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8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851


承认统考比拨款好


2018/11/07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吴嘉豪


虽然希望联盟政府破天荒第一次为独中提供拨款,但是1200万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独中毕业生成为公务员的问题。华社要的,是希望联盟政府可以承认统考,将独中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一环。

许多行动党支持者大失所望,因为看到倪可敏最终没像行动党秘书长承诺的,成为部长,而是成为国会下议院副议长。95%华裔支持行动党承认统考,结果却看到行动党向30%马来选票低头,以政治现实为理由,向盟党妥协,对全国选民说,需要5年时间去研究承认统考事宜。一般相信95%华裔选民会比行动党的支持更加大失所望,因为给了承认统考的希望,最后只得到失望的结果。

毋庸置疑,在独中课题上,行动党比马华做得好,这一次希望联盟的第一次财政预算案,更让马华在独中课题上,让华社认同行动党比马华采取了为独中谋福利的行动。然而,华社更希望看到行动党采取实际的行动,那就是承认统考。在招收马来党员方面,行动党做得相当成功,华社相信,只要行动党向马来社会表明,独中并不是只属于华人的,而是属于马来西亚人的,只要马来家长愿意,独中招收马来学子,有何不可呢?

许多微型华小目前都必须依靠非华裔才能继续运作下去,否则早已关门大吉。华社都知道,在政治现实下,华社无法单凭华裔单一种族的力量去改变我国的政治局势。因此,华社是务实的,华社懂得变通。当前在各源流学校里,最能呈现我国多元族群一起学校的学校,非华小莫属。这也证明了华小的教育模式获得了各族的认同。独中作为华小毕业生的中学升学管道之一,当然也会获得各族的认同,前提是希望联盟政府最终能够拿出政治决心,去实践向华社承诺的承认统考诺言。

历经华教严冬61年,我国政坛变天,华教迎来春天。尽管倪可敏称这是最亲华教的预算案,可是华社对独中拨款叫好,华社认为希望联盟政府承认统考会更好!



从教育拨款谈起


2018.11.05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杨微屏·


提升教育是促进国家未来发展的钥匙,2019年财政预算案中教育拨款占首位即总额的19.1%,并且首度正式宣布纳入独中拨款,算是希盟政府比前朝踏出不一样的第一步,但整体而言,在教育领域上仍须更具前瞻性。

教育部获拨款602亿令吉,独中获得的1200万令吉占教育部总拨款的0.2%,全国60所独中分享1200万令吉,平均每所获20万令吉。肯定如预期般会招来非议,指独中拨款是杯水车薪,但相较于前朝分文不给,评分则有高低。

希盟政府首度提呈的财政预算案,开启的最初模式是未来每一年的借镜,除了增加宗教私塾拨款2500万令吉和独中拨款,教育部的其他源流学校拨款模式与前朝没有大的分别,华小、淡小依然是分到5000万令吉,而国小则是2亿5000万令吉。虽然希盟直接宣布给国民型中学1500万令吉,但前朝也拨出同等数额。

由此可见,希盟的财政预算案并没有经过细心的重新规划,没有真正跟进时代的变化来回应各源流学校的拨款需求,反之如反对党所说只是“抄袭猫”,贪图方便做简易的工作,教育改革需要拨款支持,就此而言显然有所不足。

华裔选民对希盟所委任的华裔财政部长林冠英寄予厚望,一心期盼改朝换代会使得华校和淡小的拨款,可与国民学校平起平坐获得一视同仁的资源,但看来这个美好的展望并没有实现,聊胜于无的是独中首度获拨款。坊间也希望独中统考文凭获承认的转机能从这里延伸,而不是以此小小的甜头抵消承认统考的“一里路”。

如果不以华人情结的角度,以马来西亚人的视角审视,其实独中教育是和政府学校完全不同的体系,政府学校包括华小和国民型中学,在大马属于提供给人们的免费教育,但是独中终究是收取学费的民办教育,因此在获得拨款方面就具争议,这考验希盟政府的智慧和处理方式。

希盟政府至少比前朝政府放软态度,首度正式在预算案中列入独中拨款,至于数额小引起的民间反应,则需要行动党和公正党的华裔议员以及财长收集民意,以期在踏出好的开始后,未来能应独中的需求提升拨款数额。

独中的拨款问题和承认统考问题一样是长征的路,考验的是政府和各方对教育抱持的开放胸怀,希盟的诚意释出后,后续行动和民间反应预料都是接下来纠结的问题。

在教育拨款中,不应有政治报复因素存在,这只会殃及学子。马华创办的拉曼大学学院在财政预算案中所获得的拨款大幅减少,也引起关注。

拉曼大学学院曾获前朝政府拨出3000万到6000万令吉作为行政与发展开销,但如今却只获550万令吉发展拨款。

首相马哈迪强调教育重要,国民需要学习资讯科技、科学、数学、演算法等,拨款推动教育体系比其他领域重要,如何落实实质拨款需求,而非考量政治影响,是希盟需要以行动印证而非口说就算的诚意。

而在拨款维修和提升学校设备方面,希盟政府应和前朝有不一样的标准指南,不应以学校源流分轻重,而是要公平的考量,以学校的实质需求之急而优先维修,避免国内任何源流学校建筑物长期不获拨款而失修变成危楼,造成意外悲剧。

此外,大马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培育学术性之外的人才,值得政府加强培训工作和增加拨款,希盟政府应再研究时代趋势对技职培训的需求,提供拨款进行改革,不能死守前朝的体系而不思进步,而无法与时并进,培训出符合市场趋势的人力资源。



不考试,会怎样?


2018/11/05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周若鹏


怎么能不考试?!这样我还如何能对邻居小胖爸妈说,看,我家小明数学考98分呢!小胖呢?不及格啊?哎哟!不要紧啦,他不是很会画画吗?呵呵!

一年级到三年级不考试,不是太新鲜的事,本地一些国际学校已经是这样。我以前写过,有的学生是从华小转学过去国际学校的,他们的父母向校方要求考试。我们这一代从幼儿园考试考到大学,有时候还真以为上学就为了考试,没了考试,上学干嘛呢?天天看孩子无忧无虑地回家,有种大仇未报的感觉,怎么我受过的折磨,你就不必受了?

我敢说考试对学习的帮助微乎其微。我孩子没经历考试的那几年,像海绵般吸收课内课外的各方知识,不曾停止学习。考试的作用本来在于评估学生进度,却被扭曲成评定学生社会价值的绝对指标,因而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压力。当考试成绩变成绝对指标,老师、学生、家长的重心会从学习转移成“应付考试”,着重考试技巧,spot可能出的题目然后死背答案,补习再补习。(这样废除考试,补习中心可要担心业绩下滑了!)

我还是坚持认为有竞争压力是好事,有压力才有进步,但对于10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我认同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所说,人格塑造是重点,更重要的是培养好奇心和学习的习惯。要给孩子压力,君子报仇十年未晚,等多几年你就知道。就算没有考试,国际学校还是会有评估测验,以衡量进度;教长所说的客观评估,具体如何进行尚未知晓,但其他现有学制都能作为参考,不必过于担心。

让孩子探索其他兴趣

反倒是经历了十几年考试的家长所面对的冲击需要安抚。我们需要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前依赖成绩,以后老师和家长必须建立更紧密的沟通机制,比如有的国际学校善用网络,家长可以轻易得知孩子在各方面的进度,老师也定期会见家长。这些机制,教育部必须明确订立。

家长不必过虑,何不回想自己一到三年级时的考试,究竟对人生有怎样的影响呢?如果没有,那孩子也不会因为少了这些考试而缺少什么。把补习应付考试的时间,换成让孩子探索其他兴趣的空间,对他们的健全发展更有帮助。小胖可能是未来的张大千、毕加索,但因为画画换不成考试分数,就这样被抹杀掉了。



废除考试好吗?


2018-11-05星洲日报/大北马·

~文:刘振仪·


教育部长宣布废除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考试,改成校内评估后,有赞同也有反对的声浪。

反对声音里提出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了考试,学生将失去学习的动力。

“没有考试让学生失去学习动力”这一句话的逻辑,听起来是要表达:考试是学习的动力。

注重考试的教育体制里,“考试可以让学生更自律”的观念是难以动摇的。意思是说,当学生追求与求学无关的享乐时,只要想到考试,再想到成绩单上以红笔写上的字母,还有父母的失望、教师的摇头和没有前途的未来时,就会打消玩乐的念头,乖乖拿起书本啃书。

这种牺牲自我享乐完成学习大业的学生,一般上会被视为“理性击败了任性”,也会被父母及教师形容为有纪律,还冠上“好学生”之称。所以,一些家长对这股所谓考试带来的动力,是给予好评的。

由于考试成绩成为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去评估学生,成绩单上的ABCDE对学生命运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家长或教育机构也逐渐追求更简单直接的最终目标:学生考得越多A越好。

自此,考试成绩越来越狭隘地定义所谓的好学生、一流的教师或顶尖的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偏向训练学生应付考试,学习的过程变得沉闷无趣,在考试中无法表现的学生被送去放牛班。教育机构走向精英文化时,公共资源集中考得好成绩的学生身上,成绩不好的学生被遗弃。

考试不一定完全不好,可是演变成这种地步,就一定不好。这种文化让教育的根本和学习的初衷被扭曲了。

家长成了“怪兽家长”,寄望孩子考到更多A,让自己的孩子跟上所谓优秀环境的脚步,而不会沦为“没有前途”。如此的厚望却让孩子面对考试压力,学生考不到好成绩仿佛世界末日。

个人认同,学生需要某一程度的评估,但这种评估无需从幼年开始建立,让孩子踏入校园时就被考试文化包围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不该让孩子从小在考试成绩的标准里被归类。

至于考试也培育自律的说法,自律固然重要,但培养自律也可以在家庭教育、生活上体现,通过考试以外的方式建立。

从最理想的教育理念而言,学习的动力应该来自对知识的渴望,发自内心的求知热忱,而不是为了成绩单上的那一个A字母。当然,理想毕竟是理想,考试制度在我国教育体制里扎根已久,以成绩归类学生的观念无论在教育工作者、学生或家长都已根深蒂固,短时间内也难以做到改变想法。

当学生因考试压力而自杀的事件一再发生时,也越来越多人发声要求检讨考试制度。

教长宣布逐步废除考试制度,也许不能一次过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及考试拿A的文化,但至少,这是尝试走向教育体制改革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