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5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299

停止炒作国民型学校国语水平

2021/12/0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玛丽安莫达

批评国民型学校的非巫裔学生,是在转移我们对大马教育素质低下这一真正问题的注意力。

1120日,土团党青年团宣传主任莫哈末阿斯拉夫强调应该废除国民型学校。他告诉大山脚国会议员沈志强,指后者没有注意到许多国民型学校的非巫裔学生不能使用马来语交谈。尽管出生在大马,生活在这个国家,阿斯拉夫说这些学生不能掌握马来语。

阿斯拉夫列举了像孟加拉人、巴基斯坦人和尼泊尔人这样的外国人都能够轻松地讲马来话,并称赞外国人在大马短暂停留后就能够使用马来语交谈。他说,外国人讲马来话时没有任何口音,他们的马来语语法远比本地学生的要好。

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大多数在这里呆了几个月或几年的孟加拉人、巴基斯坦人和尼泊尔人都是为了获得有报酬的工作。他们是来找工作的,也是来给家里寄钱的。大多数人从事低技能工作,工资很低。

如果他们不尽快学会说马来语,他们将如何与他们的雇主、老板和客户沟通?学习马来语是一种必需,而不是一种奢侈。他们需要马来语,才能找到工作。

第二。阿斯拉夫是否知道,在欧洲和英国,像孟加拉人、巴基斯坦人和尼泊尔人这样的移工也必须能流利地使用该国广泛使用的语言。因此,在英国,它将是英语,在德国,它是德语,在法国,是法语。

如果这些经济移民不屑于学习当地语言,他们将无法找到工作,也无法寄钱回家。

阿斯拉夫对国民型学校的非巫裔学生不能流利地使用马来语的批评是错误的。将外籍移工的马来语流利程度和国民型学校的非巫裔学生无法掌握马来语拿来比较,就像比较榴梿和山竹一样。没有可比性。

一周前,代表半岛马来学生会联合会(GPMS)和马来西亚伊斯兰教育发展理事会MAPPIM)的律师莫哈末阿尼夫认为,国民型学校的学生会因为所谓的没有掌握马来语而受阻并导致工作机会受限。

这两个组织都试图通过法院,迫使国民型学校放弃使用华语和淡米尔语作为教学媒介。

阿尼夫宣称,这些学生将被剥夺有尊严地生活的基本权利,并坚持认为这是使用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的一个很好的理由。

难道阿尼夫不知道这是在歧视国民型学校的非巫裔学生?非巫裔可能比他的巫裔同龄人说得更流利,但土著政策将阻止他获得最好的奖学金、政府的工作。由于非巫裔固打,他甚至不能在玛拉寄宿学校或一些本地政府大学就读。

少数讲马来语的国民型学校的非巫裔优秀生可能会被选中,但大多数人不获得考虑。很少有非巫裔有兴趣加入公务员队伍,因为无论他们多么优秀,都会因为土著政策而无法更上一层楼。他们被剥夺了晋升的机会。他们永远无法成为首席执行员,或政府关联公司或其他公共机构的主席。他们可以讲全马最好的马来语,但非巫裔永远不会受委出任大学校长或政府部门总监。

如果阿尼夫和阿斯拉夫真的关心学生的读写能力,为什么不关注我们的国民型学校?读写能力需要得到迫切和立即解决。

还有就是教师缺乏专业精神的问题。我们的教师素质还有待提高。旷课现象很严重。不仅在学生当中,而是在教师之间,纪律也很差。

阿尼夫和阿斯拉夫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部长和巫裔,以及非巫裔精英,会把他们的孩子送到国际学校或海外寄宿学校?一名国会议员最近刚将他的小儿子送进法国的一所学校。

我们曾被告知,国民型学校并不能促进团结。现在,我们被告知,无法掌握马来语是一个问题。

与其在国民型学校中鸡蛋挑骨头,政客应该首先解决国民型学校糟糕的教育水准和低素质教师的问题。

炒作国民型学校学生无法掌握马来语是在分散我们对更重要问题的注意力。

 
后疫情的独中再思考

2021/12/04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李保康

一场疫情,百般变化。突发的冠病病毒不仅打乱全球步伐,阻滞政经发展,摧毁人身性命,也改变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形态,可谓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居家抗疫,学校也无法正常教学而陷入短暂的停顿与混乱,随着“停课不停学”的说法提出,学校最终不得不正视及采取线上教学措施,替代传统的实体课。

师生、家长从一开始的质疑与抗拒到后来的接纳与习惯,在在说明了“新常态”的到来。迩来疫情日渐趋缓,百业重启,各级学校也已复课。但我们的教育,就真的一切如常了吗?

有人说,因为抗疫形成的特殊“教育场域”(居家与线上),不仅拉近学子与生活、与社会的距离,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疫情之下,学校采用线上教学模式,确实减低进度滞后的情形,消除家长的焦虑,持续营造学习氛围,好让学生持续保有学习心态而不至于全面“躺平”。

此外,一些学校在这段期间,尝试组织培训课程或辅导讲座,尽力加强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及维持彼等的身心健康,甚至还将这类课程资讯无私的分享予他校的同侪,实现校际之间资源共享,确实令人钦佩与感动。学校管理层也想方设法提升硬体设施,俾使线上教学更为顺畅。

线上线下结合

与此同时,教育部更是顺势趁着疫情严峻时刻,一锤定音,把“废除小六评估考试”这一个纷扰多时的议题确定下来。诸如此类,都是这一场疫情带来的意外收获。有人因此乐观的认为,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与走向。

然而就我而言,这场疫情不啻是一场试炼,既针对政治、经济体制,医疗系统、全民(防疫)意识及公德等各个方面,也是针对教育领域的一次考验。就教育层面而言,因为“停课不停学”课题的提出,一场疫情,让我们看见教育的多种弊端。

首先,围绕着“停课不停学”这一主轴开展的线上教学,尽管风风火火,百般纷陈,但大部分学校在课程的编排,无论是课时、学科,乃至于作业布置,仍旧沿袭实体课的模式“按表操课”,教学方式也和往常一样,多以教师的单向输出为主,完全漠视网络欠佳、设备不足以及不同阶层家庭(或家长)本身所掌握的资源是否均平,甚至是学生自律自学的态度和能力是否同步跟进等客观限制,致使网课成效不尽理想。

其次,在网课之余,许多学校仍坚持实施各种线上考试,犹有进者,校方还要求在家中应考的学生必须另外架设镜头以杜绝作弊。事实上,除却那些不得不以单一考试进行择优汰劣的测试如入学考、高考外(这个议题颇复杂,需另文探讨方可深入),我们还有其他的途径与方式,在课程或教学之后,用来评估学生,取得他们的反馈。

以上所述,不过是疫情之下常见的现象之一,网课也罢,考试也罢,我们所见到的仅仅是学校决策者面对疫情挑战而发起的响应,实际上与过往的教育没有多大区别,遑论是未来教育的“新常态”了。

要说真正的教育反思,无非就是彻底打破从前按表操课、进度至上,追求形式主义、恪守单一评估方式的教育思维,改由重塑新的教材观、课程观,打造适合未来社会的孩子的教育,并且让因材施教、适性扬才等观念,从教育知识转变为社会共识。

 

风雨不动安如山

2021/12/03   星洲日报/大北马

~作者:郭丽云

一个身着唐朝官服年近半百的老者,缓缓走入舞台的聚光灯下,仰天长叹这无尽的狼烟四起,低头捋须思忖着百姓存亡,忧国忧民的唱腔,为《三吏三别》掀开序幕。

那年,在唐诗这门课的辅导课上,马大文学院里某座大楼的第三层,容纳约四十人就极其狭窄的教室内,我们读杜甫。

小时候我们都爱李白,成年以后才发现,杜甫悲天悯人的胸怀,或许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三吏三别》是杜甫的六首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我们一首首吟咏赏析,彷佛戴上了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VR头显)般,看到了诗中动荡征伐,民不聊生的时代,看到乱离中,杜甫悲戚的孤影。

唐肃宗乾元元年,安史军叛乱,郭子仪为首的唐军战败,毁河阳桥阻敌军南下,退守洛阳。杜甫路过新安,看到官军散亡故“点行频”的情况,征兵捉壮丁的哀伤。这边厢,石壕村里一个老妇,三个儿子在外征战,死了其二,为保住家里新寡的媳妇和孙子,自告奋勇要自己随军去当炊事:“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那边厢,山河表里潼关路上,劳役在忙着修筑兵家要道——潼关。战鼓响起,新婚的夫妻“暮婚晨告别”,共结连理的隔天,即要生离,此去亦可能是死别。曾经沙场征讨的士兵,出走半生,归来已非少年,家破人亡,既无家可归,再次被征召的临行路上,亦无人送别。最后,子孙已殉战,孤苦无依的老人也决定颤巍巍从戎,“投杖出门去”。

这些人,都是大时代下的悲剧人物,逝者已矣,却在诗圣杜甫的诗中复活,那有血有肉的灵魂控诉还横跨时空,鬼哭狼嚎。这是“诗史”留给我们的一部唐朝兴衰史。说杜甫更贴近我们,因为物换新移,彼大时代,此大时代,依旧是一个充斥许多悲伤无奈的大时代。

杜甫的爱国与现实主义,是底层社会的民声,普通百姓没法发声,总得有人代表传达,让后人记取,那些只能化为死伤“数目”的小小人物。

这般活灵活现的画面,讲师说,把它演出来。于是,我们走出了四十人的小教室,走上了大礼堂的舞台,售票演出。那个表演杜甫的同学,他的身影,他的歌声,我至今还把他与杜甫重叠,记忆犹新。

杜甫《兵车行》诗里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多少人“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是让人伤感的。现在没有战役,但是瘟疫的肆虐,我们又那么近距离地战火中流离。愿能白发老去,不愿白骨荒置。

步入中年,我们不再有李白的狂妄,反而共鸣起了,风雨飘摇中忧伤的时代,愿一切能,巍巍不动。

 

疫情下的教育挑战

2021/12/03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陈伟豪博士

孩子们的老师在WhatsApp 群里通知所有家长,幼儿园和托儿所即日起关闭4天,而3岁爱丽丝班则关闭一周。

倘若有任何教职员或孩子出现冠病感染症状,受促马上用唾液自测或到诊所做鼻拭子检测。不过,女儿的班主任补充说,由于许多人实际上是无症状染疫者,因此他鼓励所有孩子都做检测,并尽量待在家里避免外出。

不定期突发事件演习

以上所描述的突发事件不会只发生在我孩子就读的幼儿园。随着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陆续重开,教职员与学生人数比幼教场所更多的学校自然会更频密地出现类似的事件。因此,怎么迅速地应对疫情突发事件,同时又坚持教学授课就是当下的疫情时期我国各级教育机构所面对的最大挑战。

要控制学校范围内的疫情,就得让所有到过学校的人定期每周做一次检测,而班主任是确保人人都已完成例常检测的最后防线。

一旦有教职员或学生检测结果呈阳性,校方就得马上启动应急方案,对受影响的校园范围消毒,并据实向全校师生通报,让大家一起抑制病毒的扩散。

除此以外,校方可以安排不定期的突发事件应对演习,以便能够在爆发感染群时更有效率地采取应急措施,避免疫情扩散到校园之外的公共场所。

在教学方面,教师们得随时随地切换教学模式,并兼顾线上与线下学生的学习进度,以便学生们能够灵活地整合及内化各个学科的知识、技能和学习体验。毕竟这些能够提高线上线下双边教学效能的软件及应用程序并不在疫情前的师范培训课程里,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一边学习新工具及新教法,一边应对层出不穷的特殊教学状况,故教师们的工作量就会自然而然地增加。

重规划教师工作范畴

有鉴于此,校方有必要重新规划教师们的工作范畴,把校内防疫、抗疫任务以及需即学即用新软件、新教法的挑战纳入既有的工作时间中。同时,一旦出现突发疫情事件,校方可以通过县教育局向官方机构求援,或直接透过董家教三机构向地方上的私人界和民间团体求助,及时为身在前线的教育工作者提供额外的人力(临教、助教及心理辅导员)、物力(冠病自测盒、防护用品和消毒设备)和财力(生活援助金、抚恤金或帛金)等资源,共同让校园尽快恢复正常运作。

其实,学校里最多的人力资源肯定是学生,而这些学生,不管是哪个年级的,都可以在线上或线下时被赋予共同抗疫的任务。

比如,巡察员或学长团可以协助师长维持同学们在课堂外的纪律,一起侦察各种违反抗疫标准作业程序(SOP)的状况;班长则可以协助师长解决同学们在线上与线下学习时的技术问题,让老师可以更专注于授课。至于没有任何职务的学生,也可以互相监督提醒,为遵守SOP出力。

在校园就是社会的缩影前提下,一旦师生们在校园里应对的教育挑战和防疫努力成功,就可以通过每一名学生传递正能量到各自的家庭,进而逐步改善全国各地乃至各州的防疫结果,一起在新常态下渡过冠病笼罩的阴霾。

(作者为英国华威大学教育博士,苏丹依德利斯教育大学创意媒体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