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7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986


热心教师难敌干扰


2019/09/06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方城


最近,在看蒋军晶的《让学生学会阅读》,感触很深。蒋老师在自序处说,很多年前张晓风的一篇文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引起许多家长的关注,甚至就用这句话来追问老师:“今天,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明天你们会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句话着实令人深思。

是的,身为老师,在今天这个科技时代,老师到底还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我们打算培养出怎样的未来栋梁呢?

家长动辄爱投诉

在我国,教育不止与政治挂钩,有很多时候还会有“朝夕令改”“突发奇想”的惊喜。比如,政治家喜欢用承认统考与否来当资本;教育部喜欢仓促决定新政策,让师生无所适从;就连年终考试,也可以来一个大跳跃,提前一个月进行!这时,各科任老师则拼命赶课程,也不理学生明不明白,只求“教完”,造成学生无所适从。

再说,教育是独立的个体,本就不允许其他人擅自干扰学校行政。但是,现在家长知识水平高,动辄就投诉,不时闹到传媒上,干预学校的行政。就如最近考小六评估考试,学生轮流返校上课,也有家长投诉学校安排不妥,擅自让学生放假。这样的干扰不止让老师们心力交瘁,你们还希望老师们可以还给你们什么样的一个青年?

除此之外,21世纪的教学法,注重的是高科技且生硬的“教”,常忽略了只有人才能做到柔软的“育”。为了追求绩效,老师上课不再有温度,为了达到指标,生硬麻木的让学生重复做强调速度而枯燥的“习”,忘了生动缓慢的“学”!其实,学生唯有通过诗歌、体育等美学,才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才会在待人处事方面逐渐成熟。

如此一来,就算教师想塑造一代会思考,有温度,精神生活丰富,能发现,热爱学习的青年,也不敌来自各方的干扰。所以,教师会还家长一个怎样的青年?我想:不过就是成绩至上、自私功利、不愿奉献的一代罢了!



华人急需改变的思维


2019/09/05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黄子豪


好些年前,笔者因缘际会回到大学出席母校中华文化学会的组织活动。和学弟言谈间,学弟提到近年来政府大学华裔人数越来越少,大学内以华裔生为主的组织也面对青黄不接的状态。几乎在同一个时间点,某政府大学的华裔学生理事会公开呼吁当时的高教部把更多的华裔生排入该大学,以便以华裔为主的学生团体可以继续生存。两件事情相加,让笔者陷入了迷思。

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因此学生在大学里应对社会课题、解决困境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整体的思维。以上两件事情,确实反映了我国华社今日普遍面对的思维瓶颈,那就是在绝对人数不断下降的同时,依然要顽固固守本身的一亩三分地,并且极度保守、排外。尤其如果议题牵涉到华人文化、华教或者宗教时,这时候的华社很快就会把一道分割线划下,自己站在分割线里面,并坚拒任何“非我族类”之人越过雷池。

诚然,这种极度自我保护的思维有其历史因素。马来西亚华人大多都是在清末民初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从中国南来马来西亚。在马来西亚这个异乡,那么华人群体之间自然结成本身的社团互助互惠。这个群体接下来就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教育、商业等社会运作系统,也就是今日所谓的“华社”。

自马来西亚独立至今,关于同化马来西亚各个种族的言论从未停止过。而当权者为了在关键时刻获取本身的政治筹码,总喜欢时不时抛出执行单一源流教育的言论。对于以教育为本的华社而言,这无疑等同“灭族”。至于各种华族文化和表演,总会不时被极端分子或者右翼媒体针对。这三个情景结合起来,就塑造成华社自我保护意识更强,更倾全力建立自己的文化族群壁垒,以防止以上的情景未来成为固定的现实。

我们不能否认,自我保护和本身的权益醒觉的确可以维护华社的利益。但是身处全球化时代,单纯的保护主义已经无法维持本身的文化地位。与其坚守本身的底线,马来西亚华社倒不如主动出击,主动邀请友族同胞了解、讨论华人文化、教育、习俗等课题。这种主动出击,除了可以获得他人的好感,更可以掌握议题的主动权,更容易把控各方的情绪和反应。不久前,董总曾经和马来学术组织共同组织会议探讨承认统考事宜。虽然估计会议并没有产生任何实际的结果,但是这种跨族群的研讨会为将来推动承认统考事宜结交了更多的朋友。这种无形中产生的效应,比形式上来的更佳。



小六考试,所谓何事?


2019/09/0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关嘉辉


教育部部长马智礼于去年底宣布废除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期中和年终考试,希望能借此摒弃捆绑小学教育已久的绳索,让教师开心教,学生快乐学。

低年段的考试虽已废除,但小六检定考试(UPSR)却保留下来,实在叫大家快乐不起来。有者为了避免学生升上高年级后,面对考试感到无所适从,而继续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给低年级授课。有者则将火力集中在六年级准备考UPSR的孩子。于是,一连串的课后补习班、辅导班等排山倒海,接踵而来,成了应考生的噩梦。

科举,源于中国,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时至今日,公共考试则用于筛选、分等、择优、淘汰等,更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可悲的是,公共考试成了小学教育的一部份。于是,六年的小学教育只留下了一个目的——应付UPSR,歪曲了学习原有的目的。

可是,当孩子UPSR考了出彩的成绩,这又能够表示什么?这能意味著孩子的前途从此就一片光明吗?换个角度,如果孩子在UPSR考砸了,这是否意味著孩子的未来从此彻底毁灭,再也无翻身的机会?UPSR究竟给了孩子什么?

这样的公共考试的成绩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干扰,比如考生应考时的心情、考题的难易程度、评分标准的高低、批改教师的要求乃至一些政治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著考试成绩。

小学作为基础教育,应著重于塑造孩子的品格,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及兴趣,以确保孩子能有信心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不可预知的未来。应试教育却模糊了焦点,把人们的眼光从品格、态度、能力的培养转移到分数、成绩的追逐上。长时间的补习、辅导,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术,导致孩子开始厌学,对身边的一切也不再感兴趣。

考试无法考出孩子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无法培养孩子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更别说是提升孩子的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显而易见地,应试教育已无法满足工业4.0对人才的要求。如此食之无味,弃之不可惜的小六考试究竟是所谓何事?



教师的情绪管理


2019/09/05 光华日报/言论

~文:黄建通


早前在新山某学校发生的教师鞭打女学生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许多本地报纸都有相关报道。从照片中可以清楚见到鞭痕,可见教师出手不轻。女学生家长愤怒地带着女儿到警局报案。在网络中出现两极化的评论,有些评论认为教师不该体罚学生,而且也没有掌握好分寸,对学生除了造成生理的伤害,还造成心理阴影。另一些人则认为教师肯定是被彻底激怒了才会出此下策,要求了解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才来评论。结果是因为女学生对老师不礼貌的称呼,让老师感觉被蒙羞了,才会失去理智地做出体罚的行为。其他教师和曾经被那名教师教过的学生挺身而出,指该名教师脾气很好,对学生也很关心,相信他会做出此举肯定是被羞辱了。

从事件中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重点是教师的情绪管理。教师每天必须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工作时间长是一个重要的压力源,教师不得不超负荷完成任务;班级规模增大;管理者对教师工作任务要求过高,导致教师需要耗费更多额外的时间去完成;管理者分配师资力量不合理,导致师生比率膨胀,使得教师精力透支。在当今个性化时代,除正常教学外,教师还需要研究、落实、适应不同个性和个别化教学、创新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不得不面对学生和各级领导的评价、考察、组织、管理班级、处理领导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多种工作,发生角色超载的现象。教师面对如此大的压力却极少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导致教师在情绪管理上出现问题。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情绪情感通常受到教育者的关注。但是,教师的心理健康却常常被忽略。心理压力长期无法释放的教师,更容易发生情绪衰竭、抑郁、偏执、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等。如果处理不当,将诱发心理疾病,影响教学工作。因此对教师的情绪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1. 学会情绪管理的方法,加强教师的心理建设。

学校可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让教师学习如何管理情绪,如何解压等相关方法和技巧,如注意力转移法、自我暗示法、情绪日记等。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教师,在该教师自愿的前提下,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

资源条件有限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如每个年级有年级组长负责,成立学习小组(6-8/组)。每个月轮流让两人合写一篇关于心理健康的小文章行,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分享,共同学习。保证教师有灵活的放松时间。各年级可以组织老师去户外登山,或聚餐,或喝茶聊天,丰富多样的形式旨在帮助教师缓解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再次过程中,教师们可以互相交流,诉说近期发生的事件,既拉近了教师兼的情感,又有利纾解心中的郁结。

2.改善学校管理,让教师的不良情绪合理宣泄的渠道。

教师的心理状况与个体、组织、社会和家庭有着复杂的联系。作为职场的学校,在教师的心理建设中能起到积极作用,也能产生消极作用,甚至成为诱发教师心理疾病的直接因素。学校要尽可能做到人性化,对教师的管理到位,但不苛刻。

面对教师打骂学生时间,学校可以不急于对教师采取处分,或将该事件定为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而应该采取以退为进的原则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去聆听教师心底的声音,换位思考,去考虑教师的感受。学校应该做的是关心、维护教师的立场,给予教师科学的指导和建议,充分了解事情,给出一个多方满意的处理结果。

3.促进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减少压力源

压力源是指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包括工作负荷、学生学业、社会及学校评价、专业发展及学生问题。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面临的各种压力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小学教师感受的各项压力高于中学教师。

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教师应积极向学校汇报各方面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近期所遇到的问题。管理者也应多为教师考虑,多关心和问候教师的身体、生活、工作、家庭、心理状况,让教师与管理者相互了解、有效沟通,缓解教师的压力,消除不必要的矛盾。

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教师应积极给家长反馈,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托付给教师。家长也要配合教师,尽可能向教师提供学生在家的情况,并担当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不能一味把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双方相互了解与信任才能够有效地缓解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矛盾,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