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星期一

【讲座回顾】Ong Swee Kok(王瑞国)

——南洋问题与全球视野系列讲座第八十讲:马来西亚华族与华文教育的发展

2025/07/06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202573日下午,南洋问题与全球视野系列讲座第八十讲、华侨华人与国际移民系列第九讲在厦门大学南安楼301-3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厦门大学博士、现任马来西亚维护华教联合会主席、马来西亚厦门大学校友会副主席、马来西亚霹雳育才独立中学总务兼教务委员会主任、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华文教育研究院院长及马来西亚华教研究会秘书长Ong Swee Kok(王瑞国)博士担任主讲人,主题为“马来西亚华族与华文教育的发展:一个历史的考察”。Ong Swee Kok(王瑞国)博士长期致力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事业,曾任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策划、会务、组织等局行政主任与首席执行长;《华教导报》编辑主任;《华教发展与研究》编辑委员会主任等职。在华侨教育研究领域有诸多成果,主要论文包括《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董总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马来西亚华文中学的改制与复兴——以霹雳州为例(1962-1985)》等。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教授施雪琴主持本场学术讲座,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教授王付兵担任与谈人。施雪琴老师向与会师生和嘉宾介绍了Ong Swee Kok(王瑞国)博士的履历背景、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等。

Ong Swee Kok(王瑞国)博士首先回顾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从19世纪起,华文学校便在马来亚各地萌芽。华教发展至今已逾二百年,期间几经磨难。尤其是在日本南侵时期,华校受到严重破坏,校舍被毁、书籍被焚,师生惨遭屠戮,是华文教育最黑暗的一页。据史料记载,钟灵中学、加影华侨中学、培风中学等多所学校损失惨重,学校教学被迫全面改以日语进行,华文教育几近消亡。

二战后,英殖民政府延续殖民策略,以各类教育报告书与法令限制华文教育发展,明确将“消灭华校”作为政策目标。在独立建国初期,政府继续推行教育同化政策,包括1953年提出的“熔炉理论”,以及1961年教育法令对独中体制的强制改制,进一步压缩华教的空间。这一时期,华文教育逐步被边缘化,独中系统在失去政府资助的情况下艰难自力更生,体现了马来西亚华社对母语教育坚持不懈的努力。

Ong Swee Kok(王瑞国)博士特别指出,母语教育不仅是智力开发和知识传授最有效的媒介,更是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的核心支柱。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失去语言即失去文化。正如中国语言学家罗常培所言:“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母语教育在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融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全球化浪潮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讲座进一步强调华文教育在经济与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华语已成为国际重要语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及“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区域合作机制,均对具备双语能力、熟悉中华文化与本地文化的专业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马来西亚华校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抓住机遇,拓展视野,推动华文教育迈向国际化发展。

Ong Swee Kok(王瑞国)博士最后总结指出,华文教育不仅是华社的事业,更是国家的事业。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母语教育不仅维护了少数族群的文化权利,也是国家凝聚力与文化包容力的体现。应进一步巩固小学至大学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各界加大对华文高等教育的支持,共同培养具有文化素养与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人才。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教育政策、文化多样性、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普遍表示此次讲座加深了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复杂背景的认识,也激发了对母语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深层思考。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师生纷纷期待未来有更多类似主题的学术分享活动持续开展。

(厦门大学)

凝心聚力备赛事 文化育人谱新篇

2025/07/03 柬埔寨《柬中时报》华社

记者: 【三角路市公立振民学校】供稿  


(金边讯)当2025年“七彩云南·中华文化大赛”的通知跨越国界传到学校时,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之约,一场关于华文传承与文化交融的实践之旅正式启程。振民学校以“书写华文魅力,讲述华教故事”为参赛宗旨,从校长统筹部署到教师精心辅导,从课堂教学融合到校内选拔参赛,全方位展现振民学校深耕华文教育、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不懈探索。此次参赛不仅是师生同台竞技的契机,更是振民学校“以赛促教、以文化人”教学理念的生动实践。

校长统筹部署,以赛事为桥,搭建文化育人平台。“华文教育不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校长在接到大赛通知后,第一时间联系负责学校写作课程的语合中心志愿者教师,强调此次比赛对学生华文应用能力提升与文化认同感培养的重要意义。她提出“三个结合”原则:将比赛要求与日常教学目标相结合,将文化主题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将个人创作与集体智慧相结合,鼓励教师以赛事为抓手,设计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希望通过这次比赛,让学生们在写作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更多人听见柬埔寨华文学习者的声音。”

教师匠心筹备,从课程重构到精准辅导,构建立体教学体系。为将大赛主题“华文学校或华文教师”融入教学,语合中心志愿者教师迅速开展教研活动,快速调整教学安排:在写作课程中增设“华教故事”专题模块,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华文教师日常;结合修辞手法与写作手法教学,分析优秀范文中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的融合技巧;同时,利用课后时间开展“一对一”赛前辅导,通过“主题brainstorming—结构搭建—细节打磨”三步法,帮助学生拓宽写作思路。教师利用手头现有资料和互联网资源精心整理了中华文化相关素材库,从中华民族文化到海外华教发展,从传统节日习俗到当代华教创新实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作养分,让文字不仅停留在语言层面,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校内选拔,以赛练兵,发掘华文笔尖上的青春力量。为选拔出最能展现学校风貌的参赛选手,振民学校组织了为期两周的校内预选拔活动。选拔以“内容真实性、情感感染力、文化契合度”为标准,鼓励学生从亲身经历出发,书写华文教师课堂上的循循善诱、华文学校里的文化活动,或是自己学习华文过程中的感悟与成长。一位夜学班学生在参赛作品中写道:“我的华文老师总说,汉字的横竖撇捺里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当我用华文写下第一个“你好”时,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千年文明的大门。”这样充满真挚情感的文字,不仅打动了教师,更展现了柬埔寨学生对华文教育的独特理解。最终,20多名兼具写作功底与文化感悟力的学生脱颖而出,组成振民学校参赛团队,他们带着柬埔寨华文学习者的热忱,在大赛中以笔为言讲述自己亲身体会的华文学校和华文教师的故事。

深耕华教沃土,以文化浸润为线,织就教学相长之网。振民学校华文写作教学始终秉持“三维一体”理念:以语言知识为基石,以文化传承为灵魂,以实践应用为路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过“汉字溯源”活动让学生理解字形中的文化密码,借助《说话》、《华文》系列教材内容感受汉语韵律之美,组织“中柬文化对比”写作练习促进跨文化理解。这种将中华文化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既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正如教师所说:“当学生能用华文流畅表达思想,并用文化视角审视周遭时,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面向未来,以赛事为起点,擘画华教发展新图景。此次参与“七彩云南·中华文化大赛”,既是振民学校华教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对未来教学的深刻启迪。我们深刻认识到,海外华文教育不仅需要夯实语言基础,更需要通过多元赛事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中华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课堂。未来,振民学校将进一步依照现有教学大纲推进“赛事+教学”融合模式,增设基于中华文化的特色课程模块,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新颖的校内外写作比赛,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文化舞台上展现风采。同时,我们也将持续探索“文化育人”新路径,以节日为导线,以多媒体为媒介,以志愿者教师为指引,让中华文化真正成为连接中柬两国友谊的桥梁,让华文写作成为传递文明对话的载体。

当柬埔寨的阳光洒在华文课本上,当学生们的笔尖流淌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这场跨越国界的文化大赛已不仅是一次写作竞技,更是一场关于文明传承的接力——让华文写作在柬埔寨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中柬文明的对话通过笔尖永续流淌。振民学校将以此次参赛为契机,继续深耕华文教育沃土,让中华文化之花在柬埔寨绽放出更绚丽的色彩,为柬埔寨华教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三角路市公立振民学校 供稿)

妈妈的故乡创意作品大赛现启动

——华教中心欢迎华校组织学生参加

2025/06/30 《菲律宾华教中心》

(图片说明)上图:大赛海报;下图左:个人学校证件照片要求,下图右:电子作品照片要求。

湖南省海外联谊会主办、本中心协办的“‘妈妈的故乡’创意作品大赛”现已启动,向菲律宾全国征集稿件,欢迎各华校组织学生踊跃参加。投稿截止日期为2025109日。

故园旧景常入梦、最难割舍是乡愁,故乡是海外侨胞记忆中永不褪色的山水画卷。本次大赛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对中华文化和故乡情感的认同。大赛的主题为“妈妈的故乡”,对象为6-18岁、具备华侨华人身份的菲律宾华裔青少年。

本次大赛分为三个项目,要求分别如下:

        (一)征文类:选手必须以个人形式参赛,手写一篇2,000字以内的中文作文;内容可结合家书、口述历史等形式。选手必须手持作文,并拍照下来,照片中的作文必须能够清晰显示出题目;然后将作品扫描或拍照下来,并将两者转换成PDF或者JPG格式。

        (二)国画剪纸类:选手必须以个人形式参赛,作品形式为中国画或剪纸;作品为单幅作品,尺寸不超过四尺对开,即69cm*69cm。选手必须手持作品,并拍照下来,照片中的作品必须清晰可见;然后将作品扫描或拍照下来,并将两者转换成PDF或者JPG格式。

        (三)短视频类:选手可以个人形式参赛,亦可组成不超过3人的团队参赛。作品时长不超过3分钟,必须采取横屏拍摄;格式为MP4MOV,分辨率为1920*1080,画面长宽比为16:9。作品的配音或字幕必须使用中文,可结合例如DeepSeekChatGptAI工具生成视频;作品内容必须围绕父母或祖辈口述的故乡故事,或者所处的社会、学校、家庭中留存的家乡物品等,重现祖辈或父母记忆中关于故乡的美好故事。

        (四)参赛选手所上交的照片或者图片的像素必须高于1M,拍照时必须垂直于作品画面,不要出现画面倾斜、内容缺失、背景杂乱等情况;照片应清晰、不变形、不可后期修图;文件命名方式为“选手中文姓名+类别+作品名称”。

        (五)每位选手仅限选择一个项目参赛。

本次大赛三个项目各分为两个组别,分别为少儿组:6-12周岁,即201361日至2019531日出生,青少组:13-18周岁,即200761日至2012531日出生。大赛将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评选,并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本着鼓励“真情实感与创意表达”的方针,评选出优秀作品奖项。获奖选手将获得证书与专属奖牌,优秀选手将获得赴华参加“寻根之旅”活动的机会。

所有参赛作品必须为选手本人创作,如发现由他人创作或他人代笔,组委会将取消其参赛资格。参赛选手应保证其提交的作品不侵犯第三人或第三方机构的权益,其中包括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在内的合法权益,凡因作品或参赛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均由参赛选手自行承担。凡向本次大赛报送作品的选手,均视为已确认并遵守大赛通知的各项规定。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湖南省海外联谊会所有。

本次大赛由本中心组织参赛,不接受以个人名义或学校名义向大赛主办方报名。各华校负责人收集好本校参赛选手所上交的作品后,请自行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下载汇总表,然后认真填写汇总表,并根据汇总表的选手序号在上交作品的命名的最前面加入“选手序号”,最后将汇总表和所有作品整理成一个文件夹,并命名为“妈妈的故乡+学校中文名称”,压缩后发送至本中心考试部电子邮箱kaoshibu2014@163.com。恕不接受以微信形式报送作品。如有疑问,请与本中心考试部副主任郭春峰联系,微信号gcf130625,固定电话8241290682427860122

 “‘妈妈的故乡’创意作品大赛”不收取任何费用;任何以该赛事的名义收取报名费、培训费等行为,均与主办方、本中心无关。

 (菲律宾华教中心)   

印尼第四届学中文 • 走进“汉语桥”顺利举行

2025/07/01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华教

汉语桥俱乐部新会员与各位嘉宾合影

蔡昌杰主席致辞

评委付帅分享评判经验

辅导老师王明贵老师分享辅导学生参赛经验

辅导老师张利铭老师分享辅导学生参赛经验

大学组冠军魏志光分享参赛经验

蔡昌杰、努宁、付帅、卢鹏与中华文化知识知识问答环节获奖人员合影

击“鼓”传“花”知识问答环节

俱乐部的会员们学习包粽子

汉语桥俱乐部雅加达站的新会员展示自己包好的粽子

2025524日,印尼第四届“学中文•走进‘汉语桥’”活动在雅加达顺利举行。本次活动指导单位为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由“汉语桥”俱乐部(总站)主办,“汉语桥”俱乐部(雅加达站)和印尼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简称“雅协”)联合承办。雅加达赛区的大中小学组的“汉语桥”选手、雅加达各学校和单位的中文教育负责人及教师等百余人出席。

印尼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执行主席、“汉语桥”俱乐部(雅加达站)站长蔡昌杰在致辞中表示,“汉语桥”俱乐部(雅加达站)自2020年底成立以来,通过举办各种的活动,共有1246名印尼青少年成为“汉语桥”俱乐部的成员,累计覆盖参与人次4670人。尤其是今天“学中文•走进‘汉语桥’”活动,不仅展现了印尼青少年积极学习中文的精神风貌,更是传递出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热爱。希望俱乐部的各位会员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为印中两国的发展和两国民心相通贡献力量。

本次活动邀请到曾多次担任“汉语桥”大赛的评委付帅老师。他从评委评判的角度,分别对“汉语桥”演讲的准备、才艺表现形式、即兴问答答题技巧及笔试备考等多个方面进行讲解和解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增强选手备战印尼全国赛的信心。

来自John Pauls School学校的 Jatmiko Budilaksono(王明贵)老师,他幽默风趣地分享了学生从初次胆怯参加比赛,到最后勇于站在“汉语桥”舞台的经历,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勇于参加比赛,乐于参加“汉语桥”中文大赛。来自纯洁学校的张利铭老师,他从选手的选拔、演讲稿的修改、才艺的辅导等多个方面分享了辅导经验。

“汉语桥”雅加达赛区的冠军获得者魏志光选手,娓娓道来自己奋战“汉语桥”的历程。精彩的才艺展示,赢得阵阵掌声。从他身上,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魅力,更是感受到了他对中文的热爱。

活动期间,穿插中华文化知识有奖问答环节。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确定答题人员。随着急促欢快的“鼓”声响起,“花”在人群中快速传递。大家紧张又兴奋,每一次“鼓”声的停止,都伴随着阵阵欢笑。看字卡组成语游戏环节,A组和B组选手争分夺秒,快速查看字卡,最后B组胜出,整个氛围融洽而又欢乐。大家对回答正确并得到奖品的选手,投去羡慕的眼神。

端午近,粽飘香。临近端午,一场温馨满满的包粽子活动,为印尼第四届学中文•走进“汉语桥”活动增添了浓厚的温情与欢乐。“先折粽叶折成锥形,再放糯米和馅料,压实……”,在主讲老师梁淑英老师的讲解下,一个个碧绿可爱的粽子便悄然成型。粽叶包裹间传承着文化,欢声笑语中凝聚情谊。大家欢声笑语,彼此送上端午祝福,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感受着“汉语桥”俱乐部大家庭的温暖。

据悉,“汉语桥”俱乐部(雅加达站)自2020年底揭牌成立后,已组织过十场大型活动,其中“学中文•走进‘汉语桥’”活动,通过现场获奖选手分享获奖经验、评委老师点评与辅导老师分享,让即将参加印尼全国总决赛的选手们更加有信心,也对“汉语桥”中文大赛有了更精准的把握。希望能有更多的中文学习爱好者加入到“汉语桥”俱乐部(雅加达站)的大家庭中,通过合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相互借鉴,促进彼此中文学习和文化交流。

(卢鹏 供稿)

2025年7月6日星期日

新纪元大学学院代表出席“东南亚中文院系联络机制启动仪式”

2025/07/05 《新纪元大学学院.

东南亚中文院系联络机制启动仪式揭牌,前排右七为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陈志伟、新纪元华文教育研究院院长王瑞国博士。

新纪元华文教育研究院院长王瑞国博士致辞。

202571日,新纪元大学学院华文教育研究院院长王瑞国博士受邀出席由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承办的“东南亚中文院系联络机制启动仪式”。该启动仪式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举行,旨在构建区域性国际中文教育信息枢纽,促进与东南亚国家在语言文化领域的深度交流合作。

会上,我校与厦门大学代表,以及来自东南亚10个国家的30位中文院系及华文学校负责人共同见证“东南亚中文院系联络机制”揭牌,并进行首次工作会议。

启动仪式上,王瑞国院长在致辞中回顾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历程,并对华文及华文教育承载“文化基因”的角色表示肯定。他期待联络机制在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未来,我校始终秉持共享和互惠的理念,期盼深化与中国及东盟国家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及落实更多有益于师生的项目,推动东南亚中文教育的协同发展,共谱国际友谊新篇章。

(新纪元大学学院)

艾美纳华小建竣 预料明年1月启用

2025/07/05 中国报/国内


(马六甲5日讯)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宣布,历时两年兴建的礼仁艾美纳华小(SJK (C) Regent Elmina)已顺利竣工,预料将于明年1月正式启用。

该所华小原为森美兰州淡边县利民济礼仁园的微型华小,获准跨州迁校至雪兰莪州莎阿南艾美纳城,并于20236月举行动土礼,由教育部长法丽娜主持。

黄家和指出,礼仁艾美纳华小在过去两年间努力推动下,校舍建设已全面完成,他也于昨日(5日)上午亲自前往该校视察完工情况。

历时两年兴建的礼仁艾美娜华小顺利竣工,预计将于20261月正式启用。左8起为黄家和、黄瑞林及郑有文。

“随着校舍竣工,我们预计礼仁艾美纳华小将于20261月正式启用,这是我们的保证。”

黄家和昨晚在甲州民主行动党团结晚宴上致词时,捎来该项好消息。

他强调,前朝政府对华小建设留下许多承诺,却未能实际动工;反观昌明大马政府在过去两年积极推动华小相关计划,成绩可见。

“教育部于20243月迎来柔佛培才华小启用。该校原为来自吉打的迁校计划,自2017年启建屡遇阻碍,最终在教育部协助下解决技术问题。”

他说,教育部在昌明大马政府带领下,持续推动多项华小建设与搬迁工作,包括20236月为雪邦征阳华小主持动土仪式,12月为金务大湾华小动土。

“教育部今年也协助巴生直落昂利民华小进行搬迁。该校因校址处于工业区内,难以持续经营,因此教育部协助将学校迁至华裔人口较多的地区,为学生提供更理想的学习环境。”

较早前,雪州地方政府、旅游和华人新村发展事务的行政议员黄瑞林及建校委员会主席拿督郑有文等,陪同黄家和巡视礼仁艾美纳华小。

(中国报)

李添霖:坚持维护华教发展 “微小一间都不能少”

2025/07/05 南洋商报/北马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代表拜访槟威华校董事联合会后,在李添霖(前排左三)带领下与众理事进行交流。

(北海4日讯)槟威华校董事联合会主席李添霖指出,该会在推动华文教育道路上,始终坚守岗位、不懈努力,以团结为根本汇聚槟岛及威省华校董事会,形成了携手合作、资源共享的良好格局,勇于争取政策支持,努力为华校争取更好条件。

“然而,我们深知推动华教的前路,依然充满挑战,包括华小微型化问题因城乡发展不均及人口流动而日趋严重,偏远地区学校生源流失、师资不足问题等。”

广州华商学院到访

他说,面对微型华小的挑战,该会依然坚持一间都不能少,为华校争取最大权益和维护华教发展。

李添霖日前出席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代表团到访该会会所,在交流会上如是指出。双方就华教合作、中华家风文化跨国传承等议题进行深入了解。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徐桃教授表示,这次到访旨在与马来西亚侨界建立联系,探索华教交流和合作模式,为下一步采写华人华侨家传做准备。

此外,她也向该会提出3个合作建议和意向,即该学院今年7月底将派出家传家风研究师生团队,深入访谈马来西亚各界华人家庭、开展传记撰写和口述历史记录工作;该学院计划9月新学期派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四学生到槟州各华校开展教育实习,助力华教实践;该学院也将筹办华人家风寻根夏令营,欢迎各华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组团到广州进行交流学习。

因此,李添霖针对这3项合作建议,表示将认真研究有关项目可行性,并尽量推动相关项目落实,以加强双方的合作关系。

出席者有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院长助理刘亚娟、李雅洁、大学语文部副系主任兼写作教研室主任张倩、专任教师李先锋及冉茅。

槟威董联会会务顾问拿督许海明局绅、署理主席拿督斯里马良生、副主席骆万泉、总务黄芮姿、副总务曾文忠、联络主任拿督曾家麟博士、福利主任陈麒光、理事黄嘉禾、郑年芯及陈荣洲。

(南洋商报)

华理会推展计划 助100微型学校数字化

2025/07/05 南洋商报/文教

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召开2025年会员大会。前排左起为王鸿兴、彭文才、李锡锐、李成椿、范忠星、彭德生、王鸿财、林毓聪、吕志勤、黄添发、蔡淑祯、许惜惜及刘淑娟。

(吉隆坡4日讯)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华理会)主席拿督王鸿财指出,配合国家数字教育政策,华理会推展“微型学校数字化教育计划”,惠及100所学校。

他在华理会2025年会员大会致词时表示,在首阶段,华理会已购置10086寸教学智慧黑板,并在“同步课堂”模式下惠及全国100所学校,其中包括67所各源流微型小学及33所雪隆区的资源学校,总开销达120万令吉。

待教部敲定推介日

他说,目前华理会正等待教育部长敲定正式推介日期,以推动这项具有长远意义的数字教育工程。

王鸿财强调,微型学校由于师资与资源有限,若能通过“同步课堂”共享优秀教师与教学内容,将极大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机会,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这项计划也标志着华理会在推动教育数字转型上的重要一步。

王鸿财也感谢全体执委、以及第一届“华理会杯”雪隆区华小华语辩论比赛工委的努力,使到此项获得雪隆82所华小参赛的辩论赛顺利举行,体现团队合作精神与活动品质。

他认为,推动华小辩论比赛,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华小生思辨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对提升华语水平扮演重要角色。

他说,华理会于72日至3日将举办“学好AI,用好AI”赋能华文教育工作坊,邀请吉隆坡地区的小学及中学华文教师参与,协助教师掌握AI工具,以提升教学能力与效率。

王鸿财表示,华理会也将持续主办“大马教育文凭(SPM)华文科学习营”,协助备考学生掌握应考技巧,提升华文科水平。

他指出,特殊教育也是华理会关切的重点领域,今年将委任王僡衫律师为工委会总策划,推动相关师资培训计划,并鼓励更多华小设立特殊教育班,以照顾学习差异的学生群体。

王鸿财也透露,华理会计划于今年年杪举办筹款晚宴,以筹募教育援助金,届时希望获得会员及社会大众的踊跃支持,共同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华理会所主办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做得到位、做得有意义,才对得起华社的期待,也才能真正落实教育使命。”  

出席大会者包括副主席彭德生、林毓聪、秘书范忠星、财政吕志勤、执委李锡锐、彭文才、蔡淑祯及黄添发等人。

(南洋商报)

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特别讲座圆满举行

 ——谢华谦博士《生命与生命力的关系》

2025/07/04 《新纪元大学学院》

谢华谦博士以及雷亚胜博士与出席讲座的来宾合影留念。

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教授赠送纪念品予谢博士伉俪,以感谢两位校友莅校演讲与分享。

谢华谦博士主讲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生命与生命力的关系”特别讲座。

新纪元大学学院今日荣幸迎来两位南洋大学杰出校友——加拿大病毒医学专家谢华谦博士以及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植物学博士雷亚胜。谢博士更并亲临主讲专题讲座《生命与生命力的关系》。讲座于本校B309课室举行,现场座无虚席,吸引逾百名师生出席,反应热烈。

谢华谦博士为南洋大学生物系校友,后赴加拿大深造,取得多伦多大学医学微生物学博士学位,并于加拿大卫生部任职逾20年,专注于病毒诊断与疫苗研发。他是首位在加拿大以电子显微镜成功观察乙型肝炎抗原的华人科学家,研究涵盖乙型肝炎、艾滋病、疫苗效用与公共卫生等关键领域。

 平衡人生,充实生命力

讲座中,谢博士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结合科研经历与个人体悟,探讨“生命的来源与生命中的价值”,引发在场师生深刻共鸣。他提到:“人是一团气在升降,气就是生命,力就是生命力;若能气力平衡,就是富有生命力的生命。”他进一步提出“三大追求、八项注意”,鼓励大家追求健康生命、提升内在生命力。

此外,谢博士也介绍了不同疫苗的工作机制,说明其如何在体内产生保护作用,并分享疫苗研究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关键角色。讲座现场互动热烈,观众纷纷踊跃提问,气氛积极活跃。

作为南洋大学的杰出校友,谢博士的学术成就与人生历程,正是南大校训“自强不息、力求上进”的最佳写照。他从求学到科研的坚定步伐,也激励着新纪元学子在教育与科研路上奋发图强。

新纪元大学学院全体师生衷心感谢谢博士伉俪远道而来,拨冗莅校分享宝贵知识与人生体会。相信“南大精神”将继续在新纪元延续,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注入深远启发与价值。

(新纪元大学学院)

新世纪国际中文学校仰光杜卡瓦迪校区召开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工作总结会

2025/07/03 缅甸《金凤凰网》



【缅甸金凤凰讯】盛夏时节,万物并秀。71日早上,新世纪国际中文学校仰光杜卡瓦迪校区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召开了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工作总结会。会议全面梳理盘点一学期教育教学成果与经验,深刻剖析存在问题,为新学期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会议由于红军副校长主持召开,并在会议中作出了学期工作报告。报告以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全景式展现了本学期学校在导育、教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他指出,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全体教师勠力同心,在深化课程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等方面锐意进取,积极探索适合学校校情、学情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教学工作方面予以了肯定。报告不回避问题,也深刻剖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与挑战,于红军副校长强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所发展中的学校,我们距离更高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体教师都需要坚守初心。

接下来,学校教学主任张琪从教学管理、教研活动、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了总结。本学期开展了多次教学抽查及全面普查,通过日常教学跟进,确保教学规范有序推进,及时调整;老师们的听课数量也达到了学校要求,在相互观摩学习中共同成长,精进教学技艺;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教学方法探讨到课程设计优化,每一次交流都为教学注入新活力。新世纪一切教学工作及教学活动都立足于“教研兴教,质量立校,研听互进,能绩立足”为基本出发点和目标方向。张琪主任也指出,教研工作就像一本厚厚的相册,每页都贴着大家的故事,“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教研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而是一群人的奔赴,希望全体教师继续全力以赴,在下学期的教学园地里,种出更美的风景。

最后,其他老师们也在会议中畅所欲言,分享了各自在本学期工作中的经验与收获,也为学校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于红军副校长对本次会议做出了总结发言:感谢全体老师的精彩发言以及对本学期的辛勤付出。任何工作都需要共同进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希望老师们都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提升,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与专业专注精神,提供优质的服务,正视当下,我们要清醒理性,任重道远。杜卡瓦迪校区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大家携手与共、齐心协力,也需要更多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王俪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