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1619

没学会又如何

2024/12/2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从当老师开始,就不断的思考学生为什么要学会我教授的课程内容与知识点?今年孩子进了小学,看著很不合理的马来文听写安排,以及孩子每个星期痛苦的在背诵那些为考而学的单词,没学会又如何这个问题再度成为我思考的重要问题。

学生是学校教育最大的群体,每次上课要学什么知识点?学生要学会完成什么样的题目?其中的学习难度等级划分等的主导者都是老师,而社会上长久以来都把能够配合老师与课程进度掌握所有知识点与应付相关题目的视为好学生,没办法跟上步伐的则标签为坏孩子。

在传统的学校权力架构中,好学生就是天资聪明、努力向上的代表,而学术表现相对差的学生都是懒惰、不上进的结果。这使的求学就是一场是不是能够跟上老师节奏与课程难度的生存游戏,但凡跟不上的就是失败者,而且是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失败者。

只是能够跟上老师所安排的进度,对评量得心应手就是有效学习吗?作为一个在前线与学生互动十馀年的经验告诉我这其中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很多学生即使尽力配合完成所有的功课,也能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却并没有内化成为自己能够应用在生活中的知识,更多时候是应付完考试就自动忘记所学的知识,似乎所有的学习最终目标就是满足学校系统的作业与考试要求而已。

就像今年进入一年的孩子每个星期痛苦背诵的马来文听写单词,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为了让她能够有效掌握而不惜撕裂亲子关系,让她在听写的评量中获得及格成绩。只是过去一年的辅导下,她都是在老师完成听写后就直接把相关单词直接从脑海中删去,两个星期后仿佛一切都没学过,留下的就只有那段被迫学习的痛苦回忆。

既然如此,那及格的听写成绩代表什么?大家都很清楚整个过程中孩子经历无穷的痛苦,一旦听到相关要求就抗拒至极,家长为了孩子不被标签为坏学生不惜牺牲亲子关系软磨硬泡的强迫学习,孩子在无法抗拒下完成师长们的要求而达到规定的标准,但内心却对相关课程痛恨至极,没有兴趣,甚至抗拒学习,而这样的学会到底有何意义?

网路上很多人对国外的快乐学习嗤之以鼻,然而我们长久以来痛苦指数超高,以至于赔上学生学习动力的学习就是好方法?今天很多家长和学生在学习这件事上处于被动的位置,从来没有人去反思学校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也没有人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学这些被安排好的课程与知识点,反而往往被孩子没有学会被标签为差生的焦虑驱使接受所有安排。

结果就是造成学生只能被动配合,当主管单位选择更符合个人身心发展的多元评量工具,而放弃传统考试时,师长们才惊觉学生没有了考试就失去了继续配合学习,纷纷回头要求要恢复各级考试,以此作为解决孩子不学的解决方案,却没想过这或许是本末倒置的想法。

或许我们应该要想办法扭转制约大家的焦虑感,唯有把考不好,没有达到别人眼中好学生的包袱抛弃,配合孩子的情况时刻提醒自己现在没学会又如何?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历程,好好陪伴孩子一步一步前进,慢慢学习与成长,他们终究会在人生的马拉松中走出自己的节奏,毕竟成绩只是阶段性的评量而不是结果,如何学习,维持兴趣才是教育核心的素养不是吗?

 

强扭的瓜不甜

2024/12/24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何燕羚

虽说,教育对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起了关键作用,但也要公平对待。

话说,孩子就读小学三年级,明年开始“分班”,孩子获分配到“特选班”(所谓的精英班),但让家长摸不着头脑的是,这特选班的学生,放学后要强制上“进修班”,即补习班,还“必须”在特定的3项才艺中选一!

由于孩子对其3项才艺完全不感兴趣,多次向身为父母的我们要求不要去特选班,继续“普通班”就好。

父母当然希望孩子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勉强不强迫。

无法遇强越强

如果我有直接与校长对话的机会,我会向对方提出以下问题:

一、为什么特选班要强制性上进修班,而不能自由选择?用意是培育出“精英中的精英”?那普通班的学生呢?

二、为什么特选班学生只可以有3项才艺选择?而不是根据喜好选择?校方要知道强扭的瓜是不会甜。

以我的孩子为例,因为才艺选择的受限,最后抗拒被分到特选班。

自己虽不至于是恐龙家长,但眼看孩子成绩出色,原本可以到特选班上课,与其他“强者”一争高低,除了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能遇强越强。

但,如今都不成立了。

学习能力落后

校方实行分班制,原意是根据各学生的学习水平提供适当教学。现在,不仅自己的孩子,还有不少同学的父母都不同意到特选班,敢问,这样的分班制能有什么成果?

早前世界银行报告已指出,马来西亚15岁的孩童,与中国、香港、日本和新加坡等同龄人相比,在阅读、科学和数学方面都远远落后,显然国内的教育制度已敲响警钟。

如何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不断改进教育体制弊端,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政府应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全面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推行有强度的教育政策纲领,国家才有望培育出更多人才。

 

讲好日新百年校史

2024-12-23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王桢文

学校的校史走廊在百年校庆之前完成设计与装潢。这几年间,我常从这条走廊经过,有时驻足浏览展板内容,尝试从中挖掘一些值得分享的历史关键点。

环顾国内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华校,数量日渐增加,这不仅彰显了华校在马来西亚扎根已久的历史,也显示出华文教育在这片多元族群的土地上经历无数考验而顽强发展的不易。华校在百年风雨中克服种种磨难,今日已成为华人世界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

每当有访客来访,尤其是来自中国或台湾地区的大学代表,抑或本地教育同道,我总喜欢带他们走一趟日新的百年校史走廊。这条约30公尺的走廊,承载了百年的文化积淀。如何在这条走廊上以简明且概括的方式讲述百年校史,不仅让访客了解日新,也让他们认识我国华教史,这无疑是一项值得深耕的工作。

具备清晰历史观

要把学校的百年校史讲好,需具备清晰的历史观,尤其是兼具世界史观和公正的国家史观。唯有如此,才能剖析历史关键节点,揭示其对学校发展的深远影响。以日新校史为例,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1. 清末义学堂的创建与日新学校的改制

日新学校的前身是清末光绪年间成立的大山脚义学堂,1918年改制为现代化学校——日新学校。此举应该是受到清末民初教育改革趋势的影响,顺应时代需求而改良传统私塾教育,是日新迈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起点。

2. 1920年学校注册法令的挑战

日新创校两年后,英殖民政府于1920年颁布《学校注册法令》。此政策引发华社强烈反对,各华校纷纷罢课表态,日新学校亦参与其中。英殖民政府推动此法令,除为整顿本土教育外,也与一战后列强强加于中国的丧权辱国行为相关。此历史背景影响了海外华侨同仇敌忾的反应,进一步激发了华社团结抗争的精神。

3. 1961年教育法令与独中复兴运动

马来亚独立后,《1961年教育法令》对母语教育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迫使华文中学改制,催生了华文独中。独中从濒临灭绝的困境中掘起,复兴运动使独中教育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全球华人教育的标杆。日新独中从初期分裂的困境走出,经历了无数辛酸岁月。

4. 八十年代中期的办学路线奠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日新独中明确了独中特有的办学路线,成为北马率先改革的学校,因推动华教发展获颁“林连玉精神奖”。

5. 九十年代末期的教育改革

日新独中顺应全球教育改革趋势,在董总的引导下实施教学改革,重视班级经验与联课活动,从而焕发校风新貌,形成了自身的教育特色。

6. 疫情前后的时代转变与教育蓝图

近年来,日新独中参与了董总推动的《独中教育蓝图》,并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致力塑造“终身学习”的教育愿景,为学生培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素养。

了解历史才能融入教学

这些历史节点,是日新百年辉煌的核心,也是我国华教历史的缩影。作为独中教育工作者,唯有了解这些历史,才能将其融入教学,培养肩负传承使命的未来接班人。

历史赋予人类启迪与前行的力量。华教历史凝聚于一所所百年老校之中,它们不仅见证了华社的奋斗,更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未来将有更多百年华校诞生,华社应思考如何通过这些老校推动文化传承,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这是一项值得长远关注与经营的文化事业。

 
减轻压力不是废除考试的首要目的

2024/12/2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谈到废除考试的目的,大家最先想到的常是减轻学生的压力,使学习变得更轻松、有趣。上个月梢,教育部长法迪娜在国会下议院的问答环节中,被问及如何解决近期一再发生的学生轻生事件时,强调了同样的观点。她说“我们采取废除考试的做法,确保不再关注在考试,并减轻他们的压力,为他们提供一个更有趣的学习生态系统。”

教育问题固然无法仅靠三言两语,依赖媒体来转述说明,但将“废除考试”与“减轻压力”简单挂钩,极容易引起民众误解,见树不见林,不仅忽视废除考试的深层意义,把快乐学习简单化,也模糊了教育改革焦点,导致真正的目标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当教育部长在上述会议中表示无意再走回头路,不会恢复上述两项考试时,网络上的舆仍把焦点放在学习压力的问题上。持反对意见的网民认为废除考试是“过度保护”学生的举措,将削减新生代的抗挫能力,独立、自主能力,也使他们失去学习动力。

PT3UPSR废除至今已两三年了,我们却依然在同样的问题上兜转,争议不休。世界各国正在探寻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新方向,为教育寻找新的出路,我们却仍想着回到老路,用自己被养成的方式来教育下一代,细思极恐。

废除考试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动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为学生提供更有利于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环境,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用更简单的话来说,废除考试不是因为怕学生有压力,而是怕他们没有竞争力。姑且不考试能否检测出未来所需的核心素养、6C关键能力,若我们真的必须依靠考试才能驱动学生学习,真能培养出爱学习,能与时并进的终身学习者吗?

废除考试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而是冀望透过更多元的评价方式,更全面地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德智体群美的全方位发展。废除考试不表示学生就能快乐学习,而所谓轻松、有趣并不是放任自流,无所要求,而是透过持续性、多元性的评价方式,为学生创造出更丰富、深刻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成长,既能在成功中获得自信,也能在失败中看到改善的机会,在持续成长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意义,找到学习的动机。

只关注减轻压力,而看不到更深层次的教育改革目标,就不会把焦点放在必要的教育改革措施如多元评价系统、创新教学方法上。说是没有考试,却出现许许多多虽不以考试为名,但跟考试没什么两样的评估方式,到最后所谓课堂评估、多元评估,不过是换了名称的考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