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3日星期日

行动党捐50万 杨忠礼集团捐100万 南方大学学院1000万教育发展基金达标

2025/11/21 东方日报/国内

报导:陈筱燕

交通部长陆兆福。

陆兆福(左4)移交捐款支票给陈洺臣(左3)。

(新山21日讯)在交通部长兼民主行动党秘书长陆兆福的协助下,南方大学学院在庆祝50周年校庆之际,达成1000万令吉教育发展基金目标。

陆兆福今晚出席南方大学学院创办50周年纪念晚宴,并在会上宣布,将以民主行动党捐出50万令吉,同时在他协助牵线下,杨忠礼集团承诺捐出100万令吉。

他说,目前南方大学学院筹款筹到850万令吉,离1000万令吉目标还有150万的距离,而这缺口他也协助补上了。

当他作出上述宣布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

陆兆福在致词时赞扬,南方大学学院过去50年来培育不少华裔子弟和人才,让独中毕业生有继续深造的机会。

他说,即便面对很多困难和挑战,华社仍然坚持办教育,抱著不放弃的精神,才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因50年前的阴差阳错,只能用“南方”为学校命名,凑巧的是,50年后的今天,我国最主要的发展就在南方。”

他也提到,双轨电动火车(ETS)不久后也将开入新山,明年农历新年前,大家就可以乘坐火车返回家乡,免受塞车之苦。

他说,柔新经济特区带来很大的发展潜能,工业和经济领域都需要大量人才,相信南方大学学院可以培育更多人才,并且为柔佛经济有所贡献。

上述晚宴出席嘉宾包括中国驻马大使欧阳玉靖、南方大学学院董事长拿督陈洺臣、署理董事长拿督斯里张学富和宽柔中学董事长童星存等。

(东方日报)

统考体育学艺成绩卓越 沙崇正再创高峰

2025/11/21 星洲日报/沙巴

郑宇杰(右二)颁发拿汀郑叶纯纯奖学金予各级得奖学生。

最佳学业进步奖学生,由沙巴崇正校友会主席张碧玉(右二)颁发。

张碧玉(右二)颁发已故拿督郑佑安信托基金三语优异成绩特优奖励金予各级得奖学生。

初一成绩优异奖学生

初二成绩优异奖学生

初三成绩优异奖学生

高一成绩优异奖学生

高二成绩优异奖学生

高三成绩优异奖学生

(亚庇21日讯)沙巴崇正中学于今早举办2025年休业典礼,全校2625位师生在校长郑展兴的年终总结中,共同回顾2025年的努力与成果,展望2026年的新目标,典礼在温馨而振奋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九成高三生获升学资格

升学方面,该校在2024UEC高中统考中表现优异,总及格率达91.7%。其中,初中统考共有11位学生考获全科A,成绩亮眼。高三毕业生中近九成符合录取大学一年级资格,其中约25%学生凭优异统考成绩获得各类升学奖学金,11位学生更获颁沙巴州政府奖学金(BKNS),持续升学之路。

该校在2024SPM考试中再创佳绩,98.7%学生考获及格文凭,整体表现持续进步。凭借优异表现,共有6位学生获颁沙巴基金局杰出学生奖学金,就读大学预科班。

为拓展学生升学视野,该校今年组织游学团前往上海,参访多所高校,并与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及同济大学签订奖学金推荐协议。至此,该校累计已与25所国内外高校签署奖学金或推荐协议,为学生搭建了更广阔的升学桥梁。此外,学校于年初与中国河源中学正式缔结为友好姐妹学校,进一步推动国际教育与文化交流。

学生在联课活动方面表现同样出色。经联课活动处统计,全校超过600位学生在全年校外比赛中,共荣获935项个人奖及21项团体奖,获奖总数较去年大幅增长35%,表现亮眼。

师生跨域学习态度积极

在紧凑的学期中,学校积极组织多项境外学习与交流活动,包括管乐团前往台湾演出、华乐团赴广西交流,以及河源寻根夏令营等,这些都一再体现了该校师生对于跨域学习的渴望及积极态度。

学生在各领域竞赛中均有卓越表现:在AISTEAM领域,学生参加多项高级别竞赛并屡获佳绩,包括AIxSDGs黑客松竞赛、国家级智慧学校物联网与人工智能黑客松、第13届陈嘉庚陈六使青少年发明奖、Samsung Solve for Tomorrow提案竞赛等;在数学学科方面,于Kangaroo Math、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马来西亚国家代表队选拔赛、马来西亚奥林匹克数学比赛、ICAS数学竞赛等赛事中均表现优异,频频获奖;在三语领域,更于全国华文独中三语演讲比赛中荣获初中组全场总亚军,展现了强大的语言综合实力;体育方面,篮球、田径、体操、武术等项目亦持续取得全州及全国级别佳绩。

为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今年共有9名学生获颁“最佳学业进步奖”,肯定他们在学业上的显著成长。同时,195位学生因全年出勤全勤,获颁全勤奖,展现认真向学的精神。

各级成绩优异学生亦于典礼中获表扬,其中初一至高三各级第一名获颁拿汀叶纯纯奖学金;三语成绩最优异学生则获颁已故拿督郑佑安信托基金三语优异成绩特优奖励金。

112日全校开学

郑展兴也宣布,2026新学年开学日定于112日(星期一),全校学生包括初一新生与高三班级皆于同日开学。他也勉励学生善用年终假期,反思今年所学,并为新学年订立明确目标,持续进步。

主要获奖名单  各年级成绩优异奖

初一:刘会琳、黄星云、彭烨升、黄馨尔、李沛琁、邬凯冰、黄婧彤、罗蕊娜、练晋齐、郑妃恩、郑钧谦

初二:陈杏寜、彭欣蔚、马卉妤、李佳芯、赵恩欣、黄颂琪、蔡明伽、谢富升、吴易宸

初三:张浩泽、黄馨莹、佳娜妮、梁嘉雯、邬爱莎、张咏慧、何咏琦、锺谦柔、黄荣成

高一理科:蔡汶萱、宋芷萱

高一理商(I):柯奕添

高一理商(II):艾曼达

高一文商科:杨千慧、张芊莹、江姵漩、张胜勇、黄子轩

高二理科:苏靖毅、张彧宬

高二理商(I):李宜恩

高二理商(II):林恬佳

高二文商科:罗咏妍、潘志豪、马敬哲、蔡佩佩、黄歆殷

高三理科:廖晋慷、陈翊

高三文商科:林睿皓、吴晓琦、徐幸怡

各年级最佳学业进步奖:陈俞铭、林方正、林悦绮、游正龙、黄雪涵、朱柔仪、黄佳音、刘于鑫、张尹瑄拿汀郑叶纯纯奖学金:刘会琳、陈杏寜、张浩泽、柯奕添、杨千慧、苏靖毅、罗咏妍、廖晋慷、林睿皓已故拿督郑佑安信托基金三语优异成绩特优奖励金:黄星云、彭欣蔚、张浩泽、黄嘉盈、许靖、陈彦缙。

(星洲日报)

世界中文大会暨中文水平考试大会在京隆重举办

——华教中心荣获优秀考点荣誉奖牌黄端铭应邀出席

2025/11/19 《菲律宾华教中心》

左图:黄端铭主席,右图:黄端铭主席代表菲律宾华教中心领奖。

1114-16日,中国教育部主办,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共同承办的“2025世界中文大会”在北京举办,吸引了中外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全球语言学者、文化研究者及教育工作者约2,000人参加。本中心主席黄端铭应邀参加大会。

本次大会以“创新引领数智赋能——让中文零距离”为主题,发布了5项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成果,包括覆盖38万语言节点的知识图谱、数十亿语料库、自适应学习产品“HSK GO”、AI云教研平台及中文智慧教室等。

1114日,本次大会举行开幕式,中国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并发表主旨讲话。丁薛祥副总理指出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国际中文教育,强调坚持守正创新,加强联通融合,努力搭建语言互通之桥、理解互信之桥、文明互鉴之桥。他表示中国作为母语国,将一如既往支持服务各国开展好中文教育,共同推动语言文化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丁副总理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坚持创新引领,顺应数智时代教育发展趋势,建设智慧校园、智慧教室。二是坚持服务发展,持续推进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发展。三是坚持友好往来,鼓励中外中小学结成语言伙伴学校,办好“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增进中外民心相通。四是坚持开放包容,共同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支持各国开展汉学和中国研究,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互学互鉴。

1115日,本次大会专项会议——“中文水平考试/HSK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大会由汉考国际主办,全球HSK考点代表、中文学习测试中心负责人、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代表、国内外高校、教育机构及企业代表等1,000余人出席会议。会上,本中心荣获“2025年度HSK优秀考点”荣誉称号,由黄端铭主席上台代表领奖。

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静炜介绍了HSK在考试规模、考试内容、考试级别、考试种类、考试方式、考试资源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她表示语合中心、汉考国际将继续加强HSK品牌建设,进一步强化HSK在评价国际中文教育质量、助力来华留学和服务中外经贸合作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将HSK打造成为世界最知名的语言考试之一。

HSK新产品推介环节,汉考国际联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EIM教育集团共同发布了HSK留学中国平台(studyinchina.com)、《新HSK教程》、“HSK GO”。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分别就新HSK3.0考试改革方向、考试特点、考试内容,以及《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考试CTC分级考试等进行专业解读。

大会隆重表彰了2025年度HSK优秀考点、CTC优秀考点、HSK最佳合作伙伴及HSK卓越贡献个人。

(菲律宾华教中心)

趣味识字润童心 互动教学启新程 ——P1中文识字课教学感想

2025/11/18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校园






作为開明三语学校一名教授零基础学生的中文教师,近期我带领P117名学生完成了“识字(六)”这一单元的教学。60分钟的课时对低年级孩子而言时长偏长,容易产生疲劳,为此我在教学中融入体演文化教学法与多样趣味设计,动物、颜色与汉字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孩子们稚嫩的发音、踊跃的身影,以及课后中文部教师组的研讨交流,让我对低年级中文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与思考。

兴趣是开启零基础中文学习大门的钥匙,而体演文化教学法则为这份兴趣搭建了生动的桥梁。开课之初,我摒弃了传统的直接导入模式,选择播放马嘶、牛哞、羊咩等动物叫声音频,清脆的声响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教室里立刻响起小声的议论。紧接着我抛出提问:“这是什么动物?”孩子们纷纷举手,用不太熟练的中文或肢体语言回应,课堂氛围迅速升温。在词汇教学环节,我将体演文化教学法充分融入,坚持“音形义结合+趣味互动”的模式。展示“马”的字卡时,我慢速发音“mǎ”,同时做出骑马奔腾的动作,“鱼”字搭配游水的动作,“鸟”字模仿扇翅膀的动作,引导学生跟读模仿,。这种沉浸式的体演教学,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词汇的发音与含义。

颜色词汇教学同样趣味盎然。我用彩色卡片展示黑、白、红、黄、绿、蓝六种颜色,每张卡片都搭配鲜明的色块与清晰的拼音、汉字。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孩子们会从自己的用品中找出相应颜色,孩子们立刻化身“小小发现家”:有的指着书本上的花朵喊道“红色”,有的指着书本上小女孩的衣角说“红色衣服”,还有的举起黄色的铅笔、黄色的文具包,争相展示自己的发现。

最后,我特意设计了律动缓解环节。我播放节奏轻快、动作简单的律动视频,带领孩子们跟着视频伸展肢体、扭动身体,孩子们跟蹦蹦跳跳,脸上洋溢着笑容,结束后还拉着我的衣角喊道:“老师,再玩一遍!”我趁机引导:“只要大家接下来认真学习、积极发言,表现得足够好,我们就再玩一次好不好?”孩子们齐声答应,学习热情再次被点燃,后续的教学环节也得以顺利推进,课堂效率显著提升。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需要耐心打磨与巧思设计。汉语声调是外国零基础学生的入门“拦路虎”,“白(bái)”与“百(bǎi)”的声调差异、“黄(huáng)”的双韵母发音,以及三声汉字的准确读法,都是本次教学的难点。为了帮助孩子们攻克这些难关,我采用了“示范+对比+游戏”的组合策略。先进行慢速、夸张的发音示范,让孩子们清晰感知声调起伏;再将易混淆的字词放在一起对比朗读,强化差异记忆;同时用动作提示三声发音;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发音记忆,逐步掌握了声调规律,每一点进步都让我倍感欣慰。

课后,中文部教师组围绕本节课程进行了深入研讨,各位同仁踊跃发言,提出了多项宝贵建议。廖洪兰老师高度肯定了本节课的课件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指出,课堂活动可进一步融入小组合作元素。例如,“砸金蛋”环节若以小组竞赛形式展开,或将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增强课堂互动效果。中文系谭维主任则对本课所运用的“体演文化”教学法及律动设计表示赞赏,认为其有效提升了课堂氛围与学生参与度。她也建议,在课堂用语方面应进一步锤炼,教学指令需更加清晰明确,表扬学生的用语亦可更加丰富多元,避免重复使用“你真棒”等单一表达,以增强反馈的针对性与感染力。

结合课堂实际与同事们的建议,我进行了课后反思,意识到本节课虽有卡通图和色块,但缺乏动态元素,若加入动物动画、颜色渐变效果,或许能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注意力。律动视频的选择可更贴合教学主题,比如融入动物动作的律动,让趣味与知识传递更紧密结合。

此次教学与研讨,让我明白低年级中文教学既要夯实基础,又要保持趣味;既要创新教学方法,又要深挖文化内涵;既要关注知识传递,更要呵护学习兴趣与个体差异,还要灵活应对课堂时长带来的挑战。未来,我将吸收借鉴同事们的建议,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在教学设计上更加注重细节与层次性,在课堂中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让体演文化教学法和趣味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用互动点燃兴趣,用耐心浇灌成长,用反思推动进步,让每一个孩子在中文学习中收获快乐、建立自信,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文的魅力与中华文化的底蕴,这便是教育最美的意义,也是我作为中文教师始终坚守的初心与使命。

(開明三语学校外派教师  周欣)

千里传情,助学兴邦!世界越柬寮华人团体联合会情暖培华公校

2025/11/16  柬埔寨《柬华日报》

【雷西郊培华公校福建外派教师】 施久奎  供稿






【本报消息】近日,世界越柬寮华人团体联合会主席周志松带领十余名核心成员,在柬埔寨潮汕商会会长陈烈豪勋爵的陪同下,专程到访金边雷西郊培华公校。这场跨越山海的相聚,只为传递海外华人对华文教育的深切牵挂。

访问中,培华公校校长黄麟淑详细介绍了学校自潮汕商会接管以来,在华文教学、校园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的亮眼成绩与长远规划。联合会一行深入校园实地考察,对学校深耕华文教育、培育华裔后代的扎实成效给予高度认可。有感于师生们的奋进姿态,联合会当场捐赠1000美元专项基金,用于表彰该校品学兼优的学子及各类赛事获奖者,用实际行动为追梦少年们加油鼓劲。

陈烈豪勋爵代表潮汕商会,对联合会“情系华校、慷慨解囊”的义举致以诚挚谢意。此次爱心捐助不仅为培华公校的发展注入了宝贵动力,更彰显了海外华人社团守望相助、传承中华文脉的赤子情怀,让华文教育的火种在异国他乡愈发炽热,也激励着莘莘学子以更昂扬的姿态逐梦前行。

(柬华日报)

2025年11月22日星期六

华社与华教的发展 (纲要)

~方山~              

.华教是核心

华社三大支柱,即华团、华教和华文媒体三者的合称。在这三者之中,传承中华文化的华教是为核心,华社视之为本身生存发展的根苗。

为什么1819年在槟城出现的五福书院(原名五福堂),被視为最早的一所高于华文私塾规模的旧式学堂,是为本地近现代华文教育的起源?难道华社不知道由教会开办的最早具有规模的华文私塾其记录是1815年在马六甲共有9间,而1819年新加坡的记录则有3间?难道华社不知道当年五福书院以五福堂的名字去注册遭受拒绝,英殖民地当局指控它为秘密结社?(五福堂直至1857年方获准注册为一所乡会。)

唯有实事求是,不脱离华社地气,我们才会感受到华社深信,只有捍卫和发展来之不易“根正苗红株壮”的华教(即源自传统中华文化的私塾、学堂、现代学校等等),方有本身的地位和生存之本,方能引领外围的诸如教会学校或华文学习班级等等靠拢过来,形成气候,否则免谈。作为传统中华文化教育象征的五福书院虽不被当局认可,却是华社心血的结晶,不能忘却,更不能等闲视之。应该说,这是华社护根的血泪经验总结!

二.华族成为建国民族

上述华社三大支柱的存在和发展,实际上具有其历史和客观基础。但是,我们更要进一步考察华社族群由不自觉的“自在民族”提升成为自觉的“自为民族”,从而成为建国民族的过程。

据了解,在整个移民时期,华社族群虽然身处本地,但他们在精神文化上却未能向本地,而依然是向中华母国认同。这是因为西方殖民者特别是英国统治马来亚后,大搞愚民政策,即在思想文化方面一贯强制本地区人民特别是华、印族群向英国宗主国认同。对此,两族社会上是普遍不愿接受,而是强烈抵制的。另一方面,华、印两族群众都爱护本身古老文明的根源和母体,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因而在反对向殖民地宗主国认同之时,他们也只有各自向祖籍的中、印两个文明古国作精神上与政治文化上认同的一条路了。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来亚社会开始形成马、华、印为主的多元社会。与此同时,世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马来亚华社族群应时奋起,开始从不自觉的“自在民族”(暂名nation-in-itself),提升为自觉的、在本地落地生根的“自为民族”(亦暂名nation-for-itself)。这个提升过程有以下几个标志:

(一)共同母语与新式学校的出现

马来亚华社族群主要是于1819世纪的中国劳苦大众“下南洋”逐渐形成的。这些移民来自华南不同省县,原本口操各种方言,但在世界民族独立运动大潮推动下,最后却大多趋同于以华语为共同母语。1899年林文庆学者推广中华语文为共同母语是为起点。

1904年,新加坡开办了第一所新式华文学校(应新学校)1908年,吉隆坡第一所中华女校坤成女校诞生了。1919年年初,华族企业家陈嘉庚在新加坡发起创办南洋华侨中学开课(以规范的华语授课)。其时,全马许多新式小学也设立中学班。

1919年中国的“五四”爱国主义新文化运动对马来亚新式华校的发展是新的刺激,方言教学几乎被白话文教学所取代。华语成为华族学校的共同语,成为华族无可争议的共同“母语”。“语言是民族的灵魂”,共同母语“华语”成为华族的标志。

(二)奋起反抗殖民地当局的文化教育压迫

 1920年马来亚殖民地政府颁布了针对与控制华校的《1920年学校注册法令》,接着它又实施包括拒绝任何参与所谓“颠覆”活动的教师执教的《1925年学校注册修正法令》。有压迫就有反抗,华人社会掀起了首次有组织的维护本身教育权利的反对殖民主义压迫运动。这项反殖运动,促成了华教运动的蓬勃兴起,成为华族觉醒的先导。

(三)华族广大劳动群众(无产阶级)的崛起

当我们考察华族如何由“自在民族”提升为“自为民族”问题时,除了上述华社共同母语、文化教育的时代觉醒,更是不能离开华社广大劳动群众(无产阶级)的崛起。

马来亚共产党于1930430日成立,是马来亚最早出现的现代政党:反对殖民统治、主张马来亚建国独立。建党初期,党员、干部中,华族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是为压倒性多数。

上述情况非常特殊,世界上包括东南亚的许多地方,总是先有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政党,而后才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党员、干部总是以当地大族群为主或占相当数量。马来亚的情况之所以如此独特,一是英国垄断资本对马来亚经济的极力控制和这种经济的典型殖民地性质,严厉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因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明显薄弱;二是华族无产阶级(矿工、种植园劳工、各行业劳动者)人数庞大,并在时代潮流推动和先进思想指导下很快走上政治舞台。

在一定意义上说,由于更为深入和更为广泛地经历了战前援华抗日运动及接着的抗日战争和战后反殖运动以及抗英战争的洗礼和磨炼,华族成为“自为民族”的历史不仅较早而且成长条件尤为成熟,其本土意识也尤为巩固。从历史发展上看,华族可说是最早具有现代整体“马来亚”观念的,较早提出要联合各民族共同在本土建立一个新型“现代国家”(独立国家的马来亚)的建国民族。

(四)二战后的马华文艺独特性问题大辩论

有需大书特书,二战后马来亚华族文化界开展的一场马华文艺独特性问题的大论战,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二战胜利后,各殖民地人民(包括马来亚人民)争取独立建国的时代洪流是不可阻挡的。基于此,马来亚的华族革命者(其中主要是马共干部和原抗日军人等)便借助于退伍抗日军人机构所主办的《战友报》以及《民声报》的平台,于1947年尾,以马华文坛名人金枝芒为主将,向马华文艺界提出“独特性”口号,强调“写此时此地”,呼吁文艺工作者排除“侨民”思想包袱,以马来亚主人身份写作并投身于人民争取独立建国的大业。

这场马华文艺独特性问题的大论战,至少有两个重大作用:

其一,大论战激发了当时马来亚各界反对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进一步发展壮大。其后不久,1948年“6·20”抗英民族解放战争爆发,在英帝的全面血腥镇压面前,我国人民能够迅速起来进行武装反抗,虽有抗日战争前例可循,这次文艺大论战的深入开展,不能否认也在为“抗英战争”做了思想上的动员。

其二,大论战不仅在于马华文艺独特性的一面而已,另外更重要的一面则是号召作者应该以马来亚主人的身份来写作,尽量摈弃侨民思想和作客观念。其实,当时新马数百万华人,多半愿意以马来亚为永久家乡,他们要同其他各民族共同建国做马来亚的主人,而非居于寄人篱下的地位。因此,大批过去在援华抗日、抗日战争、以及参加二战后进步运动的先进分子,成为了“认同马来亚为祖国”、“做马来亚主人”的思想播种机,在华社广泛而深入地发挥作用,让华族心明眼亮地做为“建国民族”越趋成熟。

三.高举多元团结旗帜前进!

在殖民统治时期,华族在受到百般压迫和排斥下也能自行发展华教;可是当二次世界大战后,以马来亚而论,殖民当局却玩弄种种花招,扶植政权代理人,成立没有主权独立的所谓“国家”。他们在推行武力“反共”的同时,也以立法和行政的手段,大搞所谓“国语为名,英语为实”的单元主义文化教育政策,大肆围困和扼杀华教,迫使华教一再面临被消灭的危险。

从二战后的1950年代开始,直到本世纪初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建国民族的华族其华教队伍进行了可歌可泣、持续不断的抗争,反对单元主义文化教育政策、维护华教(包括命运与共的淡米尔文教育等)生存与发展的正当权利。历史在正义的一边,据统计,到2010年,我国拥有国民型华文小学1291所,学生超过60万;华文独立中学60所,学生约6.5万;改制华文中学78所,学生12万多。另有华社民办高等学府3所,学生超过4千。马来西亚成为中国以外,世界上拥有华文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完整体系的国家。

作为建国民族,我国华族高举多元团结旗帜,反对单元主义政策,合情合理!

既然我国是个多元民族的新兴国家,而华族又是个建国的民族,因此,华族不能认同在多元民族的国家中搞单元主义文化教育政策,而是坚决主张实施“多元团结”的文化教育政策。在国家制定的国民教育体系下,各民族学校都应同样享有国民学校的地位。基于各民族语文学校都是以“国语”(马来语)为必修,都是一律采用共同的课程纲要,因此,不能以马来民族语文的学校就是“国民学校”,别的民族的语文学校却是地位较逊一等的“国民型学校”,或将之完全排除在国民教育体系之外成为所谓“独立学校”,而掌权当局又选择性地不给予“国民型学校” 应有的拨款和公平对待,对于“独立学校”(如华文独立中学)则分文不给。所有这些,是有悖于当今时代民主国家的公正施政原则和世界时代发展潮流的。

总之,作为建国民族的华族,坚持国家施政必须符合多元国情,反对单元主义政策,主张多元团结,要求发展多元文化教育体制等等,所有这一切,从未得到官方应有的尊重。只有到了2022年“1124”大选中,“烈火莫熄”的主角安华胜出任相,成立团结政府,倡导“昌明大马”理念、主张“多元团结”治国。这是我国实施议会制度有史以来,人民民主力量的首次胜利!这也是华族华教队伍长久以来高举多元团结旗帜,首次得到官方的认可。有需指出,官方的认可只是个好的开始,作为建国民族的华族特别是其华教运动队伍,前头还有很长远的征途,继续迈步前进吧!

(2025-10-20 稿)

在2025/11/03新纪元大学学院华文教育研究院新书推介礼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