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6 南洋商报/文教
独家报道:谢姈悄
 |
吴文宝 |
 |
锺灵中学后来成为第一所改制中学。(取自槟城锺灵国民型华文中学脸书) |
 |
振华中学成为第二所改制中学。(取自振华百年校庆脸书) |
(吉隆坡16日讯)华中不仅是教育机构,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保留完整体系,是华文教育遗产!
华裔教育工作者兼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顾问吴文宝则强调,华中是华小教育体系的自然延伸,也是国家多元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形容,华中是马来西亚教育遗产的一部分,其价值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更在于保留与传承中华文化与语言。
“华中的存在,说明马来西亚教育体系的多样性与包容性。若无法在法律上获得承认,不仅对华中不公,也是对历史不公。”
教育成效获认同
吴文宝告诉《南洋商报》,华中在现实中仍受到家长青睐,包括许多非华裔学生报读,这显示其办学方向与教育成效获得社会普遍认同。
“政府应慎重看待华中的地位,确保其能够在大环境中继续生存与发展。”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主席丹斯里林景清说,全国约80所华中普遍设有华文学会、华乐团、书法社团、舞龙舞狮、二十四节令鼓等社团活动,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不过,林景清也向本报坦言,华中长期面对师资不足与华裔教师比例难维持的问题。过去甚至曾出现不谙华语的校长、副校长被派驻华中任职的情况,幸而最终在多方斡旋下才化解。
“要让华中继续办得好,首先必须名正言顺。”他说。
50年代不景气影响赞助 殖民地政府建议改制
上世纪20年代,殖民地政府要求当时所有的教育机构,即中小学向政府注册。
1920年左右的华文学校,大部分都是小学。而当时的政府在学校注册后,会提供一些津贴给学校。
吴文宝说,到了30、40年代,就开始有中学,而不少中学在刚成立时,只有初中,没有高中。
他举例,在槟城,日新、中华以及韩江中学在早期时是没有高中,锺灵就开始有高中。
他指出,华校当时的发展比较快,小学之后就延伸到中学。而淡米尔学校与马来学校,当时还未有中学,学生从这些小学毕业后,要上中学,就要进入英校,即所谓的政府学校。
“到了50年代,若没有记错的话,大概有70多所华文中学。”
吴文宝指出,50年代,在世界大战过后,世界经济不景气,而基于当时的华文中学是靠商人提供赞助,因此赞助方面就出现一些挑战,如教师的薪水等。
因此,殖民地政府就建议华文中学改制成政府学校,而政府会提供教师的薪水等费用。然而,当时很多华文中学皆无法接受有关概念,当时的华社认为,接受津贴后,学校就受到管制,今后就无法自由地发展。
锺灵中学成第一所改制中学
我国独立以前,有3所华文中学与殖民地政府谈判津贴事宜,其中包括槟城的锺灵中学、森美兰芙蓉的振华中学与柔佛昔加末的昔华中学。
吴文宝也是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署理主席,他说,谈判期间,这些学校也受到当时很多的华人社会团体讨伐。
1956年,当时相当大型的华文中学即锺灵中学,在发薪水方面,面对一些挑战,因此就与政府谈判接受津贴的条件。
而政府当时开出的条件包括老师的薪金、学生所有与教育有关的开销如体育用具等皆由政府所负担,而学校还是可聘请校长、老师、职员以及招生。
因此,锺灵中学在同一年(即1956年),成为第一所接受津贴,变成改制的中学。
之后,振华中学在1957年(我国独立前),成为第二所改制中学。至于昔华中学,则是在独立后,即1958年1月1日成为改制中学。
全马共78所改制中学
改制中学,当时的英文是用Conforming
School,简写是CS。
吴文宝说,当时的政府把独立学校(Independent
School)改成国民型学校(National
Type School),称作Conforming
School。
他说,国民型学校又与国民学校(National
School)不同,后者是政府学校。
“Conforming与National Type,都是有历史记载。”
母语私校改成政府学校
独立之后,到了1960年,吴文宝说,政府推出《拉曼达立报告书》,该报告书建议所有的私立母语学校(Vernacular School),包括华文小学、淡米尔小学、马来文小学以及华文中学等必须改成政府学校。
《拉曼达立报告书》推出了之后,政府颁布1961年教育法令。在1962年,所有的学校包括华文小学、淡米尔小学以及马来文小学等,全都变成政府学校。
“国民型华小当时被称作Sekolah
Rendah Jenis Kebangsaan(Cina),简称华小。而国民型中学则为Sekolah
Menengah Jenis Kebangsaan。“
根据资料,1962年11月2日,教育部一名发言人指,全马共有57间华文中学接受改制为国民型中学。
吴文宝说,加上沙巴与砂拉越于1963年加入后,它们的华中也接受改制,全国后来共有78所国民型中学。
成立校长理事会捍权益
基于当时接受改制的华校中学被华社团体批评,所以当时的华校董事有两三种心态,一是学校改制,但董事部还是继续地关怀,关心学校发展。
另一些则是对学校发展,不闻不问,让由政府聘请的校长去处理有关事宜。
吴文宝表示:”从1960年到92年,这30多年,很多国民型中学开始变质。
一些国民型中学甚至被委派不谙中文的来当正副校长。
因此,他指出,一批有远见的国民型中学校长就在1994年,成立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并向社团注册局注册。该理事会获得教育部的承认,并被编为当时23个教育团体之一。
他说,校长理事会当时成立的初衷,是要捍卫国民型中学的权益,包括争取华文科老师即行政人员等要谙华语,即要有大马教育文凭(SPM)华文水平,同时也唤醒学校董事会照顾国民型中学。然而社会当时并不是很支持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
到了2004年,当他担任恒毅中学校长时,除了槟城外,他发现好多国民型中学缺乏华文课老师以及谙华文的行政人员。同时也发现好多学校的设备非常陈旧。
之后,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在2010年,正式成立。
改制后政府多未履诺
吴文宝指国民型中学当初是“被迫”接受改制,而改制后政府答应的一些条件,许多都没有做到。
“Conforming在英殖民地时,就出现了,它是有历史的价值,是一个(教育)遗产。”
也因为是教育遗产,所以它更要受到保护。
可在本地大学深造
吴文宝说,虽然华社当初不喜欢改制中学被统称为Conforming school,但如今看回去,得感谢当时的英殖民地政府。
“我们都是那个时候的产物,因为有国民型中学,且是政府学校,我们从中学毕业后可到本地大学及师训学院等,继续深造。而从师训学院毕业出来可以当老师,进而继续捍卫国民型中学。”
华中董事会确保办学理念
国民型华文中学跟普通国中的区别在于华中保存董事会,确保学校在办学理念和文化,符合华文中学的精神与管理。
华中也有校友会、华文校歌与校训、华文学生信条、华文毕业歌、正副校长与主要行政人员都是谙华文,以及华文科目必须是每位同学必读必考的课目。
吴文宝表示,华中的中华文化气息非常浓厚,因为学校设有华文学会、华乐、书法、水墨画、中华武术、相声、华族舞蹈、舞狮舞龙、扯铃,以及二十四节令鼓等。
他说,从华中毕业的学生,都会获颁毕业证书。
学校每年可申请4天的特假,而华中的这些特假会用在清明节、中秋节,还有农历正月初九天公诞。
(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