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4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850


马智礼要说到做到


2018/11/04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郭碧融


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近日宣布从明年开始废除小学13年纪的考试,取而代之的是更客观的评估方式,让学生将重心放在学习的过程及进展上,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

在教长还未详细列出具体的方案之前,就已引发不少的质疑声浪,其中就有校长认为取消考试虽然能减轻学生的压力,但也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同时,校方无法以成绩归类学生,以致教师被迫面对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在教学上面对重重挑战。

这反映出僵化的教育体制导致教师只懂得以考试作为教学方向,早已失去创意的教学思维,对学习导向的课程内容毫无头绪。有鉴于此,教育部不能一边厢说要转型,另一边厢却维持相同的课程内容,否则恐会陷入换汤不换药的局面。

教育部除了必须在实践新措施前推出相应的课程,也必须具体地列下教学法,让教师清楚了解他们能够扮演的角色,以免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扭曲教育转型的本意,其中2011年推行的小学标准课程(KSSR)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提倡活泼学习方式

KSSR其实是朝向教育改革的方向前进,期望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培育具有创意的未来栋梁。最初的理念是摒弃考试至上的教育模式,提倡活泼学习的方式,以校本评估衡量学生的学习进度。

遗憾的是,KSSR并没有在预期的轨道上行驶,反之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走回应试教育的框架,比如部分家长反对取消小六评估考试(UPSR)、校本评估增加教师的文书工作、一些教师无法贯彻KSSR教学方式、有教育局官员依旧以考试成绩评定校长的表现等。

更可悲的是,KSSR的高思维荒腔走板,教材存有“刁难”学生的成分,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有些部分甚至连家长也束手无策,唯有将孩子送往补习中心上课。

马智礼提出的教育模式转型计划其实与KSSR相呼应。这无疑是深具前瞻性举措,因为在知识变化迅速的趋势下,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课程内容未必会在他们踏入社会时派上用场。倘若我国依旧实行填鸭式的教育制度,不仅抹杀学生的学习乐趣,也将学生训练成只会应付考试的毕业生,这要他们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反之,教育应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精神,加强他们自我学习的动力,让他们将来无论处在任何的局势下都能安身立命。

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但纵观教育部过去的行事作风,许多措施往往落得雷声大雨点小的下场,若非在实践时跟理想中的愿景存有落差,就是随着新任部长上位而改弦易调,令人难以适从。

教育部拥有许多阳奉阴违的小拿破仑,部分的家长与教师也有考试方能推动学习动力的迷思。最重要的是,马智礼要有政治决心,为教育模式转型拟定完善的计划,如此才能逐步建立人民对教育改革的信心。



出一分力,发一分光,宽中的明天会更好


2018-11-04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舒庆祥


最近在筹募宽中至达城第二分校建校基金的活动上,听到了这句话:“现在不会捐款给宽中”。

其实,不捐的留言,近两三年来常挂在一些人的嘴边,或在网上社交媒体出现。对这些人来说,这很时髦,不表达就好像很落伍一样。

在这以前,新山各圈子里绝对不会公开听到“不捐钱给宽中的话”,即使有人不认同宽中或华教,也不会如此公开说出来,因为这等于不给宽中面子。反之,至少会顾左右而言他,或以其他理由应对过去。

所谓一种米养百种人,何出此言,就看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思了。不过,时至今日,有此意者虽然占少数,却也有一而再再而三、甚至高调阔论者当中不是一般市民,也非等闲之辈,甚至在所处领域或组织里,或多或少都有些影响力,也因此,该是认真看待与处理的时候了。

为甚么过往的新山华社不会听到“不捐”这句话呢?因为大家至少都能实践五帮共和与柔佛古庙的团结精神,凡事有商有量,虽有歧见,但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不会单方面行事。

翻查这几年在宽中掀起的风波,都是涉及各方沉不住气的意气之争,结果受害者不单是各有关人士,宽中更深受其影响。

笔者曾是受害人之一,大家还记得两年前宽中董事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及在报上刊登针对笔者那件事吧。笔者仅因在校地退让的论述上漏置了一件事,就受到莫大的委屈,可是董事部却忘了由于我及其他人士对这事件的评述,最后保住了董事部内部份高层领导,一开始就想放弃的2万多方呎校地的这事实。

事件很快就过去,笔者从没有放在心上,就如13层楼校舍的争议,笔者并不认同董事部的立扬,但既然已建成,就不应再争个不完不了。

恰好在不久之后,至达城第二分校的批文下来了。董事部、校友会及凡是支持宽中者,此时此刻,理应心连心,同心同德,抓好这一时机,办好这华教千秋大业的事。因此,从那时至今,在支持宽中至达城第二分校筹募校上,笔者在报道、评述及行动上,从没有缺席及全力给予支持。

今天,很欣慰看到在新山中华公会与宽中董事部联合组建的建校委员会推动下,迄今筹款成绩斐然,令人鼓舞。

谨此希望凡热爱华教,热爱宽中的人士,应在这大方向下,基于求同存异的精神,再团结起来,完成至达城宽中第二分校建校的目标。其实,如果部份校友能在那时全程投人协助推动,相信成绩会更亮丽。

真的希望今后不会再听到“不捐钱给宽中”这句话了,在支持宽中的前提下,没有甚么是不能退让的。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董事部在筹建至达城分校上敞开胸膛,海纳百川,这很令人激赏。

这令人想起了柔佛州老友会联谊会近期为宽中至达城筹款的义举,他们以自己的力量,在各方造势配合下,最终筹得了60万令吉。其意义之非凡在于这是草根力量的展示,捐款不少从50令吉、100令吉或500令吉累积而成,而破万以上的捐款,大部份也是个人的捐献。

人人都可以出一分力,发一分光,宽中的明天会更好,谨此希望大家能向柔佛州老友联谊会看齐。



华教迎喜讯


2018/11/03 光华日报/社论


2019年财政预算出炉,新政府并没有效仿前朝大派糖果,而是务实地根据国家债务状况在各方面制定了对症下药的拨款及税制,虽然不可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同,但相信大多数人民都会欢迎这份希盟首次提呈的财政预算案。其中,教育部获得602亿令吉拨款,占了预算案的19.1%,一如往常是获得最多拨款的部门,证明政府在把持“不能穷教育”原则的当儿,也给人民带来了非常大的惊喜,也就是独中历史性首次获得1200万令吉拨款作为提升学校设施用途。

1200万令吉拨款意味着61所独中平均能够获得近20万令吉,在各源流学校所获得拨款的比例上其实是非常高的。可是华社最感到欣慰的并不是拨款的数额,而是独中首次在财政预算案中获得正式拨款,其中意义绝对比拨款数额更大。独中一直都被当权者政治化,这个孕育了许多人才的教育制度始终无法在我国被承认,也只能一再地成为政治课题不断在大选的时候被提起,接着再被遗忘。虽然承认独中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是这一次获得财政预算案破例拨款,则给了承认独中一个最正面的开头,让华社重新对政府承认独中有了更大的期望及信心。

另外,华小的5000万令吉拨款及华中的1500万令吉拨款也没被“遗忘”,这对华社来说当然是个好消息。虽然说华社对华教一直都不遗余力,而华教在资金上也都能够通过华社筹款获得,但是政府给予的拨款是更像是给了华教一个正式的认同,让华社及学生们不会再觉得本身是被忽略的一群,这是非常重要的。华社不会乞求政府给予拨款,但政府必须给予华教最大的支持与认同,绝对不能容忍一些极端分子对华教的诋毁及侵犯。

首相在财政预算案公布后表示,政府会将教育排在优先的位置,是因为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而全球知识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学生必须吸收更多学问避免被淘汰。而政府正视大量人才外流的情况,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这绝对是个非常正面的进步。当然,承认统考之路仍需要时间进行,但人民绝对应该给予时间让政府大力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与政府用共同的步伐一起迈向先进国目标。



大专中医中文系论文的语文问题


2018/11/0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黄大志


根据教育部现行规定,全国所有公立和私立大专学府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必须用马来文或英文撰写并提交评审,条文涵盖中医系和中文系。从教育学和学术视角看,这个政策的确有必要重新检讨和修改。

从教育学方面看,念中医或中文系的研究生的中文根底,一般较其他两种语文(马来文和英语)要强,学生能用掌握得最好的语文搜集材料,思考并加以撰写论文,其科研成果自然会比其他两种语文优越,论文的分析性和深度也会更大研究生如果靠用英语或马来语翻译中医药内容,不容易做到对原文语义的忠实和准确。因为对中医药内部的特征,译者自己必须先解读,领会,再寻求合适词汇这些环节。即使论文写好了,要让论文评审人能顺利理解和接受译语,也是异常困难,更别说公正审核了。

从学术上看,中文系研究的内容有许多特征性。譬如说,研究考古和文字学的演化过程有它的专业性,体会诗词散文等的内容,意境和文化联系,都不是能简单的用其他语文表达出来的。中医中药是华族祖先数千年来累积的治病养身瑰宝,它具有独特的语言特色和文化风格。有好多专业词汇,不是光靠翻译就能表达它的对等性和同一性意义。迄今,还有许多中医概念还存在着因为西方语文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词汇,以致翻译的语言带有模糊性。此外,因为中西语文之间有文化隔阂,翻译的术语难保留华族文化的内涵和中医的哲学思想。

基于上述所言,全世界有不少大学采取了较为灵活的做法。譬如说,法国各大学英语系允许研究生用法语或英语撰写论文,荷兰,丹麦,瑞典,日本等针对很多科系允许研究生用该国语文或英文撰写论文。新加坡各大学都容许中文系,马来文系,淡米尔文系的研究生分别用自己系的语文写论文。但在马来西亚,中文系和中医系仍然不准研究生用中文书写论文送交评审。单从教育和学术观点评析,于情于理就是不太合理的。

在此我们要大声呼吁代表大马华人社会文化的华总,统筹召开一个特别会议,召集全国所有开办中文系和中医课程的大专院校,派代表到吉隆坡开会,以谋求妥善策略,向教育部要求正式核准中文系和中医系研究生能用中文写论文送交评审。也就是说,冀望今后这两个系的研究生可选择用马来文或英文或中文撰写论文。

最后要补充的一句话是,诚然,在大马的多元民族和文化社会,华族应该欢迎并鼓励土著同胞修读中医和中文系硕士和博士学位。友族接受华族语文与文化,就会逐渐把华族文化看成是国家的一部分,中文系和中医传统就能成为全国文化资产的组成部分,不再被看成是华族移民带来的异地文化,而带有排斥感。在了解中医药的同时,友族也会了解中医背后的文化,以及中医和西医甚至友族本身的传统医术之间的关系,达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自然,土著同胞研究中医或中文系课题,可以选择他们自己较为熟悉的语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