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星期四

新纪元 × 永平中学:情绪管理与升学资讯分享

2024/11/20 《新纪元大学学院》








昨日(1119日),新纪元大学学院辅导中心主任黄章健赴永平中学,为高中生和初中生分别举办了一场关于情绪管理的讲座,帮助学生学会以多种方式有效调节情绪,提升心理韧性和自我调适能力。讲座内容生动有趣,结合互动活动,让学生们更深入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此外,市场与行销部教育专员冯维宣也为高中生带来了升学资讯分享,讲解了升学规划、课程选择的相关内容,帮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升学准备。

讲座过程中穿插了问答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答对的学生获赠校园原创歌曲集《起飞》专辑。希望同学们通过讲座有所收获,无论是情绪管理还是未来规划,都有明确的方法和方向。

(新纪元大学学院)

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召开全国工作会议

2024/11/19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华教

合影

筹委会主席刘一江

郑洁珊主席

郑主席敲锣开幕

苏北华联理事会主席苏用发

大使馆领事 刘琳

八华学院院长 何严杰

新中三语学校总监 彭则翔

西加共同希望学院董事长陈慧珍

现场一幕

郑老师向贵宾赠送纪念品

(本报记者光军报道)2024 11 17 日,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假座西加坤甸共同希望语言学院会议厅隆重举行全国2024年工作会议。

首先,印尼华教联合总会工作会议筹委会主席刘一江宣布会议正式开始。接着,印尼华教联合总会郑洁珊主席做工作报告。郑主席对到场的领导和老师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感谢,希望通过集思广益,共同制定出能够推动印尼华文教育更好发展的策略。

郑主席回顾了自2005年总会成立以来的近20年历程,指出总会的成立旨在共同推动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面对不断出现的机遇与挑战,大家携手共进,克服重重困难。郑主席也汇报了与中国合作的项目以及与各省华教机构共同发展的成果。她指出,经过几代华教人的努力,华文教育欣欣向荣,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她也提到,不同环境下的华文教育发展对策不同,如在保留祖语方言的小城市中,华人家庭对身份有认同,对学习华文没有抵触情绪,方言是祖辈留下的宝贵资源,我们有使命传承。最后,郑主席祝愿此次会议圆满成功,并对印尼华文教育的未来充满期待。

印尼三语学校协会主席陈友明在致辞中强调,印尼华文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印尼多元文化的发展。随着学校数量的增加和学习者的增多,华文教育在培养语言能力和汉语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更重要的是,它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华文教育不仅传承文化,还促进了中华文化和印尼本地文化的融合,增强了民族团结。

苏北华联理事会主席苏用发主席首先对共同希望语言学院的精神面貌和建设成果表示高度赞扬,并为学院的发展感到欣慰和鼓舞。他表达了对在场同仁们为印尼华文教育所做贡献的感谢,并表示愿意对共同希望语言学院进行捐助,助力学院更好发展。苏主席分享了他对印尼华文教育的心得和期待,回顾了印尼华人社区五六十年来的奋斗历程,强调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中,面对多变的挑战,如何将印尼打造成一个三语社会,促进三语教育事业发展,为印尼经济发展,以及印尼与中国的合作贡献力量。

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刘琳领事在致辞中强调,华文教育是广大华人华侨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承载着他们的理想和期盼。她提到,疫情结束后,华文教育应更加积极地走出去,通过实地走访华教机构和华校,收集第一手信息,以更好地应对当前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困难。刘领事鼓励与会者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大使馆能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刘领事还提到,中印尼关系目前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众多中资企业与印尼的合作不仅为华文华侨提供了机会,也为印尼本地居民带来了利益,华文教育的毕业生可以成为两国友好的使者。她提出了三个具体的发展动力:一是举办更多的长短期夏令营,为学生营造语言环境,让他们感受中国最新的发展;二是开辟更多就业渠道,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三是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如提高中文图书馆利用率,扩大阅读量,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等。

暨南大学郭熙教授在题为《海外华语:传下来、传下去和传出去》的讲座中,深入探讨了华语在海外的传承与发展。郭教授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话如何“传下来”,回顾了近代以来的传承历程,并以印尼特别是西加地区为例,展示了华语在海外的成功传播。郭教授总结了海外华语传承的成功经验,包括广泛的社会参与、民间社团的组织、多样化发展、利用当地多语言资源和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他指出,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华语的持续传承。在讨论如何使华语“传下去”时,郭教授提到了代际、教学、使用、家庭、环境和认同感等关键因素,并强调了学校、家庭、社区和课外学习等多种传承途径的重要性。他提倡拥抱新技术,以适应新学习者的需求,并纠正了一些华语教学的误区,如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和忽视方言的重要性。

八华学院何彦杰院长在《印尼华文教育的新观察新思考》的主题讲座中,从华文教育一线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分享了他对印尼华文教育的新观察和新思考。他强调了华文教育的时效性,即教学效果和效率,指出华文教育的时效性需要达到教育工作者的预期。何院长提到,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也非常重要,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何院长围绕“新”字展开讨论,提出了新形势、新理念、新模式、新生态和新行动的概念。在新形势方面,他指出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如自动翻译和AI技术,已经对华文教育产生了影响。他提出,教学从业者需要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新技术的影响。在新理念方面,何院长讨论了“三教”(教室、教材、教学法)内涵的变化,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教材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以及教学法的拓展。他还提出了“学生中心”的理念,即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体验,并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在新模式方面,何院长介绍了新的教改方案,包括调整成绩比例,增加课堂表现的比重,以及调整课堂时间安排,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他指出,新形势和新理念还停留在意识层面,而新模式已经达到了实践层面。在新生态方面,何院长从宏观视角看待印尼华文教育,强调中文学习中心(补习班)的潜力,认为它们未来可能成为真正的中文学习中心,是华文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最后,在新行动方面,何院长号召全体同仁行动起来,改进系统、整合信息资源,研发新模式、开办新学校,为印尼华文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讲话为印尼华文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新中三语学校彭则翔总监在《基于印尼新中工作实践对华文教育发展趋势的展望和思考》的讲座中,回顾了自己的华文教育工作历程,并介绍了新中三语学校的发展情况。她指出,在学校的建设中,汉语教学占据了重要地位,学校旨在通过丰富的课内外活动促进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她还强调了学生实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拥抱最新技术,通过参与活动提高能力,并体验学习汉语的乐趣,从而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另外,彭总监展望了华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定位问题。她认为,老一辈华教工作者的办学目的虽然纯粹且崇高,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非华裔学习者学习热情的增加,华族学习者的华语教学更应该考虑文化传承、关注语言的实用功能,顺应未来价值驱动和时代需求,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教学经验分享

棉中、雅加达崇棉总校长陈慰宇就学校的管理与发展理念进行分享,介绍办学情况和现状、管理结构以及选人用人的标准,从选择、热爱、执行、反思等几个关键词入手,分享了教师团队建设的有效经验。从享受、实践、提升的角度分享如何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从相信、配合、参与和享受的角度结合办校实践分享作为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促进良性的家校共建。同时,学校还在学费不变的情况下,设立中文中心,开设各种中文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中文的平台。同时,会上陈校长也表达了和各界同仁的强烈的交流沟通意愿,希望和各位华文教育工作者一起,共同进步,促进华文教育共同生根发芽,继续发展。

坤甸共同希望教育基金会董事长陈慧珍老师向与会各位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故事。

中午时分,全国各地代表进行了交流和分享在各地的教学概况。会议进行到下午17时后,会议主席做总结报告并宣布会议结束。

(千岛日报)

泗水新中三语学校 林贞伶: “汉语桥” 世界小学生中文秀决赛中获佳绩

2024/11/15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近日,第四届“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的全球赛在中国天津举行。印尼泗水新中三语学校的学生林贞伶在王丹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此次比赛。经过比拼,进入了全球15强的总决赛,最后以全球总决赛总分排名第六的好成绩获得了优秀奖。

在今年的比赛过程中,选手们参与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林贞伶也和其他选手一样,先是在北京集合,登上了长城,参观了故宫。然后在天津进学校体验中国校园的多彩课程,进家庭感受中国家庭的生活氛围,游海河领略中国城市发展的崭新面貌。通过这些活动,林贞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结交了伙伴,增进了友谊,对中国和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热爱。

在自我介绍环节,她别出心裁地用中文演唱了中国人很熟悉的印尼民歌《船歌》,既展示了印尼文化特色,又体现了她对中文的熟练运用。才艺表演环节,她更是挑战自我,演唱了难度很高的中国歌曲《天路》,其精彩的表现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这种将印尼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展示方式,不仅丰富了比赛内容,也增进了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比赛的笔试环节和超市购物中,林贞伶展现出了扎实的中文功底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配音环节和分享收获环节中,林贞伶展示了自己的中文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为世界各国学习中文的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此次林贞伶取得的成绩,不仅是她个人努力学习中文的结果,也是泗水新中三语学校汉语教学成果的体现。相信在“汉语桥”的激励下,会有更多学生热爱中文,努力学习中文,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增添无限可能。

(泗水新中三语学校:王丹老师)

新中三语学校图书馆代表团访问泗水市图书馆

2024/11/18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校园

师生在泗水市图书馆合影

彭则翔、李盈莹向印度尼西亚银行代表赠送礼品

印度尼西亚银行博物馆的导游给学生讲解

师生在市图书馆前合影

20241026日,由新中三语学校学生和图书馆馆员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了泗水市图书馆。本次活动不仅提高了代表团成员的阅读兴趣与素养,也让大家充分学习了泗水的历史文化。

活动伊始,新中三语学校图书馆代表团便参观印度尼西亚银行博物馆。博物馆的导游热情欢迎代表团的所有成员,并向其详细解释印度尼西亚银行的历史以及印尼币制作过程。参观完印尼银行博物馆后,在辅导老师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带领下,代表团成员参观了泗水市古城。那儿有很多极富历史文化的建筑物,其中之一是印尼第一家糖浆工厂。午饭后,大家继续行程,参观泗水市图书馆。

印度尼西亚银行博物馆

印度尼西亚银行博物馆位于一栋可追溯到20世纪早期的历史建筑。该建筑始建于1829914日,最初是荷属东印度的中央银行De Javasche Bank

1951年,随着印度尼西亚从荷兰殖民统治下独立,De Javasche Bank被国有化并转变为印度尼西亚中央银行——印度尼西亚银行。这次转变标志着国家金融格局发生重要变化,印度尼西亚银行开始负责管理国家的货币政策、货币发行和银行监管。后来,这个建筑继续作为印度尼西亚银行泗水市总部,直到1972年止。

除作为公众博物馆的角色外,印度尼西亚银行博物馆还充当教育和研究中心。博物馆提供面向学生、研究人员和公众的一系列教育项目和工作坊,这些项目涉及银行和金融历史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的宝贵经验。博物馆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也向研究人员开放,提供大量关于印度尼西亚银行历史的信息。

印尼第一家糖浆工厂

J.C. Van Drongelen & Hellfach 是印尼第一家糖浆工厂,1923年,成立于一家历史建筑中。这家工厂曾经先后被荷兰与日本接管,1958年,随着印度尼西亚独立,J.C. Van Drongelen & Hellfach也被印尼政府接管。

在荷兰殖民时期,糖浆属于贵重物品,不能自由买卖。除了与荷兰人有商业关系的商人和贵族,一般人不能饮用。现在,除了能在充满历史的建筑前拍照留念外,也依然可以买到那家糖浆厂的产品。

泗水市图书馆

泗水市图书馆成立于1984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图书馆内有儿童图书阅览室、儿童游乐区、汉语角等多种类型的功能室。泗水市公共图书馆藏书包含各种类型的小说书籍。

泗水市图书馆环境优美安静,馆藏文献丰富,拥有图书阅览室、期刊报纸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服务区。图书馆配备了空调,凉爽安静的环境,非常适宜读者读书、阅览、学习。

总体而言,此次参访,代表团成员不仅加深了对泗水市历史的了解,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提高洞察力,更重要的是吸取了很多有价值的宝贵经验。成员们纷纷表示,此行收获满满,获益匪浅!

(泗水新中三语学校 李盈莹)

 

2024年11月20日星期三

64位中国职业技术学院代表莅校参访新纪元

2024/11/19  《新纪元大学学院》

讲座后,来访代表成员在大礼堂合影留念。

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术交流处主任廖筱纹助理教授向来访团介绍本校陈六使图书馆及南大史料中心。

导览结束后,我校代表与来访团进行合影留念。

20241111日,64名来自中国职业技术学院的代表来访本校进行参观交流。

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我校为本次来访团安排了一场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简史为主题的讲座分享,由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术交流处主任廖筱纹助理教授进行主讲,向来访代表们介绍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让来访团成员了解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的历史与现状。

座谈会后,来访代表团参观了陈六使图书馆和南洋大学史料中心,进一步了解我校的历史背景、创校初衷及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脉络。访问结束时,来访成员纷纷表示,对马来西亚华人教育的坚守与发展深感钦佩,并对我校在推动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高度评价。

本校出席此次活动的代表有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术交流处主任廖筱纹助理教授、国际教育学院语言与跨文化中心主任叶晓优、国际教育学院高级讲师黄凯文,以及国际教育学院教育项目专员黄靖茵。

(新纪元大学学院)

【华教视窗】 ~ 1599

学习汉语重要吗?

2024/11/17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孔奇兰

119日(星期六)上午,适逢陈万新老师逝世一周年忌日,孝顺的儿女们,为了纪念他老人家,在任抹市举办讲座会。

节目开始前,两位年轻教师开场白,大家起立齐唱国歌,陈万新两位儿女也先后讲话,过后播放陈万新老师生前活动的视频,为印尼华教,他激昂有力的讲话,激发励志,很感人,坐在我旁边的张玲玲主任默默擦眼泪,目睹他老人家对华文教育的执着奉献不小,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效仿的。

这次的讲座特邀请王小明博士主讲,陈老师很有眼光,他选对了人,保送王小明去中国深造,他学业有成,如今学成归来,到处宣传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他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认陈老师为父。这次他主讲:“为什么要学汉语,汉语重要吗?”这问题,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王小明博士说,中国人口多,经济发展迅速,我们能掌握好汉语,有助于我们的前程,交际的广泛,也不难找到工作。目前华族子弟学习汉语的信心远不如友族子弟的热忱,为什么呢?友族子弟想改变命运,学会了汉语不难找到工作,也提高身份,而华族子弟多半有优越的条件,继承上一代的事业,坐享其成,学不学汉语无所谓,生活有保障。王小明博士强调说,印尼有很多族群,譬如马都拉族,就必须会讲马都拉语,爪哇族也得会讲爪哇语,华族一定要会讲华语。他还说,家里的小孩,用汉语当母语。这是大家必须要慎重思考。我个人在想,警钟长鸣,不要日后造成友族子弟讲华语,而华族子弟讲印尼语,面对这样的状况,你们会有何感触呢?

华文教育断层32年之久,直到1998年华文重见天日,一批华社精英,有识之士挺身而出,披荆斩棘,为华文教育铺路。记得2000年,已故符福金老师召开大会后,三语学校,华语补习班犹如雨后春笋开办了,在前辈们默默耕耘下,指引开路,突破千辛万难走到今天……

为了汉语教师的迫切需要,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从2003年开始,每年保送学生到集美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留学4年,拿到学士学位后,回来当汉语教师。

可是,据目前的情况而言,派去的学员,我们华族子弟远不如友族子弟那么热忱。就看今天的讲座会,出席者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友族学员及家长,我们华族呢?有如此情况深感遗憾,我询问任抹三语学校负责人陈娟娟老师,她无话可说,只能苦笑。

今天的讲座会,由白大力老师主持,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主席苏先源致辞鼓励,副主席陈慧莲老师也讲解有关事宜,包括申请奖学金等问题,现场的嘉宾反应很热烈,很感兴趣,提出各项有关方面的问题,陈老师也一一解答,直到他们满意为止,凡是提问者,各拿到王小明博士出版的文集。宋老师也解说奖学金的各种项目,地点,包括一年领取中国汉办一万块人民币的补助,鼓励大家把握好这良机。

今天的讲座会,圆满结束。

回程前,我们一起去陈万新老师墓地,撒花,上香,王小明边撒花边哽咽,王小明是懂得感恩的人。我在陈老师墓地前上香,深深三鞠躬,心里念叨:陈老师,您不白来人世,您为华教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您的善举,您的选择是明智的,生命的价值在于贡献,您很伟大,您的精神永垂不朽,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华教史册将永远铭记您的芳名。华族因您为荣,您风范犹存,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以您为借鉴,鞭策自己好好学习。子女们继承了您的遗志,很是欣慰。愿您在天之灵得于安息,我们永远怀念您。

 

歌声裡的中华情怀

2024-11-18  光明日报/好评

~作者:王楨文

最近,刘德华在台北演唱了一曲《中国人》,引发了广泛讨论。对於中国和海外的华人来说,这首歌的旋律与歌词唤起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共鸣;而对於台湾的听眾而言,情感可能更加复杂,既有感动,也带有些许思考。了解两岸歷史背景的人,大概能够体会其中的深意。

这首歌发行於19979月,為纪念香港回归而创作,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和自豪感。凭藉激昂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它成為刘德华音乐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也广為传唱,深深扎根於听眾心中。

两岸关系深远影响

像我这代人,出生於六十年代,亲歷了过去五十多年的社会变迁,其中两岸关系的演变对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也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回想从中学到大学的时光,港台地区的爱国歌曲曾是那个年代的音乐标誌,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成长轨跡。

当时,香港歌手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我是中国人》,汪明荃的《勇敢的中国人》,叶振棠的《万里长城永不倒》,以及台湾歌手费玉清的《中华民国》(又名《中华民族》)、施孝荣的《中华之爱》,罗大佑的《东方之珠》,侯德健的《龙的传人》等,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这些歌曲不仅在港台广為传唱,也通过本地歌手的翻唱融入了我们的文化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港台地区的音乐和影视產业十分繁荣,其流行文化对外传播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港台地区凭藉经济与文化的成熟发展,输出了大量优秀的音乐、影视作品,这些作品成為我们成长岁月中的重要记忆。

华人文化继续传承

进入九十年代,两岸三地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香港与澳门相继回归中国,台湾也逐步推行民主化改革,并实现了政党轮替的政治进程。这些变化标誌着两岸三地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同时也带来了更复杂的两岸关系。一方面,两岸之间的经贸、文化交流日益紧密;另一方面,如何化解分歧、寻求合作仍是需要智慧与耐心的课题。

如今,刘德华的这首歌已发行27年,再次响起时,旋律不仅触动了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认同,也唤起了无数对两岸关系的深思。这首歌凭藉其真挚的情感和强烈的民族情怀,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成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徵。 

关於两岸三地对这首歌的不同解读,我们无须赘述。更重要的是,它传递出的团结与认同的情感,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珍视的纽带。虽然两岸议题仍有待解决,但无论身处何地,华人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精神共鸣,都会继续传承下去。

刘德华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将这首歌的精神与意义唱出来,希望能為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自豪提供不竭动力。

 

谁可以进入大学?

2024/11/1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放眼看全世界的大学入学机制,我国的国立大学入学大概是最多包袱那一类,除了长久以来土著、非土著的录取比例外,近年来还有预科班与中六两种学制不同引发的争议。如今为了处理一年制预科班与18个月制中六种课程之间的落差,高教部更建议要实行统一考试制度,试图解决两种学制带来的问题。从这方面看来,高教部很显然想要拨乱反正,但一个统一考试制度就能够扭转乾坤吗?

又或者说,进行统一考试制度来决定谁能进入大学这种模式还能够满足今天大学人才培育的需求吗?如今的大学教育源自欧洲的教会,最早的大学是仅有少数社会精英阶级才能够享受的特权,能够挤入大学受教育的非富即贵,平民百姓如果有机会进入大学的窄门,就意味着鸡犬升天,而今天国内很多人仍对大学教育有着这种过时的期待,总以为进入大学人生就会成功。

只是半个世纪来随着全球教育资源的增加,各国的教育普及下,大学早已经成为基本学历,因此我国大学入学机制是否还需要继承过去的保守方式?尤其是随着交通与网络科技的发展与革新,未来全球人力的流动将成为常态,我国大学毕业生是否能够在这种新常态中安身立命是大学教育管理者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受限于我国独有的国情与社会文化条件,使得大学学额成为数十年来难解的政治课题,但凡教育遇上政治,政治就会凌驾在教育专业之上,未来的国家主人翁注定会被牺牲,数十年来我国已经有不少精英因为如此原因来被迫外流,令我国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国家产业发展上处于被动的情况,失去许多先机。

今天全球科技发展迅速,即使人工智能再怎么先进,背后还是需要人类的使用与整合,国家必须要在这个时候思考如何抢占发展先机,如果我们仍在为谁可以进入大学争论不休,那必然会失去重要的人力资源,结果肯定会在这场竞争中失去优势,沦为陪跑的角色。

闭门造车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主导全球竞争的是跨国集团与国际企业,国家更多时候只能够扮演辅助的角色,谁能够提供企业主所需要的人力和资源,谁就能吸引大集团的投资,从而掌握发展契机,如果我们继续困在过去的思维,仍纠结在哪一个群体可以获得更多的名额,那只会沦为未来失败的笑话而已。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真心希望国家领导人能够有魄力的甩脱不合时宜的包袱,带领国家走向改革与发展,在全球人才竞争的战场中走出一条属于我们的路。

 
往昔如梦只因书

2024/11/14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潘玉毅

“小毅,一起去看书啊!”“哪里?”“省图。”“好嘞,马上到。”隐约间,听到有人喊我,迷迷糊糊地,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往书包里塞入笔记本和笔,匆匆下了楼。走到楼下才猛然发现,自己好像毕业已经很多年了。

十几年前,当我还是一名大四的学生,我们学校本部离陕西省图书馆不远。出学校南门沿着东西向的马路往西而行,再折向南边,大概走个二十来分钟就能抵达。有时周末起得晚,为了省下时间来啃食书籍,走到西安科技大学与长安大学交界处,我会先过天桥去南北向的饺子馆里吃一碗饺子,随后顺着小寨东路直抵图书馆。

进到图书馆里面,我不到闭馆通常不会出来。这种感觉,就像到了一个藏金窟,不多取点金子有点对不起自己。我看书向来比较驳杂,不拘门类,到了图书馆,从书架上随便取来几本书,东翻翻,西看看,能乐呵好久。

同样是读书,我以前的读书习惯要比现在好得多——有的书详读,有的书略读,看到喜欢的句子还会摘抄笔记,或默念成诵,不像现在,翻两页就不想动了。

陕西省图书馆之所以令我难忘,还因为在那里收存了黄景仁的《两当轩集》。初中时候,我因为偶然间读得黄景仁的诗句,倍觉欢喜,于是满世界地找他的诗读,却一直求而不得。乍然在图书馆里得见,那种感觉,就好像追了多年的梦忽然有了回应。

怕那本书被人借走,我边看边背,时不时还做些笔记。每每读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就用笔在本子里摘录下来。一日两日,一本两本,不知不觉就积累了许多。

如今已然十多年过去了,回想往昔,昔日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周世扬:5所百年华小 森州见证华教成长

2024/11/18 南洋商报/森美兰

众嘉宾主持开幕仪式,左起为陈沁怡、陈国新、吴立沧及周世扬;右起为陈金玉、陈怀国、黄发廉及吴金财。

吴立沧(左四)移交水果礼蓝予周世扬(左三),左起为陈国新及陈沁怡;右起为陈金玉、陈怀国、黄发廉及吴金财。

众嘉宾在启华100周年特别设立的打卡点合影,左起为陈国新、黄发廉、吴金财、吴立沧、周世扬、陈怀国及陈沁怡。

(芙蓉17日讯)罗白州议员周世扬指出,全马共有逾80所百年华小,而森州则有5所,是华校在我国耕耘及华社推动华教的见证。

他表示,大马独立60多年以来,华教道路艰辛坎坷,然而在华社先贤的维护下,至今全国共有逾百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华校,其中83所是华小,其余20多所则是华中。

他昨日为“芙蓉启华小学100周年校庆庆典”主持开幕致词时,这么表示。

他说,华教在百年后的今天,必须认真探讨华小未来的转型,以及华教在软硬体方面的发展,以让华教在我国有更好的未来。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百年之后的华小、百年之后的华教,要朝什么方向?相信黑暗之后终将引来曙光。”

董事长吴立沧指出,为迎接启华小学创校100周年,今早进行“启华·梅江行”,其意义是让参与者体验及了解启华所经历的发展过程。

他表示,希望参与者,尤其是同学们能透过活动,记得并感激历届董事、家协理事、校友会理事、校长及学校工友们为教育所作出的贡献及牺牲,从而启发下一代对华教的热诚及爱护,在未来继续发展华文教育。

代校长陈金玉表示,“启华·梅江行”活动让参与者共同回顾学校的办学历史,深深感受到历代先贤的付出及奉献。

“他们的汗水与坚持,铸就我们今天的辉煌,希望我们的学生能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继续传承与发扬优良传统,为学校书写另一个百年的辉煌篇章。”

稍早前,启华进行“启华·梅江行”活动,以森美兰梅江五属会馆为起点,步行到沉香,之后再回到启华小学,路程为1公里。

森美兰梅江五属会馆会长陈怀国说,先辈们于1928年建竣梅江五属会馆大楼和教室,并将之前设在沉香路口的启华学校搬迁到梅江五属会馆后方的建筑物,掀开启华学校新的教育旅程。

出席者尚有沉香州议员吴金财、副董事长黄发廉、校友会主席陈国新、家协主席陈沁怡及代校长陈金玉等人。

(南洋商报)

缅华教育| 仰光新世纪中文学校颁奖典礼

2024-11-16  缅甸《金凤凰报》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伴随着时光匆匆的脚步,承载着勤奋耕耘的喜悦,仰光新世纪中文学校杜卡瓦迪校区本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落下帷幕。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113日仰光新世纪中文学校杜卡瓦迪校区举行了期中质量检测颁奖典礼。此次颁奖典礼由教学主任杜贞静主持,全体师生及家长积极参与。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仰光新世纪中文学校杜卡瓦迪校区虽成立不久,但在全体师生的不断努力拼搏下,涌现了一批学习刻苦、成绩突出、进步卓越的优秀学生。本次颁奖典礼,分别设置了各单科成绩前三名、总分前三名的奖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鼓舞,并由新世纪中文学校校长张继、杜卡瓦迪校区副校长于红军、教务主任张正莲为获奖学生颁发奖证。颁奖典礼的举行,旨在用榜样的力量鼓励学子们勇毅前行,它不仅是对学生们半学期努力学习与成长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鼓励与期待,相信全体学生定能鼓足干劲,迎接更灿烂的风景。

颁奖典礼结束之际,校长张继老师发表了讲话,充分肯定了全体教师的辛勤耕耘,向品学兼优的同学们表示了热烈的祝贺,也表达了自己的真切恳请:“仰光新世纪中文学校杜卡瓦迪校区才刚刚起步,更离不开缅华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朋友们的理解与包容,信任与支持,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多多宣传学校,新世纪绝不辜负缅华社会对高品质中文教育的关怀和期待!”

(仰光新世纪中文学校杜卡瓦迪校区 王俪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