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4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692

沉痛悼念周增禧同学

2025/09/13 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李群熙

1961年年初的某天,你从祖国北方的怡保、我从南方的新山,一起奔向我们梦寐以求的南洋大学校园。在哪里,我们有缘千里来相会,从此,结下了长达61年的深厚的同学情谊。

我们念的经济政治系,是当时学生最多的科系,单单我们那班就有79名学生。

别梦依稀,遥想当年,我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有远大的理想,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我们除了念好书、学好知识外,还参加各种活动:援助发生在新加坡河水山最严重的火灾灾民、到都亚士村调查渔民的处境,美化南大湖,为学生楼筹款,以及针对成立“大马”课题的重大纷争,进行民意调查等,总之,过着紧张活泼的美好的校园生活。

而你,打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天开始,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能言善道、和蔼可亲,语文造诣深厚,很快就当上学生会外交部的负责人,大三时,升任为主任,肩负着代表南大学生对外交流的重任。立场鲜明,不畏权势,始终坚持正义和真理,展现出南大学子的风骨和担当。

上世纪五十年代,陈六使先贤等人创办南大。不幸的是,她生不逢时,命运多舛,甫出娘胎,便遭到英殖民地政府的多方刁难,意图将她掐死在摇篮中,后,行动党执政,更变本加厉地通过各种报告书,妄图将她变质。

为捍卫母校创学的初衷,我们奋起反抗,展开多场斗争。

1963921日,行动党在大选中“玩臭”获胜。隔日,迫不及待的褫夺陈六使的公民权。同学们义愤填膺,发动罢食斗争,你,增禧同学,怒发冲冠,在抗议大会上,慷慨激昂痛斥当局的横蛮行径。

926日凌晨,曾信哲旦旦的宣称,“绝不会把双手插进林有福用过的肮脏手套”的李光耀政权,再次派遣大批军警人员,闯入神圣的大学校园,包围,殴打同学,并强行逮捕学生会主席、秘书和你等5名学生领袖。

被捕后,在严刑迫供及无公开审讯的情况下,被关进樟宜监狱,穿过8道铁栅门到E座。在那里,你遇到已故林福寿医生、赛,扎哈利老报人,还有同班同学云昌锭和欧笑作等人。唯独见不到德高望重的林清祥,因为他被单独关在特别营房。

35个月的铁窗岁月中,你历尽磨难,更被迫“悔过”,正如被关了17年的赛.扎哈利所说“我们被监禁,身心备受煎熬,然后,要我们悔过,悔过后还被迫去歌颂捉我们的那个人”。

而你,铁骨铮铮,始终坚守信念,坚贞不屈,最终于673月,监狱官通知你“回去你的国家,新加坡纳税人没有义务养你”,获释回家。

历经数年的牢狱之灾,你对人生的意义有很更透彻的感受,对“自强不息,力求上进”的南大精神有更深刻的体验。

回老家,很快被选为霹雳州南大校友会主席,后,兼任马来西亚南大校友会联委会主席。广泛联系国内外校友,起着搭桥和联络枢纽的重要作用。

增禧同学,你毕生心系华教的千秋大业,数十年如一日,推动民族教育的发展。近年,对新纪元大学学院的建设念兹在兹,全力投入全球校友,为“南大楼”的筹款活动。总共筹得1300余万令吉的款额。

826日,突然传来你逝世的噩耗,悲痛欲绝。想不到,去年11月,南大楼落成典礼时的相见,竟是最后的道别。

永别了,老同学,谨以藏克家纪念鲁迅的几句诗话与你告别。“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活着是为多数人更好地活着,人民永远记住你。”走好。

 

随笔:柬埔寨暖阳,映照中国师恩之光
 ——庆祝中国第41
个教师节主题班会教学实践分享

2025/09/11 柬埔寨《柬华日报》副刊

~作者:《干拉省加江市公立培英学校广西侨办外派老师》莫如朋

在柬埔寨这片充满神秘与热情的土地上,当温暖的阳光与中国教师节不期而遇,作为一名援教老师,我组织了一场庆祝教师节的主题班会。这

场特别的班会,不仅是对教师节日的纪念,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异国援教时光里的点点滴滴,让我和异国学生收获颇丰。

节日溯源,文化探寻

班会初始,与学生行完传统的中国拜师礼之后,我向学生们讲述了中国教师节的起源。我告诉他们: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确定了每年的 9 10 日为中国教师节,目的就是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孩子们的眼神里满是好奇,他们或许难以理解,在遥远的中国,人们会用这样一个特别的节日来表达对教师的尊重和感恩。我深知,这又是一次向学生展示中国尊师重教传统文化的好机会。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国教师节的氛围,我播放了一段国内教师节庆祝活动的视频。视频里,学生们为老师献上鲜花、贺卡,校园里洋溢着欢乐和温暖。当看到屏幕中老师幸福的笑容时,柬埔寨的孩子们也跟着露出了笑容。我能感觉到,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国度,但对师生之间美好情感的理解是共通的。

师恩记忆,暖心瞬间

随后,我让学生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享他们最喜欢的老师,用上“老师像……”。有的学生说自己最喜欢柬校的老师,有的说最喜欢中国老师。有的说老师像妈妈,有的说老师像星星,有的说老师像魔术师,还有的说老师像明灯……接着是小组代表分享环节,学生们有的讲述了自己与老师之间的温暖故事,有的表达了对老师辛苦付出的感谢之情。林纯玲同学用不太熟练的中文说道:“老师,像太阳,照亮我们学习的路。”那一刻,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在这个相对落后的国度,孩子们用最纯真的语言表达着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感恩手作,心灵之声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参与到庆祝活动中,我组织了为老师制作感恩卡的环节。孩子们纷纷拿起彩纸和笔,用心描绘着对老师的祝福。他们的卡片虽然并不算精美,但每一笔都饱含着深情。当他们把卡片递到我手中时,我仿佛收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内心充满了感动和幸福。有的写着“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有的写着“老师,您辛苦了!”有的写着“感谢老师教我们知识”。这些简单的话语,却如同最动听的旋律,在我的心中奏响。我也向孩子们表达了我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在这段援教时光里给我带来的温暖和快乐。

在班会接近尾声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表演了手势舞《感恩的心》,为本次班会画上圆满的句号。课后延伸, 我布置让学生开展“我为老师做件事”的活动,如帮老师擦黑板、帮老师拿教具、整理作业本等,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师德之光,照亮前行

这场庆祝教师节的主题班会,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外派老师到异国援教的意义。在异国援教的日子里,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友谊的使者。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向孩子们传递着中国文化,同时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品质,如乐观、坚强和感恩。

柬埔寨的暖阳依然灿烂,中国援教老师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场特殊的教师节主题班会成为了我援教生涯中一段珍贵的回忆。它让我明白,教育是无国界的,爱与尊重是可以跨越文化差异的。这场教师节主题班会,让我更加坚定了援教的信念。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文化交流的种子,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我也愿意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用爱和知识,书写属于中柬友谊的教育篇章。

 

不空谈华小课题,要摆事实说道理

2025/09/12  东方日报 /评论

~作者:陈劲晖

时评人杨善勇在910日发表一篇文章《过度被抬举,火箭已不举》,内容提及增建华小和搬迁华小的成绩而论,火箭不如马华,只因马华有提出的10+6方案。

倘若熟悉政治和教育课题,都知道马华当初在2017年提出10+6方案,是希望能在2018年大选时挽回华社对马华的信心,继续执政中央,殊不知这个如意算盘没有奏效,马华在2018年在中央首次下野。

杨善勇要对比马华和行动党,就在评论里说到:“为何不能为华校舒展20+12的一柱擎天?”。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俗语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比喻同一件事物,内行人能透过看透事物的本质、诀窍和内涵,而外行人只能看到表面现象,满足于热闹或娱乐效果。

这句话,正好反映出杨善勇看待华小增建和搬迁课题的表面和肤浅。

我国现在拥有1304所华小,其中约610所是微型华小(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学校),占总数约47%

当中,人数少于30人的微型华小更是不计其数,倘若这些微型华小没有新生来源,未来的发展令人堪忧。

深入研究的话,不难发现在一些小镇或郊区里,邻近相隔不到一公里以内,就有好几所华小,而几乎每一所都属于微型华小。

有些学校的教职员人数,甚至还超过学生人数,以人力资源分配的角度来说,是没有经济效率和存在浪费资源,这也间接影响了其他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

增建更多新华小固然是一桩美事,但面对这些长期的微型华小问题,增加20所新华小不是解决问题根源的方法。

要延续这些华小的历史使命,就是协助这些微型华小,搬迁到有华小需求的新兴地区,延续教育任务,造福更多莘莘学子。

不看数据,叫不醒装睡的人

谈搬迁华小,难道只有马华在2017年提出的6所华小搬迁计划吗?当然不只6所。

即便看这6所,张念群为柔佛东甲新廊小学动土;黄家和为雪兰莪蒲种培民华小和柔佛武吉英达培才华小开课;森美兰利民济礼仁园华小也在雪兰莪新校地如火如荼建成中。

稍微有做功课就知道,其他在行动党任内有处理或拨款的搬迁华小,就远远超过这6所。

这里罗列已经在新校地开课的搬迁华小,就有槟城乔治市益华小学、霹雳太平华联二校华小、霹雳安顺十二碑华小、雪兰莪福隆港小学、雪兰莪峇玲珑敦化小学、雪兰莪班丹中华小学、森美兰晏斗吁鲁干中园华小、吉打巴林园培智小学、沙巴孟加达善牧学校等。

此外,黄家和在今年也对外宣布,获得搬迁批文的华小,包括雪兰莪巴生利民华小、槟城恒毅华小、柔佛昔加末中央华小。

以上,至少都有12所搬迁华小的成功案例和事实。

试问马华马汉顺20203月到202211年担任副教长期间,10+6计划落成了多少?当中又有没有宣布更多的增建和搬迁华小方案呢?

如果没有,杨善勇所谓“火箭不举”或“火箭不如马华”,是否有点站不住脚,甚至是无的放矢呢?

华教课题上,我认同要比谁做得更好,双方良性竞争实则是健康的;但如果要比谁做得更差,没有数据佐证、没有深入探讨、没有走入学校,纸上谈兵未免也太肤浅片面了。

 

我选你挑说华小师资

2025/09/12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陈树楷

经过“我要当老师”工委会的积极宣传招生,今年报考师训的人数达6328人。可喜可贺!

日前教育部终于公布了今年的师训华小组的录取人数。根据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师训招收目标为1678人。

最终只录取了1268,不过只有1120人报到。

虽说是历年之冠,但是还是隐忧重重,毕竟招收人数未达标。无论如何还是要肯定“我要当老师”工委会的努力及教育部副部长办公室的诚意。然而看了数据,笔者心中不自觉的产生几个疑问?

一、招生目标与实际人数之间约三分之一差距该如何填补?华小师资缺乏由来已久,“我要当老师”工委会积极宣传也期望能填满学额。大家要注意,填满学额不代表华小不再缺师资,它只是足以填补来年退休的而已。

试问连正常更迭的师资都无法填补,当下缺乏的师资和各种原因提早退休空缺怎么办?因此,笔者建议副部长办公室能与“我要当老师”工委会再次携手合作分别联系那30.1%符合资格者(没参加心理测试、没出席面试及不报到),从中找出漏网之鱼。再来就是教育部也可重启招生以吸引那些错过之前招生或者犹豫不决的符合资格者。

二、马来文和英文科不具华文资格者有多少?副部长只提及281人符合条件者,因未具华文资格而被淘汰。不过,副部长没说明此次马来文和英文科未具华文资格人数。笔者提出这个疑问是因为根据通令华小一二年以上两个科目教师须谙华语。如果招收的学员都不谙华语,未来这些学生怎么办?因此,笔者斗胆建议副部长在内部争取未来这两科的学员必须具备SPM华文及格。

教育工作的目标是育人。育人讲的是一颗心,是不能用成绩来衡量的。

三、为何有30.1%符合资格者申请后选择放弃机会?当初他们是以什么心态提出申请?凑热闹?后备计划?错过电邮?面试地点?获得更好的升学机会?

不管是哪一个理由,如此大的百分比符合资格者放弃机会都是值得教育部探讨的,那么才可对症下药。

四、41.7%申请者的成绩不符合最低要求(SPM至少5ASTPM至少3.5)。近半申请者的成绩不达标意味着什么?学成绩好的没兴趣育人?还是说教育部的成绩要求太苛刻?

笔者在想育人与学术成绩是不是成正比的?少几个教书育人的心和能力就比较差吗?笔者不认同,因此建议教育部检讨有关条件理由如下:

1,许孩子一个机会。教总主席谢立意说体育、音乐、美术、学前及特殊教育科都缺人。如果大家细看这些科目,它的要求基本上是以兴趣、天份、爱心有关。与学术成绩没直接关系。许多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具备这些条件,成绩好往往是会考试而已。因为5A而埋没人才根本是违背教育原理,不是吗?

2,成绩要求苛刻。去年苏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学中文教育系的招生分数是3.17;马大中文系的是3.3;博大中文组的也与前二者不相伯仲。苏大的毕业后到中学教华文;马大和博大的毕业后修一年教育课程也是去中学教华文。教育部却设下要求去小学教华文必须拥有3.5的成绩。试问这是哪门子的标准?

教育工作的目标是育人。育人讲的是一颗心,是不能用成绩来衡量的。好比道德考获特优的学生不意味着他们比道德不及格的学生来得品格高尚。爱心、关心、同理心才是一位教师因具备的基本条件。

还有教育部衮衮诸公也许记得诸位在挑学生,学生在选择。要到师资缺乏这个恶性循环是不能完全是你觉得的态度。最后期待教育部能如副部长所言弹性处理师资问题,让无论成绩普通或特优生都能为国家教育发展贡献他们的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