些日子,我重回离开了二十多年的母校华小,赫然发现现今华小的学生人数仅剩当年的一半。而这一半当中,华裔学生人数也仅仅逾半;不免为华教的未来捏一把冷汗。较后,和在华小执教的朋友们聊起这个话题,不难发现让华教陷入水深火热的,不是面临政府政策的压迫,而是华裔子弟自身对华教的舍弃。华小华裔生的人数不受限却有限,皆因华裔父母选择贪方便把孩子送入附近的国小、或大费周章地把孩子挤入国际学校,也不愿选择为保留华人的根尽一份绵力。

讽刺的是,当华裔子弟选择摒弃自己的根时,其他有先见之明的友族父母,意识到英语的不败国际地位,被来势汹汹的华语插上一脚。华语在日后世界发展的蓝图,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和英语不遑多让,毫不逊色。掌握华文,正能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多谋出路。因此,费尽心思为孩子的将来铺路,把孩子送入华小,企图学习多源流文化,只因他们看见华文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明亮前景。感慨的是,保留华文的重任,现在竟然落在友族身上。
无可否认,搞好华文教育和政府良好的政策是息息相关的。而为华教尽力,教师和家长是责无旁贷的。欣慰的是,身边不少朋友因为父母当年的决定而错失了学习华文的机会,当了父母的他们,再辛苦也一定要让自己的小孩受华文教育。我能做的,也只是尽力帮助学生考好华文,劝解学生们绝对不能放弃华文。华语不只是一种语言。它包涵着源远流长的华人文化,囊括了华人的文化历史和中心思想。放弃华文,等同舍弃自己的根。


减少考试灵活教学 

2018/10/05 中国报/中言

教育部长马智礼透露,我国的教育改革方向将是减少考试,以让学生和老师和更多时间和发挥空间。
无可否认,我国过去60年的教育制度,都是强调考试成绩,考试成绩代表了学生的一切荣誉和前途。这也使到许多家长为了确保孩子能升上大学,对孩子施加重压,令孩子喘不过气,更有部分学生因承受不住考试压力,做出自残行为或选择轻生来摆脱痛苦。
沦为考试机器
在考试制度下,也衍生出“填鸭式”教学,老师只要求学生考取好成绩,视考试成绩为终极目标。学生为了应付频繁的考试,根本没有时间消化和理解课本内容,只有死背书,沦为考试机器。毕业后,学生不能学以致用,难以在社会上取得卓越表现。
部长也提到在许多先进国家,早已淘汰落伍的考试成绩为终极目标的教育制度,以灵活教学和注重学生平衡发展的教育模式取代。一些国家如芬兰,更没有硬性规定的课程纲要,老师有很大空间发挥,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邻国新加坡,也早看到填鸭式考试制度的过时,也正在改革,逐步减少考试。
强调学以致用
新加坡政府已决策,明年起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将废除所有考试,而中一学生的年中考试也废除,只剩年底考试。目的是要腾出更多时间给师生,好让校方得以更全面地栽培学生。
教育制度应与时并进,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以致用,发挥创意,而不是死板背书考试。教学制度应强调学以致用,才能栽培国家所需人才,在各领域发挥所长,推动国家科技、人文发展和进步。
最重要的是,为学生塑造学习愉快的环境,而不是让学生承受不必要的学习精神压力,把学生逼得崩溃,影响学生身心平衡发展,毁了学生的一生。


《别把学校变商场》 

2018/10/05 中国报/评论

~作者:张芮

小孩上学后我才知道,入侵校园的,除了私会党,还有各式各样的商业行销。不同的是,前者是偷偷进行,后者则光明正大,拿着校方通行证,在礼堂里用麦克风对着广大学子开讲,讲完后会派小礼物,让学生们开开心心带回家。
问小孩,那些叔叔阿姨们在讲什么?小孩太小,无从一一道明,但品牌的名字却入脑了,广告标语也朗朗上口,偶尔还会吵着要买东西。
显而易见,那不是人文讲座,也绝非学术专题演讲,台上的叔叔阿姨们表面上在谈营养谈保健,实际上是在卖商品,有时候是健康饮料,有时候是饼干,有时候是日用品。小朋友带回来的除了有一小包试用品外,通常还有一张折扣券。
又或者没演讲,只是派传单,一年里带回家的传单少说也有十张,起初以为是在校门外拿到的,后来才知道是老师派的,有巡回马戏团的折扣券,也有附近商场在即将来临的学校假期举行的恐龙展等等。
一年一度到学校为学生检查视力的,不是卫生局人员,而是分店遍地开花的连锁眼镜公司,视力出了问题的学生会拿到一叠优惠券,包括99令吉配制学生眼镜优惠券一张,其他的优惠券则跟孩童无关,纯粹是要透过小孩之手,交到大人手里。
商家赞助“户外出游”
早在幼儿园阶段,商业入侵就已经无所不在,最明显的例子是户外出游( Field Trip),不是去公园、博物馆、天文馆等,而是去面包厂和保健饮料厂,也去过连锁批萨店的厨房!
在幼儿园里,商家出钱出力赞助“户外出游”,好让老师把小朋友带进工厂和公司参观,经是公开的秘密。在预算紧缩压力下,许多幼儿园负责人都会欣然接受赞助,漠视户外出游的意义,心甘情愿为商家和品牌背书。
回想小时候,商业行销入侵校园的例子也是有的,但绝对没有今天多,数来数去,好像只有美禄车和维他精车,那是历史最悠久也是最成功的例子;美禄之所以成为国民饮料,教育局功不可抹也!
学校应该是一块净土,是孩子免受企业洗脑的避风港,纵使面对财政紧缩压力,校方也不该轻易为商家和品牌背书。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重新省思自身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守住教育的初心,牢记育人的使命。 

 

教育不是儿戏 

2018-10-02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温思拯 

国家高等教育基金是一项良好的政策,它给贫寒学生一个机会深造,同时也减轻家长的负担。可惜的是拿钱容易还钱难,许多的学生在毕业以后却不把还贷款当一回事。 
920日,敦马谴责没有偿还国家高等教育基金(PTPTN)的贷款人士,他为这些人感到羞耻。他表示目前被拖欠的款额高达360亿令吉,他觉得那些受益者无耻,他们不值得信赖。前青年体育部长凯里马上开腔反驳敦马的言论,说希盟政府作茧自缚。凯里表示敦马不应该对拖欠国家高等教育基金感到羞耻,因为是希盟政府的政策宽待欠款者使到一些人可以暂时不用偿还高教贷款,即使是区区的100令吉。
其实早在2015年凯里就建议公共服务局(JPA)对付不偿还高教贷款基金的公务员。他建议特别是针对一些担任高职位的公务员。在那个时候就有超过33000名公仆没有偿还高等教育贷款,凯里认为没有偿还贷款的借贷者是背叛承诺的,同时他们也剥削了其他学生贷款的权利。所以身为公仆的高教贷款拖欠者,特别是有能力偿还的高层更必须受到处罚。
由此可见,敦马这番言论反映了希盟政府在大选宣言和现在政策上的矛盾和内部的不协调。政府必须言出必行以赢得人民的信任,政策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更不能随便更改。拖欠高教贷款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但为了赢得选票希盟政府信口开河的许下了不只对国家经济不利的承诺,无意间更推广一种“透支”的心态。这种先用以后有钱再还的心态也是目前我国年轻人财经管理面对最大的挑战,因为缺乏自律和信用年轻人债务上升的问题是日益严重的。自从希盟政府实行4000令吉以下的高等教育借贷者可延迟缴交贷款后,高教偿还贷款率大跌但同时出国的年轻人数却提升。
许多年轻人过着奢华的生活但也有许多青年在30岁以前就已经破产。根据报道,年龄介于25岁到44岁的年龄阶层构成了最大破产群体。从2013年至20178月份,这个年龄层的破产者占了60%94408起破产案件。首三个破产的原因是车贷,个人贷款和房贷,许多年轻人因为没有办法偿还贷款而申请破产,但可惜的是许多年轻人不知道破产者所会面对的后果。
教育本应宣导好的价值观好比饮水思源,有责任感和好的财经管理但希盟政府对高教借贷者宽松的政策无形中鼓吹“透支”的财政管理态度。国家高等教育基金是一项良好的政策,它给贫寒学生一个机会深造,同时也减轻家长的负担。借贷者除了需要还每年只需还1%的行政费,高教基金并没有额外其他的利息。因为借贷门槛很低,自1997年正式推出至今无论是公立或私立大专生都想能够借到贷款。因此,即使是家境比较富裕的学生也希望得到贷款当做“零用钱”可以过着更舒服的大学生活。可惜的是拿钱容易还钱难,许多的学生在毕业以后却不把还贷款当一回事。
过去高教基金局都在严格向借贷者追讨欠款,其中原因是因为基金会资金不足以借贷给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因此,这种短视的政策导致政府经济吃紧而影响到其他真正需要贷款的莘莘学子。青年是国家的栋梁,倘若是因为基金不足而导致有优秀的学生没有办法拿到贷款去深造,那必定是国家最大的损失。
教育是国家改革的核心基础,可惜的是我们看到教育部并没有因为改朝换代后有什么突破。除了白鞋换黑鞋,需更长的时间来详细研究是否承认统考和马智礼委任马智礼为大学主席外,我们并没有看到真正的进步或有什么改革的方针。
敦马言论的矛盾和教育部在各种问题上的表现反映了希盟政府在细节上的疏忽和经验的不足。种种的不协调和矛盾会让人民感到失望和失去信心。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得到改善,那么我们很快的就会回到以前的“旧时代”。教育是改善经济,文化和社会架构的基础,所以笔者认为当时敦马要兼任教育部长是别有用心的,因为首相只是政府的代表和首脑但真正可以深远改变和影响国家和人民的还是要透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