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作风重挫教育素质
2013/11/10 光华日报/言论版
~作者:赵秋意
教师的工作繁重,以致很多教师迫不得已“提早”退休,这是教师们目前陷入的困境,也是关心我国教育发展的人士所担心的课题。
所谓工作繁重,不是教师教课的时间加长了,而是一些工作,认真的说,这些工作却不是教师本份的工作,而是教师被强逼做的如同书记的工作。
如今教师被规定必须填这样那样的调查表格、做这样那样的活动计划(PROJECT),这些“作业”根本与课堂上的教学风马牛不相干,可是,教师却被逼必须在指定的日期完成,上呈有关部门。此外,教师还被逼参加各种名堂的课程。这些课程并非直接对教学有关、或者是参加了之后,会增长教学效率的。总之,这些课程实际上是可有可无的,只是一个形式,方便有关部门交差,也方便教师填报时,可以多填报一项曾经参与的活动。
讲到填写各种表格,这包括在网上填写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填写这考试成绩不是填写这么简单,而是上网填写,常常是过多教师同时上网填写,以致“挤爆网”,要进入也难。教师必须经常期待,甚至祈祷,上网填写时不要遇上“挤爆网”的时刻。因此,很多教师要等到三更半夜才上网,但依然遇到“爆网”的阻挠。你说,光是这一项填写工作,就够教师们伤透脑筋、加重几许精神负担!这不是徒然浪费教师的宝贵时间吗?
又如规定每天早上班主任必须将点名过后的学生出席情况来上网呈报。这也是一件很繁琐的工作。填写的事项包括每班多少学生缺席,每位学生缺席的原因是什么?这不是浪费时间是什么?简直是脱裤子放屁!
上述提到的两项工作,就浪费了教师多少时间,但是,这只是教师“额外工作”冰山一角而已。你说教师怎会不忙到怕,忙得要提早退休?
此外,教师常常受指定参加没完没了的训练课程。教师奉命参加训练课程,班上就没教师上课了,学生又吵又闹,以致影响到别的班级也不能安心上课。尤其是那些小型的学校更惨,教师人数本来就不多,有时几位教师同时参加训练课程,整间学校就进入无政府状态了。学校秩序大乱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荒废了学生的学业。掌管教育部门上上下下的官员,怎能视若无睹?
还有,这些教师常常是到外州参加这项课程的。他们离开家庭,尤其是女教师,还得丢下孩子上阵,其本身就制造了一个家庭问题了。
如果没有浪费教师们的时间,他们岂不是能将更多时间批改学生作业、关注学生的品格修养?尤其是现在资讯发达的年代,社交网站多得是,教师们应该有更多时间,教导学生怎样从网站选择正面的资讯,剔除负面的误导?最近,报上不是频频刊载年轻学生因为通过网站受到误导或引诱被强奸或自杀的事件吗?教师们其实可以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预防或减少这类不幸事件的发生。如今教师本身已经自顾不暇,哪来多余的时间兼顾这些不是“正课”的工作?
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他们明白自己的工作方向、自己的使命,可是,如今教师却被逼“离经背道”,不是循着自己的专业途径去达致教育目标,都变成“不务正业”的杂工了。
可以这么说,如今,教师从事的是对教学没有直接好处的事项,是时间的浪费、人力的浪费、资源的浪费,重挫了教育的素质。
这大概与所谓的评估制度有关。校长对教师的表现评估、小教育官员对校长评估、小官员的上司评估小官员,他们的上面还有一层一层的评估。为什么要评估?因为升级、加薪都得看评估分数。
一层一层的评估,一层一层的挤压,就不免显现了形式主义,没有实际的实惠了。没有实惠还不要紧,简直是让莘莘学子无辜的蒙受学业上的损失。这是国家隐形的重大损失呀!
为了学生的利益、顾虑到国家的前途,有智慧的执政者,怎可置教师的投诉、社会舆论于不顾?
入读独中前的思考
2013-11-11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谢嘉怡
儘管统考仍不获承认,学费也隨著上涨,但报考独中的学生人数却没因此而减少。
初步数据显示,吉隆坡4所独中已有超过4千281人报读,但只能录取2千730名新生,显然学生报名人数已经远远地超乎了录取名额,多达1千581人被拒於门外。
大伙儿蜂拥地报考独中,究竟独中有甚么吸引之处,能令父母二话不说將孩子送到独中?可它是否又有何需要改进的呢?
无可否认,独中的6年教育確实可以让一个孩子学习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在课外活动的运作处理以及待人处事方面都能涉及一二,並掌握诀窍。可是,在送孩子到独中之前,父母是否想清楚报读原因呢?如果只是一味的以为独中就是最好的,而盲目地为孩子报读报考,那只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
要知道,每所独中的教学理念其实存有差异。其中一所独中打著“不偏离国家政策”的旗號,在教学上偏向注重大马教育文凭(SPM),统考科目则集中到最后一年才教。结果,大部份同学都因为统考没把握,或是SPM成绩不错而选择不修读最后的高三,与统考擦肩而过。读了5年的独中,如果连最后一年也不坚持下去,是怪可惜的。难道一开始报读独中只是贪它的环境优、风气佳、纪律好吗?
另外,有些独中仍然採取单修与双修制选择。单修指的是只修读统考科目,而双修则包括政府考试科目。一般来说,成绩较为不理想者,学校会安排他进入单修班,虽然可以减轻其压力,却相对的抹杀了他未来的发展。在马来西亚,SPM好比基本资格,是工作或升学的保障。倘若只注重统考,那將会是一场冒险的赌注。有谁可以斩钉截铁地肯定自己在统考上一定可以获取优越的成绩?
至於课外活动方面,若学校可实施联课与学业並重固然是好,否则也应多提昇联课方面的知识与效率。倘若一个学会连基本的执委团都没有成立好,与会员之间的联繫亦存有代沟,那又怎能培育出拥有良好软性技能的学生呢?
笔者並不是反对独中,笔者也是独中出身的,也正因为如此,笔者对於独中是否能在未来日子里发光发热更有感触。只希望大家在报考独中时先想好它的教学方针是否就是你所想要的。(星洲日报/言路‧作者:谢嘉怡)
历史及格就了解国家?
2013/11/12 光华日报/言论版
~作者:吴嘉豪
教育部某高官强调,政府今年将历史列为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必须及格并非加重学生负担,而是敦促他们了解国家历史。他解释,当历史没有列为必须及格科目时,很多学生认为历史不重要,完全没去了解国家历史,完全不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也不懂得珍惜现状。
这位高官的言论,让人联想到近年来某党领袖的感恩论。是否政府欲通过历史教科书去灌输感恩论,平民百姓就不得而知。可是,阅读过历史教科书的读者会强烈地感觉到,书本内容大致上一面倒以某个族群为主,其他种族仅能沦为配角。这对于多元族群的国家,是莫大的悲哀。
除了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以单一族群为主轴,现在连大专的历史教科书,比以往更加地忽略了其他种族的论述。政治人物为了达到个人的政治议程,不惜以特定的宗教、文化及政治贡献来左右历史教科书的撰写。当一本以偏颇内容呈现的教科书,如何让学生能客观地看待我国的历史?既然不能全面地接触社稷的各个层面,学生怎样能做到真正地了解马来西亚的历史?
其实,在科技时代下成长,有些学生过多地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社交网站,教育部要学生们去了解历史,仅仅把历史设定为必须及格的科目,是远远不足的。既然我国拥有几个地点被列为世界遗产地,为何教育部不鼓励学生们在学校假期时,去拜访这些地方,进行实地考察,才能更了解国家的历史。
许多学生对历史科避之唯恐不及,不是因为讨厌历史,而是教育部把历史教科书写得太沉闷及过于主观。综观中国近年来掀起国学热,就证明历史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科目。这就要看教育部如何改善教导历史科的机制,而不是单方面地强迫学生去啃读历史教科书,毕竟勉强没有幸福。
董教纠纷应引以为鉴
2013-11-11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耕读
亚庇建国中学解雇事件,反映了独中董事会、校方、教师三造之间长期以来的权力架构,由于职权有欠分明、任务重叠,故而引发了校政的争端和风波。
该校教师恳请董事部不应只听片面之词,也必须聆听教师的心声,她强调教师并非在搞对抗,只是在保护自己应有的权益。
遭解雇的教师要求董事部能进行“公正、公平、公开”的会面或听证会,以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是合情合理。
妥当处理劳资纠纷
笔者认为建中董事部当务之急,应慎重处理这项一触即发的危机,力挽狂澜,以正确的管道来看待劳资问题。于1981年,笔者曾亲身目睹及经历采访北马韩江中学的董教劳资纠纷,这场当年因解雇七名教师而引发的风波,导致两败俱伤,校誉一落千丈!
笔者援引此例,主要是要告诫劳资纠纷应妥当处理,以智慧解决问题,而非让行动扩大。当年韩中对教师的解雇“惩罚”,被不甘受辱的教师将事故带上劳工法庭,董教对抗了一段长时间,槟州的华教团体虽挺身协助斡旋,但董事会一意孤行,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但至终仍只得让步,在报章刊登道歉启事,尊称有关教师为“七君子”,并作出若干赔偿(安抚金)始结束这场“抗战”!
但“后遗症”却余波荡漾,教师为了饭碗有所保障,就此催生了职工会,订立劳资薪金合约,董事会却不予以妥协,故而又引发了另一场拉锯战,孰不知这是让学生家长对该校望而却步的致命伤,从此学生人数由60、70年代高峰期的近两千名学生,锐减至数百名,确可悲复可叹!
董事会应办听证会
独中董事部应引以为鉴,需知破坏只是在弹指间,但要复兴却要历时多年。韩中的解雇教师事件,是华教人士心中永远的痛,也让劳资双造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建中校政的管理,要与时并进,韩中如今已有一套完整的聘请制度,废除一年一聘的续聘制,薪金和管理均制度化,让教师安心执教生活有了起码的保障,。
建中学生抗议好老师被解雇,贡献被抹杀,董事部应办听证会,断不可依循旧时代的家长式安排,草率采取解雇行动,赏罚分明,如此方能顾及教师的尊严,让犯错的老师口服心服。故此,校方必须制定客观的评估标准,拟订培训和提升的制度,使到老师们各司其职,共同维护校誉,让建中浴火重生,是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