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1日星期日

为人师表 敬业修德


——访华侨大学 2016--2018学年师德模范陈旋波
2018/11/10 印度尼西亚《苏北快报》

 “‘德’是对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待工作要认真负责,待学生要无私关爱,待同事要互相帮助。”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教师陈旋波如此界定“师德”,并在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如一地践行着。
陈旋波是华侨大学2016-2018学年师德模范获得者。同事眼中的他,学识渊博、工作忘我,极富文人气质。学生眼中,他课上认真严谨、课下待人和善,被亲切地称为“波哥”。对于获评学校师德模范,他显得十分谦逊:“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或许是从小就受到同为教师的父亲的影响,1991年,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后,陈旋波选择来到离家不远的华侨大学工作,成为中文系的一名教师。“尽管两袖清风,但父亲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以及教书育人时的快乐,是我从小就从父亲身上看到和感受到的。”陈旋波说。
在中文系教授了一段时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课程后,2004年,陈旋波调入华文学院,除仍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外,还担负起给境外生开设中国文化类课程的任务,并持续到现在。
教学中,陈旋波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料探索学术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说:“一切教材都是参考书,一切参考书都是教材。我在大学里能给学生的,最多就是引导”。他也注重通过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经常利用发散式的思维方法,利用自己相对广博的知识,让学生触类旁通,给学生启发、启迪,“而不仅仅是教他们一种知识”。华文学院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李林方听完他讲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后表示,“陈老师上课认真严肃、极富感染力,在学术问题上条分缕析、深入浅出,讲得十分透彻,对我启发很大。”
陈旋波喜欢读书,他也时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要多读书。记者在约定的时间到达约定地点时,他正靠在椅背上认真地读着一本《金农集》。他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读书,不仅中国现当代文学,对美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社会科学方面都有兴趣。“退休前,我想再写两本关于中国现代作家思想以及华裔青少年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书。”
向境外学生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正是陈旋波一直致力的。在境外生的中国文化类课程上,他不仅会让学生了解中国有饺子、中国结等文化习俗,“更把这种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饮食文化背后的精神传播给他们,比如儒家哲学、道家哲学,还有中国人的美学精神和艺术趣味等。”
为此,陈旋波备一堂课常常需要做很多准备。几十年如一日,他也认真对待教学,认真对待课堂,现如今仍旧会为了一节课而备课5-6个小时。上学期教授的斯里兰卡班,由于学生都是留学生,年龄较大,中文基础薄弱,陈旋波在课前就花费很多时间去了解斯里兰卡和中国交流的历史、背景,做中英文的课件,“我要把中国最优秀的文化和留学生的背景、文化等结合起来,让他们能够产生共鸣,而不是感觉就只是知识传授而已。”他说。
去年,对于华语与华文教育日本硕士研究生班的柴同学来说,是艰难的一年。在不幸患癌,并对生命感到绝望、打算放弃学业时,是导师陈旋波不断开导鼓励,支持她与病魔作斗争,并帮助她修改论文。由于身体原因,柴同学有时会在凌晨一两点给陈旋波发来有关毕业论文的信息,他也都是回复解答了她所有的问题后才入睡。最终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柴同学顺利答辩并完成学业。
对于这段经历,柴同学至今仍十分感激,“十分感恩陈老师的细心培育,没有他,我想我完成不了学业。”

她说,“陈老师是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家人的老师,他不仅在学习上帮助学生,还在生活上关心学生,更对学生的人生未来规划进行指导。”而陈旋波则说:“其实在鼓励学生的同时,我也被她的精神所感动。”
作为一名老教师,陈旋波还特别关注学院青年教师的成长与进步。“要写论文了”“要发表文章了”,是他见到青年教师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特别是在担任华文学院院长期间,他时常和新进教师谈话,鼓励他们在抓好教学的同时不要放弃科研。“这些是关乎学院未来发展以及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事,所以我要经常在他们耳边‘吹吹风’。”陈旋波笑着说。
陈旋波的个人魅力也影响着一届届的毕业生,许多他教过的学生在毕业多年后仍与他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文学院1997届校友徐建竹至今还记得恩师陈旋波上《比较文学》的情形,“陈老师在上课时有着浓厚的专业修养和谈笑风生的教风。他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把他们当成天才来培养。”如今已是京东云事业部华南大区商务总监的徐建竹如是说。

(原载于《华侨大学报》2018116日第9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