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3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457



善用多元教育优势


2014-10-23 南洋商报/社论

 

在目前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多元文化及多元教育日益彰显出她的魅力。在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上,在语言及文化上百花齐放及百家争鸣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环境及事实。在这个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为了在一定程度实现世界大同的理念,求同存异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在文化及语言方面,我国可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国家。就像大马旅游年曾经播放的一个宣传短片打出的宣传标语:“马来西亚,就是亚洲的缩影”。我们的国民结构主要由亚洲三大民族组成,马来族、华族及印度族;在语文方面,国家宪法保障各族能够使用及学习马来文、中文及淡米尔文。再加上我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也是我国各源流教育的其中一个重要语言;而在文化上,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的马来族文化、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及西方文化。因此,如果说我国是亚洲的缩影,确实是名副其实。

我们如果从国际视野来看,其实多元文化及多元语言根本是我国社会的一个优势。多元文化的优势建基于多源流的教育,我国如果要保持这项优势、巩固这项优势,并借以提升国家整体的竞争力,持续在我国实施多源流教育可说是非常必要的。非但如此,多源流教育应该进一步扩大发展,以促进国民团结。其中一个重要理由是,许多友族同胞已经开始将孩子送往华小就读。如果说促进国民团结,这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国民团结与交融在民间早已局部发芽及成长,根本无需官老爷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执行。自发性的方式比起行政手段强制性的方式在种族交融与团结方面更加有效。

不过,很遗憾的是,一些短视及思想狭隘偏激的政客动不动就大肆叫嚣“关闭华小”,推行单一源流教育,促进国民团结。

日前连内政部长拿督斯里阿末扎希也发表支持单一源流教育体系的言论。他认为,多种源流的母语教育应该局限在小学阶段,中学和大学阶段必须改为单一源流教育,以促进国民团结。内政部长的言论意味着,中学只能够有国中,华文独中不应存在;而大专学府,只能以国语作为教学媒介语,其它教学媒介语不能使用。这种言论无疑是开倒车,这种思维毫无疑问属于狭隘及保守的思维,对我国各方面的社会建设并没有多大助益。

如今我国正积极引进外资,协助发展我国各领域的经济。我国许多城市正面临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多源流教育其实在吸引外资,推动经济方面其实扮演很重大的角色。我国如果要提升国家竞争力,应该善加利用多元文化及多元教育的既有优势,不但如此,我国政府应该更进一步开放教育领域,吸引更多各国资金及人才来我国投资及安家落户。我国应该将多元文化的优势落实到政策层面,充分利用我国作为“亚洲缩影”的优势,提升综合国力。

 

驳“关闭华小”谬论


2014/10/21 (砂拉越)联合日报/自由言论

~作者:杨审远
 

在大马,自建国以来,政党政治始终很难跳脱种族主义的框架,一些政治人物总喜欢通过发表脱序的言论和主张来达到走红和上位的个人目的。

日前,巫统八打灵再也区部署理主席莫哈末阿兹里所发表的有关要求巫统大会辩论“废除华小”的言论,更是赤裸裸地暴露出巫统内部某些领袖极端仇视华小,千方百计意图消灭华教的反动面目。阿兹里的言论,除了是一种“逞英雄”的心态外,也凸显出他对华文教育的偏见和幼稚无知,更是对国家宪法和人权的粗暴践踏。

其实,像莫哈末阿兹里的这种言论已非什么新鲜话题,过去也曾有过巫统部长发表停止增建华小及华小不利国民团结的极端言论。

在一年一度的巫统代表大会即将举行的节骨眼上,许多高度敏感和极具爆炸性言论更是趁机出笼,一来是发表言论者受到“免死金牌”的保护,可以肆无忌惮地尽情“发泄”,二来是代表大会是他们吸引众多代表眼球、大出风头的绝佳时机和平台,那些急欲争取上位的巫统地方领袖,岂会白白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已经执政超过半个世纪的巫统,至今仍然无法跳脱种族主义的思维和束缚,仍然需要借助种族和宗教的的药方来维系内部团结,这不能不说是这个政党的悲哀,国家的悲哀!身为执政党,照理它应带头维护国家宪法,应充分尊重各族所享有的合法权益,而非放任党员肆无忌惮地发表有损国民团结的言论。华裔学习母语的权利和国民型小学的地位,在宪法里面白纸黑字获得明文保护,“废除华小”的论调已经严重触犯了我国神圣的宪法,并严重破坏社会和谐气氛,巫统大会不仅不应该辩论这个敏感议题,政府和警方也有责任援引煽动法令对发表有关言论的人士采取执法行动。

学习华语华文已发展成为当今全球的热潮和趋势。大马约有560万华裔,拥有千多所华小、数十所华文独中及一所华文大学,这是大马的优势,相较于其它国家更易于跟中国沟通和接轨,更有利于赶搭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只有像莫哈末阿兹里这种不识时务和目光短浅的政客,才会发表“关闭华小”的荒唐言论。巫统若不清除这些害群之马,恐有一天有亡党亡国。 (杨审远——自由撰稿人)


捍卫国民型中学特征


2014/10/22  光华日报/言论版

~作者:陈楚梵
 

国民型中学是历史产物。在60年代,政府献议当时的华文中学改制,以接受政府的津贴,条件之一是必须开办政府定下的课程。因此一些学校就一分为二,如槟城鍾灵国民型中学和槟城鍾灵独中,吉隆坡尊孔国民型中学和吉隆坡尊孔独中。

这些国民型中学几十年来校风依然保留着中华文化色彩,尤其是槟城的10所国民型中学的华文节数是介于6至7节,而且校长的人选往往是由董事部向教育局推荐。槟城鍾灵中学的校长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即该校的校长也必须是鍾灵毕业生。这已成了董事部与州教育局的共识。

日前,民主行动党芙蓉国会议员陆兆福却披露,教育部已经承认,国民型中学校长无须具备华文资格,这或导致国民型中学变质。

这是他在国会针对国民型中学校长资格向教育部长慕尤丁作出提问,包括国民型中学校长是否需要具备华文资格所得的书面答案。书面答案只列出一般中学校长所需的基本条件和特别条件,因此而被诠释为国民型中学校长无须具备华文资格,还是书面特别阐明国民型中学校长不需华文资格,就要看慕尤丁的原文答复了。

不过,无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没有在董事部的坚持下,一些国民型中学已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如马口州议员周世扬披露的,目前78所国民型中学中有17所的校长已经不具华文资格,另有资料显示,2017年后将有45所国民型中学校长退休,这确实将是一个很大的隐忧。

若能从政策上要求教育部明文规定国民型中学校长必须具备华文资格是最理想的做法。如果行不通,董事部也可以成为捍卫国民型中学特征的最后一道防线,就像槟城国民型中学拥有强大的董事部作为后盾,而且与州教育局建立了良好关系,在校长委任方面还不曾出现大问题。

其实,我们可以强调董事部的主权,要求教育部认同由国民型中学董事部推荐校长的机制,就如教育部于2013年1月31日发出的通令,阐明教会学校全面接受及推行国家课程纲要,因此这类型学校被允许维持原有的特征。通令也阐明内阁同意在委任教会学校的中小学校长时听取教会当局的意见。不过,所推荐的校长人选必须符合升迁的条件。

只要与政府达致这方面的共识,董事部就可以推荐具有华文资格,而且愿意捍卫国民型华文中学特征的校长人选。当这项共识达成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推动董事部醒觉运动,让国民型董事部了解自己的主权。

 

好奇中探索,探索中学习


2014/10/22(砂拉越)联合日报/自由言论

~作者:郭史光宏
 

虽说UPSR有两科必须重考,然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感觉学生早已卸下考试重担。放松,自由,开放,有助于让学习回归本质。正好趁此良机,开展专案式学习。   

对于重考,部分学生咬牙切齿,部分学生顺其自然,但都偏向表面上的感性认知,并未真正理清泄题事件,思考问题背后的意义。打铁趁热,我带他们到图书馆,搜出自泄题事件发生的报章,找出所有相关报道与评论。接着,将资料剪报,分报道与评论两类,按时间顺序排列,轮流阅读,理清脉络。

下一阶段,我们来到电脑室,应用网络搜索资料。我在白板写下几个媒体资源:每日蚁论、当今大马、星洲日报、中国报、东方日报、燧火评论,鼓励学生登陆相关网页,看看各界对泄题事件的观点,将觉得有价值的记下。之后,我与六位学生围坐一起,分享各自的阅读收获,探讨大家不明白或感兴趣的内容。   

最初,学生在意的只是泄题的元凶,有的只是怨愤与不满。通过搜索与阅读,他们开始看到泄题背后的应试教育问题,开始了解公共考试从出题、印刷、运输到应考的过程与开销,开始思考考试的意义。尤其通过阅读评论文章,更是大大开拓了眼界,激活了思维。   

打铁趁热,赶在热情冷却之前,我们开展了接下来的研究课题。初选课题有:伊波拉病毒、MH370MH17、煽动法令、IS伊斯兰国、冰桶挑战。经过投票,学生选出了两个最感兴趣的课题:煽动法令和IS伊斯兰国。我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研究一个课题,资源依然以报章和网络为主。   

万事起头难,尤其是两个大家都比较陌生的课题。但正因如此,学习空间更大。我先让各组提出三个可继续探索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先广泛阅读资料,掌握基本背景。以“煽动法令”为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一、《煽动法令》的内容是什么?二、《煽动法令》对付过哪些人?三、各界对《煽动法令》有何看法?过程中,我将随时提供协助,并与他们围绕课题进行讨论。

一个课题,开启一段学习之旅。随着探索的不断推进,对课题的了解渐深,疑问也越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阅读资料,消化资料。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的授业解惑、师生的思想交流,于过程中悄悄发生。一颗颗学习的种子,于无声中播下,暗暗滋长。此时,学习似乎成了杜甫笔下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迎合学生兴趣,又调动批判性思维,训练搜索与辨识资料的能力,还融入了公民教育与人文精神。

六年级,明年就上中学了。希望趁这段没有应试压力的时期,教给他们受用一生的能力,让他们真正感受学习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