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2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853


注重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

2018/11/11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国安


现在一般借用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外延”和“内涵”,来说明学校教育发展的两种形式与路径。所谓“外延式发展”,主要是指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等适应外部需求所体现出的外形扩张变化;“内涵式发展”则是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强实力,出于内在需求,在量变引发质变过程中,实现实质性变化的跨越式发展。
日前,我国教育部教育运营组关于解决小学生书包超重问题指南所提诸项方案,多倾向于“外延式发展”,较少关注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求。
强调质量效益
“内涵式发展”强调事物“质”的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就学校教育来说,质量和效益是反映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素。
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是人们衡量学校教育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在学校教育发展领域,数量一般表现为学校可计量的教育因素,反映学校教育发展的表层,属于“外延式发展”。质量则是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益,反映的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深层;质量的提高需要科学的思想、内容和方法,属于“内涵式发展”。例如,学校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多少等表现为数量,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教育方法的合理度、教育教学的功能与价值等则表现为质量。质量是学校教育发展追求的永恒价值取向,提高质量始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综观教育部教育运营组所提诸项解决小学生书包超重问题的方案,大部分属于“外延式发展”形态,例如培养学生每天检查与整理书包的习惯,要求学生依照课程时间表规定携带课本、作业簿和文具物品,学校提供储物柜和饮用水,家长为学生准备适合的书包、避免使用轮式书包等。涉及“内涵式发展”的,只有寥寥几项而已。下面试从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视角,对相关方案略作分析与探讨。
教育部当局拟指示学校适当调整上课时间表,一天只教学34个科目,让学生无需在同一天携带太多课本、作业簿和相关物品去学校。这虽属量的调整,背后可是牵涉课程结构调整的“质变”问题,在现行“小学标准课程(KSSR)”框架下,似乎难以轻举妄动。
考察KSSR第一阶段(13年级)课程结构,内含核心科目7个,主题学习领域2个,选修科目1个,周会1次;每周总课时1380分钟,每周上课5天,平均每天910节课(每节30分钟)。第二阶段(46年级)课程结构,内含核心科目12个,选修科目1个,周会1次;每周总课时1500分钟,每周上课5天,平均每天10节课(每节30分钟)。
调整课程结构
根据上述课程结构和科目设置,一般小学每天编排教学57个科目,如果要减少至每天教学34个科目,确有难处。因为某一科目编排一天上课34节是不实际的。除非调整课程结构和科目设置,加强课程综合化,组合相关科目为“学习领域”,实施主题模块教学,减少单独设立科目。
例如体育与卫生教育整合为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视觉艺术与音乐教育整合为艺术学习领域。这样,就须要在学习领域的框架下,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模块,编写教材或讲义,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这是当前中国大陆、台湾地区、芬兰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模式。
这或许因应教育部教育运营组所提“21世纪模块化教与学”解决方案。但是,课程结构调整,牵涉课程教学改革理念、课程规划与研制、教科书编写与教学模块设计、教学设计与实施、学习与评价模式转型等深层次问题,须要从长计议,但却又是指向教育教学效率与功能、顺应世界基础教育改革趋势,不可规避的教育改革路径。
除了课程教学深层次改革,其它如精选学习重点编辑教科书,按教学模块单元编写分册讲义,减轻学科教材篇幅与重量;严格规范作业簿选用,避免无益额外练习;实施课堂学习评估,减少家庭作业;引进云学习,落实电子化教材,链接家校学习环境;这些都有助于配合课程教学改革,减轻学生书包重量。
我国小学生书包超重(书包重量超过体重的15%),问题存在已久。数月前,这一老问题引起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的关注,并指示教育部有关单位进行调研改进。这次出台指南方案,希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携手减轻书包重量,让学生轻松上学,快乐学习。
我们的小学生每天上学仿佛负重徒步,肩上扛着的是基础教育的“厚重”。毕竟,我们现有教育教学仍围绕着学科课本进行;整体课程结构调整及其相关改革,是时候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注重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是解决学生书包超重问题的关键因素,让我们学生的书包承载的是“知识”,而不是危害脊椎发育、影响健康成长的“包袱”!



爱国心.华教情.乡土味

2018-11-11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安焕然

在南院附近的金山园,有一所从我家乡哥打丁宜迁校而来的泰丰华小。该校董事长何朝东,向来热心华团和华教事务,他也是新山中华公会署理会长,为人正直、友善,好好先生。几年前我中蚊症,他还特地叫儿子送来“民间解药”,很是感激。而该校董事之中,还有一位我们熟识的就是总务林明华,他是星洲日报前柔南区采访主任。 
南院食堂鸡饭档的老板,是一对很健谈的老夫妇。他们的鸡饭没话说,好吃。平时上课天的中午时分,是要排队的。
但如果只是这样,我写这篇文章就无聊了。有意思的是,鸡饭档老板也是爱国之人。509变天后的第一个上课天,校内学生吃鸡饭,免费。
而今,我们的学务长陈再藩获颁国家文化人物奖,鸡饭档老板把星洲剪报贴在饭档,写上:“好消息!
为国争光!值得表扬!加油!”
爱国,出自真性情。称赞人,发自内心。
在南院附近的金山园,有一所从我家乡哥打丁宜迁校而来的泰丰华小。该校董事长何朝东,向来热心华团和华教事务,他也是新山中华公会署理会长,为人正直、友善,好好先生。几年前我中蚊症,他还特地叫儿子送来“民间解药”,很是感激。而该校董事之中,还有一位我们熟识的就是总务林明华,他是星洲日报前柔南区采访主任。
泰丰初迁,仍需经费。上几周,他们努力做宣传,1028日举办义卖会。我也抽空,当天早上特地到金山园泰丰华小,支持义卖。好热闹。开开心心买了:310块钱的番石榴,两大袋合计15块钱的大芒果,小辣椒、酸柑、芥蓝菜35块,又买了一个一块钱的黄梨,以及买了每个5毛钱的大白菜,手提重重,徒步运动,欢喜回家。
是的,华校义卖,本就不该“卖贵贵”。说是筹款建校,却也不在于你要筹多多钱。办如此的义卖会,或许其心更是在于社会认同的草根性宣教。那是华校办学更值得传扬的意义。而泰丰华小的义卖会上,还有马来朋友摆档卖马来糕点,很受欢迎,好多人买。很有意思。
没有错,刘镇东副部长说:“华文不等同于华人,华人不等同于华文。”学华文是超越种族的。但我想补充的是,华教的意义却不应仅止于“学语言”的教育,它更重要是得有“华校生”的品格与素质,还有浓浓的华教草根情怀。如果华校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沦为只是强调“教”和“讲”华语的学校,这样的华教就没什么意义了。
说起乡土情,1021日,受邀到新山乌鲁地南郊区万孚新村天后宫和万孚华小,讲天后圣母的事迹与精神。乡情浓呀!当天到万孚新村时,“惊见”村口高高挂起演讲布条。还真不好意思。进到村里,不懂天后宫的位置。问路,乡民竟一眼认出是我,热情指引带路。
讲座安排在万孚华小。该校李副校长特地在放学后留下来帮忙,并担任讲座主持人。万孚华小因该新村人口的老化和外流,学生人数一度跌到仅剩50人。后来在村民和校董的努力下,向乌鲁地南周边新兴住宅区宣教。如今,万孚华小竟有三百多名学生,外村学生超过70%
人既然来了,就和村民闲聊,收集村史资料。万孚新村相当特别,村民多是鹤山客,讲客家话。在天后宫,村民请我喝据说可明目的自煮兰花水。太温馨。我问桌上的包子哪里买?好吃。他们说:没得卖,自己做的手工包。
我喜欢“下乡”服务和演讲,乡情浓浓。大热天,村民撑伞来听讲座。大城市的市民哪能有这能耐和闲情逸致?还有,讲座会场提供的饮料,是村民自煮的洛神花茶。烧烧的,煮了一大锅。
事先跟主办单位负责人说好了,来邻近郊区讲座天后圣母事迹,我不收演讲费。村民却爱心满满送来他们家的土产:自己种的菜、种的花、自己种的水果,特制的蜜糖等等,装满一大篮子。阿姨还特地送来她家饲养的甘榜鸡首次下的“处女蛋”。哇,太惊喜,也太令人开心了。
万孚天后宫主席何张寿颁赠“土产”给主讲人,“顺带”托我把一张千元支票转交南院筹款处,那是万孚天后宫给南院的捐款。感恩。
演讲会后的茶叙,和村民聊起南院前署董,已故拿督陈联顺。大家都很感念他。深深感受到联顺南方侠客的草根性。那些年我们的庆中元献南方的标福品筹款活动,他的身影再次浮现。真是我们永远怀念的校董。
南院办学,一些精神是不能放弃的。


为宽中筹款之点点滴滴

2018-11-11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李群熙

今年7月,接到中国天津市河东区侨联文化交流艺术团》受邀来我国,以义演的形式,进行文化交流的消息,我会一一柔佛州老友会,与其他团体商讨后,决定应善用此良机为宽中至达城分校筹募建校基金,岂知,因各种原因,最后筹款的重担子竟落在我会的肩上,成为唯一的主办团体。
爱我宽柔,爱我华教,是新山华社的共识。秉持着为母校,为华教,出钱出力,不怕苦不怕累,以及一贯的勇于向困难挑战和学习愚公移山坚忍不拔的精神,故此,明知筹款难度甚大,我会仍毅然挑起此担子,决不半途而废,还订了募捐50万令吉的目标。
筹款初期,进展并不顺利。当时,犯了一个错误,即把主力放在一些较大的目标上,以为只要打响头炮,接下去的路就好走。可是,找了几位原以为有希望的对象,结果,不是不得其门而入,就是尚未开口,对方早已喊穷,游说了半天,无功而返,碰得土头灰脸。另外,宽中本身早已铺天盖地的在筹款,热心华教者,已被他们筹去了,我们来迟啦。
除此,我们也面临舒庆祥老友在上一期《宽中明天会更好》的评论中所谈的情况,有少数有些影响力的人士说“现在不会捐款给宽中”的窘境,影响筹款的进行。笔者愿对有关者劝导一声:百年后回首,华教的春秋大笔,记载的是谁为华教作了不朽的贡献,如陈嘉庚,林连玉,黄羲初等先贤之功绩,而不会书写那、令亲者痛,仇者快的是是非非的人事纠结。
筹款碰了壁,我们马上改弦易辙,做出调整,把主力放在老友本身的草根基层上,要求每位理事捐助一定数额的款项,同时指定多名负责人,每人尽量筹募2万令吉,起带头作用,发挥老友的极积性。
此策略果然有效。在杨秋顺发动派报公会同仁热烈反应,黄子祥卖力出击下,捐款陆续有来,潘期浩后来居上,动员同届同学捐了几万令吉,使到捐款很快便达到20万的初步目标。
恰在此时,机缘巧合地出现一个动人的捐款故事。事缘有一位名叫林南枝的女老友,不幸于此时去世。南枝,边加兰人,谂南大时,因捍卫南大不变质的事件,被开除。离校后,又因参于工运等活动,在政治扣留营度过10年的铁窗岁月。获释后,在《中国报》任翻译员达30年以上。她去世后不久,其家属联络笔者夫妇,说:有感于南枝生前维护社会正义及爱护民族教育的精神,愿通过老友会,捐助分校34千新币,更叫人兴奋的是,在南枝家属的鼓舞下,另一位亦是边加兰人,沈育枝女士也捐出同样数目的款额。佳讯传来,北琛,声让,和笔者即包车至新领取68千新币现金。不也乐夫也。
两位与宽中毫无关连的普通人士,只因爱华教的一片心意,各捐了10万令吉,怎不叫那些只会高谈阔论,却无实际行动的人汗颜。
经过短短3个月的努力,加上炳正劝服黄迓茱老太太的15万令吉,筹款终超过50万目标,总数达65万令吉。加上策略应用得宜,1024日晚的义演出席人数爆满,共有1200人出席捧场。在热烈的感谢义演团的无私演出,及祝贺宽中早日建成份校的掌声中,结束了一场深具意义的筹款活动。

 

那些年一起筹款的日子

2018/11/10 中国报/评论

~作者:廖朝骥

近乎所有在90年代就读独中的朋友,都有一肚子的筹款经,那个年代正值全国独中都处在扩张期。当我们去外地筹款时,偶尔还听到当地人笑笑说,我们这里的独中也筹款哦。我们这一届几乎是从初一到高三都在为校筹建教学大楼。
我们学校根据不同的年纪分配工作,高年级的学生要负责组织商家义卖或是外出,拿着筹款箱到小贩中心、夜市及沿家挨户的去敲门募款。
回想起来当时的确很辛苦,班主任要自己开车带着学生在周末时间出去,学生也要想筹款的点子,外出一整天,汗流浃背的抱着那个美禄罐改装的筹款箱,去向大众介绍自己的学校,请他们慷慨解囊。
同学们大多都是从被动参与到逐渐认同学校,抱怨的人不少,但是乐在其中的人也很多。正值青春期的我们,精力用不完,外出筹款当郊游,被陌生人冷言冷语拒绝当练习打肿脸皮,提早体验社会冷暖。年轻就是任何事都是尝鲜,跌倒摔伤疮疤也结焦得快。筹款的过程大家互相扶持,挫折糗事趣事特别多,对同学的个性有更多的体会,也顺带拆散、撮合了不少学生情侣。拍一部《那些年一起筹款的日子》的短片,点击率一定很高。
获得认可的珍贵经验
后来社会舆论、家长也对学生频密被动员外出募款有微言,筹款的模式改变了,学生外出募款的机会少了。有人说募款是大人的事,学生应该专注学业,那就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了。但是学生也可能失去了一个体验认同,参与建设学校的机会。因为当我们掏出钱包,将钱投入捐款箱,这是认同的重量。这是信任、付出与期许的力量。
15家巴生肉骨茶店在前几天举行联合义卖会,为新纪元大学学院筹款,我带领3位同学去其中一家肉骨茶店协助。只有一位同学在中学时是圣约翰救伤队队员,有募款经验,其余都是初哥。我们清晨一路飞奔风娇肉骨茶店,在车上我老生常谈中学经验,赫然发现自己“倚老卖老”,赶快住口,只简单分配一下工作和交代一下可能遇到的情况。
到了店家,同学们羞涩地开口向陌生人自我介绍,几个小挫折后,他们可以流利地向客人介绍学校的状况与今天的募款活动。当他们收到有些客人慷慨的将多余的钱放进捐款桶里,兴奋的向我报告,成就感写在他们的脸上。钱的多寡虽然是个鼓舞的元素,但是他们以新纪元学生的身分面向大众,彼此在肉骨茶撩人的肉香中所获得的认可,这个经验更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