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教育是否还那么弱势?
2019/09/09/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余明豪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发展至今,一直在担心某一天教育部长突然一声令下,华文学校全部关闭。华校一旦关闭,华文文化便难以继续传承,最后泯灭在其他文化当中。但是如果我问,政府全面取消英文课,会不会导致英文文化在马来西亚消失?这有得辩论了。英文作为国际上最多国家使用的语言,已经使得政府无法完全抹杀英语。那随着中国崛起,中文地位提升,华文教育真的那么容易被消灭吗?
根据Internet World Stats在2019年4月30日公布的统计,全世界的网络用户中,中文用户共有8亿6000万左右(详细数据请参阅Internet World Stats网站),仅次于英文用户排在全世界第二位;从2000年至2019年,中文用户的人数增长了25倍,相对英文用户只有6倍的增长率,未来在网络世界里,中文很可能会成为网络世界里最多人使用的语言。
另外,根据WTO公布的2018年世界各国的进出口额统计,中国的出口额达2.487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总出口额的12.8%。从这份数据可以联想,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这10年来,有多少份贸易合同需要准备中文副本,又有多少份合同是直接用中文书写的。
现在,中文不只是使用人口众多的语言而已,它的影响力也随着中国的经济强势逐渐上升。如果马来西亚要全面禁止英文或中文,那就是准备把国家变成以前的朝鲜那样闭关锁国。以前的朝鲜只靠与中国的煤矿交易维持对外贸易,中国一断开朝鲜的煤矿买卖,金正恩就要走出来跟一大堆国家握手。马来西亚不可能走上这条路。但是很多马来西亚华人还沉浸在华教悲情史当中,觉得我们的文化随时会被消灭,居安思危是没错,但如果因此而不思进取,那就矫枉过正了。
经过先辈们的努力,华文文化已经扎根很深,难以拔除了。很多人觉得华文文化随时会被消灭,是因为先辈们一直这样告诫我们。可是随着当年的华教斗士一位一位退下历史舞台,作为接班人的我们高呼着先辈们的努力结果,“炫耀”着先辈的悲惨,这样就能让华教继续发展下去吗?接下来的华教发展,不应该只是把各种可能影响到中华文化的因素排除出去。比如说,我们可以拒绝爪夷文,但拒绝不了越来越多华人在社交软体上习惯用英文与人沟通,越来越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母语是英文。政府宣布的政策我们挡得住,但华人自己放弃华文呢?
所以我们应该要改变观念,与其去争吵学爪夷文的价值,或政府有什么阴谋诡计,不如多做一些事,让华文的地位越来越稳固,越来越不可取代。
学语文也学文化
2019/09/07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黄先炳博士
白居易不是汉族?这不是危言耸听,也非研究者为了成名故意夸大的说法。姚薇元《北朝胡姓考》、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蹇长春《白居易评传》都具体论证,白居易的先祖确实是西域胡人。
论证这点有什么意义?陈寅恪先生认为,在中古时代,种族的区分主要在于文化,而不在于血统。这可说得铿锵有力!莫砺锋教授在“百家讲坛”中也说:“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各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大家庭,汉人也好,龟兹人也好,都是构成这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白居易自幼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哺育,他又用优美绝伦的诗歌创作充实、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他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然后,他又引证元稹是鲜卑人,刘禹锡是匈奴人,以说明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中华民族”。那些只讲血统,只在乎国籍,只讲外显造型的,应该好好反思。
中华民族从来有这样的思维,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即使在国际汉语的教学原则,也必提到“语言文化相结合”。这个观念在国际间是不被接受的,所以孔子学院常要被质疑。海外归来的马来学生便坦然告诉我们:“我们只要学语文,不要学文化。”这是非常明确的立场。大英帝国当初把英语带到全世界,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英语的确是不谈文化的。
倘若作为母语学习呢?可以只学语文,不要文化吗?我们现在接受的很多思维都是西方的,到底是“西体中用”还是“中体西用”已分不清了。
和我们一样热衷推动母语教育的徐冬梅老师,对此是敏感的。我在温州和干国祥老师同课异构《春江花月夜》后,她和我谈“诗教”问题,希望我们合作探讨如何教学生古诗古文学。我知道徐老师是考虑到新一代若完全接受儿童文学,他们的思想基础会是一个问题。
我是坚持母语的学习,文化和语文是合一的。
绝望华社 谁救苍生
2019/09/11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梁语枫
前马华党员梁柏耀透露:一个多元民族成员的党——重民党已获社团注册局批准成立。并扮演第三势力以制衡朝野双方。
但从他制订的行动方略,以及他希望邀请首相见证该党成立大会,充分表明重民党只是另一个马华2.0,他救不了苍生,他所宣称的第三势力很苍白。尤其他期待国阵退休的部长们给重民党生命力的挹注,更显示其新瓶装旧酒的党性。
新瓶装旧酒
果不期然,在推介礼上,没有鲜明的斗争路线,由于是多元性的结构,充其量只是民政党的2.0。
其实我国在过去的政治历史中,从来不缺乏新势力与旧势力的冲撞,只是形式不是筹组新党:当年董教总以许子根博士和郭洙镇为首加入国阵,口号是纠正国阵,结果是被国阵纠正了;而后林晃昇和柯嘉逊博士加入民主行动党,结果也黯然退场。
90年代的陈群川轰轰烈烈出场,提出集中华社零散资源组织大控股,通过市场大拼购来壮大华社经济力量。奈何这运动触动了巫统的奶酪,结果陈群川最后进了明月湾。上述众人,从许子根,柯嘉逊到陈群川都是我国华社出路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对他们的努力与牺牲我们都应感同身受,敬礼有加。
回顾行动党60年斗争,董教总的崇高背景、陈群川的时代震撼,结果皆功败垂成,不是人之不为也而是行动方略的偏离——缺乏开明的巫裔政治力量加持。
正当大家彷徨时,近日两位政治学者先后提出了一个解套:——华人的前途由俱有中华文化底蕴的马来政治家实践,提出此议者
(一)著名的马来教授达祖丁,他期望将来有15万名土著生毕业于华文教育源流(独中),若这一些马来精英分子主导我国政治时,我国才有种族平等政治。
(二)另一位学者黄士豪则主张华小华中和独中门户大开放给各族学生,因为过去的经验说明:推动华文教育发展,若没有巫裔参与的话,任何一里路会变千里路。
两位学者都提出一个大问题:华族与华教生存之道是筑起篱笆,作围城困兽之斗呢?还是敞开胸怀,海纳四方让三大民族掺和在大家共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后,共同联手更上一层楼?
我们期待,当巫裔中产阶级强大到足够的能量时,就有足够的自信去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的国家。到时苍生得救。
多源流教育
2019/09/09/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吴荣顺
很遗憾的,教育部长马智礼日前没在第一时间纠正和拒绝一些政党领袖提出的单一源流学校建议,反而表示会去探讨,完全无视多源流学校自国家独立以来,就已经是国家教育主轴的事实。
随而,民主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为了灭火,提醒国人,我国多源流学校和教育受到额外保护,甚至宣称将其关闭,都是一种煽动性的罪行 。
这样的提醒确实需要。由希盟政府的领袖自己开口,总好过由反对派提出的抗议更加合情合理。
同时,董教总也即时促请政府采取行动,制止任何破坏我国多源流教育制度的言论,以新思维施政治国,摒弃保守和狭隘的单元化教育思维,并且强化多源流教育的教育政策。
当然也有那类提出反对多源流教育的华人,比如国大民族研究所教授拿督张国祥在一项研讨会中敢敢指出,我国人民不团结是因为存在多源流教育。
多元社会是建国基础
这样的看法其实与事实是相对的。多元种族社会是我国的建国基础和特色,而多源流教育更加是一个具体的表现。
要说国民不团结,根本就是夸大其词。所谓的学者,所谓的政治客,只要减少破坏性的极端言论,根本就不会存在国民团结的问题。
多源流教育是大马教育清流,61年来培育出世世代代爱国爱民的忠实国民。庸人自扰的反而是搬弄多源流是非的反对声浪而已。
多源流教育已成国人共识。将孩子送入多源流学校的异族父母更加比比皆是。停办母语教育的荒诞杂音,只是唯恐天下不乱之言,显示不接受母语教育权利已成为全民共同选择的民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