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星期六

华社与华教的发展 (纲要)

~方山~              

.华教是核心

华社三大支柱,即华团、华教和华文媒体三者的合称。在这三者之中,传承中华文化的华教是为核心,华社视之为本身生存发展的根苗。

为什么1819年在槟城出现的五福书院(原名五福堂),被視为最早的一所高于华文私塾规模的旧式学堂,是为本地近现代华文教育的起源?难道华社不知道由教会开办的最早具有规模的华文私塾其记录是1815年在马六甲共有9间,而1819年新加坡的记录则有3间?难道华社不知道当年五福书院以五福堂的名字去注册遭受拒绝,英殖民地当局指控它为秘密结社?(五福堂直至1857年方获准注册为一所乡会。)

唯有实事求是,不脱离华社地气,我们才会感受到华社深信,只有捍卫和发展来之不易“根正苗红株壮”的华教(即源自传统中华文化的私塾、学堂、现代学校等等),方有本身的地位和生存之本,方能引领外围的诸如教会学校或华文学习班级等等靠拢过来,形成气候,否则免谈。作为传统中华文化教育象征的五福书院虽不被当局认可,却是华社心血的结晶,不能忘却,更不能等闲视之。应该说,这是华社护根的血泪经验总结!

二.华族成为建国民族

上述华社三大支柱的存在和发展,实际上具有其历史和客观基础。但是,我们更要进一步考察华社族群由不自觉的“自在民族”提升成为自觉的“自为民族”,从而成为建国民族的过程。

据了解,在整个移民时期,华社族群虽然身处本地,但他们在精神文化上却未能向本地,而依然是向中华母国认同。这是因为西方殖民者特别是英国统治马来亚后,大搞愚民政策,即在思想文化方面一贯强制本地区人民特别是华、印族群向英国宗主国认同。对此,两族社会上是普遍不愿接受,而是强烈抵制的。另一方面,华、印两族群众都爱护本身古老文明的根源和母体,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因而在反对向殖民地宗主国认同之时,他们也只有各自向祖籍的中、印两个文明古国作精神上与政治文化上认同的一条路了。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来亚社会开始形成马、华、印为主的多元社会。与此同时,世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马来亚华社族群应时奋起,开始从不自觉的“自在民族”(暂名nation-in-itself),提升为自觉的、在本地落地生根的“自为民族”(亦暂名nation-for-itself)。这个提升过程有以下几个标志:

(一)共同母语与新式学校的出现

马来亚华社族群主要是于1819世纪的中国劳苦大众“下南洋”逐渐形成的。这些移民来自华南不同省县,原本口操各种方言,但在世界民族独立运动大潮推动下,最后却大多趋同于以华语为共同母语。1899年林文庆学者推广中华语文为共同母语是为起点。

1904年,新加坡开办了第一所新式华文学校(应新学校)1908年,吉隆坡第一所中华女校坤成女校诞生了。1919年年初,华族企业家陈嘉庚在新加坡发起创办南洋华侨中学开课(以规范的华语授课)。其时,全马许多新式小学也设立中学班。

1919年中国的“五四”爱国主义新文化运动对马来亚新式华校的发展是新的刺激,方言教学几乎被白话文教学所取代。华语成为华族学校的共同语,成为华族无可争议的共同“母语”。“语言是民族的灵魂”,共同母语“华语”成为华族的标志。

(二)奋起反抗殖民地当局的文化教育压迫

 1920年马来亚殖民地政府颁布了针对与控制华校的《1920年学校注册法令》,接着它又实施包括拒绝任何参与所谓“颠覆”活动的教师执教的《1925年学校注册修正法令》。有压迫就有反抗,华人社会掀起了首次有组织的维护本身教育权利的反对殖民主义压迫运动。这项反殖运动,促成了华教运动的蓬勃兴起,成为华族觉醒的先导。

(三)华族广大劳动群众(无产阶级)的崛起

当我们考察华族如何由“自在民族”提升为“自为民族”问题时,除了上述华社共同母语、文化教育的时代觉醒,更是不能离开华社广大劳动群众(无产阶级)的崛起。

马来亚共产党于1930430日成立,是马来亚最早出现的现代政党:反对殖民统治、主张马来亚建国独立。建党初期,党员、干部中,华族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是为压倒性多数。

上述情况非常特殊,世界上包括东南亚的许多地方,总是先有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政党,而后才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党员、干部总是以当地大族群为主或占相当数量。马来亚的情况之所以如此独特,一是英国垄断资本对马来亚经济的极力控制和这种经济的典型殖民地性质,严厉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因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明显薄弱;二是华族无产阶级(矿工、种植园劳工、各行业劳动者)人数庞大,并在时代潮流推动和先进思想指导下很快走上政治舞台。

在一定意义上说,由于更为深入和更为广泛地经历了战前援华抗日运动及接着的抗日战争和战后反殖运动以及抗英战争的洗礼和磨炼,华族成为“自为民族”的历史不仅较早而且成长条件尤为成熟,其本土意识也尤为巩固。从历史发展上看,华族可说是最早具有现代整体“马来亚”观念的,较早提出要联合各民族共同在本土建立一个新型“现代国家”(独立国家的马来亚)的建国民族。

(四)二战后的马华文艺独特性问题大辩论

有需大书特书,二战后马来亚华族文化界开展的一场马华文艺独特性问题的大论战,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二战胜利后,各殖民地人民(包括马来亚人民)争取独立建国的时代洪流是不可阻挡的。基于此,马来亚的华族革命者(其中主要是马共干部和原抗日军人等)便借助于退伍抗日军人机构所主办的《战友报》以及《民声报》的平台,于1947年尾,以马华文坛名人金枝芒为主将,向马华文艺界提出“独特性”口号,强调“写此时此地”,呼吁文艺工作者排除“侨民”思想包袱,以马来亚主人身份写作并投身于人民争取独立建国的大业。

这场马华文艺独特性问题的大论战,至少有两个重大作用:

其一,大论战激发了当时马来亚各界反对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进一步发展壮大。其后不久,1948年“6·20”抗英民族解放战争爆发,在英帝的全面血腥镇压面前,我国人民能够迅速起来进行武装反抗,虽有抗日战争前例可循,这次文艺大论战的深入开展,不能否认也在为“抗英战争”做了思想上的动员。

其二,大论战不仅在于马华文艺独特性的一面而已,另外更重要的一面则是号召作者应该以马来亚主人的身份来写作,尽量摈弃侨民思想和作客观念。其实,当时新马数百万华人,多半愿意以马来亚为永久家乡,他们要同其他各民族共同建国做马来亚的主人,而非居于寄人篱下的地位。因此,大批过去在援华抗日、抗日战争、以及参加二战后进步运动的先进分子,成为了“认同马来亚为祖国”、“做马来亚主人”的思想播种机,在华社广泛而深入地发挥作用,让华族心明眼亮地做为“建国民族”越趋成熟。

三.高举多元团结旗帜前进!

在殖民统治时期,华族在受到百般压迫和排斥下也能自行发展华教;可是当二次世界大战后,以马来亚而论,殖民当局却玩弄种种花招,扶植政权代理人,成立没有主权独立的所谓“国家”。他们在推行武力“反共”的同时,也以立法和行政的手段,大搞所谓“国语为名,英语为实”的单元主义文化教育政策,大肆围困和扼杀华教,迫使华教一再面临被消灭的危险。

从二战后的1950年代开始,直到本世纪初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建国民族的华族其华教队伍进行了可歌可泣、持续不断的抗争,反对单元主义文化教育政策、维护华教(包括命运与共的淡米尔文教育等)生存与发展的正当权利。历史在正义的一边,据统计,到2010年,我国拥有国民型华文小学1291所,学生超过60万;华文独立中学60所,学生约6.5万;改制华文中学78所,学生12万多。另有华社民办高等学府3所,学生超过4千。马来西亚成为中国以外,世界上拥有华文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完整体系的国家。

作为建国民族,我国华族高举多元团结旗帜,反对单元主义政策,合情合理!

既然我国是个多元民族的新兴国家,而华族又是个建国的民族,因此,华族不能认同在多元民族的国家中搞单元主义文化教育政策,而是坚决主张实施“多元团结”的文化教育政策。在国家制定的国民教育体系下,各民族学校都应同样享有国民学校的地位。基于各民族语文学校都是以“国语”(马来语)为必修,都是一律采用共同的课程纲要,因此,不能以马来民族语文的学校就是“国民学校”,别的民族的语文学校却是地位较逊一等的“国民型学校”,或将之完全排除在国民教育体系之外成为所谓“独立学校”,而掌权当局又选择性地不给予“国民型学校” 应有的拨款和公平对待,对于“独立学校”(如华文独立中学)则分文不给。所有这些,是有悖于当今时代民主国家的公正施政原则和世界时代发展潮流的。

总之,作为建国民族的华族,坚持国家施政必须符合多元国情,反对单元主义政策,主张多元团结,要求发展多元文化教育体制等等,所有这一切,从未得到官方应有的尊重。只有到了2022年“1124”大选中,“烈火莫熄”的主角安华胜出任相,成立团结政府,倡导“昌明大马”理念、主张“多元团结”治国。这是我国实施议会制度有史以来,人民民主力量的首次胜利!这也是华族华教队伍长久以来高举多元团结旗帜,首次得到官方的认可。有需指出,官方的认可只是个好的开始,作为建国民族的华族特别是其华教运动队伍,前头还有很长远的征途,继续迈步前进吧!

(2025-10-20 稿)

在新纪元大学学院华文教育研究院新书推介礼上的发言。

南华独中与华小合作 完成社会责任行动计划

2025/11/21 星洲日报/大霹雳

参与“社会责任行动计划”的华小校长或代表,育伯乐讲堂代表及南华独中校董在验收成果发表会上与学生合影。前排左起为叶绍龙、何添胜、陈丽冰、颜登逸、王治翔及黄宝彬。(南华提供)

南华独中学生在活动上,对各项完成的“社会责任行动计划”,发表成果总结。(南华提供

(实兆远21日讯)曼绒南华独中日前举办2025年社会责任行动计划成果发表会,为该校的11个学会团体与曼绒县8所华小协作执行的社会责任项目做年度总结。

参与这项计划的南华独中团体有电影学会、农业与科技学会、扯铃学会、摄影学会、棋社、中华文化与艺术学会、舞蹈团、廿四节令鼓、剧场艺术学会、华乐团与射箭学会,而参与的华小有爱大华华小、港口革成华小、甘文阁国民华小、新甘光国民华小、拉惹依淡培民华小、二条路建华华小、福清洋育英华小及木威培青华小。

所有参与的团队是从8月至11月间完成超过20场,涵盖技能教学、文化体验、艺术课程、生态学习及校园协作等内容的计划。

南华独中董事长颜登逸在活动上致词时表示,如今的教育不只扮演知识传授的角色,因此南华推动的社会责任行动计划,旨在让学生在行动中理解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连结。

“今天的总结,也是下一阶段合作的起点,南华会根据今年的执行经验,在来年继续推动跨校协作,使社会责任行动计划成为学校长期性的教育工程。”

南华独中校长陈丽冰致词表示,若没有学生、老师与合作学校的齐心协力,就不会有今天的成果。

她说,学生在过程中实践了责任、合作与耐力,而这个成果发表会是所有努力汇聚后的呈现。

代表参与的华小发表心得的拉惹依淡培民华小校长王治翔表示,华小师生在参与过程中,理解到校际合作并非单向给予,而是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希望未来能持续合作,将经验深化为教育常态。

南华独中董事总务何添胜在做总结时感谢参与的华小给予南华独中这项计划的支持,让南华学生得以走出校园,走入社区学习,并获得灌输社会责任的理念。

另一方面,南华独中推动的这项计划也获得霹雳州行政议员吴家良拨款15000令吉支持,并在现场移交支票予颜登逸。

出席活动的南华校董包括副总务林道祥及董事叶绍龙。

(星洲日报)

北近打县华小明年人事大风吹 8校长退休 1人申请待批

2025/11/20星洲日报/大霹雳

(怡保20日讯)北近打县8所华小的校长将于2026年陆续年满60岁卸下教鞭,加上尚有校长申请提早退休,一旦获得批准,总数就会增至9人,为近些年来人数相对多的一次,预料未来一年华小校长的人事变动将会掀起一场大风吹。

明年1月将有2名华小校长荣休,4月和7月各2人,6月与12月各1人,另有1人或许在年中卸任人,视胥教育局的决定。

8名校长在同一年里相继退下,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占了北近打县华小22.8%的比率;若加上申请提前退休者,人数达到了9人的话,比率便进一步上升到25.7%

根据霹雳董联会统计,受校长荣休影响的华小皆为学生人数在600人以下的社区型学校,其中1所是一至六年级人数加起来不足150人的微小,但没有涉及市中心和大型华小。

在校长引退的学校中,只有1所学生超过500人,4所介于300人到500人之间,2所介于200人至300人女间,剩余的1所略高过100人。

明年校长将退休的华小,为彬如华小二校、狮尾崇德华小、珠宝拱桥中华华小、安邦明新华小、万华二校、中山华小、第一花园育华华小、新邦波赖培英华小。

回顾今年,北近打县总共4名华小校长退休,分别为执掌培南华小的许胜文(1月)、九洞华小蔡秉强(3月)、斗华华小校长赖雅韵(3月)和万华一校方淑芬(7月);这4所学校的校长空缺由江卓奕、陈欣婷、卢秀媚和张苑珠接任。

当中培南华小与万华一校属于大型学校,各别的学生人数高达1190人与1041人。

鉴于今明两年迎来12名至13名华小校长引退,意味著北近打县须更换超过三分一的校长,人事牵一发动全身,接下来的调动与升迁势必牵动整个霹雳州华小的人事布局,尚不包括其它地区荣休的校长。

按照以往的惯例,教育局会从各县区调派校长到北近打县服务,随著校长群体年龄趋向年轻化,也有不少符合资格的人选可以升全校长职位,填补原全校长退休所留下的空缺。

北近打县为霹雳州内拥有最多华小、大型华小与最多华小学生的地区,这个地区共有35所华小;霹雳董联会统计显示,目前有13945名学生在县内华小就读。

北近打县教育局负责范围涵盖怡保市政厅管辖地区,即怡保东区、怡保西区与打扪国会选区内所有华小,还有华都牙也国席8所(其中3所位于华都牙也县议会范围内),以及务边国席4所华小。

(星洲日报)

【华教视窗】 ~ 1726

理想的双师制

2025/11/2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赖芊翠

近期,马来西亚教育部提出“每班两位老师”的设想,引起教育界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这项构想听起来充满理想色彩:一人主讲、一人辅导;教学更细致,照顾更全面;课堂不再是独角戏,而是双人协奏。表面上,它既回应了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也呼应了个别化教育的需求,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学生学习落差扩大、情绪管理成为新课题,双师制似乎是一个兼顾效率与关怀的解方。

 然而,理想的蓝图往往需要坚实的地基支撑,而教育体系的现实,恰恰是最难被忽视的一环。根据教育部与教师工会近年的数据,全国教师短缺的情况虽有改善,但仍未彻底解决。尤其在国民型华文学校中,中文教师长期短缺的现象已持续多年,部分学校甚至需要以代课或跨校支援的方式维持基本教学运作。若要推行“双教师制”,意味著教师需求量将大幅增加,现有师资分布的紧张状况可能进一步加剧,只有部分学校能配备两位教师,而另一些学校却连一位合格教师都难觅,这样的落差将直接影响政策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

除了数量问题,更棘手的,是教师分工与问责机制的重新定义。双师制并非简单的“多派一位老师进教室”,而是对课堂结构与专业角色的全面重组。若无清晰的职责划分,比如谁负责教学主导?谁负责学生管理?考试成绩、家长沟通、课堂秩序等又应由谁承担?这些琐碎的事务若不明细划分,合作可能变成推诿,理想的“双人舞”最终变成混乱的踩脚。教育制度是培育下一代的机制,讲求的是严谨的操作标准与问责逻辑,否则再美好的初衷也会在执行层面瓦解。

 或许,国际经验能提供一些借鉴。英国、日本与芬兰等国早已实践不同版本的协同教学(co-teaching)模式。英国采用“lead & support”机制,主导教师掌控课程主线,辅教教师专注差异化学习与个别辅导;日本的“团队教学”多用于外语课堂,由外籍与本地教师搭配,以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双重输入;而芬兰则更为平衡,两位教师在课程设计、评估与反思阶段平等参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学。

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是以充分的师资储备、系统的职前训练与专业评估机制为基础。换言之,成功的关键从来不是“多一位老师”,而是“如何让两位老师组建一个有意义的团队”。由此可见,“双师制”的成功依赖于系统支持,而非单纯的人数叠加。

放眼马来西亚,若“双师制”要真正落地,三项前提条件不可或缺。其一,教师培训体系必须同步升级,不仅要增加人手,更要培养能胜任协同教学的教师;其二,教育经费与薪资结构需重新规划,因为两倍的教师配置意味著更高的财政负担,若没有可持续的预算支持,政策难以为继;其三,要在制度层面确立问责标准与绩效评估机制,确保合作不是形式,而是实质的教学改进。

此外,值得警惕的是,教育资源的城乡落差可能因此被进一步放大。城市学校师资相对充足、条件优越,容易优先获配“双师制”;而偏远地区、原住民学校或华小,则可能因人手不足而被迫延后实施。这样的差距若未被妥善处理,原意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政策,反而可能成为新的不平等来源。

教育改革的本质,不在于形式的更替,而在于结构的优化。若教师数量不足、培训体系尚未完善、财政支持不明朗,“每班两位老师”的制度或许只会成为写在文件里的美好构想。教育的根基在教师,任何改革的成败,终究取决于教师是否被赋予足够的资源、尊严与成长空间。 

理想可以天马行空,但政策必须脚踏实地。要让“双教师制”成为教育进步的里程碑,而非纸上蓝图,唯有在务实的基础上建立制度的理想,让理想有地可落,让课堂真正成为两位老师、三十个学生、一个共同成长的空间。

 
师恩情重永难忘

2025/11/17 越南《西贡解放日报》

~作者:王紫嫣(胡志明市文郎学校)

老师,您好!

当我提笔写下这封信的时候,您教书时的身影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上学时的画面历历在目,您对我的教诲令我无法遗忘也不敢遗忘。在当学生的那段时间里,您对于我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指南针。

老师,是您指引我在茫茫无际的学海里前行。当其他人问我关于您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您站在讲台上拿著书认真、严肃讲解课文的模样。实不相瞒,我为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而深深着迷。在我的眼里,老师这个职业一直是神圣的,可以说,老师是深夜中的红烛,照亮孩童们迷茫的前路,更愿意为了学生而牺牲自己。也可以说,老师是园丁,孩子们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老师辛勤地为其浇水、施肥、修剪以让他们能茁壮成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一名言则也凸显了老师们在传授知识上的重要性,老师更象是父母,勤勤恳恳的为我们铺好走向梦想的道路。

您传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教会了我们礼貌、诚实、勇敢、善良以及许多许多关于人的美好品德。

老师,通过这封信,请允许我向您表达最真挚的感谢!是您让我可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生活,实现梦想。感谢您用心的教导,无论天涯海角我都会始终记得这份恩情!

最后,祝教师节快乐,更愿您身体健康、生活愉悦!

您永远的学生

王紫嫣敬上

 

从小学老师到大学讲师

2025/11/1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祁毓里

两年前的2月,我不顾家人的反对,带著一贯的冒险精神,与同心的太太来到柬埔寨某偏乡小学任教并当教务主任。今年9月,我开始在刚开办的某金边大学接下了讲师及教务处副主任的职务。

从管教小学生跨越到管教大学生,对我其实并不难,那是因为我之前曾在中小学及大学担任过管理职也讲过课。一般而言,大学讲师的基本要求是硕士学位或以上,然而这也并非铁律;君不见其实早期在很多国内外大学,也有很多未达学历门槛的讲师与教授,他们在教学上依旧游刃自如。这说明经验累积、自我进修及终身学习的价值。

记得之前在那所郊区小学,设备并不完善。除了基本的白板及桌椅和电扇,课室内没有空调。加上柬埔寨酷热的天气,即使把电风扇开到最大风速,上课时依旧汗流如雨。一天下来,衣服满是汗臭味,外加晒得黝黑的皮肤。逢雨季,虽然稍微凉快些,却常因淹水弄湿鞋子,造成鞋子发臭的窘境。衣服换洗频仍及一天洗几次澡,成了这里的日常。

优点是,由于那所偏乡学校的学生较无升学及应付国家考试的压力,也就是所谓的没那么“卷”(大陆俚语),因此教师的压力也相对轻一些。

到了金边,这所大学的设备却是迥然不同,180度大翻转。礼堂、食堂及每一间课室、办公室都设置了空调。说白了,就是能在没有太阳直射的暴晒环境中舒适工作。这所大学,刚在9月正式开学。它是柬埔寨第一所纯粹由华人办的私立大学。可以说,那是海外华人在侨居地的另一个华教基地。

虽然旗下的中小学已有数千人的基础,但由于该大学刚开办,学生为数不多,只有十几人分散在四个专业。持续进行招生,是我们必须积极展开的首要工作。犹记得我打从4月加入大学筹备委员会开始,不停开会,几经折腾。突然一天曙光惊现,经人介绍而得以和外国国家教育中心(出师资)及外国企业(出经费)联手合办,才促成该大学9月的开学。8月底本地高考,为了派发大学宣传单,我们配合中小学人员,坚守在考点。任它日晒雨淋及遭遇部分警察的喝阻,我们都没有放弃,依旧执著地送出传单。

大学开学前两个月前,大学筹备委员会聘得退休大学校长。开学前一个月,我被委任为教务副主任及第二外语英语讲师,负责大一英文基本语法, 未来还会教导商用英文、英文学术写作及中英翻译。至于教务那一侧,我负责为汉语专业的数个方向(如文秘、商业管理、翻译等)排课、收集课纲及配合招募讲师。

目前,我们已经突破100名学生的期望值。然而这事说来也有点让人措手不及,因为就在我们开课后的一个月内,涌进了几十人,一下就冲破过百。或许是学生认可了我们的教学及讲师团队,口耳相传的结果,又或是高考后,学生无法进入心仪大学,开始转往其他大学的必然现象。

海外教学,纵偶有挫折,却能实地接触到为华教打拼的热血华侨与支教教师,以及渴望获得更佳教育品质的莘莘学子,著实是我难得且宝贵的人生经验。

 

两个老师,一个脑袋vs两个老师,六种花式──共同教学篇二

2025/11/1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余秋玲

对于共同教学的概念,社会上的另一把声音是针对其带来的坏处,比如师资不足或者教师之间的冲突而提出的。虽然这观点相对理性,却是出于对co-teaching没有详细的理解。见树木之枯而不见森林之生,是人面对改变时最快的反射,本能地放大负面结果,而缩小长远收益。这种习惯会让我们聚焦风险和困难,不看改变的可能性或优势。

当教育部提出“2 teachers in the room”时,马来西亚人脑中浮现的画面,是两个老师同台唱双簧,一人讲课,另一人点头,这是多年的单人课堂养出的想像贫乏。然而当“2 teachers in the room”这个概念被提出时,其他国家的老师们却把它玩转成:

1) one teach, one assist 一主一副分工式,主的教,副的处理课室琐事; 

2) one teach, one observe 分析式,一人授课,一人观察然后反馈。彼此切磋,互为镜鉴;

3) alternate/differential teaching 分组补救式,将赶不上进度的学生分出来,让另一名老师进行补救教学(intervention)。这样一来,学生能从不同的教学风格或讲解中受益。或者,对于进度超前的学生,这种策略也能让他们深入性学习(enrichment)。 甚至有老师把创意更上层楼,将优异的学生转成 assistant, 融合one teach, one assist, 让课室变出了4个老师。

4parallel teaching 平行共教,将班级学生平均分成两组,两位老师同时教授相同的教材与内容。这样安排能降低师生比例,创造更多发言的空间(airtime)与教师关注,学生因此不容易隐藏起来。

5) station teaching 闯关教学,将学习内容分成若干小站,两位教师在不同的学习站(stations)进行教学。当学生完成某一站的学习就可通往下一站。

6team teaching 共同教学,两位教师同台教学。这种课室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能够彼此合作,但在只有一位教师的教室里,学生其实很少有机会看到合作的榜样。

我女儿的历史课就是这样。当老师A讲解日本偷袭珍珠港,强调美国参与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正义,老师B则神情坚定地反驳:美国参战是政治算计的结果,不是道义的光荣。两人一来一往,辩到越战、韩战。那一刻,课堂不再只是课,而是思想的战场。两位老师的辩论像两把交锋的剑,劈开历史的课本,死掉的人和流逝的年份重临现场。

女儿后来对我说,那天她第一次真正明白什么叫“我们有权持不同意见,但没有权扭曲事实”(we are entitled to our opinion, but we are not entitled to the fact)。她看到两位老师引用资料、举证对比,也看到当立场被推到极端,知识如何被操纵成工具。那一刻,她忽然理解,历史不再只是关于死人与过去,也是关于活著的人如何面对真相、如何选择诚实。

这样的课室充满了生命的电流,学生不再只是抄笔记,而是心跳加速地思考:真理究竟是什么?当年份表以及别人的故事和女儿的呼吸串联时,过去、现在、未来也因此变得立体和真实,在硝烟里她仿佛也闻到了自己的人性挣扎。

几个月后,当以巴冲突的新闻再度占据版面,女儿静静地说了一句:我想,我开始懂为什么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她没有急著选边站,而是追问:他们各自的历史是怎样被讲述?谁的事实被遗漏?这正是那堂课的延伸,两位老师不只教她记得发生过什么,更教她如何思考发生的原因,以及历史记录的过程。

嵌入她脑海里的:“我们有权持不同意见,但没有权扭曲事实”(we are entitled to our opinion, but we are not entitled to the fact 成了她修养的一部分。

当教育部提出“2 teachers in the room”时,马来西亚社会只想到两个老师站在课室唱双簧,然而其他国家的老师们却把这个概念玩转成如此的丰富,我们有何想法呢?

再说,共同教学也不是每堂必用,而是当它能够提升学习时才采用的策略。事实上,许多学校采用混合模式:教师共同备课、共享资源,但只在特定课程或重点单元才并肩登场。请问这样是浪费人力还是双剑合璧呢?

由于共同教学的成功,美国许多特殊教育学生被纳入主流课堂,不再被隔离于“特殊”的角落。这种做法强调包容与合作,让所有孩子都能在多元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

缺乏对教育现场理解

然而,在马来西亚,却有政治人物误解了共同教学的精神,认为它只是为特殊孩子设计的教学方案,甚至批评这是浪费人力,并制作短视频借此呼吁部长下台。遗憾的是,这样的说法是缺乏对教育现场的理解与对理念的研究。当严肃的改革讨论被包装成情绪化的 tiktok、以煽情音乐和激昂语气取代理据时,这已经堕落成了表演,谈的已不是理念,而是流量;关心的也不是学生,是镜头。政党人物的讨论多数是为了攻击对手。

真要提升教育,应该以事实为本、以理性为核心。热衷讨论改革却连最基本的资料查核都懒得做,那么不如安静一次。真正有理念的政治人,不是赶制抖音博取关注,而在于能否以身作则,让稳重、诚恳与谦逊成为国民对话的习惯。

改革从来都是不舒服的,它们挑战旧有的安稳。改革若让人安于现状,那叫麻醉。教育的事业也没有不变的标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会变化的人。教育最终追求的也不是万无一失的制度,而是灵魂,活泼的灵魂。

米沙鄢华教协会年会隆重举行欢迎晚宴

——十六所华校百余位华教工作者积极参加

2025/11/19 《菲律宾华教中心》



米沙鄢华教协会讯:1112日,本协会主办、怡朗华商学院承办的“2025-2026年度米沙鄢华教协会年会”欢迎晚宴在怡朗华商学院分校大礼堂隆重举行。中国辽宁省名师巡讲团团长李彦明,菲律宾华教中心副主席杨美美、副主席洪湄玲、副主席兼师资部主任刘统厚,怡朗华商学院董事长刘小枫,本协会名誉会长李献成、会长王秀敏,以及菲律宾华教中心领导、辽宁名师巡讲团专家、米沙鄢地区华社领导、米沙鄢地区16所华校的华教工作者共百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欢迎晚宴由怡朗华商学院中文教师冯亮主持。

刘小枫董事长向祖籍国和华教中心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米沙鄢地区的同仁表示诚挚的问候。他强调菲律宾华文教育不仅是传承本民族语言的伟大事业,而且还肩负着“维系中华民族文明根脉和维护中华儿女情感纽带”的历史使命,每一位华教工作者都应视其为毕生的荣誉。刘董事长认为本协会坚持召开两年一届年会,不仅增进了米沙鄢地区华教工作同仁的感情,而且在华教中心的支持下,祖籍国的专家带来了华文教育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最前沿的教学实践成果,帮助本地区华语教师从中获取经验,从而能够更好、更专业地辅导学生的学习。他希望通过此次年会,能够进一步凝聚米沙鄢地区的华教力量,共谋华教事业的发展之路。

杨美美副主席高度肯定了本协会为华教事业所付出的长期努力和所取得的优秀成绩。她认为米沙鄢地区拥有菲律宾第二大城市——宿务,以及被誉为“菲律宾心脏”的怡朗市,是菲律宾华教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副主席指出米沙鄢地区的华人华侨历来重视华文教育,被誉为“菲律宾华教界诺贝尔奖”的宿务无名氏优秀华校校长奖和模范华语教师奖就是由米沙鄢地区的华人所创立的。她表示菲律宾华教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华教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执着坚守,祖籍国和华教中心永远都是华校和华教工作者的坚强后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华教中心必将继续支持各地区华校开展交流与合作。

李彦明团长称赞菲律宾华教工作者在课程体系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称赞华教中心及各地区华教协会为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华裔新生代以及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指出辽宁师范大学始终将服务国际中文教育和推动华文事业发展视为自身重要使命,统筹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李团长强调此次名师巡讲团将与菲律宾华教界同仁们分享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期待共同推动菲律宾华文教育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他希望米沙鄢地区华教更上一层楼,菲律宾华教更加枝繁叶茂,为“促进中菲两国文明交流互鉴和人民相知相亲”谱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期间,怡朗华商学院的师生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

参加本次年会的华教工作者分别来自怡朗华商学院总分校、宿务东方学院、礼智兴华中学、怡朗中山中学、朗玛倪地中国中学、宿务建基中学、宿务亚典耀圣心学校、宿务圣心学校耶稣孝女会、怡朗亚典耀学校、独鲁万市鸣远学校、宿务毓德中学、宿务中华中学、宿务同心学校、怡朗新华学院、宿务宏伟中学、宿务育贤学校。

(菲律宾华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