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2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335 辑



华教属於全民

2013-11-12  星洲日报/观点



马华副总会长顏炳寿继发表“华教课题应由马华全权处理”的言论而引发马华和民政之间的另一场口水战之后,日前又表示,如果马华在处理华教课题上处理得不好,马华將在下届大选面对惨败的下场。

顏氏的上述言论,牵扯出两大华社关注的问题,即一,华教课题,应由谁来“全权”处理?二,捍卫母语教育,是为了甚么?

一个不爭的事实是,华教一直都被大马华社视为不可退让的最后一道防线。基於这种心態和立场,华教遂长久以来成了凝聚大马华社的一股重要力量,捍卫华教也成了大马华社歷史上一场充满悲情色彩的民间运动。

客观地说,在捍卫与发展大马华教的工作上,华团、华教、华文报和华基政党,乃是被不可或缺的四大支柱。更贴切地说,华教是华社的共同资產,捍卫华教、发展华教是华社共同的愿望,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因此华教並不存在应交给谁来全权处理的偽课题,也不应成为任何政党的政治筹码。

诚然,为了避免混乱,统一步伐,华教队伍需要一个主导单位来引领大家前进。遗憾的是,过去几年来,曾经合为主导力量的马华、董总和教总,却陷入了分裂之境,特別是马华和董总的关係,经从渐行渐远恶化到互不信任的地步。当华教变成了各方角力的战场,现实中的华教也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狭窄的黑白二分法的阴影中摸索而行,找不到出路,也看不到未来。

董总、教总和马华是曾经在反对1952年教育法令的抗爭中站在同一阵线,组成了被称为“三大机构”的马华公会教育中央委员会。因为“三大机构”当年的坚持与团结,华教才得以在马来西亚这块土地上生存下来,並排除万难,书写了中港台以外的华教传奇。抚今追昔,各造是否愧对先贤?

505大选过后,面对新的政治格局,华教处境堪虞,当前的华教其实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各造的关切和捍卫。华教並不是任何个人或者团体独有的,而是属於整个华社乃至全体人民和国家的。在这歷史的关键时刻,华教队伍需要的是团结一致,不是四分五裂;是包容开放,不是排挤自闭;是互相尊重,不是相互贬抑。

当前华教队伍的互不信任,甚至各行其是,无疑是大马华教的一个大危机,但愿各造不要只是一昧批评对方,自鸣正义,自视权威,而是应从彼此的镜子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失,拋开成见,异中求同,为大马华教开创一个光明的未来!(星洲日报/星观点)

 

速解决人为偏差


2013/11/12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砂拉越民进党民都鲁国会议员张庆信,週一在国会抨击公共服务局,没有依照政府政策,承认外国大学学术资格,使到毕业自有关外国大学的本地子民,申请成为公务员时被拒绝。

大马政府最近增加承认中国与台湾大学文凭,至今已承认820项中国大学文凭和640项台湾大学文凭,但公共服务局却只接纳其中9项中国大学文凭和18项台湾大学文凭。

双重標准

大马政府及大马学术鉴定机构已承认的大学学术文凭,却不被公共服务局接纳,等于一国两制,双重標准,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没有遵照政府政策

这些执行偏差,影响我国与外国的邦交关係,最重要是影响本地学子前途,许多毕业自中国和台湾大学的本地华裔学生,回国后不能申请当公务员,对他们而言有欠公平。

大马华裔公务员比例不断下跌,由1970年代的20%下跌至目前的5%,政府一直希望提高非土著公务员比例,但公共领域里的“小拿破仑”官员,乖离政府政策,导致许多良策无法落实,甚至变成不公平政策。

失去意义

许多拥有中国及台湾大学学术资格的毕业生,都被私人企业聘请,一些更是毕业自外国顶尖大学,即使学术资格未被政府承认,但这些外国顶尖大学毕业生却成为私人企业爭聘的对象。

因此,政府所承认的文凭或学术资格,实际上是代表申请成为公务员的学术资格;若政府承认的文凭不被政府本身接纳,將完全失去“承认”的意义。

政府必须纠正这一缺点,杜绝政府里的“小拿破仑”搞破坏。

政府首席秘书应下达命令,指示公共服务局总监接纳所有政府承认的文凭,即刻解决此问题。

 

华教拨款与选票

2013/11/12 (砂拉越)诗华日报/评论版

~作者: 赖其平
 

本月11日在西马双溪里茂州议席补选中,国阵候选人虽然落败,不过在1185张华裔选票中,却成功争取到892张票,这种结果也被说成华裔选票有回流国阵的迹象 。根据马华日莱区主席兼补选竞选委员会署理主席范庆洲指出,于投票前夕国阵宣布拨款205万令吉予双溪里茂区内的3所华小,另外拨款20万令吉作为华社教育基本,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促使华裔选票回流的一大主因。

308505两次的全国大选,为何国阵逐渐失去更多华裔选票,导致民联在华裔选民占多数的选区狂胜。其最主要原因是国阵政府的政策不公,且对华教拨款分配方面令华社失望,国内的华文教育发展也未获得合理对待,于505第十三届全国大选前夕,华教组织曾经多次反映诉求,但不幸的是并未获得国阵政府的回应,于这次大选时华裔选票的大量流失,其结果也是预料之中。

华文教育对华社而言不仅是有责任传承中华文华,对整体华社而言也是一条命根子,虽然国家宪法中有明文规定各族的母语教育得于自由发展,但政府在协助教育发展方面的资源分配却长期严重不公,相应地华教师资不足问题也长期存在。

所谓母语教育自由发展,政府也需承担一定的责任,并非流于表面形式,因为办教育需要钱,欲办好教育包括良好的师资与学校完善的软硬设施都应俱全,当然这些都离不开钱,华教发展在面对钱不够用的时候华社迫于作出承担,这种责任对华社而言实在太沉重。

当华社对华教发展的诉求长期不受重视,于大选时就难免会作出无声的抗议,国阵的大量流失华裔选票,也是“冰封三尺,非一日之零”完全有迹可循。于本月4日吉打州的双溪里茂州议席补选国阵已有先见之明,为了增加华裔选票,拨款225万令吉予选区内的3所华小和部分充作华教发展教育基金,即时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华裔选票大量回流,这也清楚地显示,政府的更多拨款予华教,所能获得选票也相应增加,并获得华社的回馈。

不幸的是于首相拿督斯里纳吉于上个月24日在国会提呈的2014年度国家财政预算案中,国民型中学没有获得分文拨款,华小的拨款也由原本的1亿令吉减至5000万令吉,比今年缩水了50巴仙。于新的国家财政预算案公布后,华社与华教人士众口哗然,如此不增反减的华教拨款,华社又如何去感恩回馈?于下一届全国大选对华裔选票能否回流,虽是一个未知数,然而大家都应心知肚明。

 

建中风波


2013/11/12 (砂拉越)诗华日报/评论版

~作者: 恒生
 

沙巴亚庇有名的独中建国中学﹐在他们举行高中毕业典礼那一天﹐贵宾致词完后﹐

 突然有一群学生举着大字报闯入礼堂﹐支持被解雇的十位老师。报纸上的照片清楚的看到有“理由”﹑“S.O.S”……等等。夹杂在穿毕业礼服的学生中﹐十分刺眼。当被解雇的十位师代表在台上致词时﹐电流突然中断。接着﹐董事们自行散去﹔场面一片混乱。这就是“建中风波”。

第二天﹐第三天﹐报纸上建中的新闻升温﹐有支持的﹐有反对的﹐网络上更加热闹﹐

 有指责学生不守规矩﹐有说校长独裁﹐有说董事不负责任……反正大家都觉得遗憾。可是都没有人提出具体的办法。

我服务教育界一辈子﹐当然也有我自己的看法:

先说建国中学﹐1987年我退休后﹐沙巴的教育前辈钟志鹏老先生要介绍我去建国中学做校长﹐盛情难却。去面试的时候﹐原来共有两位候选人﹐另一位来自槟城学院的讲师﹐可能他英文比较好﹐他们聘了他。可是只做了一年就做不下去了。这时我正在公教中学做教务主任。虽然当时建中校长的月薪为4000令吉﹐我也不想再去。我现在想﹐如果当时我去建中做校长﹐建中会如何?我自己会如何?

说到校长﹐我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1972年我们学校从古晋请来一位年青的校长﹐花样多多。到了年底在报上登一广告﹐要聘请九位教员﹐并且把该广告剪贴在布告栏上。大家一看吓了一大跳﹐要大换血呀﹗其中要请一位数学老师﹐当然是代替我。在学生还没有反应前﹐董事部开会了。当时我们是改制的津贴中学﹐董事部还有聘请权﹐教育部只是同意。当董事们知道校长的花样后﹐撤换了他。

当他度蜜月回来时﹐滚蛋的是他﹐而不是那九位教员﹗可是要请新校长﹐要去外面请不放心。学校里教务主任﹐训导主任都不谙英文﹐最后找到我﹐我就样当起了校长﹗而且教育部同意﹗

再说学生﹐记得1949年大动乱的时代﹐我在花莲中学读高三﹐有一位兼课的数学老师﹐根本不会教﹐可是脾气蛮大。有一天班上无意中弄出怪声﹐他一定要找出是谁?当大家都不吭声时﹐他生气了。走了﹗第二天他没有来﹐也没有人去请他。第三天他自己来了﹐可是发现学生都坐在教室外面的草地上。他只好悻悻然的走了﹗接着校长来了﹐讲了一大篇﹐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大道理。校长也知道我们的苦处。过几天新的老师来了。高三数学﹐可不是开玩笑啊﹗当时我是级长﹐是好学生。现在回想起来不觉得有多大的错。

我说这两个真实的例子﹐并不是在鼓励造反﹗也不赞成假仁假义﹐默守成规一成不变。

建中的风波﹐网上有很多人说“好”﹗置之死地而后生﹐才会有起色。说不定建中能“浴火重生”﹐大家会更有干劲﹗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