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国民型中学
2013-11-07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马华一些同志说,叶娟呈“冷手执个热煎堆”,托马华不入阁之福而荣任教育部副部长,此话说来有点心有不甘,惟却是事实;不过,来自沙巴的叶娟呈新官上任,不太熟悉中央官场生态也是事实,以致短短几个月就碰了钉子。
首先是她上任伊始就顾盼自雄地宣称乐意和董总交流,如果董总的人在语言方面有问题,她可以用客家话和他们会谈。
不过,至今5个月已过去了,叶副教长也与校长职工会、教总会谈了,何时与董总见面则似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她首尝中央官场生态的钉子,在中央做官又岂是你想做就去做的事?一切还须看上头的意旨呢!
接着是关于2014年财政预算案,她不明就里就指责:指2014年财政预算案“遗忘”国民型中学是一些不负责任、喜欢散播不确实言论者之所为。她骂得痛快淋漓。
快骂凶骂却摆乌龙
骂得诚如魏家祥说的:很凶。不过,动辄指人家不负责任,喜欢散播不确实言论,则表现得有风使尽帆了。
不过,“凶”并没有用,因为没有事实作根据,她面对的又不是乖乖听话的学生,引来冷嘲热讽乃不可免,最终证明叶娟呈误把冯京作马凉,反应太快,立功心过切了,今年怎么就“透支”明年的钱来了?这笑话闹得未免大了一点,她最后不得不承认2014年财政预算案没有列出国民型中学的拨款,但她仍要挽回面子说:不意味着教育部忽略国民型中学。
诚然是官字两个口,吾等小民还有什么话好说。
话说回来,2014年财政预算案为什么会“遗忘”国民型中学,这与国民型中学“已不存在”绝对有关系。
原来在1996年教育法令中,国民型中学(SMJK)已易名为国民中学(SMK),“国民型中学”只属华文名称,也只有华人这样称呼这些学校,其实,这称呼并没有法律地位,教育法令中已没有这类型学校,华社当时虽然反对这样的易名,却如香港电视剧中常听到的法庭用语:“反对无效。”
马华领袖不见呛声
教育法令中既已没有这种学校,教育部拟订预算案时自然不会有它的拨款,尽管它的官方名称是国民中学,但国民中学的拨款却又没有它的份儿,它只能在特别拨款项目下分点余沥;不过,特别拨款又不是常态化、规范化的,所以,明年有没有特别拨款,连尊贵的、自认很凶的叶娟呈也说“言之过早”。碰过钉子之后,她好像圆滑点了。
预算案中没有拨款,当然要去争取,令人纳闷的是,好像只有国民型中学校长和大马行动方略有相关行动,董事会倒似事不关己,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怪现象。大力推销华文中学改制的马华则只见魏家祥一人说话,其他领袖正忙着争党职,争官职?
为今之计,也是釜底抽薪之计就是争取“正名”,争取把国民型中学的官方名称恢复为SMJK,教育法令及教育大蓝图里有SMJK这类型学校,国民型中学方可名正言顺获得制度化拨款,也可以“堂堂之师”去争取拨款。
事实上,把SMJK易名为SMK,等于消灭了国民型中学,是严重的违诺事件,当日上电台大力推销华文中学改制的如今尚有人健在,请他出来重申当日所获得的承诺,还原历史,请他在有生之年做回一件总算对得起民族的好事。
从陈嘉庚到陈六使
2013/11/06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谢诗坚
陈嘉庚(1874-1961)与陈六使(1897-1972)是来自同一个乡区的人,即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镇)。他们有著共同的理想,先后编织同一个梦,也奇跡般地开花结果。前者创办了厦门大学;后者创办了南洋大学。
虽然两人相差23岁,但他们对文化的传承,对民族教育的坚持,则是当仁不让的,也因之在今日他们留下了不朽的美名。环顾今日世界,也鲜有人能跨越他们的歷史功绩和定位。
陈嘉庚为何要开办厦大?他本身有这样的交待:「民国八年(1919年)夏余田梓,念邻省如广东江浙公私大学林立,医学校亦不少,闽省千余万人,公私立大学未有一所,不但专门人才短少,而中等教师亦无处可造就,乃决心倡办厦门大学。」
他之所以把厦大设在厦门是因为它是著名的港口,也是闽南华侨出入的必经之地。
当1921年3月1日厦门大学正式开课时,在厦门及东南亚招收学生96名,先是聘请教育部高官邓萃英(1885-1972)当校长,后因理念与陈嘉庚相左,乃在同年5月离职,于是来自新加坡的林文庆医生成了厦大的校长。
林文庆(1869-1957年)是陈嘉庚的挚友,也是道地的峇峇,学贯中西,既是西医也是儒商。在时代的感召下,他接下艰巨的校长职务,不但身体力行主持校政,也要为厦大的经费操心,因为那时陈嘉庚的经济已出现危机。可惜因校务欠佳,集资不易。林文庆只能苦撑厦大到1937年不得不交由国民政府接管。
从陈嘉庚在1921年创办厦大到1937年由政府接管,其面对的挑战,竟与后来创办南洋大学的陈六使有相似之处,这似乎是歷史的重演和对现实的嘲弄。如果將早年的厦门大学与后来的南洋大学的时代背景作一比较的话,不难发现南洋大学的创办人陈六使与陈嘉庚確实有一脉相承的教育理念。
创立25年走入历史
1950年9月9日,接过陈嘉庚的棒子,当选福建会馆主席后,陈六使第一次在新加坡提到创建一间华文大学的愿景。他说:「希望华侨在马来亚(包括新加坡)创办一大学,目標是5年內成立;若于10年而马来亚犹无中国大学,则为落伍。」
「如欲使马华永存,必须自行创立马华大学」,为此他宣佈如能筹获三或五百万元之数,他愿意一元对一元的回应。
结果经他登高一呼,万山响应,有力地鼓励了陈六使代表福建会馆宣佈福建会馆决献增500依格(英亩)之地段(在裕廊)作为大学校址。
既然资金与校址已有著落,在1953年2月11日,由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召集马新279个华团代表,共同商议创办马华大学时,与会者一致热烈支持,並公推陈六使为大会主席。
在这之后,以陈六使为首的筹委会于2月20日的会议上,决定採用「南洋大学」作为这间华文大学的名字,以纪念先辈南来开荒拓土的功绩。到了7月26日,陈六使为「南洋大学」举行动土礼,象徵著第一间海外华文大学在新加坡拉开序幕。
其实陈六使与陈嘉庚早年的心態是一样的,选择亲美的学者担任校长而不是向左转。于是来自美国的反共学者林语堂(1895-1976)被陈六使聘为南洋大学首任校长(1954年10月2日林语堂抵新述职)。同样地陈嘉庚在开办厦大时,也是聘用来自新加坡的峇峇,反共的儒商林文庆为校长的。
这说明了在教育上两陈都不希望被標籤为左翼统战领袖或同路人,也希望做到教育与政治分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大学得以顺利发展起来。
左翼学生温床
詎料,到了1955年,林语堂与陈六使对办学的理念起了矛盾和衝突,林语堂坚持校长有权分配基金使用,陈六使认为不妥,双方乃告对峙,最后在4月17日,南大理事会付出35万元的遣散费,解决了林语堂的问题。
当林语堂离开南大后,陈六使就被划为左翼统战的其中一份子,再也没有中立可言。
这是因为陈六使坚持即使没有林语堂,南大也必须开办,而且也因势利导选择了左翼学生温床的华侨中学及中正中学作为临时上课的地点。
这就是说,在1955年6月15日,当两间华文中学让南大先修班第一批400余名学生上课时,它已经成为左翼统战的新摇篮。
尤其是1960年陈六使聘请庄竹林(1900-1973)出任校长后,更被指为与左翼统战掛鉤。1963年陈六使支持10名南大生成为社阵候选人。在选举过后,陈六使被吊销了公民权(1972年9月11日陈六使逝世,送殯人数高达6000人)。
1980年8月16日南洋大学举行第21届毕业典礼后,被宣佈直接並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从此不再有南洋大学的存在。这意味著,在1955年开课,而在1980年终结的南洋大学,只走过25个春夏秋冬就走进歷史了。一座首间海外的华人大学,一座十分独特而成为华校生「圣殿」的学堂不復存在了。昔日轰轰烈烈的日子,只存在痛苦的回忆中。
有关陈六使追思会已于今年9月8日在怡保隆重举行,场面肃穆感人。
(作者应霹南大校友会之邀,为《纪念陈六使文集》撰文。本文是摘录片段)
重视美育
2013-11-06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小黑
最近我校的董事会设立了一个“艺术教育活动发展金”,以推广文学、美术及音乐的活动。这一项壮举虽然不一定是国內创举,它的影响肯定是深远的。
我们成立这个基金,初步阶段是筹募50万令吉,以供学生们10年使用。在这10年內,平均每年有5万令吉的活动基金,主办几场的艺术演出及生活营。学校当局作为主导的动力,必须详细策划常年的文学艺术活动,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高水平的文学讲座或艺术演出。虽然我们不容易安排全校师生1900人出席音乐晚会,但是有了经费就可以邀请艺术家到学校演出,师生共赏。这样的安排是重要的。它可以打开师生的视野,提昇艺术鉴赏的水平。
在过去,我们在推动文学艺术音乐的活动,最主要的挑战有二项:寻找经济来源,以及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我们一直埋怨文化,尤其是艺术活动,没有获得良好的响应,办古典或现代音乐会没有听眾,参观画展的人寥寥无几。追根究底是因为我们的美学基础教育没有扎好根底。最近我的学生引入美国著名的絃乐四重奏Mivos到大学演出。有关大学强制音乐系学生必须出席,果然出席率极良好。令人讶异的是,看不见音乐系的老师。相对於欧美的文化界,我们想要看见观眾排队为钢琴独奏或夏卡尔画展疯狂,还需要好长一段道路呀。
美育重要性常被忽略
100年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在五四激盪的风潮中,大力提倡“美育”,提醒人们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
蔡元培后来在著名演说《我之欧战观》中,更把欧洲诸强强盛的原因归结为“科学”与“美术”发达。他对於科学在当时世界中的统治地位有充份的认识,认为当时为“科学万能时代”。他一直把科学的推广、教育作为重要的目。同时,他也认识到了科学作用的局限性,指出为文化的健全发展,在提倡科学的同时,必须提倡“美术”。(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王宏超)面对民眾的愚昧与迷信,他甚至提倡以美育取代宗教来提昇人文素养。
当然,在这整百年的进展中,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美学专家如朱光潜、宗白华。经过多年的实践、推动,华文教育系统才正式纳入美育,形成“德智体群美”五育齐备。然而,即便如此,美育还是排在最后,常常被忽略,这是很遗憾的事。《艺术教育活动发展金》的设立无疑將会提供机会举办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等活动,以提昇学生的艺术素养。我相信,假以时日,一个优美的人文环境必定能够实现。(光明日报/好评‧文:小黑)
累死教师也累死政府
2013/11/07 光华日报/言论版
~作者:婧美
早前网上流传了教师苦中作乐,改编歌曲,自我调侃校本评估管理系统(SPPBS)问题一箩筐的无奈,明显地点出了校本评估用意虽好,却因为硬体缺陷,导致增加教师工作量,有些教师即使半夜起来输入资料,还是无法成功,可说是累坏了教师。
从种种投诉中显示,网络瘫痪、网速奇慢等等,都在在证明了是教育部的过失,没有充份解决上述问题,令人遗憾的是,教专署理主席郑明成说,有教育部官员埋怨教师为何在最后一分钟才键入学生成绩,才导致系统瘫痪,这根本是睁眼说瞎话,企图在寻找代罪羔羊!
如果你是国人,你会相信教师和教专的话,还是认同教育部官员?毫无疑问,我自然会相信前者。为什么呢?不用“问阿贵”,我们都知道官字两个口,官员的话岂可相信?这是其一。
第二点,本人的姐姐就是一位教师,是校本评估的受害者。她为了输入资料,真的是三更半夜起床,然而即使在夜深人静时刻“加班”工作,效果还是效果不彰,网络瘫痪、网速奇慢等等都一一出现,唯一得到的,是一对熊猫眼!
姐姐对这个校本评估管理系统可是彻底失望,这个系统快进入第3个年头,但系统故障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增加教师很多烦恼及工作量。教师的工作不是教育学生吗?为何却让他们犹如书记般处理文书工作,无法花更多时间在教学上。
诚然,如果这个系统能顺利进行,不白白耗费教师时间,相信教师们都不介意多做额外工作。问题是这个系统实施多年,问题丛生,当局却束手无策,教人失望。
值得注意的是,校本评估管理系统的“失败”,不单单只是这个系统的问题,更暴露了政府部门普遍的问题,即每当推行一项政策时,都没有完善计划或评估,校本评估管理系统的“失败”,是因为教育部没有考虑到软硬体是否完善,能否负荷这么多人同时上网等。这些若事先有完善计划,照顾周到,根本就不应该有这问题的出现。
诚然,这只是教育部(或政府部门)的其中一个失败之作,一如英文教数理等,若要真正统计,真是罄竹难书!政府若不尽快解决问题,何止累死教师,也“累死政府”。由校本评估管理系统的“失败”,再联想到其他失败之作,要人民对政府往后推出的新策略有信心,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