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4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913


何不增政府大学学额?


2019/05/04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江振鸿


政府所宣布维持前朝政府所设定的大学预科班90%土著和10%非土著固打学额,引起了反弹后,内阁日前开会议决,大学预科班将维持90%土著和10%非土著的固打制,但会把原本的25000个学额提升至4万个学额,让非土著的大学预科班学额比过往有所增加。

首先,大家及有关当局有必要把问题的重点及焦点放在进入政府大学这个最终成果,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这个大学预科班的学额及固打制。别忘了,大学预科班只是进入政府大学的其中一个途径,更别忘了,进入政府大学的另外一个途径,即以非土著学生为主的大学先修班大马高级教育文凭(STPM)考生。

从表面上看,这也许的确如当局所宣称般,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及双赢局面,因为在把整体的“蛋糕”扩大之下,非土著和土著的大学预科班名额都有所提升,分别是非土著的4000名额(增加了1500个名额),及土著的36000个名额(增加了13500个名额)。

然而,如果假设大学预科班毕业生是如街坊所传闻般,比起大学先修班STPM考生,是比较容易被录取进入政府大学(因为多年来政府大学的录取机制都不透明化);如果假设政府大学的学额及录取固打制保持不变的话,这些增加了足足13500个土著大学预科班的名额,会否将直接或间接性地剥夺了以非土著学生为主的STPM考生进入政府大学的名额?

第二,虽然国家已成功改朝换代,但是以目前的政治现实及民情,要在短期内完全废除这种多年来的教育固打制,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相信这是不少人都能够理解及体谅的。

然而,在讲求改革的新政府执政下,如果非土著进入政府大学的学额,比起改朝换代前更加有所不如,则相信不是这么轻易能让人可以接受的,因为我们可以接受虽然是缓慢,但至少是有循序渐进的改革,却不能接受比过去更差的改革成果。

所以,我想当局这个所谓两全其美的方法及双赢局面,恐怕是用在错的地方。

因此,当局与其去增加大学预科班的学额,何不增加政府大学的学额来作为改革的开端,让更多的土著及非土著都能获得进入政府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逐渐检讨及改善政府大学的录取固打制和录取机制?



统考应成为全民教育资產


2019/05/0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刘国伟


假设你是一个电车司机,你的电车在轨道上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飞驰前行,在轨道的尽头,你发现5个工人在轨道上工作。正当你尝试剎车,但却意外发现剎车失灵了。如果你衝向这5个工人,他们必死无疑。

假设这个时候你看到,在轨道的右侧上有一条侧轨,並在该轨道只有一个工人在那条轨道上工作。你的方向盘还能用,只要你把车转向岔道,撞死这名工人,就可以挽救了那边五个人,这时你会怎么做?究竟怎么做才是正確的选择?

回归教育本质做定位

以上是有名的电车难题,而眾多人往往都会基於两害相权取其轻,而选择捨一救五。无独有偶,同样的电车难题再次发生上演,面对3名家长在上诉庭挑战董总批准关中生报考统考合法性案件,基於关中586名学生的权益,董总也迫於无奈取消这3名学生参加统考资格,以便在诉讼案不具有利益关係的理由,撤销三名家长的上诉案。

两害相权取其轻,顾名思义两种损害放在面前,必须选择伤害较轻的,但同时也说明无论结果如何,必然造成某一方的伤害,这相信是华社都不希望看到的,特別是在这案件中,首当其衝的无论是上诉方的3名统考生,还是关中的586名统考生,都是热爱並支持统考的学生。

对此,关丹中华中学董事长丹斯里方天兴认为,只要政府承认统考,关中这些年学生报考统考的爭议,都可迎刃而解,包括上述提到的上诉方也能安心撤销案件。

事实上,要现今的政府立刻承认统考,除了不断施压希盟尽快落实在509大选前提出承认统考文凭的竞选宣言,更重要的是要让统考回归到其本质,也就是教育的轨道上去做定位,再以此扩大其价值,成为全民共同的教育资產。

须知,统考自1975年举行以来,普遍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承认,国內私立大专自2004年起接受统考为入学资格,可见其学术地位不容置疑,因此也越来越多国际学生与本地非华裔学生选择就读独中,报考独中的统考文凭。

扩大直接利益群体

根据董总发佈的《2016年全国华文独立中学基本资料统计》,我们看到全国独中非华裔的学生人数从2004年的510人上升到2016年的1637人,其中东马是最多非华裔学生就读的地区。

就连巫统总秘书安努亚慕沙也在今年2月公开表示,统考课题无关种族,而是全民的课题,因为已经有不少非华裔生也报考独中统考文凭,因此他也呼吁政府应该尽快会晤马来人与华人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理性的对话。

由此可见,要加速统考的承认,除了民间组织积极监督政府落实大选承诺,更重要是必须有长远的部署,扩大统考的直接利益群体,让更多的本地非华裔学生愿意进入独中报考统考。

如此一来,首先,此举能使得统考真正做到跨越族群,成为全民的教育选择,其次,倘若统考的直接利益群体变多且不再单一,自然政府也不可能置之不理,有借口忽视统考生的权益,拖延承认统考的最后一里路。

至於关中生是否可以报考独中统考文凭的爭议,运用回上述逻辑,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况且,2012年当时的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就开始探討让独中统考文凭迈向国际化,让就读独中以外的学生报考该文凭。如果过去的都能打开门户,探討外籍学生报考独中统考文凭,如今又怎么可能婉拒本地的华裔学生要报考独中统考文凭,这明显有开倒车之嫌。



预科班的伪数学题


2019/05/04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陈金阙


再过几天就是5·09一周年了,原本也想随俗,谈谈希盟执政一年的功与过,不过,横空跳出一个预科班的激辩,觉得从这里可以侧面探讨一下希盟的表现,尤其是触及土著权益之事,更是容易从中见到其未来趋势,不如就和大家谈谈预科班的数学吧!

预科班的数学,绝对没有东铁那么庞大,也没有那么复杂,简单一句话,那是更加变本加厉的萧规曹随,不关金钱预算的事。

说这句话,难免有人质疑,希盟政府不是一直喊穷,而每次减低前朝工程的预算时,都不免洋洋自得的吹嘘一番吗?何以关系到预科班,就失去预算了呢?喊穷原来是看对象的。

君不见之前提到的联邦土地发展局,还有朝圣基金局,政府出手相救,可完全不见手软,因为事关选票,虽然错在前朝,但是,如果在今朝让相关人士受罪,受害者未必清醒谁是始作俑者,反而很可能将愤怒发在揭发错误的人身上。

同样的,要70%的受益人明白9010的不对,很可能到最后落个对牛弹琴的下场,甚至会让有心人挑起“本来是100%”的怒火。

按照理性分析,本来应该用绩效来选拔的制度,不管是9010还是7030,都是不公平的,为什么还要假惺惺的讨论呢?

那是因为,选希盟的人民觉得,他们和前朝不同;民主行动党和马华不同;改革和苟且不同。结果呢?

好了,非数学的部分到此打住,我们来看看数学的分析。预科班之前的学生是25000学额,经过教育部长前所未有的创举,增加至4万学额。

根据预科班过去几年的数据,每年都有超过8万份的入学申请,符合资格的土著大约是三分之一,最后就读的约是四分之一(2-24000人);而非土著的申请通常不超过3600份。因此,内阁一致同意的方案,应该是分析过上述数据才作出的决定。

如果按照最新的学额,非土著获得分配4000个学额,那么,基本上已可以迎合所有的非土著申请,所以,这是为什么内阁非土著成员以沉默来支持的原因吧!

至于土著那方面,在之前的22500学额都已足够,36000学额只是形式上的增加,实际上不会造成任何录取名额的差别。但事实是否如此呢?

目前政府大学每年约有43000学额,中六考生大约是45000人;而预科生和中六生考试录取的差别,在于前者几乎是百分百录取,意味着45000中六生争取约18000学额;如果增加预科班的学额,直接的将冲击中六学生争取入大学的机会。

制造更多拐杖

更糟糕的是,如果真有4万人就读预科班,那么,45000中六生只能争夺那仅有的3000学额,除非政府增加大学学额,不然,正如舆论所预测的,中六生将成为最大的牺牲者。

另外,根据30%固打制的分配,大学分配给中六的18000学额,应该有5400是分配给非土著的,如今为了造就预科班的4000学额,这5400学额将无可避免的减到900个,那么,非土著入读大学的学额从之前的7900个(2500+5400)减到4900个(4000+900),这可不是朝三暮四的安排,而是断送更多非土著进大学的绝计。难道当局在一年后发现这个问题,又再共同议决增加大学入学额吗?

先不说增加大学学额的问题。从目前的1522500预科班学额,增加到4万学额,是不是预科院要增加到24所?临时增加的9所,在建造课室、聘请师资方面怎样解决?这可不是小数目。之前非土著的申请不超过3600份,那是因为觉得2500学额太少;如今增加到4000个,当局如何能够确定非土著申请者不会跟着增加到6000份呢?无法预知未来的变化,同时没有根据绩效本质来正面看待问题,却因循苟且,制造了更多拐杖,哪怕是20年,还是制造10万个学额出来给预科班也好,大学也好,问题始终没法子解决。



英语教数理


2019/05/03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林华国


政府要重启英语教数理,一些教育组织和反对党提出了反对和质疑,但我们不难发现,民间的反对声浪不如17年前第一次要推英语教数理的时候。

2002年,时任首相马哈迪要推行英语教数理,遭到华社强烈反对。当年笔者还是记者,採访了各大大小小的反对英语教数理集会,大多由董教总或其他关心教育的华社组织所举行,当时的群情汹涌现在历历在目。

但经过17年,今天的社会已经改变了很多,人们的想法也和17年前不太一样。就算在17年前,我已经发现,华社组织领袖的想法和多数华裔家长的想法基本上有一段鸿沟,而到今天这个鸿沟似乎也持续扩大,也就是说,不少家长基本上对英语教数理没有意见,甚至支持的人士也大有人在。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情况确实如此。

华裔要孩子接受双语教育

时代不断转变,17年前的小孩或少年,现在已经是人家的家长,华裔家长的想法也和以前的家长大不同,不少家长的要求和希望,就是自己的下一代要和国际接轨,他们要孩子接受双语教育,我身边一些朋友,他们说,华文只要能写能看能沟通就好,但英文一定要好,否则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无法竞争。

虽然,中国已经强势的崛起,华语的地位已经比以往提升许多,但不能否认的是,英语还是全球最强势的语言,很多重要的教科文献还是以英文为主。

再者,随着时代的剧变,华校不再是华裔家长的最优先选择,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林立,单单在槟城就好,没几公里就看到一间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一点都不夸张。

去年,有一项调查显示,华小学生人数达到最高峰的时期是2004年,达645862人,若和2018年的人数相比,减少127319人,或19.71%。这除了是华裔的生育率下降,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稍为有经济能力的华裔家长,都纷纷把孩子送去国际或私立学校。

华裔家长对英语教数理的抗拒不大,甚至不少人是持有欢迎态度的,但是,巫裔社会就不一样了,据了解,第一次的英语教数理在时任首相阿都拉时代被喊停,主要原因不是来自华社的反对,而是马来社会强烈反弹,因为马来乡区的学生无法跟得上英语教数理的脚步。

事到今天,西马的马来社会和马来团体还是强烈反对,也许这也就是为什麽第一个先落实英语教数理的州属是东马的砂拉越,而不是马来半岛的原因吧。

希盟政府如果要成功的落实英语教数理,如何说服马来社会接受这个政策是他们的功课。