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式思维 反害了校方
2025/04/1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这次古来宽中学生散播合成不雅照事件中,学校本来也应该是受害一方,只是校方对于网络生态的低估,加上长期华校惯用的家长式态度处理问题的逻辑,忽略了学生(受害者)的感受,使得学校被推上火线,承担了整个舆论的大部分火力,成为受伤最重单位。
事件的起点是一名16岁的孩子透过科技工具,将学校的女同学照片移植成色情照片,并在社交媒体的社群中交流公开及贩售。从事件本身来说,早已超出了学校能够处理的范畴。发生的地点既不在学校,社交平台也不是学校权限能够调查干涉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该如何厘清案情并确认犯罪者与受害者?再说,既然犯罪的地点、时间都不在学校,适合用校规进行对相关人员进行惩处吗?
这么说或许不符合今天网络舆论的主流论述,但从法律层面来说,很显然本次事件的本质是刑事案件,已超出学校能够承办的权限,毕竟案件的加害方与受害者都未成年,且在国外的相关案例都预示了这种类似的案件都会牵扯出巨大的性别课题风暴,学校根本没有能力处理与承受相关后续的效应。唯有交由司法单位的调查才能够真正厘清整件事的真相,及确认到底有多少受害者,并进行后续的追责与补救工作。
然而学校忽视事情的严重性,高估自己对事件处理的能力,也低估了受害学生内心的焦虑与感受,仍依循过去处理各种问题的方式,想要透过记过了事,并且希望受害学生轻轻放过。这样一波操作下来,反而让受害者觉得学校欲盖弥彰,不仅没顾虑受害者的感受,还有检讨受害者之嫌,最终导致学校成为舆论中被检讨与挞伐的主角,这是十分遗憾的发展。
如今事情发展成这个局面,凸显了学校忽略网络在公共议题上的角色与影响。从数年前流行一时的匿名爆料,到去年中马某独中募款排行榜争议,以及这次古来宽中的事件,可以看到学校对于网络发展与使用处于被动的地位,屡屡在网络舆论风暴中处于被捱打的局面而狼狈不堪。
在对网络生态的不理解,加上独中面对危机的处理方式有着与时代脱节的情况,是本次事件扩大,延烧到学校的重要因素。其中被大家所诟病的就是校方惯于从家长式的霸权制高点与学生进行互动模式,这是华校与华社长久以来所习惯的问题处理程序,毕竟传统上华校是受华社保护的存在,但凡涉及学校不愿触碰或是所谓的尖锐敏感课题,校方往往都会以学校之名,透过各种方式(本次事件一开始出现的马华党员为例)想要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态度处理。
在过去没有网络的时代,校方可以透过掌握权力与舆论的方式快刀斩乱麻,并迅速压下各种问题,将争议消除。从校方的角度来说,这样无疑是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法,也是过去数十年来惯用的程序,只是这种做法必然会有被牺牲感受的一方,而这些被要求强迫接受,默默承担的往往就是学生。
摆脱学校单向束缚
然而在网络科技发现下,如今的社会发展早已不再是当初学校习惯的那个样子,学生也摆脱过去被学校单向束缚的状态。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会转向网络去寻找答案与支持,而在话题优先的网络生态下,很可能就会形成学校无法处理的公关风暴。
学生是一所学校最大的群体,他们的意见与感受或许在当下会因为各种因素而被压下,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跨过去,这次网络的舆论发展也早已从原本的照片移花接木事件转变成检讨过去学校如何不公的对待学生,并引来不少毕业生的指控,更彰显了学生及校友对学校的不满。显然学校过去的权威式做法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为学校埋下不少未爆弹,像这次全面引爆,造成巨大的冲击。
因此学校是时候该好好反思如何创见一个学校与学生沟通互动的平台,聆听学生对学校各种课题的想法,并照顾他们在面对各种事件后的感受,才能够真正的解决各种问题,让所有人得以安心,如此才能够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生活,达到育人的目标。
为泗水华师校友聚会喝彩
2025/04/11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秀华(无锡)
“相聚恰逢梅柳动,高兴逐春生”
亲爱的老师们、校友们大家好!
突如其来全球性一切,使这五年的校友聚会为零。今天真是吉祥的日子,此时此刻我在万里之外的神州大地上向每位道一声安好!也同时分享你们欢聚一堂的快乐!
疫情给世界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影响,如今对于进入古稀之年乃至耄耋之年的我们增加了诸多不利因素和巨大考验。每个人照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为生活奔忙着,却收获甚少,人生道路总是如此坎坷。与你们相比较,我在这里过着“不劳而获,旱涝保收成”的生活保障制度,也算是个幸运儿吧。在我心里你们是不屈不挠的勇者、是强者,给你们点一个大大的赞!
最近许多科学家都在证实爱因斯坦当年关于量子干扰的课题,此数学定力也存在于人的意志力,当一个人内心越是坚定不移,向外散发的磁场也就越发强劲有力。只要有信心,困难与挫折不在话下。这与几千年传承的不屈不挠的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非常吻合,祈祷每位校友老年生活会健康、平安、顺利。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故交在天末,心知复千里!
朋友们,心隔万里却紧密相连,没能到场送上最美的祝福 —— 聚会愉快!
华文教育与华族文化
2025/04/1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孙和声
维护母语教育与华族文化是自1950年代初以来便是华社的主要奋斗目标。虽说目标是维护母语教育与华族文化;只是从实际的奋斗实践来看,主要还是维护母语教育,至于华族文化只是顺带提及。从主次的重要性来看,这也情有可原。毕竟,母语是民族的灵魂也是传承文化的首要工具,母语不保所谓的华族文化也难以保全。
所谓文化,是个内容广泛的用语,其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如器物、饮食、艺术、建筑、制度、价值观等。简单说,便是笼统的生活方式。就大马而言,一般谈到维护华族文化主要还是较多是指物质文化与表演艺术如舞狮、舞龙、二十四节令鼓及传统节庆等,而较少涉及制度与价值观如忠、孝、仁、爱、信、仪、义、和平、礼义廉耻等。之所以应与时代背景有关。
自20世纪初以来,由于中国积弱不振,落后挨打,使得新兴知识份子力图救亡图存,以免亡国亡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与制度便被视为是导致中国积弱主因之一。据此,便贬低传统价值与制度。
在五四运动期间,打倒孔家店,把孔孟思想视为吃人的礼教便成了时潮,主流新兴知识份子提出民主与科学等口号,认为只有引入西方的主流制度与价值才可以救亡与图存。这种富强思想,根底则是适者生存的天演论(进化论)。
适者生存的天演论是19与20世纪的西方主流思潮。它实为一种弱肉强食,强权就是真理的思想主张。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下,中国主流新兴知识份子喊出打倒孔家店口号也不难理解;毕竟,人是时代环境的产品。
与此同时,共产主义思想也是一种主张打倒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等的斗争哲学。自1920年代以来,这个思潮也在中国快速传播。其后果自然也影响了马新两地的新型知识份子。
在这样时代背景下,华教人士中难免也或多或少有敌视或至少不重视传统制度与价值的思想倾向。其实,不仅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儒家思想被轻视或忽略;传统宗教如佛教、道教与民间信仰也多被视为封建、落后、迷信的产品。
据此,自1960年代起,兴起的新式学校也多不注重传统主流文化中的价值与制度。传统的教育科目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或四书五经自然也不再被列为教学科目,传统价值与制度的传承便因此而断了层。华文华语是保存下来了,可传统文化中的高层价值与制度则被牺牲了。其后果之一便是,连许多华校生也没听过儒家思想这个名词,儒为何物,恐怕到21世纪的今天懂的人依然不多。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则见仁见智。
在20世纪中期,多数华校生皆知道有鲁迅,也或多或少看过一些鲁迅的著作或有关鲁迅的评论文章,可进入20世纪后期连知道鲁迅为何人的华校生也不多了。不仅传统价值与制度被忽略,连反儒家思想的鲁迅也逐渐被华校生所淡忘。
缺乏忧患意识
受到左派影响的华校生虽然不知儒家思想为何物,可至少他们也怀有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重视民族的生存发展。不少华教斗士便是左派人士;只是他们也多是白发苍苍,给人一种后继无人的观感。华教前途如何也确是令人担心。
整体而言,20世纪后期出世的新一代,多把华教的生存视为理所当然。他们较缺乏上一代人的忧患意识。
有道是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识字忧患始。这是传统中国文化的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这种忧患意识从何而来?其主要来自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毕竟,儒家思想是种偏重个人修养以便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至于反儒家的新型知识份子,他们也会因民族面对各种危机而生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进入太平盛世后,若不接触具有“多难兴邦”“多难兴族”思想内容;儒家经典恐怕就难怀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即便不谈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的基本道德观与伦理规范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如“民无信不立”;“人无信不知其可也”;“知耻近乎勇”;“见利思义”;“尊师重道”;“孝亲敬老”等价值观也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是值得提倡的传统价值。
近20多年来,华社有不少有心人士努力推广《弟子规》便突显出,有不少有识之士已意识到传统价值中,有一些价值是普遍适用的。五四运动时代的人反孔孟有其时代背景。到了今天,若旧态依然地盲目反孔反孟,只能说是有失中道的偏执,时至今日华社也该适时适度地引入传统价值中有普遍性的部份。只是在小孩子中提倡《弟子规》是不足的。华教人士在维护母语教育时,也宜适时适度地发扬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而不宜只偏重物质文化、饮食文化、表演文化等。
中六华文科中国文学史
谈起来,中国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国学热”,虽然主要是在知识份子中流行,可只要持之以恒,是可以在一程度上补救中国的信仰危机与道德伦理危机。大马华教亦然。
据此而言,在中六华文科保留中国文学史也是必要的。毕竟从文学史中也可学习到不少富有启发性的知识与培养学习者的忧患意识审美意识等。为中六生多提供一个选择只有百利无一害,何必多此一举地把这选择取消?这究竟是什么心理?动机何在?关心华教的人士更应提升眼光扩大视野,认识到文学史的价值。若报考人数不多更应该想方设法提升其吸引力,而不是消极简单把它废掉。
大马华族已是大马土生土长的土族,他们也清楚本身的国家认同对象,因此也没必要过度诠释或想像学习中国文学史的不可欲作用。我国马来族致力于学习伊斯兰,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对大马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宗教认同与文化认同是可以并存不必把它们混为一谈,是所谓多元中的团结。
多元认同已是当代世界的普遍现象与生活事实。只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才是多元族群、教群、语群国家长治久安之道。
成也多元,败也多元
2025/04/11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江振鸿
以多元社会闻名的我国,可谓是“成也多元,败也多元”。
多元社会虽然是我国最美的一道风景线,但往往也使不少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
早前吉隆坡市中心一座没有相关合法准证及地契的百年兴都庙发生拆迁事件,本是一起简单的法律问题,如果一切依法办事,本应毫无争议。
然而,却因为牵涉宗教问题,使得事情顿时复杂化。
这起风波最后虽然看似圆满落幕,然而并未解决长远问题。根据当局透露,吉隆坡及吉打分别仍有约130间及300间非法庙宇。
非法庙宇如未引爆炸弹
这数百间非法庙宇就如同数百颗未引爆的炸弹,随时考验当局及我国多元社会解决宗教纷争的智慧与包容力。
近日“气球小贩被取缔事件”,虽然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暴力行为令人遗憾,但依法取缔本身无可厚非。否则国家法规将形同虚设,法不成法。
然而,在社交媒体网民的推波助澜下,事件却被演变成一项所谓“执法人员选择性执法,只针对某族群”的种族课题。
某宗教司甚至将早前迁移兴都庙的事件,与此次取缔气球小贩的演变作比较,质疑当局执法的公平性。
其实,所谓“执法只针对某族群”的说法,更多源自各族群固有的刻板印象。
而目前的政治局势中,获得大部分非马来选票的行动党成为执政联盟内最大成员党,更加深了部分族群对当朝政府“偏袒某族群”的印象。
当然,在我国这个多元社会中,执法行动往往是“两边不讨好”的。
前阵子我家附近一间在住宅区内非法营业的华人住家式点心店被当局取缔时,中文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政府保守”、“讨好马来选票”、“执法双重标准”等等评论,显示我们自己也往往五十步笑百步,半斤八两。
然而,尽管有这些小插曲,多年来我国多元社会中各族群基本上仍能和平共处,这正是我国各民族包容精神与当局处理族群和宗教议题智慧的体现,足以成为全球多元社会和谐共处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