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593

感动

2024/10/28 柬埔寨《柬中时报》

~作者:(干拉省培英学校中国广西侨派教师) 陈雪莲

怀着对教育的热爱,我加入了援教的队伍,到柬埔寨的两个多月,我常常被纯朴的学生、热情的人们感动着。 

那天,我正上着第三节课,外面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原本安静听课的学生们稍有些躁动,我知道很多学生没带有雨伞来,也许他们在担心如何回家。刚巧,下课铃声此时响起,我顿了一下,加快了讲练习的速度,因为我跟学生们约定好,下周考试,我想把这道练习讲完,好让他们回去好好复习。

这时,我发现教室前的走廊上站着一个小女孩,不停地往教室里探头,我望了一眼,心想:这应该是班里哪个学生的妹妹,往时也常常有学生的弟弟妹妹来等他们放学。想到这,我讲得更快了,一会,我就结束了这节课。

下课了,学生们三三两两到讲台前来和我聊天,他们都愿意把自己的生活趣事跟我分享,我也很喜欢每天这休闲时刻,从学生的闲聊中了解了柬埔寨的很多风土人情。这时,在人群中,我发现了刚才站在走廊上的那个小女孩,我笑着问:“你是哪个同学的妹妹呀,好可爱呀!”她腼腆地笑了笑,从人群中挤到我面前,递给我一张作业纸,上面画着一个女孩的人头像,虽然是一张简笔画,但画得很漂亮,看得出来画的人一定很用心。“你要送这幅画给我吗?”她点点头,用不流利的中文说:“老师,这是你!”“你画的是我吗?”我惊喜地问,她又用力地点点头:“中国老师,美丽!”说完,又腼腆一笑,双手紧张地捏着衣角,好像生怕我不喜欢。我细细一看,这画跟我还真有点像,尤其是那长长的头发,下垂的两根刘海。“老师,我是二下班的!”女孩仰脸笑着说。我一听,愣了一下,感动得眼眶湿润了:眼前的小女孩,我并不认识,可她却能关注我,还能把我画出来,她的内心一定也是喜欢我的吧,或者说她一定很喜欢中国老师!

我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画夹在我的教案中,望着纯朴的学生们,深知做为一个中国援教老师的重任,我一定尽我所能,不负学生的喜爱,为柬校华文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教师有没有舒适圈?

2024/10/2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

小学生需要学好许多思维技能,举例是其中之一。有的人认为举例很简单,实则不然,大家试一试知道。试举一例,哪份工作、岗位、职业里是没有舒适圈的?首相做为一名公仆,每天面对五花八门的政治斗争和挑战,有没有舒适圈?如果没有,为什么要限制任期?请大家自行延伸到各种社团领导人的定期改选和舒适圈的关系。

升斗小民的工作有哪一样是没有舒适圈的。园丁有吗?小贩有吗?自行创业的小老板有吗?诚然,各行各业都有许多东西要学,但多年的经验累积下来,总会同时滋长一块舒适圈吧?!

所以,要举个没有舒适圈的职业的例子,小学生做不到,恐怕那些轻视小学课程的成人也办不到。

可是,我国某国会议员却在月初说教师没有所谓的舒适圈。这种说词肯定和事实不符,也必然是斗争场内所需要的道具而已。明白这句话吗?在权斗场里,说出去的话不管是否符合真相,只要在角力中凭自己的地位、权势、声势、政治手段能压住对方,说词就会被接受、被执行,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你优先在意自己说的话是不是符合真相,你不适合玩权斗的游戏。上述国会议员应该也不太关心自己说的是否符合事实,话抛了出去,有没有效,倒会反过来掂量他自己有多少斤两。

人们都说教师是铁饭碗,如果不是做了什么不符道德或严重违反工作行为准则的事,一般都不会被解雇。凡是铁饭碗必然更容易引发不长进、怠惰的心态和行为,在一个不怕被裁掉的环境里工作,即便有各类烦恼,能没有安全感和舒适感吗?许多鼓励学生阅读的老师都不爱阅读,许多老师每年写的教案都大同小异,和舒适圈一点关系也没有?

老师会有舒适圈,他们也理应想想如何应对舒适圈的负面效应。说到底,还是要靠个别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个人的上进心和责任感。有的老师的教学法多年一样,不屑留意、在意在讲课时学生的迷惑表情,并进而改进教法。有的老师即便被学生难倒了,下班后也不愿想一想问题出在哪,也不愿自己先自修弄懂才去教学生,反正明年同样用威严镇压就行了。热爱、上进心、责任感在难以被责究的环境里逐年递减,和‘舒适圈的直径’成反比。

据上述国会议员说,是‘学校负责人’告诉他教师没有舒适圈的。该‘学校负责人’,如果是指校长,那么该校长不是有心扭曲事实,就真是对本身的职业不了解,该打!纳闷的是,想一想就知道不可能的事,怎么该国会议员会照单全收?

教师被调职,需要重新适应和掌握的事,从个人家庭到学校事务,的确很多。到得适应和掌握了,又被调职,人会累,且真的难以专注、有计划地把自己的教育抱负、计划好好施展、生根。资历尚浅者,调职能帮助吸取经验,新手校长(也算老师)几年调职一次,有其好处。若是具15年经验的尽责好老师,对原校当然是宝,老师本身、校方和家长都希望能留住,但如果上头说调到同个镇的另一所学校去让别的学生受惠,那么双方的道理轻重真是难一晾一两地称。上头有权力、老师有意愿、家长有不爽,往往落得各自斗法,惊动国会议员,也算个手段,但扭曲‘老师也有舒适圈’这一事实,我想还是越过了那些优先在意说话是否符合事实的人的底线。

 
跨越山海,文化之桥
——献给重师与新中的双重庆典

2024/10/25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校园

~作者:(重师校友暨新中三语学校汉语教师) 胡秀英

踏上印尼这片热土,至今已是第十一年。2024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年份。这一年,我的心灵被两束特别的光芒所照亮,它们如同璀璨星辰,引领我前行。这两束光芒,分别来自我的精神摇篮——中国重庆师范大学,以及我现在工作的家园——印尼泗水新中三语学校。

中国重庆师范大学,这座我深爱的学府,迎来了她辉煌的70周年华诞,主题为“弦歌七秩,桃李芬芳”。在这里,我度过了人生中宝贵的七年求学时光。当年,我偶然听到文学院黄洁教授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讲座后,我深受启发,立志要拜在黄教授门下从事相关研究。从英语教育专业到汉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梦想。黄洁教授,一位学识广博、治学严谨的对外汉语领域专家,不仅成为我的研究生导师,更是我人生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与此同时,印尼泗水新中三语学校也迎来了建校20周年的盛典,而其前身新华中学,更是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主题为“四代同堂,园圃桃李年年艳;九十华诞,新中栋梁节节高”。这所学校,秉承新华中学的办学信念,已经成为印尼华文教育的重要力量。在这里,我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学校基金会主席何文金先生和教育总监彭则翔老师,他们不仅见证了我十一年来的成长与蜕变,更如伯乐般慧眼识珠,给予我无私的支持与指导。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来自家长和学生的深厚情谊,收获了教育工作带来的喜悦与满足。

这两所学校的庆典,仿佛交织成一幅穿越时空的画卷,让我看到了文化之光的璀璨与传承。2008年,黄洁教授踏上印尼的土地,成为印尼泗水智星大学的中方院长,她不仅带去了知识的种子,更架起了一座连接中印尼文化的桥梁。正是通过这座桥梁,新中三语学校超过一半的本土汉语教师都曾是重庆师范大学的学子,他们学成归国后,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授给了印尼的华裔和非华裔学生。而我,也正是通过这座桥梁,从重庆来到印尼,成为新中三语学校的一员,继续我的教育与文化传播之旅。

重庆师范大学,虽然在中国众多高校中并不起眼,但在印尼的华文教育领域,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汉语的光芒,为印尼的华文教育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新中三语学校校庆之日,我有幸见证了老校友们对母校的深情厚谊,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份情感,如同一股暖流,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母校重庆师范大学的热爱与感激。我还重逢了一位十年未见的学生,他如今已是事业有成的老板,特意从遥远的加里曼丹飞回,只为参加这一场意义非凡的聚会。我们相拥的那一刻,泪水与笑容交织,那是对过往师生情谊的最好诠释,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了新中三语学校校庆的合唱与节目策划,用歌声传递着对文化的热爱,用语言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每当看到台下学生们专注的眼神,我都能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这份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承文化,让不同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回望过去,我深感自己既是幸运儿,也是传承者。幸运在于,我能够在重庆师范大学接受良好的教育,为我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承在于,我将所学的知识和教育理念带到了印尼,为印尼汉语教育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怀揣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执着,努力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使者,让文化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让世界因交流而更加美好。

我要衷心感谢我的母校重庆师范大学和我的导师黄洁教授,是她们用智慧与热情,引领我走上了国际汉语教育的道路,让我有机会在世界的舞台上,为传播中国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也要感谢何主席和彭老师,感谢新中三语学校给了我这样一个舞台。这所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学校,它不仅传承了汉语的精髓,更在印尼这片热土上,播撒下了中华文化的种子。

愿重庆师范大学与新中三语学校,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书写辉煌,让文化的桥梁更加坚固,让友谊的花朵遍地开放。

 
踏访百年校史走廊

2024-10-28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王楨文

每当来自中国或臺湾地区的大学代表来访学校,我总会向他们简要介绍学校歷史,有时还会带领他们参观校史走廊,让他们对学校的悠久歷史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这项工作不仅是介绍,更是一次次重温独中特有的办学精神。作為华文教育的核心,独中传承了创校先贤的使命和情怀,各校虽有各自的独特发展歷程,但在马来西亚华教歷史中,独中教育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百年风雨和教育的坚韧,这也正是向大眾推广与传承的意义所在。

校史走廊不仅是装饰,更是学校无声的教育环境。它将学校的百年歷史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每日走过,偶尔驻足,便能在潜移默化中对歷史產生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社会科老师再进一步讲解,為学生描绘出母校从创办至今的发展歷程。

作為校长,我深知学校歷史不容忽视。百年风雨中,先贤创校的丰功伟绩成為了师生心中的精神坐标。每当有访客来访,讲述这些歷史往事不仅吸引了他们的关注,也带领他们领略华教的艰辛与独中教育的崇高意义。

一些学校创立歷史久远

以日新校史為例,学校的创立可以追溯到光绪年间的大山脚义学堂。1908年,义学堂正式改制為学校,定名日新。追溯校史可知,创校伊始,日新是由大山脚福德正神理事会和中华阅报书社共同创立。福德正神会在当地家喻户晓,而阅报书社却鲜為人知。阅报书社的创办人之一朱步云,就是日新的首任董事长(当时称“总理”)。他在中华民国的国史馆中留有记录,因為在孙中山革命期间,他积极参与同盟会,是革命运动的重要推动者。

朱步云不仅参与了革命,还致力於教育事业,先后协助创立了日新、啟新(1922年)、金星小学(1949年)等学校。他的人生轨跡詮释了早期华社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与教育担当。

每当与中国和台湾地区的来访者谈及学校歷史,我总会建议他们有机会来檳城走一走,了解中国现代歷史中的这一段南洋篇章。清末民初的革命风潮在檳城留下了不少重要的歷史足跡,其中包括黄花岗72烈士中的檳城人,孙中山也在此间指挥革命活动。这裡的歷史蕴含着革命风潮与教育传承的双重意义。

马来西亚华教的歷史长达200餘年,其中尤以近百年最為壮烈,许多歷史人物是当年华社的中流砥柱,他们既支持中国的革新运动,又投身华教事业,成為华文教育的开拓者和守护者。这样丰富的歷史,理应让学生知晓,从而培养出维护华教的新生代,使其成為代代相传的教育财富。

维护华教、发展独中,既是独中教育的根本使命,也象徵着独中在多元种族文化国家中的独特担当和教育精神的昇华。

如果有朋友来访,愿意一起走一趟校史走廊,我将欣然陪同,细述其中一段段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