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0 南洋商报/地方新闻
巴生滨华一校校地面积5亩, 校舍巍峨宏伟, 更拥有一般华小少见的宽敞大草场。 |
从滨华三校共用一个校园,至2007年位于实达阿南(Setia Alam)的新校舍正式启用,巴生滨华一校与已发展10年的新兴城市实达阿南同步前进,校务发展一日千里,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华文小学。
就软硬体设备而言,滨一拥有5亩校地,也是少数仍保留宽敞草场的华小。教室设备方面,44间教室装置电子教学配备(E-class),是全国最多间电子教室的华文小学。至于教学方针,滨一也是全国首所推行“七个习惯领导力教育”的小学。该校于今年5月正式推展领导力教学,重塑校园文化。从风雨中成长,今日已走向现代化、电子化教学的滨华一校,从不忘三校的共同理念,一步一脚印肩负起维护并发展华文教育的使命。
好,还要更好!滨华一校在稳中求进,精益求精,矢言提供更高素质的教育,栽培出品学兼优的华校生。
培育学生领导力 “七个习惯”融入教学
滨华一校除了推广传承中华文化的弟子规教育外,也注重学生领导力的栽培,把“七个习惯领导力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积极推广德行教育。
陈丽珍:打造新文化
校长陈丽珍说,在董家协的协助下,滨一成为全国首所推动“七个习惯”的小学,包括赞助老师部分的培训费用,希望借此为校园打造新文化,让学生潜移默化,自小便可培养出成为高效人士的习惯。
“‘七个习惯’推行至今已半年,我们也让六年级的学生在考完小六检定考试后,参与为期7天的培训活动。在这7天内,每天通过3至4项的团康游戏,让学生从中学习并实践七个习惯。”
她说,7天后,老师便会安排一个画画比赛,让学生将所领悟到的知识与感受画在纸上;校方也选中其中3幅作为校园内的壁画创作。
全球至今已有1000多所学校积极推行“领导力教育”,这套教育能培养孩子的基本品格,包括自我管理、团队合作、勇于更新等能力。
在滨华校园内,四处可见“七个习惯”标语,除了壁画与条幅外,中厅的“七个习惯树”,更成为滨一校园的标志之一,不少滨一学生也都朗朗上口。
七个习惯,即主动积极、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及不断更新。
颜金松:应付日增学生 展开第四期建校计划
2007年,实达阿南滨一新校舍开始启用,当时共有700多名学生;7年后的今天,滨一的学生人数已增加至约1860名,每年以200名新生的速度增长,明年新学年更估计将有约350名新生。
董事长拿督颜金松表示,为应付学生逐年增加的趋势,学校决定展开第四期的建校计划,估计需耗资250万令吉,以在目前的篮球场处加顶并在楼上兴建20间课室。
“随着实达阿南蓬勃发展及人口增加,新生人数逐年增加;为不让有心要就读华小的学生被拒于门外,董家教决定在近期内展开第四期的建校计划,20间课室可容纳约800名学生,足以应付未来3至5年的需求。”
他说,该校今次与《南洋商报》和Astro联办“我来自新村实达阿南嘉年华”目标是要筹募50万令吉,作为第一期的建校基金,让这项建校计划能尽快开展。
盼发挥滨华人精神
“滨一当年能搬迁至实达阿南,除了实达集团以1令吉象征式收费把5亩的保留地转售给董事会,以及其他技术上的支持外,整体建校计划还有赖3校董事的配合,以及热爱华校人士的支持,滨一才能有今日的发展规模。”
他表示,在滨华中学、滨华一校及二校,三校七机构的共同努力与团结一致下,三校发展皆能继往开来。他希望滨华校友能继续秉承滨华人的精神,再接再厉,让母校未来的发展计划都能顺利落实。
“除了软硬体设施进一步加强外,董家教也希望能提升学生的学术表现,让滨华一校成为区内首屈一指的华小。”
滨华一校在搬迁至实达阿南后,已完成3期建校计划,即迁校获批后,展开第一期兴建4座三层楼结合的四合院式建筑物,共有34间教室;第二期增建15间课室与一栋多元化礼堂;以及第三期扩建食堂、增设候车亭及有盖走廊。
盼各界鼎助建校大计———家协主席●陈永镇
滨华一校家协配合董事会全面改善学校的设备与建设,希望最终能做到让所有实达阿南居民的孩子都可送入滨一就读。
目前有不少当地家长的孩子因学校教室有限而被拒于门外,因此展开第四期建校计划刻不容缓。希望家协成员及所有家长能大力响应,以让该校早日完成目标。
至于电子教室方面,目前全校44间教室皆已装置了电子教学系统,相信是全国拥有最多间电子课室的华小。我们将在年底为剩余的5间课室安装上电子教学系统,让全校教室全电子化。
增加教室刻不容缓——嘉年华筹委会主席●颜莉萍
随着实达阿南人口增加后,滨一作为当地唯一的一所华小,已开始面对“供不应求”的问题。在教室不足的情况下,本区不少居民的孩子皆被拒于校门外,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展开新一期的建校计划,希望当地居民、商家和家长能主动并大力支持我校的发展计划。
(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