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644

浅谈印尼华文复苏 

2025 /04/10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温发俊

阅读了峇厘李平定和南海漳曾庆友的文章,有所感触;李君只听老外的一面之词,片面的认为“华文复苏了吗?没有!君不见,懂得中文的人越来越少,讲华语的人更是微乎其微,呜呼!华文复苏似乎还是一片渺茫?”真是如此吗?

曾君说:“毕竟华文教育已断层30多年,要一时恢复也要经历一段时间,我认为中文已开始复苏,在本国已很多人开始学华文讲华语,连很多本地民族都会讲华语,将来中华文化、汉语一定会普及天下,我们要有信心,把中华文化尽快的传承下来,达到华语传遍天下,成为世界语言,这是作为华族的一个心愿!可能也是全世界华人所期望的”。他非常坚信华文一定普及世界!这两位文友有不同的观点,看看如何解读。

回顾印尼华文教育饱经沧桑,长达32年之久的禁锢,导致下一代的华人成了华文盲;1998年华文解禁后,印尼掀起了学习华文的热潮。这股华文热至今还在继续燃烧。

从印尼华文教育来看,我们的教育界前辈,他们抓紧机遇,高瞻远瞩大胆的创办了《千岛日报》、“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东区文友协会”如同领航者,高举三面旗帜,开启传承中华文化,扬帆起航。

“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担负起重任,当年,符福金老师(已故)到各地走访考察交流,与此同时,多次到中国取经学习,联系中国方面派教师前来进行培训等繁重工作,积极推动华文教育的复苏,促进华语补习班,“从娃娃抓起学习华语”的方针创办三语学校,重视三语学校在推动人文交流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华教、华团、华报是华社三大支柱,百年来,华文教育在印尼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今,华文成为多元化教育体系三语学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华文教育适应印尼社会文化环境的一种选择。

20年来,经过大家共同努力,三语学校发展壮大,目前华语已经成为世界语言,而印尼教育部规定汉语成为必修之课程,可喜可贺!

三语学校已经成为印尼传播华语与中华文化的新阵地。三语学校的创立与发展,是对当今印尼华人社会发展华文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华文化的领域,投资创办三语学校如同春日里的竹笋,节节攀升,原华校校友,华社贤达创办三语学校,如雨后春笋如火如荼般的涌现,为发扬中华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

展望未来,华夏文化,将如灿烂的星辰般,在“努山打拉”天空发出光芒,为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我们期待印尼华文教育,必将焕发勃勃生机,将书写三语学校新时代历史的新篇章。

 
别再玩弄统考课题

2025/04/08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陈福星

由希望联盟主导,或更确切地说,是由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挂帅的团结政府,其任期已走到半路,来届大选可说是指日可待。

20221119日举行的第15届全国大选,首次出现没有任何政党联盟议席过半的局面,所谓的“团结政府”因此而生。

希盟曾在2018年大选中获胜并单独执政,22个月后却因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突然辞职,搞得整个政坛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

到了第15届大选,许多国人,尤其是华裔选民,依旧相当“人道”,继续将选票投向希盟。

回过头想一想,当时华裔选民脑海中究竟作何打算?

是这样想的吗:希盟只执政了22个月,所以竞选承诺才未能兑现,我们应该再给她一个机会?

没错,22个月的任期,或许确实难以成就什么大事。但团结政府上台至今已超过28个月,希盟的竞选宣言为何仍是原地踏步?

在此,在下不打算一一赘述,仅想谈谈独中统考一事。

当年,民主行动党领袖们一个个信誓旦旦,拍胸口表示只要希盟执政,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之事即可一蹴而就。

结果如何?承认统考这件事,和希盟其他竞选宣言一样,空雷不雨。接下来,说得更明白一点,来届大选,行动党还会、还要、还敢再提这回事吗?

早前,董总领导层约见马华领导人,承认统考当然是会谈的主要议程之一。但在下才疏学浅,实在想不明白,董总为何要见马华?

现如今,马华如猪八戒照镜,连自己到底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都分不清;这个时候找马华谈华教,最多也只是图个“爽”字而已。

其实,国阵与马华在承认统考上曾确实有些许功劳;至少,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在任时,政府于2011年局部承认了统考文凭。

当时的条件是:只要独中生在高中统考中考获三科优等,并在马来西亚教育文凭中考获国文优等、英文及格,即可申请进入师范学院,进而成为政府学校教师。这一点,是马华无可争议的贡献。

找马华有点莫名其妙

时至今日,董总愿意为统考资格继续奋斗,当然无可厚非。毕竟这也是董总作为华文教育机构的天职之一。然而,这个时候找上马华,实在有点莫名其妙。

如果真要寻求政党助力,董总不是更应该去找在国会议席上呼风唤雨的行动党吗?为何偏偏找上只剩下两个国席的马华?

董总此举,是仍看得起马华?还是有意将“承认统考”的政治风险,在行动党与马华之间“平分”?

其实啊,最务实的做法,就是董总直接求见首相或教育部长。因为承认统考的最终决定权,完全掌握在这两个职位手中。

至于行动党,如果连安排董总约见首相或教育部长都办不到,又怎能寄望他们在承认统考上有所作为?

来届大选,承认统考一事是否会再被摆上神台,目前尚属未知。但无论如何——尤其是行动党,请别再把华社当傻瓜了。

 

阅读的四季

2025/04/09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宋怡慧

现代人总是在追赶,追赶着社群平台上每一个赞数,追赶着全球流行的时尚潮流,追赶着社会对我们的无尽期待。

阅读让我们更清晰的理解这个复杂世界,引导我们更深入认识自己与他人,在纷扰中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与真实的力量。

当我们在追寻生命的意义时,总会遇见一本书,它不只带给你愉悦的阅读乐趣,更像是在与内在世界对话。

葛兰特施奈德(Grant Snider)正是这样一位让人忍不住想和他好好说话的创作者。他的书,每一页都是惊喜,像一扇窗户,也像一面镜子——

让我们看见世界的细节,也照见内心那片澄澈的湖面。

Instagram 上有12万名读者,被那一幅幅图文中传递的静谧与文字哲思吸引。

他白天是牙医,晚上是插画诗人,在纸上安静地描绘着云朵的形状、晨光的声音,还有夜晚的颜色。

他的创作就像一本自然日记,也是一本心灵手帐,陪我们走过诗意的春夏秋冬。

翻开页扉,就能拥有新的感受,新的可能,有时候的舒畅就像是我们童年时与自然说话的感觉。

而“空地”像极无忧无虑的童年,弥漫着童年的记忆。鸟鸣取代手机声,在空地你静静地听着——在提醒你,“自然与你同在”的声音。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清晨的氤氲、窗外的明月,在他的作品中,给我们这些“还想保有孩子心”的大人,一种静下来思考的理由。

阅读更是一种沉淀岁月的美好陪伴。阅读是一种慢的艺术。施奈德就是慢生活艺术的实践者。

他不急着和你说什么高明的见解,而是让你在翻着页扉的同时,慢慢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书,来练习“好好过日子”,那么就从施奈德《诗的四季》就十分适合你喔!

哪怕只是短短两分钟,一个图框的沉静,也是一场与自己的深度对话的疗愈时间。

如果,我们可以享受阅读的时光,阅读的价值不仅没有随时光流逝而失去它的光芒,反而更彰显其无可取代的重要性。

我曾思考,该如何让更多人重新爱上阅读?我想,就是虔诚地与每一本书建立春夏秋冬的缘分。

同时,阅读的时光也为我们提供一个安顿身心的思索空间,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能暂歇片刻,重新审视自我。如果,我也期待拥有阅读的四季,那么先从一本喜欢的书开始吧!

 

荒唐的国歌栽赃事件

2025/04/08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洪东水

有位马来网红Ratu Naga揭露社青团团长吴家良出席华小仪式时,学生以华语唱出国歌,于是引起了许多马来人的关注。

据说这位网红倾向反对党,于是想打击民主行动党的领袖,并谴责华小以华语高唱国歌。她说得凿凿可据,引起了网民广泛的讨论。但这个荒唐的栽赃事件,却让这位网红在马来网民的指正下,草草删了帖文,然后逃之夭夭。

原来马来网民并不是盲目的跟随者,他们理智地告诉网红,华小学生唱的是霹雳州州歌,旋律与国歌几乎一模一样。当网红发觉自己搞错了,也没有一句道歉,想就此让这件荒唐的国歌栽赃事件变得不了了之。

这样的荒唐栽赃可不是一件小事,它会引起种族紧张情绪,导致马来人认为华小在挑战国语地位。以前黄明志乱搞“Negarakuku”,结果惹得满身蚁,还面对法律的制裁。

华小绝对不会步黄明志的后尘,胆敢挑战国语的地位。华小一向来尊重国语的地位,绝对没有必要去篡改国歌的歌词,或把国歌乱搞一通。

这件荒唐的国歌栽赃事件,证明有些人对华小具有不良意图,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这些具有政治背景的网红,就会趁机大作文章。

现在的网民相当理智,尤其霹雳州州民对州歌有相当的印象,而不会陷入人云亦云的境地。这证明网红想指鹿为马,但却无法因此得逞。

事实胜于雄辩

教育部也澄清,该华小并没有以华语唱国歌,而是他们在唱州歌。这更证明网红是在做栽赃的荒唐事,想借此污蔑华小的名誉,并激起马来人对华小产生不良印象。所以华小还必须战战兢兢,时刻都必须安分守己,以免成为这些反对党网红攻击的对象。

由于政治斗争炽烈,往往有人会鸡蛋里挑骨头,把原本小事化大,以便趁机绊倒敌对党。但这回确实是事实胜于雄辩,也提醒有人趁机播乱,或者是想借此提高本身的网红流量。

若不是明智的网民与教育部的提醒与澄清,政治人物就会乘虚而入,然后把华小不尊重国语变成了课题。

马来西亚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MCMC)至少须向这位网红做出警告,以避免这样荒唐的栽赃事件继续发生。

马来西亚人应该重视种族和谐关系,避免利用华小作为攻击敌对党,以捞取政治资本。

从这件栽赃事件,也可以看出有些马来人对污蔑别人并不感兴趣,也不会毫无根据地去诬赖别人。

马来人知书达理,具有开明的思维,是马来西亚朝向进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