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2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374 辑



校本评估制应回归教育本质


2014-03-20 南洋商报/社论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在他的古文名篇《师说》中开宗明义的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成教师的责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传道,也就是教导学生做人及做事的道理,其中包括人格培养,启发思维;第二,授业,也就是传授学术知识等课业;第三,解惑,也就是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这点可视为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互动。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对教师的要求。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已明确界定教师或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他们在千多年前已认识到教师的工作不仅是授业,即传授知识而已,更重要的是传道及包含教学互动的解惑,培育人才、人格培养及启发思考能力。他们未必有填鸭式教育的认知,但他们的认识水平已达到避免填鸭式教育的概念,这是很值得今人借鉴的。

可惜的是,古代有识之士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全盘获得当时官方的认同,官方并没有将这些优秀的教育理念纳入当时的教育体系。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以八股文取士,实行的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制度。八股文取士的考试制度,可说是填鸭式教育的“老祖宗”。

我国教育部推行的校本评估制,其实是想效仿欧美等先进国等的教育制度,以弹性化的评估机制,取代填鸭式的考试;以学生平时的日常课业来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估,并启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培养批判性的思维。

校本评估制的原本的用意是摒弃僵化的教学思维,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及追寻知识的乐趣。问题是这套校本评估制实行3年以来,加重教师的负担,教师必须登录教育部的网站将每个学生的资料输入校本评估管理系统,再加上教育部网站系统不稳定,导致教师面对困扰。

教师反而花费更多时间在资料输入,教学的时间反而减少了。另一方面,家长也质疑这套评估制度的实用性及可行性。如果没有考试,如何鉴定学生的表现能力及学习成果?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在收集各方的回馈后,日前终于宣布重新改良的校本评估制。改良版的评估制无需教师上网将资料输入评估管理系统,以学生的学习进展指南取代表现标准评估;教师也不需要再准备学生的进展文件及学生最具代表性的评估样本。

在新制度下,教师只须选择自己合适的时间,输入学生的进展记录。

我们认为,改良版的校本评估制又似乎矫枉过正,只关注减轻教师的负担,至于这项改良措施是否会影响学生的教学与评估的进展则一概不提。

我们始终觉得,教育应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如果教育部要仿效先进国采用具创意的校本评估制,应从整个教学思维及教育制度着手改革。

新的制度应该朝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方向前进,这才应该是校本评估制实行的本意。

在整个教育体系、教育思维及教育团队还没有做足准备之前,贸然推行校本评估制无疑是削足适履,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让校本评估制回归教育的本质及宗旨,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母语教育对多元社会的贡献(上篇)

2014-03-20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林清隆
 

在多元种族的我国,不同源流的母语教育由来已久。独立前,华族先人南来后,在全国各角落设立私塾,过后随着学生人数激增而演变为华文小学。当时,英殖民地政府则设立全津贴的英文学校,随后才在马来甘榜与印裔多的园丘分别成立巫小及淡小,以满足各民族的教育需求。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是代表民族的身份。因此,母语教育不但传承各族的文化遗产,也兼具发扬光大文化的使命。

虽然华族存有不少方言,幸好有共同母语———华语可以相互交流与沟通。因此,华族很珍惜母语,积极倡导与维护母语教育,以国、英文为辅,努力提高教育素质。由于母语是文化继往开来的主要媒介,大马多种母语教育也反映了多元文化色彩,各族应同心携手推动展文化交流、并积极追求知识与提升思想。

造就精通多语人才

须知,各母语教育造就了不少的精通多语人才,具备语文沟通能力,与世界各国接轨,面对全球化竞争。因此,我国人民必须同心协力确保政府公平对待母语教育,使每个国民,可以用各自的母语来求学,以加速达致全民教育宗旨。

母语教育培养人才与塑造健全人格的基本功能是无可质疑的。何况,受母语教育的学生通过熟悉的语言文字去理解与接受日新月异的知识,及把高尚的道德理念灌输于学生的心灵中,潜移默化进行人格熏陶,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无可否认,母语教育在我国多元社会,尤其是国民团结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对各族的凝聚力与融合各族文化的贡献可由下列事实证明:

1)多元母语教育融合了各民族语文与文化的精粹,不但丰富了我国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并能尊重每个人以本族语文表达各自的心声,实践社会包容、理性及务实的生活方式。

宣扬国民亲善交流2)来自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吸收彼此的优美语文以补本身的不足,随而提升了各自的文化与语文内涵,成为具有宽大胸怀、宏阔视野的下一代。

3)各源流学校使用相同课程纲要,以不同语文为教学媒介语,最后达致预定的教育目标。生活在多元文化国度里,各族学生都获可得教导“科学、民主、平等、互助、团结”等高尚理念,成为深明“民主平等、尊重人权、全民团结、保护环境、亲善和谐”进步思想的下一代。

4)只有在多元语文与文化背景下,才能培育出正常思维的人,母语教育在塑造和谐、健康的人格下,随而培养出各种杰出的人才。

5)母语教育的教材,见诸于各语文课本、地方研究及道德内,提供不少宣扬国民亲善交流,教导各族学生认识彼此各异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可促使全国各族人民和睦团结、发挥爱国情操,维护社会安宁,及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反对歧视母语教育

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安宁、繁荣与昌盛的基本条件。缺乏各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安定,何来繁荣与昌盛呢?

很遗憾的是,最近大马回教消费人协会(PPIM)与前法官接二连三地连同120回教非政府组织发表联合声明,促请政府关闭所有母语学校。

不过,国人都有信心,我国领袖与大部分热爱和平的人民不会让上述妖言惑众的极端种族分子得逞,因为“各族团结是和谐社会的基石”的认知已深入人心。时下,各民族的共同建国理念应包括下列理念:1.反对压迫和歧视母语教育。

2.维护国民团结,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

3.确保国家社会安定、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国民的活动

 

母语教育对多元社会的贡献(下篇)


2014-03-21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林清隆
 

目前,我们可以见到来自不同母语学府的师生都有频频往来与交流,如:在各校常年运动会都有安排校际竞走项目,附近的友校都会派出各自校队参加。此外,每年教育局主办的学联校际球类比赛、英、巫语演讲比赛、各科老师出席的培训班等等场合里,不同母语教育背景的大马子民都会在一起,互相观摩技艺及努力学习新知识,处处都充分洋溢欢乐与亲善团结,也彼此建立了真挚友谊。

不过,教育工作者尚需加倍努力引导各族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以化解他们被极端种族分子误导的可能性,并加强他们对大家庭的认同感和维护民族团结、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

办活动团结各族青少年

因此,各族母语学府必须时常增添下列各种活动,如:各族青少年亲善团结活动,举办认识民族文化讲座及各族歌舞表演等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在频密接触下,及融洽交往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下一代自然就会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倘若掌权者不顾国情,忽视各民族与母语教育不可分割的关系,或者没有实行民族语言平等政策,势必伤害民族感情,引发民族情绪,就会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必须尊重母语教育,确认各族语文的地位,让不同源流学校都拥有平等权利,公平分享国家资源,一视同仁迅速解决各母语学府的问题,才能汇聚全民资源,以包容、平等、互助、和谐、团结的精神去推动国家行政与政策。

此外,为了让母语教育能千秋万代发展,华社必须时刻同心协力,全力支持华教界的忠义之士共同阻止种族极端分子利用“全国教育大蓝图”堂哉皇哉的理论,逐渐蚕食华小的华文授课时间,企图改变国民型中学的特征,以及阻止华文独中的发展。

单一语文政策分裂人民

总括来说,不同源流的母语教育可团结人民,只有单一语文政策及嚣张放肆的极端分子的挑衅才会分裂人民。倘若各族缺少和睦相处,就不会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国家也不能兴旺昌盛!

我国各民族必须要有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共识,彼此同心协力保持社会长期和谐与稳定,提供和平基础和有利条件,建立良好的投资气氛,我国才有机会走向进步与富裕的康庄大道。

俗话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当各族同胞不分彼此,团结一致,才足以应付国内各类危机,化解各类灾害,并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不败之地,竭尽全力去实现先进国的理想!

 

自修华文也可考获A


2014-03-21 光明日报/专栏

文:李伟华
 

大马高等教育文凭出炉,採访到2名报考华文科的优异生,在採访期间,不难感受到他们对於华文有著浓厚的兴趣,最感动的是,他们2人都是通过自修方式,最终考获A佳绩。

想起那些年,我就读的马来学校在初中一至初中三时,每週仅有两节的华文课,每节课35分钟;到了初中四至初中五时,每週只有一天的时间选修华文课,每次一小时左右。

那时候,由於选修华文课的华裔学生人数寥寥无几,因此要选修华文课,就要超过一定的学生人数,学校才会批准额外开班,程序包括学生要通过联署方式向校方申请,校方才会从其他国民型中学聘请华文教师到来执教。

我还记得,那时候的华文课是订在每週五,即穆斯林週五祈祷的空档时间,当年校方特別腾出一间教室,让我们有机会继续学习华文。

连续两年的时间,全班的学生人数也仅有区区的30人左右,那时候大家都特別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华文课,蹺班的机率也非常低。

再回到採访现场,其中一名考生受访时,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我向来热爱华文科,对华文有浓厚兴趣,日后也將会朝华文科发展,接下来我会在本地大学选修中文系,我希望在未来的职业也能够与华文有关联。”

至於另一个考生则分享说:“我想要向弟学妹们证明,华文科並不是如外界所形容的那般难,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够在华文科考到A成绩,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对华文有兴趣。”

事隔数十年后,眼前看到如此热爱华文的华裔生,瞬间感受到一股暖流涌入心中,迟迟无法散去。(光明日报/好玩文:李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