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9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373 辑



跨文化教育:语文教学新趋势


2014-03-19 星洲日报/言论版

~作者:邓日才
 

语言与文字,是文化的標记,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语文本身的工具性功能,还得深入文化的內涵。否则,就语文学语文,只得文化的表层技能,而不能得其精髓。

尤其非母语母文(或第二语文及第三语文)的教学更需要学得其背后的文化內涵,才能掌握其运用技能。否则,鸚鵡学舌,仅能学得听说读写思5方面的浅层技能,只局限在粗浅方面使用。这种情况,在一般华人学习国英语方面,最为常见。

在世界语文教学与文化的推广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一向不遗余力;尤其在第二、第三语文的教学工作的开拓上,各国学者专家歷有不少创建。

我国向来崇尚UNESCO各项语文教育的推广工作,包括《教育大蓝图2013-2025》的內容,也一再推崇其建议。

UNESCO对於母语的教学,一向有既定的策略和见地。其语文教学专家Susan Malone认为,母语母文的教学,开始时,虽是单元文化教育式,但是母语母文却是每个孩童必须先学会的基础语文;学好了母语,才能学好第二、第三语文。如果不先学好母语,就直接学习外语,孩童的人格发展將不健全,又难以学习外语(尤其所在地的官方语文);女孩更难以传承母亲的文化美德。这將影响其一生的幸福,更使社会发展受到巨大不利影响。

UNESCO认为,不管是第二语文或第三语文的学习,都必须在母语的坚实基础上进行。同时,还要採用正確適用的第二、第三语文教材教法,並由受过培训的师资教导。在文化层面上,注重以多元文化教育方式进行,並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渗透多元文化的內涵。

近年来,UNESCO发现,多元文化的教育方式,还不足以因应世界多元文化的膻变及交融,乃推出了“跨文化教育”的方式。

跨文化教育的推展,並非易事。UNESCO用了32年时间以4个阶段进行规划。第一个阶段,以外劳为主,以单元文化为核心。第二阶段以大熔炉政策为主,美国最先实行。第三阶段以多元文化为主,德国先採行。但前3个阶段策略,並未能因应当前全球多元文化的融合,效果未令人满意;因而规划了第四阶段的跨文化教育策略。目的乃在整合教育与文化的差异,促进种族与文化的相互交融,並渗入教学与生活的各个层面。这既符合人类亙古以来的歷史规律――文化交流,也因应全球化的发展需求。

《教育大蓝图2013-2025》以“提昇国文/巩固英文”单元文化政策作为主轴,以马来学生的学习母语及外语的方式为准绳,只照顾到单方面的需求,並未能兼顾其他民族语文及文化的推广与交融。这当然不是“多元文化教育”的採行;更说不上是“跨文化教育”政策的採纳了。

教育部处处以UNESCO为马首是瞻,但在大蓝图的建议上说,並不合符UNESCO的看法;显然不合当今世界教改大潮,也赶不上多元並存、尊重差异的全球大趋势了。

大蓝图是不是有必要加以修正?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邓日才)

 

教部正视教师心声

2014/3/19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教育部经过检討与研究后,推出“改良版”校本评估制度,允许教师离线输入学生进度,大大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显示教育部正视校本评估制自2011年实行后,教师对此制度的牢骚与不满,並设法解决问题。

校本评估制度开始在小学实行,次年推广到中学,但管理系统经常瘫痪,教师必须等到夜深非繁忙时间,才上网输入学生的评估资料,因此,一些教师坦言此制度影响夫妻生活。

可因材施教

教育部推行校本评估制度,是仿傚先进国的教育制度,以弹性方式评估学生学习与掌握能力,以摆脱填鸭的考试教育;美中不足的是,管理系统不完善、教师工作量大增,导致教师怨声载道,教育部副部长卡马拉纳登,也曾为此事向教师道歉。

为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著想,將在41日实行的改良版校本评估制度,应该让教师有更多时间专注教课与因材施教,也让学生有效学习,以及发挥所长,而不是將传统的注重考试,变成注重作业表现。

师生互交流

教育部正视教师的心声,推出新的校本评估制度,教师应给予高度配合,根据指南执行校本评估工作,並依离线输入资料的工作情况,评估此新制度是否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成果,又能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目標。

教师若发现改良版校本评估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出现弊端,应向校方或相关教育单位反映,以便当局寻找解决方案,纠正不足之处。

学生受教育,是教师教导与学生学习的过程,师生需要互动、交流,教学过程应是生动、有趣及快乐的;如果教师因工作量太大而无法开心执教,学生也就无法快乐学习。

 

华文班师资何处寻?

2014/3/16 (砂拉越)联合日报/自由言论

~作者:吴嘉豪
 

华校师资派遣问题每年都重演,中文教育系录取率异常地减少,这个教育界怪象,实质上是偏颇的政策所致。为了入阁而高喊当家又当权的马华领袖,当官后是否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华校师资问题,华裔选民心照不宣。

过往董教总在向教育部争取获得华文师资调派时,都把注意力放在华小,以致忽略了国民中学和国民型中学的母语班。加上大学中文系由于某些因素没录取足够的大学生,华文师资荒已经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前几年,有一名华校督学,由于不满政府边缘化华校而敢怒敢言,反而遭致调职,导致近几年已经没有华校督学勇于抨击教育部。在华裔人口比率不断下滑的今天,华校督学不能单独行事,也不能意气用事。各州的华校督学该团结一致,对华文师资问题从长计议,并与教育部高官们保持着协调的关系,而非对峙的关系。

日前有报章刊登一名华校督学荣休的新闻。该名督学说他遇到新老师调派问题时,是公事公办的。可是,近年来教育部派遣师资的乱象,已经不能说公事公办就能表示督学已经尽了最大的责任。教育部的师资数据与州教育局的数据有所出入,教育部官员在调派师资方面,只是凭着错误的数据来调派,导致某些学校拥有过剩的老师,有些则每年都在苦等新教师。

虽然教育部提供母语班津贴,但时下老师文书工作繁重,已经无暇去别所学校教导华文班。假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我国的华文水平就会大不如前。新加坡目前已经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汉语学习班、华文补习班及华语会话班都成为了新加坡人报读的课程。

新加坡为了吸引中国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我国老师,开出了优渥的薪酬,导致国内合格的华文老师越来越少。教育部虽然有华裔副部长,可是那么多年教育部却没有特别的方案,以便留住我国的中文教师。

语言,是民族的灵魂。空有文化却没有语言,一个民族并不能完整地把文化传承下去。一个民族,只有把母语学习好,只有把母语捍卫好,只有把母语保留好,才会有民族的特色。华社自诩为中港台以外,母语发展得最好。可是,华文师资荒闹了一年又一年,华文班师资何处寻?

 

教育是扶贫之道


2014-03-17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王增文
 

我是由独中教育栽培出来的,中学毕业后,负笈台湾,学成后归国,又重返独中校园,至今仍然乐而不疲,完全理解独中办学的艰辛。

如今独中生的发展前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单单升学方面,我们就看到全世界的大学都在向独中招手,尤其从台湾来的大专院校师长,都非常喜欢进入独中与校长或辅导主任交流。大学当局所给予的优惠更是吸引人,只要符合入学资格,又获得校长的推荐,高中毕业生要升读大学,完全没有问题。

然而,我还是要告诉学生,儘管摆在眼前的机会,犹如遍地黄金般令人著迷,但是学生必须要建立正確的学习態度,才符合读大学的基本条件。

我讲这个並不是没有道理,我在这六年里,亲自为將近一百名毕业校友写了超过一百五十篇的推荐书,校友们领了我的推荐书,向大学申请奖助学金或其他优惠方案,都获得了批准,校方也因而造就了许多大学人才。

从贫穷中学会翻身

这些领著独中校长的推荐书的独中校友,大多数来自中等或清寒的家庭背景。当他们知道教育是可以帮助他们达成学习目標,这份推荐书更显得珍贵。我从很多案例中看到家境清寒的独中校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了大学学业,並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清寒的家境也因而获得了改善。

我回想起一位高中学弟,来自穷苦人家,高中毕业后,很想读大学,可是贫穷却一再考验他。当年的学校董事,访问了他的家庭,在破陋的住所里感慨万千,於是决心为他筹募一笔交通费及零用钱,送他到台湾念大学。好不容易到了台湾,就读期间,母亲病逝,家人却不敢通报,因为担心影响他的学业,更担心他没有足够的钱买机票返国奔丧。

如今这位学弟在吉隆坡就业,他也成家立业了,生活过得很好。他的兄弟也拥有较高的学歷,也大大的改善了家境,从而脱离贫穷。

教育的目的是甚么,最简单的回答就要把人变成真正的好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他们会自然而然在社会上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处,进而贡献他们的才华,让大眾受惠,自己也获得应有的回馈。这样讲好像有一点功利色彩,然而人活著不是为了要寻求自己的生存价值吗?而有价值的人生,就是要从贫穷中学会翻身。
(光明日报/好评文:王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