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0 (砂拉越)诗华日报
(本报诗巫9日讯)公民中学董事长甲必丹冯大盛表示,根据董总资料显示,全国独中人数已突破七万名大关,这是独中历史中的一项成就,显见独中办学的方针已看到曙光。
昨晚在该校假诗巫再也民事中心的文娱晚会开幕礼上发言时,他这么表示。
他称,现在的西马各间独中的形势大好,明年新生人数已爆满,还有几千名学生被拒在外。
由此可见西马华社对独中的认可和信心,希望本地家长也能向西马家长看齐,将子女送入独中就读。
他称,独中生可凭统考文凭申请进入国内外高等学府就读,包括新加坡、台湾、中国及国外著名大学会直接录取。
他希望家长们能给予子女们选择,选读他们喜欢的学校,惟有此才能在学习时没有任何的压力,同时更具信心。
他指,独中教育主要以母语进行,因此在语言掌握方面没有阻碍,容易吸收,独中是最佳的选择。
他说,该校距离诗巫再也镇仅15分钟路程,环境优美,是一间理想学习的学校。
他希望诗巫再也、实打包、沙廉地区的小六华小生在明年能报读公民中学。
目前该校的硬体设施将继续提升。
他强调,独中教育是捍卫母语与文化的事业,需要华裔人士的认同,将子女送入独中就读,一来可以使独中茁壮的成长,二来可以培育人才,为社会作出贡献。
(诗华日报)
黄顺舸:全国新生大增 独中迎接新浪头
2013/11/10 (砂拉越)诗华日报
(本报诗巫9 日讯)砂州高级部长拿督斯里黄顺舸指出,独中的低潮已经过去,根据数据显示,近年全国各地独中新生大增,多间独中的名额是一位难求,而诗巫的情况也不逊色,各校都能达到招生目标,包括黄乃裳中学,可说是冲开了新生缺短的瓶颈,确实可喜可贺。
他说,独中成功走过低潮,不是侥幸,而是同胞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成果。我们不只是坚持让独中办下去,也坚持独中的办学,一定要有最好的品质,即使面对资源有限,学生不足的难题。
他表示,砂州政府正是看到华社对独中的坚持,并且认同教学的品质,所以首席部长特别拨出2000公顷土地给独中,希望能够帮助独中以地养校,改善常年经费短缺的处境。
他说,拨地的程序已经进入最后的阶段,只要经过律政司办妥手续以及州元首签署,并在颁布宪报之后,有关的土地就可以正式移交给独中土地信托委员会。
拿督斯里黄顺舸今早在此间,为黄乃裳中学新教育中心主持启用时讲话。
黄中乃深受瞩目学校
他说,不能否认,黄乃裳中学和很多独中一样,曾经有过低潮,但是,现在已经是一所深受瞩目的学校,尤其是在这几年,继刘瑞源尽心尽力领导董事部,扶持黄中克服种种挑战之后,先是由已故拿督斯里刘会干接下重担,慷慨捐输,开启了学校新一波发展,为黄中后来的突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他表示,现在再由他的下一代,也就是现任董事长刘利民和拿督刘利康兄弟,不负已故父亲和华社所托,继续领导推动全盘和崭新的计划,使黄中的面貌焕然一新,软硬体以及师资阵容大大提升,而且学生无论是在课业以及课外活动,都有傲人的表现。
他说,让人欣慰的是,董事部并没有因为眼前的进步而自满,反而继续加快步伐,去打造一间更加完美的华文独中。比如今天揭幕的新教育中心,虽然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跃进,但是,这只是被校方列为第一阶段的提升,也就是说,接下来黄乃裳中学还有很多让人惊喜的新突破。
他指出,当前不管是国内外的客观形势,还是社会对于独中信心倍增,以及拥有强大魄力的董事部、教职员以及校友,黄中可说是具备了空前最好的优势,绝对有条件不只是成为一间杰出的独中,也能是本地最好的学校之一。
成功栽培大批杰出子弟
拿督斯里黄顺舸也提到说,一百多年前,港主黄乃裳带领先辈远渡重洋,落脚诗巫开垦,让后世子孙享有了安逸舒适的生活,过了半个多世纪,一间以港主命名的华文独立中学创校,多少年来,成功栽培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子弟,继续参与诗巫的社会建设。
他说,今天,无论是诗巫垦场,还是黄乃裳中学,发展都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也让热爱诗巫家乡的我们,支持独中教育的同胞,满怀期待,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独中,将会朝向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发展。
他表示,黄乃裳中学是唯一以港主命名的学校,一般来说,我们有两个必须爱护它的原因。第一,这是一所华文独立中学,承载延续华教薪火的使命,所以身为华社的一份子,我们必须合力扶持它的成长,更要尽力确保黄中能够永远发挥传承母语教育的使命。
第二,这所中学以港主命名,其中一个创校意义,必然是与纪念港主以及垦场先贤有关。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今时今日,我们能够在前人披棘斩荆,辛苦开垦的土地上安居乐业,绝对不能忘了前人的贡献。为了对前人感恩,为了保留垦场历史不被遗忘,诗巫的同胞都应该关心黄乃裳中学。
部长也说,从最近黄中一系列活动当中,看到不只是董教生以及校友,还有许许多多社团、校外热心人士参与筹办及推动,反映黄中确实是受到诗巫广大同胞的同心呵护。这是一个好现象,希望华社的这股热诚,能够长久延续下去,并且达致扶持这所学校的第三个目的,那就是促使黄乃裳中学成为诗巫最优质的学校之一,以栽培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家乡的发展群策群力。
(诗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