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华校的融入与坚守
2025-10-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 门睿
1923年,为满足华侨华人后代就学需求,菲律宾华侨教育会在马尼拉开办菲律宾华侨中学,也称“侨中”。如今,“侨中”已经发展为菲律宾侨中学院,拥有3个校区,教学范围从幼儿园覆盖到大学。
菲律宾侨中学院(总校)副校长蔡艺术近日在连线中向中新社记者表示,学校发展离不开菲华社会与学校校友支持。百余年变迁,学校与菲华社会相傍相依,共同探索华侨华人融入当地社会与留住自身文化根脉的命题。
早年间,菲律宾的华文学校仅有小学,华裔学生若需就读华文中学只能回到中国。为此,菲律宾华侨教育会发动侨社,希望建设当地第一所华文中学。“当时很多侨胞都是小生意人,大家一点点凑钱,就是为了让孩子以后可以留在身边学习中文。”蔡艺术介绍说,菲律宾华侨中学由此诞生。
历经战火与灾难,菲律宾华侨中学虽曾短暂停课,但始终没有停下办学脚步。1967年,经当地教育部门批准,学校在卡洛奥坎市开办分校,当年即有300余名学生入学。
蔡艺术介绍说,菲律宾很多学校是中小学一贯制。为循惯例,学校总校区与分校区都在20世纪70年代开办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也是这个时期,菲律宾对华侨学校进行“菲化”改革,中文开始作为第二语言教授。
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发现此前将中文作为母语的教学方式越来越难以匹配转型后的教学需求。蔡艺术说,为此,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现菲律宾华教中心)主导编撰了一套基于当地情况的华文教材,并在该校率先试用。教材覆盖幼儿园到中学课程,发行后被许多菲律宾华文学校采用。
“这套教材增加了许多菲律宾本土故事,学生接受度高,但至今已使用超过30年,许多内容不再适应当下时代。”蔡艺术说,经过与中国专家合作,这套教材已经完成改编,学校将在下一学年启用新版教材。
类似的合作在菲律宾侨中学院屡见不鲜。蔡艺术表示,一直以来,该校与多所中国院校保持友好关系,合作开展双师课堂、文化大乐园等活动。学生们对来自中国的老师十分喜爱,线上教学的普及也为交流活动带来便利。
菲律宾侨中学院于2008年在奎松市设立大学部,完成了全学段教学体系的搭建。如今,学校由校友组成的校董会运营管理,修建校舍、更新设备、设立奖助学金等事宜均由校董会决策、募资。
“这些校友曾经在这里就读,毕业后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又将所得回报给学校里的下一代学生。”蔡艺术表示,菲律宾的华文教育正是在华侨华人这样一代代的付出与反哺中传承至今,虽过程历经艰辛,但坚持可抵万难。
正如学校校训“勤、诚、勇、爱、公”所示,菲律宾侨中学院希望学生能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为此,学校在学期内设置了月度主题,在强调品德教育的同时,也与当地节日呼应。
“祖辈的根脉不能断,华文教育必须有人去做。”蔡艺术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普及,也有学生对学习中文的必要性提出疑问。
蔡艺术说,语言背后是一种思考方式,是理解自身民族文化的基础。华文学校要做的正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在顺应时代变迁的同时固守根本,如此华文教育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教育部加大力度打造校安
2025/10/23 南洋商报/社论
日前发生在白沙罗万达镇国中四校的14岁少年涉嫌刺死16岁学姐骇人命案,本周一死者叶芯嫙已经出殡,周三早上,14岁嫌犯在父母陪同下,被带到灵市推事庭以刑事法典第302(谋杀)条文提控。
由于被告尚未成年,推事阿米拉丽雅蒂根据保护未成年人的规定,要求以清堂方式审理,媒体也不得在法庭内采访。此外,由于相关案件属高庭审理权限,因此此案在推事庭念出控状后,无需进行认罪环节。案件最后择定于11月21日高庭过堂。
这是一宗举国揪心的悲剧,从事件发生到如今进入法庭程序,短短的8天里,唤起了政府与社会对儿童与少年心理健康的高度关注,也重新整顿与加强校园安全,以打造学府成为更让家长与学生安心的环境。
叶芯嫙的无辜牺牲,确实让政府与教育部上了悲伤与宝贵的一课。
如今在国际资讯快速互通互联的复杂多变环境里,孩子们都很轻易吸收到各种颠覆甚至扭曲的不良资讯,一些受到家长、师长以至同学忽略者,很有可能在没有与人倾诉与交流下被荼毒,失去对人生、生命以至健康的正确判断,甚至变得忧郁、具暴力倾向或愤世嫉俗,成为家庭与校园内隐藏的计时炸弹,随时爆发。
因此,首相与内阁除了高度关注,也指示教育部快速提出应对方案。两天后,教育部长法丽娜即宣布,当局将立即在全国1万243所学校推行“安全校园框架”,全面加强校园安全体系。
这项在扎拉坠楼案事发时期已被提出的安全校园框架,聚焦5大重点:强化心理健康、正确性与社会教育、禁止与防范违禁品、加强儿童保护政策,和教师更关怀学生的声音。
日前这个框架再提升为“安全校园框架”8项强化措施,计:强化监控系统、增派逾万新教师、再加强宿舍安全、警方成为学校联络官、建立学生心理支援网团队、重新检讨纪律条例与学生品德系统、增设学生心声对话平台、推动儿童保护政策与心理健康筛查。
命案后师资将不缺
显然教育部为此次校安改革作出了极大决心,单单增派1万多名新教师这一项,在向来师资短缺的体系中,可因一宗校园凶杀个案就被“克服”,说明教育部尚有扎实的应变能力。
拨款方面的“特事特办”,也反映出当局遇事的果断决议,比如政府原本准备拨款300万令吉在全国重点学校安装闭路电视,现在再追加500万令吉,合共800万令吉,以便在更多的学校安装闭路电视,以提高校园安全和监督学生纪律。
然而,教育部此番在校园凶杀案后这么用力地执行应对措施,把许多资源转移到校园安全的改革上,或许会引起一些异议,比如会不会剥削教育体系里其他领域的资源,以致顾此失彼。
其实人们有其他意见是无可厚非,但由于这一次发生的是校园命案,政府除了必须向人民展现坚守校园安全的意志外,必须尽快让安全框架落实。有意见者,除非能够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不然就祝福未来的主人翁,有一个更安全和开心的学习环境吧!
奔赴远方,让忐忑与期待在柬埔寨酿成热爱
2025/10/21 柬埔寨《柬华日报》副刊
·~作者:【 广肇学校 语合中心】 贾雅茜老师
当飞机冲破云层,舷窗外的云海如棉絮般在湛蓝中铺展,我知道,一场关于忐忑与期待的旅程正式开启。对柬埔寨,我曾在无数个夜晚想象它的模样:是吴哥窟的神秘沧桑,是金边街巷的异域烟火,还是课堂上孩子们懵懂又好奇的眼睛?这份未知让我忐忑,却又因即将开启的全新体验而满心期待。
落地金边,暮色正缓缓笼罩这座城市。走在街巷,机车的轰鸣与商贩的吆喝交织成独特的交响。纵横的电线在蓝灰色的天空下勾勒出随性的线条,嘟嘟车从身边呼啸而过,带起一阵风,也带来了这座城市最鲜活的气息。那些白墙建筑上的高棉文字,像一个个神秘的符号,诉说着我听不懂却又无比好奇的故事。来之前的忐忑,在这般充满生命力的场景里,悄悄褪去了棱角。
而真正让我心头泛起暖意的,是课堂上的那些孩子。当我走进教室,看到他们穿着整洁的校服,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之前所有的忐忑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溢的热爱与喜欢。教师节那天,孩子们递来亲手制作的贺卡,粉色卡片上画着稚嫩的花朵,紫色卡片上的“教师节快乐”字样带着可爱的笔触,还有那一堆色彩斑斓的贺卡,每一张都藏着他们最纯粹的心意。看着他们举起手比出“V”字的笑脸,我忽然明白,这份奔赴的意义,就藏在这些真挚的瞬间里。
从最初对未知的忐忑、对新体验的期待,到如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这里孩子的喜欢,柬埔寨用它的烟火、它的纯真、它的风味,一点点将我融化。就像那高空的云海终会散去,露出澄澈的蓝天,我的忐忑也在这片土地的温度里,变成了深深的眷恋。每一次机车的轰鸣,每一张孩子的笑脸,每一口美食的滋味,都在我的生命里,刻下了属于柬埔寨的独特印记。
病态化的教育体系?
2025/10/22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柳一凡
国内近来接二连三发生令人发指的校园悲剧,以及违反伦理的惨案,到底是教育体系与制度出了问题,还是网络世界迷惑了青少年的观感?
每当发生家庭与校园悲剧时,大家总会讨论罪犯是否得到应有惩罚,以及如何援助受害者。但是,立法与执法单位,是否有深一层探讨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呢?
立法和教育体系制度改革,不应建立在任何一起悲剧上,而是所有国人,特别是政府必须迫切关注及解决的首要问题。
教育部长在拟定教育政策和改革方面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发生一连串的校园悲剧时,大家都会把矛头及箭靶指向教长。
身为前独中教师的我认为,与其把校园悲剧归咎教育部长失职,不如透过网络便利,向部长或其他人民代议士,提供实质性的建议与改革方案,让他们把建议带入议会讨论。
入世未深的青少年易受网络世界影响,他们可能无法分辨虚拟与真假,或间接崇拜虚拟英雄人物、狙击战士塑造的人格,以至扭曲自身思想。
因此,通讯与多媒体部除了强制社媒平台须获执照外,也要通过实名认证掌握用户资讯,确保13岁以下儿童无法注册社媒。
教育体系政策改革与多媒体平台管制固然重要,但是儿童与青少年在家庭与师长的庇护下,他们健康的身心灵发展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