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欣交集校友情
2025/11/06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叶帝纬
校友情谊,是一条跨越岁月的长河。2025年,瓜拉庇朥中华校友会迎来创会68周年庆典,这不仅是一场回忆青春的盛会,更是一场感恩与传承的盛典。当天,现场座无虚席,校友们从四面八方归来,共聚一堂,重温当年的校园情谊,分享彼此的近况与心声。
庆典中,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校友们以实际行动回馈母校的真挚情怀。校友会在这次庆典中,成功筹获60万7000令吉基金,分别用于奖助学金及修建会所礼堂。这笔庞大的款项,将成为母校及学弟妹们向上奋发的坚实后盾,意义深远。
其中,校友会名誉会长陈民光学长的义举更令人肃然起敬。陈学长今年已届88岁高龄,却依然心系母校教育发展。在庆典之前,便向校友会主席捎来好消息,就是宣布将自己另一笔50万令吉的储蓄捐赠予校友会,作为大学助学基金,希望帮助更多莘莘学子继续深造、实现理想。
这已不是陈学长第一次慷慨解囊,早在9年前及2年前,他就曾捐出11万及50万令吉设立助学金。如今,加上此次的捐献,总额高达111万令吉,正式成立“陈民光学长百万大学助学基金”。
除了陈民光学长,众多校友也纷纷响应号召,以不同方式支持母校的发展。一位享誉国内外教育界的慈善家校友王国
丰,在得知校友会为修建会所礼堂筹款时,毫不犹豫地慷慨捐出10万令吉,以助工程顺利进行。他以行动诠释“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精神,也体现出中华校友一贯的担当与情怀。
同时,名誉顾问罗伟权校友,也在当晚宣布将从2026年开始,每年捐献7000令吉,设立由其夫妇命名的“自强不息奖励金”基金,以鼓励学弟妹们秉持奋斗不懈的精神,勇敢追求梦想。这一份持续性的支持,不仅为在校生提供学习动力,更传递“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中华精神。
晚宴现场气氛热烈,笑声与掌声此起彼落。舞台上,有真挚的致词,有动人的歌声;席间,有熟悉的面孔,也有阔别已久的身影。
从80多岁的老校友到40岁的中年校友,大家纷纷返回母校,共叙旧情。时间或许改变容颜,却带不走青春的记忆与情谊。
68年来,瓜拉庇朥中华校友会秉持着“关心母校、造福校友”的宗旨,历届会长与执委们默默耕耘,为母校的发展与校友的凝聚贡献心力。如今,这个组织不仅是一座情感的港湾,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而整个庆典之中,最难能可贵的莫过于晚宴开场的奏国歌及唱校歌环节。当国歌奏起,全场肃立,庄严而感动;紧接着,熟悉的《校歌》旋律响起,来自不同年代的校友齐声高唱,那一刻的场景,就如万人大合唱,震撼人心。
“悲欣交集”四个字,正好诠释此刻的心情。有欣喜,因为校友情谊仍在延续,母校的发展蒸蒸日上;也有悲伤,因为岁月流逝,有些熟悉的身影已成追忆,让人更懂得珍惜当下,也更体会到校友情谊的可贵。
因为爱,所以更应好好管教
2025/11/06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随歌
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但这句经典古训,今天恐怕要改写成:“养不教,爱所致。教不严,世所逼”了。
在爱的教育盛行的今天,一些父母本着爱而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最高的自由度、最大的宽容和信任,反而管和教却少了。
他们对孩子是宠着养,溺着爱。孩子一闹就退让,要什么给什么,舍不得让他哭,让他受委屈。遇到任何事情都挡在前面为他开路,帮他解决。
听见别人批评或指出孩子的不是,会马上枪头对外进行还击,认定那是别人的恶意中伤。孩子与人发生纠纷,会马上挺身而出要求道歉,认定那是别人的恶意挑衅。
在他们的眼中,孩子是天使。乖巧完美,不会犯错,有错的都是别人。即使走路跌倒了,也是地不平、天阴暗的错。
这样宠溺着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赞美和呵护。他们的世界里不曾有需要自己克服解决的难题,不曾有需要自己思考辨析的对错,不曾有面对失败后的懊恼与反省,也不曾背负犯错后需要承担的责任。
这样的孩子,哪知道对错?哪明白责任为何物?哪能承受挫折与失败?曾几何时,管教变成了与爱背道而驰的教育方式?
其实,管教不等于不爱,也不等于会伤害。一个人自身的纪律绝对不是与生俱来的,那是从小被管教出来的。
当然,管教的尺度是严厉,严格,适度,宽松,还是放任,得靠个人去拿捏。过严或过宽,都会适得其反。这是为人父母者须终身学习的一门必修课。但是所谓的管教,还得先管得着,才有机会教。
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一开始没管,所以当想要教的时候,孩子已经不受教了。
所以,管教务必从小开始,而且还须拿捏得当,那才能培养出一个有教养、有担当、有承受力,以及自律的孩子。
这的确不容易,但我们都必须学习。因为,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稳步前行,自信快乐地走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
教学评量的真正意义
2025/11/04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黄燕娣博士
长期以来,考试被视为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评量方式。许多教师认为不考学生就不学,因而以考试来引导教与学,造成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分数与排名之上。
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或取悦师长而努力,却忽略了学习本身的意义与价值。这种结果导向的文化,使学习变得功利,也削弱了学生探索、思考与创造的能力。
考试与测验确实是教学评估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能让教师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但评量的真正意义不应只是“选拔”或“评分”,而应成为促进学习的工具。
高分低能缺创造力
传统试题常以记忆性知识为主,题目脱离生活情境,缺乏真实任务的联系。例如,在数理领域,教师所出的题目往往只检验计算能力,却未能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加上部分教师对新科技知识掌握不足,仍以旧教材或历届考题为参考,学生学习的内容与社会发展渐行渐远,最终出现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的现象。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素养导向教学成为趋势。素养不仅指知识与技能,更包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合作的态度,以及面对变化的思考与反思能力。
因此,教学评量也必须转变,采用多元化方式来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通过学习历程档案、专题探究、合作学习报告、口头表达或数位创作等方式,评量学生的真实表现与综合能力。
一份好的评量工具,不论是纸笔测验或表现评量,都应具备几个原则。
第一,题目必须准确反映教学目标,语意清楚,避免造成误解;第二,内容要贴近生活,兼顾思考与应用层面;第三,版面与设计要清晰美观,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舒适;最后,评量后的回馈必须及时,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待改进处。
近年来,人工智慧与学习分析的发展,也为评量带来新契机。
教师可通过数位学习平台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其学习历程、参与度与困难点,从而提供更精准的个别化指导。
通往深度学习起点
这种以数据为基础的诊断式评量,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而非仅依赖一次性的考试结果。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发展人的潜能,若评量能真正作为学习的评量,那么评量就不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通往深度学习的起点。
当教师能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量,并善用结果作为教学的反馈机制,学生便能在学习中不断修正策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学评量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分出高下,而是促进学习与成长。
评量应成为教师了解学生、改进教学的桥梁,也应成为学生自我反思与提升的契机。
当孩子被网络困住,政府该如何出手?
2025/11/04 《光华网》
~文:王丽丽
最近,一连串震惊社会的校园暴力事件再次掀起舆论浪潮。许多令人不安的视频和新闻都不禁让人深切反思: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于此同时,媒体也频频报道,越来越多青少年长大后因沉迷网络与游戏而无法自理、拒学、拒社交。这不只是个别家庭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警讯:情况,已经十分严重。
虽然早在20多年前,日本已经有“啃老族”、“阿宅“等等与年轻族群相关的社会现象出现,但那时候我们没有想到,20年后的年轻人,已经发展到习惯用手机和网络游戏包装情绪、掩饰孤独、逃避压力。这样的行为几乎成为当代青年的共通语言,而情况不停地在加剧。智能手机不仅是娱乐工具,逐渐取代了情感连结的真实场景。
走进小贩中心、咖啡馆或餐厅,你都能看到这样的画面:父母忙着用餐或聊天,孩子则低着头,全神贯注盯着屏幕。有人说,手机已成为“新一代保姆”。但这个保姆并不懂得教导,反而让孩子陷入一种无形的专注囚笼。不同于我们小时候边吃饭边看电视的年代,如今屏幕贴近眼睛,游戏与短视频让孩子完全沉浸其中,对眼前的食物与人际互动失去感觉。
近期国内也开始出现激烈讨论:是否应禁止孩童使用手机?有人批评这是“倒退”,有人则认为“刻不容缓”。这样的争议在其他国家早已上演。澳洲政府前些日子宣布,禁止16岁以下孩童使用社交媒体,同时投入巨资推动儿少数字安全教育与家长辅导资源。
回顾智能手机的发展,不过20年光景,却已深深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有人形容:“如果想要毁灭一个孩子,用手机喂养是最快的方式。”这句话听来极端,却耐人寻味。从学业退步、注意力下降,到社交退缩、情绪不稳,这些现象在学校与家庭间不断重演。
在国际上,几个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
韩国曾是全球最早采取严格法规限制青少年上网的国家。早在2011年,他们就实施了著名的“Cinderella
Law”(灰姑娘法),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在午夜至清晨玩线上游戏。虽然该法在2021年被废除,但韩国政府并未松懈,反而转向更全面的“数字健康”策略,包括设立专门的网瘾治疗中心、学校教育课程、家长辅导资源,协助孩子建立自控力与情绪管理能力。这种“由管制走向引导”的模式,让家长与学校都有实际可用的工具。
新加坡则采取另一种“软性治理”的方式。他们成立媒体素养委员会,并推出“Digital for Life”全国计划,整合政府、学校与社区,教育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安全上网,同时开发亲子共学资源、举办全国活动,强化家庭数字沟通。这不只是限制,而是一套鼓励全民参与的教育蓝图,让数字世界变得更安全、更有人性。
这些例子说明了:政府的角色,绝不只是发文“呼吁”或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关切,而是要真正动起来。在马来西亚,我们的讨论往往停留在口头层面。不管联邦或各州政府是否真正投入人力与预算,建立青少年辅导管道、培训学校辅导员、设立心理辅导热线?这些实际措施,才是减少悲剧的关键。
许多父母其实也知道“用手机哄孩子”不是好方法,但不知道能怎么办。孩子看到父母滑手机,看到同学玩游戏,便质问:“为什么他们可以、我不行?”在这样的矛盾中,家长需要的不只是责备,而是指引——有人告诉他们该如何建立界线、如何陪伴、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需求。这时候,政府的责任就不只是监管,而是要提供教育与支援系统。
人民代议士被称为人民的父母官,若我们自认是父母,就必须主动提出方案。除了立法限制,更应该规划一套跨部门的行动蓝图:教育部负责课程引导,卫生部提供心理支援,通讯部建立数字安全政策,地方政府则举办社区活动与培训。更重要的是,政府应该设立清晰的求助管道,让家长知道当孩子陷入网瘾或情绪问题时,可以去哪里寻求协助。
当然,科技本身并非罪魁祸首。全球电竞的崛起、数字创作的繁荣,都是年轻世代的新机会。然而,当我们大谈“电竞产业”、“数字经济”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那些被网络困住、逐渐失去现实功能的孩子。如何让科技为人所用,而不是反过来被科技吞噬,是我们这一代家长、教育者与政府共同面对的课题。
科技的变化远比政策快得多。现有的法规与观念已经无法应对新世代的挑战。如果我们再迟疑,可能会有更多悲剧发生。这不应该只是一场短暂的舆论风暴,而是一个长期、全面的社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