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9 星洲日报/暖实力
报道:许镁琪/ 摄影:陈启基、受访者提供
 |
| 适逢国庆日庆典,西廖华小师生精心打扮,穿上各民族服装欢庆。(受访者提供) |
 |
| 尽管学生人数不多,西廖华小依然举办越野赛跑,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受访者提供) |
 |
| 陈姝郿:很感恩一路上遇到不少贵人,几乎每件想为西廖华小做的事,都有人帮忙实现。(陈启基摄) |
 |
| 西廖华小7名学生赢得2025年大马科技奥林匹克全国赛不同组别的亚军和季军,开心与师长分享喜悦。(受访者提供) |
 |
| 《看见西廖》共分为五个篇章,全部人员义务参与。(受访者提供) |
 |
| 陈俐杏(右起)、林颖茜、陈姝郿、李国良及龙国强互相打气,携手让更多人看见西廖华小。(陈启基摄) |
 |
| 《看见西廖》微电影制作团队希望让更多人看见微型华小的微笑。(受访者提供) |
 |
| 陈俐杏找来同是艺人的丈夫许亮宇(右)及友人盛天俊,无酬演出《看见西廖》。(受访者提供) |
 |
| 拿督斯里李国良(西廖华小董事长) |
 |
| 龙国强(西廖华小校友会主席) |
 |
| 林颖茜(《看见西廖》微电影发起人) |
 |
| 陈俐杏(《看见西廖》微电影制作人兼演员) |
 |
| 西廖华小配合感恩月举办温情活动,向学生灌输孝亲观念。(受访者提供) |
 |
| 毗邻的淡米尔小学举行丰收节(Pongal)庆典,西廖华小师生到场观礼,展现多元文化之美。(受访者提供) |
 |
| 《看见西廖》从学生转校的故事展开,折射出郊区人口外迁、学校的处境,也刻画了校长与教师们在困境中坚守岗位的精神。(受访者提供) |
(八打灵再也19日讯)“我从来没有最坏的打算,只往好的方面想,在这里我看到的是无限可能与希望。”
位于森州波德申县的西廖华小,多年来与毗邻淡米尔小学共用坐落在园坵的校地。
这所拥有80年历史的微型华小,曾见证橡胶业蓬勃发展,那时社区人口多,学生一度多达百多人。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人口外移,学生人数持续下降,今年仅剩20人。
在许多人眼中,等待它的命运仿佛只有关闭或迁校。不过,转机往往在不经意的时刻悄然发生——一年前,该校迎来新任校长陈姝郿。
她的到来,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了这所学校的每个角落。在她充满教育热忱与积极的带动下,该校有了新的生命力和不同的可能性。
没校歌校训食堂校钟
西廖华小没有校歌和校训,让人心疼的是,连食堂和校钟也没有。过去的一年半里,该校接连失去两任董事长,董事会陷入群龙无首的困境。
对很多人来说,西廖华小的命运似乎难以逆转,但在陈姝郿的眼中,该校是一所充满无限可能与希望的学府,她直言自己没有最坏打算,只有要落实的计划。
从掌管雪州A型学校调任西廖华小校长的她,谦称自己并非别人口中为该校带来转变的“灵魂人物”,纯粹想尽一分力。
“西廖华小是我于1990年踏入杏坛执教的第一所学校,一直希望退休前有机会回来服务,多年来也留意到它面对学生流失的情况,不禁思考我能做些什么?”
对她而言,华小必须继续办,只不过作为微小,要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转型?
提升设施拟开特殊班
尽管学校资源匮乏,陈姝郿从未放弃,她深知光等不能改变现状,唯有主动出击;幸运的是,许多热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提供所需的资源。
到社区各华小进行考察后,她发现波县16所华小当中,只有3所开设特殊教育班,僧多粥少,因此西廖华小可以往这方面发展。
“这些学校的特殊教育一班为6人,往往都会爆满,因此绝对有此需求,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校园设施,以开办特殊教育班。”
她意识到,学校要持续发展,需有董事部、家教协会与校友会的支持,因此配合80周年校庆,成功召集上百名校友回校,随后迎来新任董事长和校友会成立。
“我很感恩,这一路上遇到不少贵人,几乎每件想为西廖华小做的事,都有人帮忙实现。”
校方的努力深深打动了一些商家,主动慷慨解囊,赞助该校校钟系统和音响器材。
以学生为主 与社区共融
2025年,西廖华小有9名教师和20名学生,分别为一年级3人、二年级2人、三年级4人、四年级2人、五年级7人及六年级2人,包括华裔、原住民、印裔及其他民族。
陈姝郿分享,今年该校会有2名学生毕业,明年将迎来3名新生,预料接下来还会有原住民家长为孩子报读该校。
“本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当地社区,然而随着人口流失,学生人数越来越少;一些留下来的家长说,不能让孩子转校,否则学校会没了,我听了百感交集……”
来到西廖华小,陈姝郿秉持“以学生为主,与社区共融”的办学理念,希望让学校与社区取得很好的连接。
走入当地社区,她发现原来很多人对“西廖”这个地方感到陌生,也不知道该校的存在,因此不晓得其校园有多美。
“其实本校的环境很好,只要设施获得改善、让更多人认识这所学校,相信会有更多家长愿意将孩子送来这里。”
恢复信心参加校外赛
陈姝郿就像用心耕耘的教育园丁,在贫瘠的土地上播种希望,在其带领下,西廖华小的教师们逐渐恢复了信心。
“过去,师生们没有信心参加校外比赛,我倒认为,也许我们并非最好的,但总得让学生有机会去尝试和体验、开拓视野。”
令人欣慰的是,不久前,该校有7名孩子首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国赛——2025年大马科技奥林匹克决赛,并分别在不同组别荣获亚军和季军。
《看见西廖》微电影诞生
为了让西廖华小拥有自己的校歌,陈姝郿寻求蒲公英合唱团创办人林颖茜帮忙创作,这一合作不仅带来了美妙的旋律,更衍生出一部动人的微电影——《看见西廖》。
这部作品于日前举行公映,反应热烈,并将于11月22日在各社交媒体平台发布。
拿督斯里李国良(西廖华小董事长):赞助学生餐食
我是西廖华小的校友,母校80周年校庆时终于有机会重返校园,发现学生人数少了很多,当时学校没有董事长,许多设施也不完善,让人心疼。
经校长询问后,我认真考虑是否要回去帮忙,太太劝我说,那是自己的母校,能帮就帮吧,于是我决定接下董事长的担子。
校园没有食堂,学生们需自备食物,对一些家庭来说不方便,有的孩子只能饿着肚子上课,更有家长因此不为孩子报读本校,我和女儿赞助学生们每个上课日的一餐。
西廖华小必须走出社区,才能让更多人看见;我们会找更多人来推动校园发展,看到越来越多人支持,让我对母校的前景感到乐观。
龙国强(西廖华小校友会主席):校友力量推动发展
我是1962年的毕业生,在西廖华小度过六年光阴,肯定有感情,向来也关心母校的发展。随着现任校长掌校、新董事长上任,我们看到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母校走过了80年,校友人数肯定不少,当中不乏成功人士,我们希望团结校友的力量,共同推动学校发展。
林颖茜(《看见西廖》微电影发起人):让更多人看见微小的微笑
当初为了创作校歌,我尝试了解学校的背景,深深被西廖华小教师们的精神打动,因此希望让更多人看见这所微小的微笑。
参与《看见西廖》制作的人员全是义务的。
微电影公映后,很多人因为这部作品而知道西廖和这所微小,希望有机会发展成系列,在教育部支持、董教总等单位主导下,由其他团队记录不同微小的故事。
陈俐杏(《看见西廖》微电影制作人兼演员):教育不分学校大小
听了林颖茜讲述西廖华小的故事,我也受到触动,身为华小生,我对参与这类作品义不容辞,正好有个长期合作的制作团队,成员也是华小生,他们愿意义务帮忙。
与董教总接洽,让我看到不同的观点,原来微小有自己的生态,而大家还愿意留下来,是一件很伟大的事,而教育不分学校大小。
回归教育本质,其实很朴实;许多城市人花了不少钱让孩子在课堂上接触大自然,而身处西廖时,我发现在校园就可免费享受大自然。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